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麟劍:《華夏源流史》〖長篇連載〗(5)

顓頊

BC2540年,守喪三年後,以黃帝子孫顓頊為首領的高陽氏部落成為統治部落。政治中心初為窮桑(顓頊之墟,位於高陽氏所居的遼河流域,其位置就在阜新、朝陽一帶)。此時其剛滿20歲。顓頊有師傅柏亮文教導,為柏黃氏後裔。後來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511578_1.html/ ]

顓頊帝,「東北方部落之宗神」,「以水德王天下」,「死為北方水德之帝」,又稱黑帝或玄帝,在天神傳說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列為五帝之一。其母女樞(女姓可能意味著其出身有媧氏後族)因感「瑤光」而生,女樞一次夢見一條直貫日月的長虹飛入腹中,由此懷孕而生顓頊,顓頊生下時頭戴干戈,並有「聖德」字樣。瑤光即瓊瑤美玉之光,可知古人記載下的顓頊帝,天生就與瑪瑙有著不解情緣。

顓頊出身高陽氏,10歲時就在少昊的國家中擔任官員,而少昊也對這個侄兒耐心培養。

黃帝一系最初是從遼河流域起家的,而高陽氏部落也位於這一帶,後來顓頊還將自己的兒子分布於東北各地,形成了後來的東北夷。阜新查海「玉龍文化」屬於顓頊古族的文化遺存,在「顓頊之墟」界域之內。屈原《離騷》中「帝高陽之苗裔」正說明了南方的楚人信奉的上帝顓頊遠處北方,這說明楚人原居北方,也是顓頊古族的成員,後來才前往南方的。

在阜新查海遺址中出土的瑪瑙製品中,有一些是瑪瑙鏃,如此利器必定運用於上古時代的重大戰爭中,包括顓頊與共工兩位大首領之間發生的殊死搏殺。還有一些瑪瑙刮削器,是製作木類弓箭的工具。

當時部落聯盟議事決定顓頊為帝,引起了共工氏的不滿。

共工氏為炎帝後裔。《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祝融的兒子。炎帝的後裔共工,已成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以蟾蜍為圖騰,居黃河中遊河西地區(約在今河南輝縣境)。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在華夏第一個使用了築堤蓄水的辦法。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后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共工是炎帝的後裔,與軒轅氏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帝顓頊踐帝位後,共工約集心懷不滿的各諸侯,共同反對顓頊。反叛的諸部落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趁顓頊初即帝位不穩,出動全軍向黃帝系發起挑戰。顓頊水戰不利,撤退到遼河流域,共工通過海路登陸遼東半島,雙方因而進行了一決生死的海陸大戰。決戰地點在錦州渤海灣。

西漢《淮南子》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淮南子》記載的這段故事,就是中國非常有名的「怒觸不周山」神話,其背景是共工與顓頊帝之間的戰爭。

共工船隊進逼之際,受海風影響,顓頊用竹木類弓箭,已經無法抵抗敵人大軍壓境,而顓頊之前利用瑪瑙製作箭頭。瑪瑙鏃此刻開始大顯神威,共工被這種射程遠、殺傷力強的武器打得一敗塗地,才會「怒觸不周山」。

唐偉認為,「不周」是一個「東夷語」,屬於阿爾泰語系,這個古老的辭彙翻譯成漢語有「全部」的意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怒觸不周山」表現了共工被瑪瑙鏃打壞了進攻的戰船後,被迫在渤海灣內緊急尋求島地登陸,進行修整和躲藏,因為要防止顓頊大帝的追捕,所以開始東遊西靠,四下逃亡,附近海域內有數的幾座島嶼都有登陸,而顓頊大帝也必然派人全面搜索各島,所以會有「baidag」意思「全部」的東夷語彙出現,寫到《山海經》中就成了「不周」。

古籍記載共工還是被俘獲併流放共工最後躲到了筆架山被俘,筆架山雖然被人說成是因形似筆架而得名。「筆架」發音接近「不周」,應該最初也來自「baidag」的音,後來受國內其它「筆架山」影響,才起了如今的名字,而且錦州這座筆架山落潮時,會出現海中「天橋」奇觀,共工率領殘兵退守於此時,正趕上落潮,顓頊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達島上,可以順利將其抓獲。

並且這座筆架山「兩長一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與某些學者將「不周」解釋為「不周全」的觀點也無矛盾,且與神話故事的情節也極度吻合。

瑪瑙鏃讓共工大敗虧輸,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顓頊因此對瑪瑙極有感情,所以才會居帝位時頭戴瑪瑙飾品,以至後人大都不稱他「高陽大帝」,而按外表形象親切地稱為「顓頊」——意即「圓頭胖臉、頭戴瑪瑙的英年領袖」。

傳說,不周山(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天地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不能再保持在原來位置上,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這個神話說明從此以後華北開始進入洪水期前的最後階段,這場洪水由太陽黑子爆發引發炎熱氣候,至堯帝時期達到最高峰的炎熱期,以至產生后羿射日的傳說。終於在堯帝晚年洪水到來。是為史前第二次大洪水。後人附會成共工撞斷了天柱,引致後來的洪水。將其間的間隔時間忽略掉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511578_1.html/ ]

其實看《史記》等史前資料時,我們可以發現,都是沒有具體時間的,甚至連個數字都很難出現,所以對當時的人來說,無論相隔多久,他們都會記錄在一起,似乎每個人都能長生不老,猶如神仙下凡。這方面唯一的有相對時間記錄的就是《竹書紀年》了,可惜也被宋代的理學家們通過朝廷的力量給銷毀了,現在只有記錄在其它資料的些許痕迹。

