山口百惠自稱楊貴妃的後代,楊貴妃生死之迷,她真活著去日本了?
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曾在2002年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我是中國楊貴妃的後代。」
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也曾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件事。
首先,楊貴妃當年在馬嵬驛到底死沒死?
唐人李肇在其《國史補》中說:「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靿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媼因至富」。
意思是楊貴妃死於馬嵬驛的一座佛堂梨樹下,在搬屍時,楊貴妃腳上的一隻鞋子失落,導致一位老太婆藉此大發其財。
據《新唐書·后妃傳》記載:「(玄宗)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引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屍以紫茵,瘞道側,年三十八。」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所引楊貴妃被縊的史料更為詳細:當嘩變的軍士殺了楊國忠後,護駕的六軍將士仍不肯繼續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也無效。
唐玄宗要高力士問軍中主帥陳玄禮是什麼緣故?陳玄禮回答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唐玄宗聽後,最初不肯割愛,倚仗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卻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
而唐玄宗卻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
這時連高力士也一反常態,對玄宗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視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最後玄宗無奈,只好說:「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
與屍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
《資治通鑒》中的這段話說的十分明白:楊玉環是由高力士殺死的,她死後,為使亂軍心安,唐玄宗還命亂軍將領陳玄禮等人驗屍。
以上的說法,那就是說楊貴妃當年已死在了馬嵬驛,但也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當了女道士。
白居易《長恨歌》中記載:「無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說的是平叛後玄宗由蜀返長安,途經楊貴妃縊死處,躊躇不前,捨不得離開,但在馬嵬坡的泥土中已見不到她的屍骨。
後來又差方士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在這裡暗示貴妃既未仙去,也未命歸黃泉仍在人間。
時至近代,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
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驛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
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
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
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迴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
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關於楊貴妃的下落,在日本也有種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死者是替身,楊貴妃則逃往日本的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替身是個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愛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於是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
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甚至有一種更離奇的說法認為楊貴妃並沒有去日本,而是遠走美洲。
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唐朝時期,航海並不發達,楊貴妃真能去到遙遠的美洲嗎?如果說楊貴妃真沒死,小編更願意相信她去了日本。
好了,楊貴妃的去向弄清楚了,我們再來扒一扒她的生育能力吧。
楊玉環從十七歲出嫁,到三十八歲身亡,其中二十一年間,她先後有過好幾個男人,但卻沒有為這些人生下過一男半女。
倘若說嫁給李隆基時沒有生兒育女是因為李隆基已過花甲之年,力不從心,那麼,嫁給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時,李瑁可是風華正茂「正當年」。
當時,李瑁僅比楊玉環大一歲,兩個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無一男半女,而李瑁後來再婚後卻生了不少子女,當然,李隆基更是兒女成群、子孫滿堂。
這無疑說明,李隆基、李瑁父子都有生育能力,而唯獨楊貴妃沒有子嗣,那隻能說明她沒有生育能力。
試想,一個沒有生育能力的女人為什麼會在日本那個彈丸之地留下自己的傳人呢?
當然了,這都是一千多年的事了,是真是假,我們都不可能親眼見之,權當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推薦閱讀:
※二、佛號不可思議--2、依念佛度生死
※臨終關懷——達照法師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
※看破生死,才能了脫生死!
※觀日本影片《入殮師》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