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詩教學新思路與新方法-

生活中有美,古詩之美貼近生活,而且古詩通過千百年的積累沉澱,鑄就了我國燦爛悠久文化的精華長久昌盛。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作為中華民族的驕傲,讓小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繼承,具有深遠意義。注重培養學生個性,重視以讀為主,讀中感悟,讓他們的思想與認識能有效的融合於古詩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熱潮,從而熱愛古詩,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感受它的美。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礎。」對此,筆者認為古詩教學先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然後培養並提高他們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像創造能力和記憶欣賞能力,最後讓他們去領略古詩優美的詩句、深刻的內涵、精湛的語言、高遠的意境······結合在古詩教學中的點滴積累,談談我對古詩教學的幾點認識:

首先、讓學生了解古詩想像。

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意境深遠,講究平仄,格律嚴格,有一種「言盡而意無窮」的語言效果。豐富的想像結合比喻、誇張、擬人、借代等修辭手法,創造了生動形象的藝術形象,表達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正如教育家杜威認為,「在於將經驗到的模糊、疑難、矛盾和某種紛亂的情境,轉化為清晰、連貫、確定和和諧的情境。」① 教學中正確的引導學生體會使人豐富的想像力,是詩情畫意的情境在學生心裡、頭腦中有個形象化的理解認識。如唐代詩人賈島的古詩《尋隱者不遇》中的詩句「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詩情畫意的藝術語言表達了作者的訪友經歷,詩中的「問童子」問題內容雖然省略,但是答句中卻言簡意賅,給學生留有思考的餘地,而且「言師採藥去」答中無形的表現了問的內容是「你的老師去哪裡了?」這樣的意思表達既完整而又含蓄。又如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有著同樣的想像力。表達了巧妙的意境與構思。

正如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想像力時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像就沒有發明創造,也只有想像才有所進步。古詩教學要積極調動學生充分了解詩的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在學習古詩過程中進一步領略我國燦爛輝煌的悠久文化的神韻。

其次、讓學生讀出古詩情感。

自古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道理。只有在讀中體會古詩的情感表達,才能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達到對古詩的認知與審美效果。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說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詩通過一定的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情感。而意境是詩中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在於他們對學習對象所採取研究的態度。」教育家布魯納也說:「教學過程就是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髮現的過程,要求學生主動地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想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因而,讀故事對於學生學好古詩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讀古詩分初讀古詩、精讀古詩和研讀古詩三種情形。通過誦讀把自己能體會的情感、認識都流露出來。課堂上創造學生、作者和教者之間互相情感相同、心靈相融、協調互補的積極氛圍。比如大詩人柳宗元寫的《江雪》這則古詩和清代詩人王士禎寫的古詩《題秋江獨釣圖》,學生通過初讀古詩,能夠初步了解兩首古詩的內容和作者情感,但深沉含義卻無法領略得到,這就需要學生在初讀古詩的基礎上,通過精讀古詩之後,進一步研讀古詩,了解前一首詩寫的是作者被流放時失意的心情,後一首寫的是作者官場一帆風順,兩者對比發現作者的內心情感細微變化。

第三、讓學生融進古詩世界。

古詩的遣詞造句精闢意深,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教學中如果把學生引入到一個有靜有動、有聲有色的動畫世界中,古詩的形、聲、色、情、意直接讓他們的直觀領略,強於老師的語言輸灌、機械記憶。有利於學生在特定環境下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古詩的美妙與魅力。正如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指出,「教學就是把一切知識傳給一切人的藝術。」②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也降低了古詩學習難度,既調節了課堂教學氛圍,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而又投入的情境中學習。比如我在教學清代詩人袁枚的古詩《所見》:(通過多媒體的圖文音樂引入下)

……

師:正值夏日的一天,這位偉大的詩人又在家中讀書作詩了,可是突然感覺天熱胸悶,於是決定到郊外走一走,散散心。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詩人看到了許多有趣的事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到底看到了什麼?自由讀古詩,把他看到的事物划出來。(邊讀詩邊看多媒體放映)

生:牧童、黃牛、林樾、鳴蟬。

師:林樾是什麼意思?