洪水引致人們對共工氏的極度恐懼,以至共工氏首領死後,反而受到人們的祭祀,人們奉他為水師(司水利之神),希望保佑他們免受洪水的威脅。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

顓頊戰勝共工氏之後,為方便對中原的統治,遷都於河南濮陽。

妃子:鄒屠氏、勝奔氏等,子:顓頊有傳世之子二十四人,名窮蟬、老童、伯服、中騙、驩頭、淑士、三面、季禺、魍魎、虐鬼、小兒鬼、窮鬼、檮杌、苗民、蒼舒、敳頹、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稱等。

帝顓頊以濮陽為都城,以句芒為木正、蓐收為金正、祝融為火正、玄冥為水正、句龍為土正,合稱五官。他即位後,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顓頊有聖人的品德,他沉靜穩練而有計謀,通達而知事理。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凈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從他執政的特點來看,是一位把各項制度設列清晰的智慧型領導。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史記》上說他統領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遼寧一帶),南至交趾(今廣東、廣西、越南一帶),西至流沙(今甘肅一帶),東至蹯木(今東海),」極其廣大。這裡面有些誇張,只能說是有這些地方的部落進貢,如同明朝時有非洲的部落隨鄭和的船隊來到中國朝貢甚至旅遊,但不能說中國在明朝時已經統治了非洲。顓頊實際依然統治著九州,甚至其中也混雜著其它勢力。

《乾隆御批綱鑒》記載,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製於顓頊。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和蚩尤部族長期形成對立局面。直至顓頊,才形成真正的華夏族內部統一。鄒屠氏成為他的妃子說明炎黃與九黎的融合進行得很順利。在此基礎上,顓頊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

BC2528年,顓頊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後人推戴他為「歷宗」。後世的《顓頊歷》雖然是秦人所制但是也假託為顓頊所制,說明顓頊在曆法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軒轅黃帝時代晚期,即有熊氏統治時期,因吸收了九黎族的大部分人,所以九黎族信奉的巫教開始在華族內部流傳起來,至顓頊時代發展至高峰,人們崇尚鬼神而荒廢農事,一切都靠占卜來決定,百姓家家都有人當巫搞占卜,人們不再誠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於農業生產。

顓頊為解決這問題,決定改革宗教,親自凈心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又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

禁絕民間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動,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玄囂的後裔蟜極,早年追隨顓頊,來到遼東的高陽氏所居的窮桑。其生子帝嚳,姬姓,名俊(一作夋)。嚳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少小聰明好學,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歲時,被堂叔父帝顓頊選為助手。

顓頊晚年時,有九個部落一齊反叛,史稱「九國之亂」。

顓頊知道姬俊聰明,就要求他想應對之策。姬俊說:「九個國家齊來攻打我們,我們如果跟他們硬打硬拼,必然顧此失彼,難以取勝。」顓頊說:「以你之見呢?」姬俊說:「九國敵人都想獨吞我們的地盤,他們彼此之間必然互不相讓。我們若能叫他們之間互相打起來,不就好平滅了嗎?」顓頊一想:對呀!姬俊想這個辦法就是好。於是就派人分別到九國敵人中調撥他們的關係,很快使他們彼此發起了戰爭。後來顓頊沒費多大力氣,就平滅了九國之亂。

顓頊看姬俊有能耐,就把他封在高辛氏部落為部落首領,當時那裡經常鬧水災,水來了,老百姓就往另一個地方遷徙。而重新遷徙的地方又鬧了水災,老百姓便又重新遷回來。這樣遷來遷去,老是不能安居樂業。而且那裡與共工氏余部較近,常常受到共工氏余部的滋擾。情況非常複雜,顓頊想試試看他有沒有治理地方的才能。

姬俊為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將高辛氏部落搬遷到亳。這裡十分的土地,山區佔去四分,丘陵佔去四分,剩下的兩分是平原。一旦洪水暴發,人民可以轉移到山上去。也便於應對共工氏余部。

姬俊的應對得到顓頊的讚賞,決定他為自己的接班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511578_1.html/ ]

BC2463年,顓頊逝世,終年98歲。葬入醫巫閭山。術器部落趁機作亂被辛侯姬俊所滅。

顓頊希望自己可以永久守護著那些為他贏得勝利和榮譽的寶貝瑪瑙,絕不允許外族人搶去一星半點。

《山海經》中的《大荒北經》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海外北經》說:「務隅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海內東經》也說:「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學者艾蔭范根據古語音學判斷,認為「附禺」、「務禺」、「鮒魚」都是「無慮」的音轉,推斷顓頊大帝所葬之地就是現在的醫巫閭山。在漢代稱作「無慮」,今北鎮市附近,漢代時稱「無慮縣」,即是由醫巫閭山得名。

醫無閭山,在遼寧省中部,大凌河以東,位於火山岩地區,以產「錦州石」(瑪瑙)聞名。當時那正是從錦州進入瑪瑙產地阜新的咽喉要地,即便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他仍然用靈魂守衛著他深愛的故土和那裡瑰麗的寶藏。

推薦閱讀:

自古君王皆愛「射」,華夏帝王射手的十宗「最」
華夏雨文化
考古發現「豬八戒」的前世法身!一大波上古華夏「北斗豬神」組團來了
蘭州華夏文化奇葩---榆中青城古鎮
華夏遺珍_青銅器8_青銅神樹

TAG:華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