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區頻現黃帝文化符號

黃帝尚熊在遼西找到實證郭大順說,遼河流域古文化中龍題材不僅開始年代早、類型多、成系列,而且極具典型性。在對後世龍崇拜的形成和發展上,也具有很大的影響,是龍起源這棵大樹的主幹。尤其是紅山文化對動物神的崇拜,以熊龍為主神,這很可能與黃帝部族的崇拜有關。所以,以紅山文化為主的遼河流域龍崇拜的發達,曾是我們把紅山文化與黃帝相聯繫的一個閃光點。近些年來,有學者提出在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之間,應該還有一個 「玉器時代」。而據文獻記載,這個時代恰好是炎黃時代,多少年來,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有關傳說只見於古史記載,但均無考古實證。近年來,紅山文化考古玉雕熊龍的發現,為古史中黃帝的有關傳說提供了重要實證。在中國古史五帝傳說的記載中,五帝時代可分為兩大階段,五帝前期以黃帝為代表,其主要活動地域多在北方。黃帝時代是龍戰於野的時代,其率兵與炎帝作戰的「熊、貔、貅、虎」等,一般以為是黃帝部族內以野獸為圖騰的諸部落的名稱,故有黃帝「號曰有熊氏」、「黃帝為有熊」等記載。這些記載,都頗具北方游牧和狩獵民族色彩。考古學界普遍認為,紅山文化及其所在的遼西地區,是中國東北文化區的一部分,又是東北文化區與中原文化區交會的前沿地帶。東北文化區以漁獵為主,熊崇拜本是漁獵民族所特有的習俗。紅山文化以熊為主要崇拜對象,正反映其東北漁獵文化的地域特性。而這種熊崇拜恰好與古史中記載的有關黃帝熊崇拜的傳說相吻合。拜熊是東北民族共同習俗紅山文化考古出土的玉雕龍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以數量多、水平高、意義重大為世人所知。蘇秉琦先生曾題詞查海文化遺址:玉龍故鄉,文明發端。由於黃帝部族有尚熊的風俗,其中的玉雕熊龍更是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高度的評價。這種玉雕熊龍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種類之一,也是紅山文化玉器中四大主要類型(即馬蹄形玉箍、勾雲形玉佩、方圓形玉璧及以玉雕龍為主的動物形玉)中最形象的一種。這類玉雕熊龍除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及附近建平縣出土較多以外,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和西拉木倫河以北的巴林右旗、巴林左旗以及河北省的圍場縣都有出土,其分布面覆蓋了紅山文化分布區的大部分。郭大順說,紅山文化玉雕龍中「」形龍較為多見,它們的造型高度抽象化,卻有著驚人的共同特徵:頭部碩大,環體肥厚,頭尾間形成缺口仍為「」形,雙短立耳,大圓眼睛,吻部有皺紋,其形象非豬似熊,可以直接稱為「熊龍」。 「玉雕熊龍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類,並使用製作難度極大的圓雕技法,說明紅山人是個拜熊族。 」郭大順認為,從先紅山文化到紅山文化,龍題材竟有如此之多的表現手法和如此多的動物原型,說明龍這種神化動物從一開始出現就是對多種動物的崇拜,這其中尤以熊龍最值得注意。在紅山文化的玉雕龍中,玉雕熊龍最多見分布面也最廣;女神廟中的泥塑熊龍,不僅個體特大,而且位於主室上方;此外在積石冢前,還出土一件與墓祭有關的完整熊下顎骨。 「可見,在紅山文化發達的動物神崇拜中,熊龍應該有主神地位,這說明拜熊是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民族的共同習俗。 」黃帝圖騰在遼西都有實證郭大順說,在牛河梁遺址中,曾多次發現隨葬的玉龍、玉龜等玉器,這些玉器具有外方內圓的特點,紅山文化的積石冢和祭壇,也有方圓結合的特點,這說明當時已有了天圓地方的觀念。而且,在雷廣臻看來,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值得關注的黃帝文化符號,「根據古文獻記載,黃帝族的圖騰主要有5種。 」他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解釋。熊。