生:樹陰。

師:這裡沒用樹林、沒用樹梢,而是用了林樾一詞。請你們展開豐富的想像,由林樾一詞你們想像到了什麼?

生:樹木繁多、枝葉茂密,才會有大片的樹陰,我已經看到了一片茂密的樹林子了。

生:一望無垠的田野,辛勤勞作的人們。

師:再來猜猜。這林子里會有什麼?

生:小鳥在枝頭歡快地歌唱。

生:溪水清澈,小草青青。

生:野兔、山雞等野生動物打鬧嬉戲。

生:還有蘑菇、木耳等各種野生植物呢!

生:……

師:同學們,來到了這樣一個充滿珍奇生物的世外桃源,此時此刻你是怎樣的心情?

生:開心、愉快、逍遙自在。

師:所以牧童會放聲高唱,歌聲把樹林都震動了呢!讓我們也和牧童一樣,把心中的快樂高歌出來吧!(讓學生看動畫,讀古詩並指導學生朗讀)

學生通過這樣的積极參与學習的經歷,結合他們自己的理解、交流與領悟之後,強化了記憶效果,也達到了他們積極觀察、思考和掌握了學習內容。

第四、讓學生體驗古詩生活。

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也是教育。怎樣做就怎樣學。」③我們教育學生學習古詩的內容,既需要學生學習並掌握古詩思想感情,也要能從中有所領悟和收穫。小學生學習的古詩大多是抒情詩,有的寓情於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懷。教學中可以合理運用多媒體,以生動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調動學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個性、愛好等心理功能,引導他們深刻體驗詩人的情懷,引起情感的共鳴。

  《鋤禾》一詩是小學二年級的教學內容。現在的學生衣食無憂,大部分都沒有農田耕作的生活體驗,相當一部分學生甚至連我們吃的米飯從何而來都不知道,平時吃飯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因此,讓學生體驗農民耕作的辛勞,從而教育他們珍惜勞動果實,是本詩教學的難點。

  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給學生播放了這樣一段錄像:農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種、插秧,頂著烈日揮汗如雨地除草、鬆土、施肥……最後畫面定格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上,無需過多解釋,學生便深深地體會到米飯來之不易以及詩人對農民的同情,激發起對勞動者的同情與熱愛之情。然後又播放幾個生活小鏡頭:一個學生將吃不完的饅頭隨手扔到河裡;一個學生將一大碗白米飯倒進垃圾箱;幾名學生在秧田裡玩,踩壞了秧苗……看了這幾個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小鏡頭,有的學生低下頭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學生露出生氣憤怒的神色。我說:看了這些情景,你想對這些小朋友說些什麼呢?「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學生對浪費者也是對自己最深刻的教育。學習是生活的反應,生活需要通過學來不斷總結,最終又回歸於生活。

第五、讓學生繼承古詩文化。

古詩是我國特有的文化財富,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那豐富多彩的體裁,通俗易懂的童謠、民歌、漢樂府、古體詩、近體詩以及詞曲等最適合小學生的朗讀學習。在古詩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既能夠學好古詩,汲取古代思想的精華,又能有意識的繼承並發揚這一寶貴的悠久文化。激發學生熱愛祖國以及思鄉惜友之情,學習古詩中闡明事理、為人處世之道,在不知不覺中能夠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同時,培養他們能在古今音樂、建築、繪畫、舞蹈等各方面融會貫通。培養「多方面的勻稱的興趣」。 ④這樣,古詩教學將發揮它對學生全面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這也是我從事教育教學時迫切希望實現的願望。

總之,我國的古詩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分階段藝術表達效果,能夠把古詩教學力求全面的、系統的、深入的進行研究與探討,讓千百年來滋養中華民族成長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世紀、新時代發揮獨特的作用而不斷進取。


推薦閱讀:

第05章 奇門遁甲的預測思路及其基本的判斷方法
卦宮平衡法斷卦思路
強抑弱補取用的正確思路
致富改變思路四則
(22)治癌新思路

TAG:方法 | 古詩 | 探索 | 教學 | 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