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無名氏考略

 [摘 要] 無名氏是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一位傳奇性作家, 是「潛在寫作」的最為典型的代表。無名氏研究在現當代文學研究中是從零開始, 隨著對無名氏研究的不斷推進, 無名氏及其作品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 無名氏也徐徐進入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無名氏研究包括: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研究和九十年代的研究及二十一世紀的無名氏研究。

  [關鍵詞] 現當代文學;無名氏; 研究; 考察

  隨著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不斷深入, 許多過去因種種原因被冷落的作家浮出水面, 且引起不少研究者的興趣, 無名氏就是其中之一。無名氏是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一位傳奇性作家。無名氏及其代表作《無名書》在現代中國的文學史上是一個獨特的現象, 因為對個體生命和人類終極命運作如此思考的人在20世紀的中國只有他一人。無名氏是「潛在寫作」的最為典型的代表, 其代表作《無名書》不僅代表了中國20世紀50至60年代潛在創作的最高成就, 而且也是自新文學運動誕生以來最獨特的小說作品。隨著對無名氏研究的不斷推進, 無名氏及其作品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 無名氏也徐徐進入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本文就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無名氏研究作一歷時性考察, 試圖從中找出一些思考的問題, 以引起研究者的共同關注。

  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無名氏研究。

  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十年內, 中國大陸對無名氏其人其文無人知曉,只是到了八十年代, 像沈從文、張愛玲一樣, 國人知道無名氏也是先從海外開始。無名氏得到了香港中國新文學史家司馬長風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專家夏志清教授的高度評價。隨著改革開放, 港台及海外的無名氏之風逐漸傳入大陸。

  (一) 無名氏作品的出版情況。

  中國大陸第一個在新時期推出無名氏作品的刊物是1980 年湖南的地方刊物《湘江文藝》,編輯部以提高作家藝術水平為目的, 在內部出版《中篇小說選》上中下三冊, 上冊有沈從文的《邊城》與無名氏的《北極風情畫》和《塔里的女人》, 供作家內部參考。《湘江文藝》編輯部大膽印了五千冊, 沒想到一面世就被搶購一空,於是立即添印。無名氏的短篇《一根鉛絲火鉤》也刊於《芙蓉》。此後, 《湘江文藝》、《花城》等刊物紛紛登載無名氏作品。無名氏成了「出土文物」, 引起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重視。八十年代中期, 北京大學嚴家炎教授選編的《中國現代各流派小說選》第四冊入選了無名氏的《逝影》、《海邊的故事》、《日爾曼的憂鬱》、《龍窟》等短篇, 把長篇《塔里的女人》和《野獸·野獸·野獸》作為存目。1989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把《野獸·野獸·野獸》作為《中國新文藝大系》的參考叢書與讀者見面。這也是無名氏的《無名書初稿》(後改為《無名書》) 的第一部作品在當代與讀者見面, 而該書的初版是1946年12月由上海時代出版社出版。

