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閱讀訓練
《論語·里仁》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
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①之間違仁,造次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選自《論語·里仁》)
【注】①終食:吃頓飯的工夫。②造次:緊迫,倉促,急迫。
(1)下列各項中,對《論語》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論語》這一章中,論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養及其重要性,說明仁是取捨一切的標準,是人須臾不可離的道德。
B.一個有仁德修養的人,對貧賤也是不喜歡的,可是要用正當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與地位,慢慢擺脫貧賤,而不能走歪門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們的主導思想,離開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達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們必須正確把握仁,以仁作為操守。吃飯的時候要遵循仁的準則,時間緊迫的時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頹廢、沮喪。
(2)孔子是怎樣認識富貴與仁德的關係的?(3分)
(3)下列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每個人都可以追求富貴,但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不能夠不擇手段,否則寧可堅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B.孔子並是主張人們只要仁、義,而不要利、欲,關鍵的是,滿足利、欲應當通過正當手段與途徑。
C.孔子承認人們慾望的存在與滿足慾望的合理性,但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
D.這一選段是孔子理欲觀的集中體現,今天看來,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性。
(4)結合上面的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下面這句話的理解。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
(1)D(「吃飯的時候要遵循仁的準則,時間緊迫的時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頹廢、沮喪」錯。孔子是說,君子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泰然處之;在失意時,也不頹喪、怨嘆。順利時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時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為環境所左右。)
(2)富貴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這樣才符合仁德;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3)D(孔子的理欲觀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4)孔子提出了怎樣居貧處富的問題。孔子認為,富而無驕,只要有一定人生閱歷的人都不難做到;而要做到安貧樂道、無怨無悔,則需要很高的修養和自持力。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①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之見也。」(《論語·里仁第四》)
(注釋)①尚:超過。
(1)下列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章孔子闡述的是個人道德修養問題。
B.孔子認為,一個人「好仁者,惡不仁者」、充其量只是「潔身自好」、「明哲保身」。
C.孔子還認為,一個有仁德的人,應當有「仁者,愛人」的寬闊心胸,要主動幫助有過錯的人改過遷善,改邪歸正。
D.孔子沒有見過量不夠的人,但他認為這種人是存在的。
(2)結合上面的選段,你認為這兩段都體現了孔子的什麼思想?
冉求曰:「非不說①子之道,力不足也。」子:「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②」(《論語·雍也第六》)
(注釋)①說:通「悅」。②女:通「汝」,即「你」。畫:劃定一個界限,停止前進。
(1)D(結合整段文字,可知孔子認為不存在力量不夠的人。)
(2)孔子子認為不存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講的是同一個道理。孔子子認為為仁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一個自覺性和由此帶來的決心和毅力問題。
推薦閱讀:
※《論語》全文翻譯 2
※7《論語 ·述而第七》講要
※日課 |《論語·八佾》6
※《論語》譚(全文上)
※素材集錦與《論語》有關的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