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知識】合縱與連橫
合縱與連橫
"合縱、連橫"的學說是戰國時期一種主要的學說,合縱符合六國的利益,反對合縱符合秦國的利益。 周朝封立了大量的封國,使他們通過拜會、探訪增進相互交往,用酒宴招待他們,以增進歡樂友好,實行會盟而增進團結聯合,就是希望他們共同協作、共保國家。韓、趙、魏三國是齊、楚兩國的屏障,而齊、楚是韓、魏、趙三國的基礎,他們在形式上相互依託,表裡間相互依賴。韓、魏、趙三國進攻齊、楚是自斷根基,而齊、楚征戰韓、魏、趙三國則是自撤屏障。可那有自己拆毀屏障以討好敵人,還說敵人將愛惜我而不會攻擊我。做人也一樣,一定珍惜自己身邊現有的和諧的人際關係,如果有人攻擊你,別人就先替你擋了,則你就會很省心;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社會關係基礎做保護傘,那做人做事就要付出比別人大一倍或幾倍的辛苦。 蘇秦合縱 蘇秦可以說動六國,但是偏偏秦國不買他的賬,合縱使他有機會報復秦國。據說(據有一說)蘇秦和老同學張儀彼此呼應,利用7國之間的矛盾,達到兩人分別掌管七國權力,在7國呼風喚雨,而自己升官發財的目的。 蘇秦為什麼對燕特別袒護呢? 因為蘇秦先仕於燕,他是從燕國出道,雖然掌六國相印,畢竟六國各懷鬼胎,不能全依靠。蘇秦的主要活動是,離間齊、趙關係,以減輕齊對燕的壓力。又和趙李兌共同聯合五國以攻秦,後來他又離燕至齊,受到閔王的重用,但蘇秦仍忠於燕,暗中為燕效勞。他所採取的策略是勸齊攻宋,以轉移齊對燕的注意力。於是燕昭王派樂毅突然出兵以攻齊,齊因措手不及而敗於燕。蘇秦陰與燕謀齊的活動至此而敗露,齊處以車裂之刑,這在戰國晚期是轟動一時的事件,在許多當時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東銀雀山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用間》,裡面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的話,又如《呂氏春秋·知度》,說「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這些記載表明,戰國時人都知道蘇秦為燕而仕齊,最後使齊亡而興燕,但他自己也為燕而作出犧牲。有關蘇秦的事迹見於《戰國策》和《史記》等書。《史記》說他是東周洛陽人,曾到齊國受業於鬼谷先生,後出遊數歲,一無所獲而歸。遭到家人的譏笑。於是他發憤用功,得周書《陰符》而讀之,領會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奧秘。他先去遊說周顯王、秦惠王和趙肅侯,但都未成功。接著又到燕國去見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縱主張,並資助他車馬金帛,使他能到趙、韓、魏、齊、楚幾國去遊說。六國經過他的勸說而聯合起來,蘇秦成為縱約長,「並相六國」。到燕易王時,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齊,到齊閔王時,齊大夫嫉恨蘇秦而使人刺之。他在臨死前對閔王說:我死後可用叛齊之罪名而處車裂之刑,這樣做以便於找出刺殺我的兇手。蘇秦死後,其弟蘇代、蘇厲也到處遊說而「名顯諸侯」。 司馬遷在寫《蘇秦傳》時,發現不少有關蘇秦的記載不可信,有張冠李戴之誤。但他在處理蘇秦的事迹時,特別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錯誤。如他把蘇秦最初遊說趙、燕等國定在趙肅侯、燕文侯時,將其卒年定在張儀之前。經過不少學者的考訂,明確了蘇秦應在燕昭王、齊閔王之世活躍於六國間,與其同時的著名人物有孟嘗君、李兌、周最等。蘇秦先仕於燕,其主要活動是,離間齊、趙關係,以減輕齊對燕的壓力。又和趙李兌共同聯合五國以攻秦,後來他又離燕至齊,受到閔王的重用,但蘇秦仍忠於燕,暗中為燕效勞。他所採取的策略是勸齊攻宋,以轉移齊對燕的注意力。於是燕昭王派樂毅突然出兵以攻齊,齊因措手不及而敗於燕。蘇秦陰與燕謀齊的活動至此而敗露,齊處以車裂之刑,這在戰國晚期是轟動一時的事件,在許多當時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東銀雀山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用間》,裡面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的話,又如《呂氏春秋·知度》,說「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這些記載表明,戰國時人都知道蘇秦為燕而仕齊,最後使齊亡而興燕,但他自己也為燕而作出犧牲。蘇秦在戰國晚期名聲頗大,《荀子·臣道》把「齊之蘇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張儀」相提並論。西漢時,蘇秦仍受人稱道,如《史記·鄒陽傳》讚揚他能成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處提到他,並肯定他有知權謀的長處。司馬遷以為蘇秦在「連六國從親」的過程中,顯示出他的才智過人。 