  (二) 無名氏研究中的不同觀點。

  第一、無名氏的作品基本被否定。如: ①曾慶瑞、趙遐秋較早的介紹了無名氏的生平與創作,把無名氏概括為四十年代的新鴛鴦蝴蝶派的代表。非但如此, 還埋怨「讀者沉醉於無名氏的色情描寫和性的挑逗里」, 並聲言「那歷史的教訓, 實在是沉重的」。[ 1 ]1135顯然對無名氏的作品充滿了貶低成分。②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王超冰等把無名氏的小說列入了「洋場小說」, 把《北極風情畫》和《塔里的女人》看作「哀艷的鴛鴦言情體」, 並說「隨著政治主張的趨於反動, 他的創作生命等於終止了」。[ 2 ]484顯然與無名氏的實際創作不符, 因為無名氏非但沒有停止創作, 而且還寫出了《無名書》六卷及其他作品。③黃修己把無名氏的作品在語言與描寫方法上與徐訏作了比較, 所得的結論是無名氏「作品傾向也更壞」,認為「《北極風情畫》、《塔里的女人》均可視為洋鴛鴦蝴蝶派的代表性的作品, 且都用不同情節表現男性對女性的玩弄」, 並且把《無名書初稿》的前三卷概括為「整套小說表現了一種沒落感,讓人覺得最為神聖的革命其實是污濁的, 最美麗的愛情也不能持久地支持人的生活, 人生是沒有希望的。」[ 3 ]612 - 613第二、肯定了無名氏的作品又指出了其不足。與以上三種觀點不同, 嚴家炎把徐訏、無名氏的小說都歸入了後期浪漫主義作品。嚴先生在總結後期浪漫主義的特點之後指出: 「在三四十年代現實主義主潮十分盛行的時候, 後期浪漫派小說的出現, 打破了藝術上的一統天下,開創了小說創作的一種新的境界, 促進了小說領域的多樣化局面的到來。」[ 4 ]319嚴先生認為無名氏小說中的《無名書初稿》是一部「長河型的詩與哲理小說」, 並且認為《海艷》這部小說可以看作是整個《無名書初稿》乃至全部無名氏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同時, 也指出了無名氏作品的不足,如《無名書初稿》全書「浮詞多而主觀隨意性大」「在情節上仍有作者任意驅遣主人公的毛病」, 甚至「有些部分相當色情、低級」, 顯得「粗俗」。

  總的來看, 無名氏研究在中國當代純屬從零開始, 無名氏被讀者認知也是伴隨著其作品的陸續出版和批評文字的逐漸深入。無名氏研究在謹慎開放中實現了可貴的突破。把無名氏的研究推向高峰的應是九十年代及新世紀, 但沒有八十年代這樣的基礎是不可想像的, 也是不可能的。

  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無名氏研究。

  隨著90年代以來文學研究多元化格局的進一步形成, 對現代文學史上作家作品的挖掘也更趨深廣, 許多被歷史淡忘或忌諱提起的人和事獲得了展示的機會。無名氏研究的滯後性反而促進了它的深刻性, 研究視野也更為開闊, 評價定位更為全面、務實和科學。

  (一) 無名氏作品出版情況。

  1990年9月, 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孔范今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補遺書系·小說卷四》入選了無名氏的《海邊的故事》、《日爾曼的憂鬱》、《露西亞之戀》、《紅魔》、《龍窟》、《塔里的女人》; 《小說卷七》入選了無名氏的《海艷》。1993年, 海天出版社出版了無名氏的超越時空的珍藏本———《北極風情畫》和《塔里的女人》。1994年, 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無名氏的作品集《契闊》。1995年, 花城出版社推出了無名氏的《無名書初稿》的前兩卷《野獸·野獸·野獸》、《海艷》及青春愛情自傳小說《綠色的回聲》、散文集《塔里·塔外·女人》、隨想錄《淡水魚冥想》、愛情小說《北極風情畫》和《塔里的女人》。1996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了許道明、馮金牛選編的《沉思瑣語———無名氏集》。1998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無名氏散文》。1999年華夏出版社出版了《無名氏代表作》等, 無名氏作品獲得了進一步推出。