班固編著的《白虎通義》曾表述說:「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 」而在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顎和熊掌殘體,還出土了雙熊頭三孔玉器和完整熊下顎骨。龍。《史記》說「軒轅,黃龍體」。史載,黃帝姓姬,號軒轅。聞一多認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這種大蛇又被人們稱作龍,被黃帝部落奉為圖騰。而紅山文化出土的蛇形龍玉器,從玉到玉龍,已經形成了一個系列。龜。《國語》說「我姬氏出自天黿」。在牛河梁和田家溝遺址中,也多次出土了龜形玉器和玉龜殼。雲。黃帝部族以云為圖騰,《左傳·昭公十七年》說:「昔者黃帝氏以雲起,故為雲師而雲名。 」牛河梁曾出土一件勾雲形玉佩,被考古學家形象地喻為墓主人生前君臨天下的「權杖」。鳥。 《國語》記載,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鳥身者」,可能以鳥為圖騰。在牛河梁遺址中,確實出土了玉鳳,形象與流傳後世的鳳形象基本相似。在遼寧省博物館的「遼河文明展」中,公眾可以看到「龍鳳呈祥」的紅山文化出土玉器。龍和鳳同時作為祭祀象徵出現在紅山文化的史前遺址中,標誌著牛河梁是龍鳳文化的發源地。紅山文化區即黃帝活動區「黃帝時代的活動中心,只有紅山文化的時空框架與之相應。 」蘇秉琦這一曾引起強烈震動的觀點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的證明和更多研究者廣泛的認同。經過16年的考證與研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平認為,黃帝部族很可能發祥於紅山文化核心區所在的內蒙古赤峰和遼寧朝陽地區。陳平說,史料記載黃帝姓姬,西周王族也姓姬,而且兩者後期的蹤跡都局限在陝西境內,可以推斷西周王族的直系祖先就是黃帝,可稱其為姬周黃帝部族。由《左傳》等古籍記載判斷,姬周黃帝部族來自姬姓白狄聚居的河北、山西北部,而《史記·五帝本紀》又表明姬周黃帝部族與姬姓白狄部落均來源於河北涿鹿縣周邊的黃帝部族。「史料記載了黃帝族發展遷移的大致過程,而考古發現也展示了黃帝族的遷徙蹤跡。 」陳平說,距今約4200年的山西太原光社文化,證明了光社地區曾是黃帝族從河北涿鹿城向陝西遷徙的中轉站。與此同時,光社文化的典型器物——三足陶鬲(lì,古代的一種炊器)與紅山文化的三足陶罐有著明顯的承繼關係。 「這就可以把黃帝部族的來路,從河北涿鹿北推到遼寧西部和內蒙古赤峰一帶的紅山文化核心區。 」陳平認為,河北涿鹿縣附近的考古發現與古史傳說共同印證了 「紅山文化屬於黃帝族早期文化」的論斷。近年出版的《龍鳳文化源流》一書作者王大有也認為,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區就是黃帝族主要活動地區。黃帝之孫活動在朝陽一帶郭大順認為,要從更加開闊的視角看待黃帝所處的五帝時代和紅山文化的歷史地位。據研究,以黃帝為首的五帝時代前期,主要是戰爭和宗教改革。這時,黃帝由北方南下,戰勝由中原北上的炎帝和蚩尤,統一了諸部落。雷廣臻研究後認為,《山海經》曾記述的蚩尤與黃帝爭神的故事就發生在紅山文化區。在渤海之西北涿鹿發生過黃帝與蚩尤大戰的故事,實際上就發生在與大凌河、牛河梁毗鄰的河北北部。由此,他認為紅山文化與黃帝文化有對應關係。他還表示,有文獻記載黃帝之孫顓頊的活動區也在紅山文化區。宋元時期史學家胡三省在為《資治通鑒》所做的注中,明確提到朝陽城東45公里的棘城就是顓頊活動的地方。 《晉書·慕容載記》記載,慕容家族定都龍城之前的政治中心大棘城就是「顓頊之墟」。除了戰爭,以黃帝為代表的五帝前期在社會思想觀念方面也對後世的中華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郭大順認為,在紅山文化中,一直都尊崇「唯玉為葬」、「唯玉為禮」的習俗和制度。但是,在紅山文化中,並不是將玉作為生產工具來對待,而是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關係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的載體。紅山文化的精髓正是玉器,這也是遼河文明成為中華文明源頭之一的有力證據。□本報記者/遆紅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符號 | 黃帝 | 文化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