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司馬光與熙寧改革

司馬光與熙寧改革

司馬光與熙寧改革:宋朝中期出現的財政危機到宋英宗時期,已經發展得非常嚴重,當時財政總收入1.1億緡,支出1.2億緡,加上非常支出1億緡,有時虧空上億,雖然仁宗時期范仲淹的慶曆新政觸犯舊貴族的利益失敗,但變法依然是迫切朝政。司馬光與王安石都參與過國家財政管理,對財政危機都有切身體會,都主張改革,司馬光主張節流,當時財政總收入雖然比天禧年間的1.5億少,可是只要維持正常的1億開支,節約非常開支,基本可以保持收支平衡。而主張開源的王安石,雖然有的觀點是順應商品經濟發展,但是其執行中沒有依靠民眾支持,也不是像范仲淹新政那樣削弱反動腐朽的地主階級,而結果進步的政策反而成為腐朽階級盤剝人民的工具,就像陸佃說的,「法非不善,推行不能如初意,還為擾民」,不僅沒能改善宋朝的國家危機,反而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矛盾,很多勛臣和正人君子因為對變法中的問題有異議就被罷黜,使出現的危機也不能被糾正,加上與西夏等國的戰爭,與遼朝的邊境糾紛,宋朝的熙寧改革的失敗成為必然。司馬光在熙寧改革中的作用特殊,他的官職不高,比起其他反對改革的勛臣韓琦、文彥博、富弼等人,司馬光只是御史中丞,他在反對變法的同時,反對發起對西夏的戰爭,為此拒絕擔任樞密副使,戰爭不僅會擴大了非常開支,會加劇財政危機,損害了百姓的利益,正是這個原因使司馬光成為反對派的首領,呂誨臨終時囑咐他要挽救變法造成的危機,連韓琦都給文彥博寫信對司馬光拒命態度讚許,也勸他接受任命。樞密副使已經是副宰相級別,比司馬光當時擔任的官職高,他寧可降職永興軍,也不擔任使相,這是因為擔任了樞密副使後,就必須承擔指揮參與對外戰爭的職責,而司馬光反對戰爭而拒命,為此也贏得了百姓的愛戴,人們依然尊他為使相,稱他為真宰相。事實上歷史發展的結局也驗證了司馬光的預見,王安石的變法和對西夏的戰爭,不僅使國家出現嚴重的危機,北方被遼國割佔了七百里國土,同西夏的戰爭損耗巨大,遭受失敗,這些慘痛的教訓不僅使百姓對變法失去支持,也使司馬光的威望提高,成為人們寄託挽救國家危機的首要人選,也成為著名的元祐黨的首領。


推薦閱讀:

蘇軾為什麼諷刺司馬光「鱉廝踢」 蘇軾為什麼與程頤結怨
司馬光的「棋改」滑鐵盧(組圖)
司馬光: 一生就撒過一次謊的宰相(圖)
《司馬光》第三部第二十五集:安石去矣
廢聚斂之法還富於民:司馬光的最後500天 | 短史記

TAG:改革 | 司馬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