  (二) 無名氏研究傳記。

  90年代出版了三部無名氏傳記: 即李偉的《神秘的無名氏》和《愛河中沉浮的無名氏》、汪應果、趙江濱的《無名氏傳奇》。李偉的兩部傳記主要從無名氏的生平經歷、愛情傳奇等方面讓讀者對無名氏進一步全面了解。汪應果等的《無名氏傳奇》主要從無名氏的創作, 特別是《無名書》進行了分析與評價。後者認為無名氏的創作是極其複雜的, 其作品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紛繁的知識信息、駁雜的文化藝術影響和深刻的矛盾。並且認為無名氏對中國文學的貢獻表現在: ①他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很有思想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財富。②他為中國現代文學提供了一部人類心靈探索的史詩性作品, 塑造了一個浮士德式的人物———印蒂, 從而為中國現代文學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主體和人物形象。③無名氏是我國現代派小說的開創者之一, 也是在這方面取得成就較大的作家之一。汪著對無名氏曲折坎坷的一生及愛國主義思想作了闡述和肯定, 對無名氏在創作方面的藝術創新和探索作了具體分析。它不僅對《無名書初稿》的前三部作了深入的探討, 而且對後三部半(即《金色的蛇夜》續集、《死的岩層》、《開花在星雲以外》和《創世紀大菩提》) 作了詳細剖析, 這是目前見到的唯一的一部全面介紹和分析《無名書初稿》的無名氏學術評傳, 尤其是對《無名書初稿》後三部半的分析, 填補了中國當代無名氏研究的一個空白, 也是迄今為止的最有權威性的無名氏研究著作。該著高度評價了《無名書初稿》, 認為它是一部思想深邃、藝術創新的巨著。但對無名氏的紀實文學作品及散文、雜文、詩歌等未作觸及。

  (三) 無名氏研究論文。

  90年代的研究論文主要有: 錢理群的《〈北極風情畫〉〈塔里的女人〉研究》( 《中國現代研究叢刊》1990年第1期) 、孔范今、潘學清的《論中國現代小說發展中的後期現代派》(《中國現代研究叢刊》1990年第4期) 、郭德芳的《無名氏和他的〈海艷〉》(見《中國現代文學補遺書系·小說卷七》明天出版社1990年9月版) 、劉玉凱的《無名氏小說的生命律動———兼論中國40年代浪漫派的哲學精神》( 《湖北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 、宋劍華的《生存的探索與藝術的選擇———論無名氏與徐訏的小說創作》( 《河北學刊》1995年第3期) 、劉光宇的《從無名氏小說的人生哲學命題看四十年代中國現代主義小說主題的新變》(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 年第4 期) 、趙凌河的《生命意識的浪漫色彩———讀無名氏的小說》( 《中國現代研究叢刊》1998年第1期) 、汪應果、趙江濱的《無名氏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 《中國現代研究叢刊》1998 年第1 期) 、皇甫曉濤的《後期浪漫派小說漫說》( 《中國現代研究叢刊》1998年第1期) 、廉文澄的《論無名氏的後期浪漫派小說》( 《西安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何蓮芳的《復調———徐訏、無名氏小說的敘事模式———試論「後浪漫」小說的文體特徵》( 《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8 年第4期) 、陳思和的《試論〈無名書〉》(《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6期) 、汪凌的《文壇的獨步舞———無名氏論》( 《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6期) 、李俏梅的《極端色彩與衝突之美———論無名氏小說的美學格調》( 《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黃永成的《論無名氏小說中的生命主題》( 《天中學刊》1999年第3期) 、呂周聚的《現代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合璧———論無名氏的創作風格》( 《華文文學論壇》1999 年第4期) 、徐雁的《試論無名氏愛情小說的美學風格》( 《咸陽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9 年第5期) 等。

  (四) 無名氏進入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從90年代到新世紀, 無名氏徐徐進入了現代文學史。涉及無名氏的文學史著作主要有: 馬良春等主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孔范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朱金順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黃修己著《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11月第2版) 、卜召林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朱壽桐主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錢理群等人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7 月版) 、許道明著《海派文學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年3 月版) 、凌宇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第2版) 、朱棟霖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 - 1997)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8 月版) 、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版) 、吳宏聰、范伯群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年11 月第2 版)等。