《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蘇子》三十一篇,當是蘇秦作品或後人所記有關他的事迹的彙集,其中似也包括蘇代、蘇厲的一些遊說之辭。《蘇子》是縱橫家類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見從戰國到西漢,縱橫家中屬於蘇氏弟兄的作品或有關材料分量很多,流傳也最廣。漢以後該書已亡佚。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縱橫家書》,其中有十一篇蘇秦上燕王或趙王書,不見於《戰國策》、《史記》等傳世的古籍,另有兩篇其部分內容見於《戰國策》,這十三篇是現在了解蘇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張儀連橫 自從孫臏打敗魏軍,魏國失了勢,秦國卻越來越強大。秦孝公死後,他兒子秦惠文王掌了權,不斷擴張勢力,引起了其他六國的恐慌。怎樣對付秦國的進攻呢?有一些政客幫六國出主意,主張六國結成聯盟,聯合抗秦。這種政策叫做「合縱」。還有一些政客幫助秦國到各國遊說,要他們靠攏秦國,去攻擊別的國家。這種政策叫做「連橫」。其實這些政客並沒有固定的政治主張,不過憑他們能說會道的嘴皮子混飯吃。不管哪國諸侯,不管哪種主張,只要誰能給他做大官就行。 在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數張儀。張儀是魏國人,在魏國窮困潦倒,跑到楚國去遊說,楚王沒接見他。楚國的令尹把他留在家裡作門客。有一次,令尹家裡丟失了一塊名貴的璧。令尹家看張儀窮,懷疑璧是被張儀偷去的,把張儀抓起來打個半死。張儀垂頭喪氣回到家裡,他妻子撫摸著張儀滿身傷痕,心疼地說:「你要是不讀書,不出去謀官做,哪會受這樣的委屈!」 張儀張開嘴,問妻子說:「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說:「舌頭當然還長著。」 張儀說:「只要舌頭在,就不愁沒有出路。」 後來,張儀到了秦國,憑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這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組成一支聯軍,攻打秦國的函谷關。其實,五國之間內部也有矛盾,不肯齊心協力。經不起秦軍一反擊,五國聯軍就失敗了。在六國之中,齊、楚兩國是大國。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非把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獻了個計策,就被派到楚國去了。張儀到了楚國,先拿貴重的禮物送給楚懷王手下的寵臣靳尚,求見楚懷王。楚懷王聽到張儀的名聲很大,認真地接待他,並且向張儀請教。 張儀說:「秦王特地派我來跟貴國交好。要是大王下決心跟齊國斷交,秦王不但情願跟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經張儀一遊說,就挺高興地說:「秦國要是真能這麼辦,我何必非要拉著齊國不撒手呢?」 楚國的大臣們聽說有這樣便宜事兒,都向楚懷王慶賀。只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對懷王說:「秦國為什麼要把商於六百里地送給大王呢?還不是因為大王跟齊國訂了盟約嗎?楚國有了齊國作自己的盟國,秦國才不敢來欺負咱們。要是大王跟齊國絕交,秦國不來欺負楚國才怪呢。秦國如果真的願意把商於的土地讓給咱們,大王不妨打發人先去接收。等商於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後,再跟齊國絕交也不算晚。」 楚懷王聽信張儀的話,拒絕陳軫的忠告,一面跟齊國絕交,一面派人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於。齊宣王聽說楚國同齊國絕交,馬上打發使臣去見秦惠文王,約他一同進攻楚國。 楚國的使者到咸陽去接收商於,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說:「沒有這回事,大概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兒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 使者回來一回報,氣得楚懷王直翻白眼,發兵十萬人攻打秦國。秦惠文王也發兵十萬人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只剩了兩三萬,不但商於六百里地沒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楚懷王只好忍氣吞聲地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大傷元氣。 張儀用欺騙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六國「合縱」聯盟終於被張儀拆散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