  (五) 無名氏研究中代表性觀點。

  ①後期現代派藝術。孔范今、潘學清把徐訏、無名氏和張愛玲稱為後期現代派。孔范今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認為, 「創作於40年代後期的《無名書初稿》充滿了更強勁的生命力, 強調主體『自我』」的生存意義和真正價值。「[ 5 ]920 」在他為生命而藝術的主張下, 生命追求與藝術追求協調一致, 形成了無名氏的現代藝術風格。「[ 5 ]921郭德芳也認為《無名書初稿》大膽創新, 打破舊有的小說模式, 在現代文學發展中顯現出一種全新的審美意向和傑出的現代派藝術。②用文學來探索生命意義的純文學作家。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三人對《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作了較大修改, 修改本把《無名書初稿》的前三卷,看作」它作為一部心史的獨創性已經具備「, 並聲稱」無名氏集通俗、先鋒於一身, 兩種寫作前後並舉, 而本質上它是一個用文學來探索生命意義的純文學作家。「[ 6 ]520而《無名書初稿》在中國提供了情節弱化小說的唯一的長篇巨制。無名氏在《北極風情畫》和《塔里的女人》這兩個愛情悲劇中加進生命探索的意味, 於通俗故事裡顯出並不通俗的主旨。③浪漫言情與現代主義。楊義認為」無名氏的文筆比徐訏更為粗豪舒展, 在徐訏展示西歐的柔情, 晃動著若隱若顯的梅里美的倩麗的影子之時, 無名氏從抒寫北國的強悍開始, 呼喚著一個慘痛欲絕的靈魂, 閃動著乍明乍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戚的面容。它所展示的愛情畫面和心靈世界是更為陰凄、騷攏, 帶有濃郁的走投無路的沉重感了。「[ 7 ]501楊先生把《北極風情畫》和《塔里的女人》歸入了浪漫言情小說中的典型作品, 認為無名氏是繼徐訏之後的又一浪漫作家, 稱」《無名書初稿》是四十年代頗有分量的現代主義巨著「, 肯定了無名氏的創作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地位, 指出了無名氏的創作所獨有的審美特點。如《無名書初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 文筆風格是」沉鬱、凄厲而重濁的「。④精神探索的優秀創作。陳思和把六卷本的《無名書》與夏多勃里昂的《阿達拉》和歌德的《浮士德》作一比較, 認為這是一部超乎尋常的奇書。陳先生認為無名氏擺脫了啟蒙的敘事立場, 所以他(指無名氏) 超越現實層面以後直接進入了抽象的文化層面, 毫無顧忌地以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實驗作為描寫對象。陳先生認為中國二十世紀的文學不乏描寫知識分子精神探索的優秀創作, 但主要集中在政治層面的尋找,多以現實政治理想為人生意義的終結, 但政治理想在無名氏的精神文化結構里不過是最低層次的探索。而《無名書》遠在一般以啟蒙為宗旨的探索之上, 這是一部反映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歷程的長河小說, 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是別具一格的探索。陳先生還從《無名書》的文體、語言、美學情致、心理分析及潛在創作的背景、原因、特點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討。⑤海派文學的又一代表作家。許道明在它的論著《海派文學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 中, 把無名氏歸入海派文學, 認為無名氏與其他海派作家不同的地方, 只是無名氏追求著他的闊大, 追求著他對詩和哲理的信仰。讀他的小說, 彷彿面對一片汪洋, 彷彿一股濃重的煙火恣意地向我們襲來, 給讀者多了些震撼力。(六) 無名氏研究熱點。

  與80年代側重介紹、解讀不同, 90年代的無名氏研究, 重點研討了兩大焦點: 即流派命名和雅俗認證, 並在主題、方法、風格等層面多有發掘。關於無名氏小說流派的命名頗多分歧。如嚴家炎、皇甫曉濤和李曉寧認為無名氏與徐訏屬於」後期浪漫派「, 孔范今則認為是」後期現代派「, 陳思和主張」消極浪漫派「, 吳福輝認定為」後期海派「, 許道明直接把無名氏歸入」海派「, 朱德發和耿傳明等持」新浪漫派「之論,呂周聚乾脆認為無名氏的小說是現代主義兼浪漫主義等等。

  關於創作方法的認識也不一致。有的論者認為無名氏小說屬於現代派小說, 其哲學依據是存在主義, 邏輯起點是反思現實、厭惡政治和否認理性, 藝術原則是」為生命而藝術「。有的論者認為無名氏小說綜合生命哲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從而構成一個以」自我「的」尋找「和」超越「為核心內容的綜合性人生哲學命題, 並將之與宗教相結合, 具有鮮明的現代主義屬性。此外, 學術界還有一種比較溫和的觀點, 即無名氏小說創作是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結合或過渡。儘管如此, 學界仍有一些基本的共識, 如無名氏對西方哲學、宗教的借鑒和影響等。從雅俗角度出發,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無名氏小說為通俗小說, 或者是」介乎雅俗之間又超乎雅俗之上的新型小說「。主題方面, 劉玉凱認為無名氏小說在思想上有純化和理想化特點, 認為其作品追求生命的超時代化、抽象化, 是完美的」人性史詩「; 劉光宇則認為無名氏小說對人生哲學命題的表現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改造(《野獸·野獸·野獸》) , 二是愛情(《海艷》) ,三是宗教( 《金色的蛇夜》等) 。風格方面, 許多論者認為無名氏小說的美學格調是極端色彩和衝突之美, 表現為極樂極悲的情節模式、極冷極熱的人物情感和極雅極俗的哲理詩情。文本研究方面, 有的研究者認為具有本體論性質, 且對科學主義研究方法進行了某種運用, 如劉玉凱是文本結構研究的代表之一。有的研究者進一步深入無名氏小說文本, 對之進行了更為合理、更為科學的闡釋, 如陳思和的文體學研究。

  縱觀九十年代的無名氏研究, 在拓展深化中更趨務實和科學。《中國現代研究叢刊》1998年第1期特設的」無名氏研究「專欄和汪應果、趙江濱著的《無名氏傳奇》、李偉的《神秘的無名氏》和《愛河中沉浮的無名氏》等傳記作品的出版, 無疑的把無名氏的研究推到了二十世紀末的新高峰, 從而證實了米蘭·昆德拉所謂小說歷史的延續不是作品的增加, 而是」發現的連續不斷「的論斷。

  三、二十一世紀的無名氏研究。

  無名氏研究進入21世紀後, 其特點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無名氏作品的繼續大量出版, 二是無名氏毫無疑義地進入現代文學史教材, 三是研究論文出現猛增且形成一些無名氏研究的」專家「。

  (一) 無名氏作品出版情況。

  2001年7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北極風情畫》、《野獸·野獸·野獸》、《金色的蛇夜》(上、下) ; 同年, 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我心蕩漾》、《談情》、《說愛》; 2002年6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在生命的光環上跳舞》;2006年武漢出版社出版了陳思和主編、無名氏著的《花的恐怖》和《〈無名書〉精粹》等。

  (二) 無名氏研究論著。

  在新世紀以來涉及到無名氏及其作品的文學史著作主要有: 程光煒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版) ;陳思和著的《中國新文學整體觀》(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 ; 許志英鄒恬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 於潤琦總主編、劉勇主編的《插圖本百年中國文學史》(中)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 朱壽桐等著的《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史》(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年9月第1版) ; 蔣淑嫻、殷鑒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 王曉初著的《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演變史1898 -1998》(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 唐金海、周斌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通史》(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9月第1版) ; 閻浩崗著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 范伯群著的《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 劉志榮著的《潛在寫作1949 - 1976》(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 汪應國、呂周聚主編的《現代中國文學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 閻浩崗主編的《中國現代小說研究概覽》(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1 版) 等。其中, 許志英、鄒恬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主潮》和朱壽桐主編的《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辟出了專章, 前者是《浪漫傳奇的現代包裝》, 後者是《無名氏的貢獻: 現代主義磅礴氣勢的追求》。劉志榮著的《潛在寫作1949 - 1976》專辟兩章: 」第二章, 現代焦慮的精神超越: 論無名氏的潛在寫作(上) 「和」第三章, 痛苦的雨滴: 論無名氏的潛在寫作(下) 「。閻浩崗著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論》和他主編的《中國現代小說研究概覽》辟有專節專章, 前者是《無名氏: 中國現代小說的總結綜合與超越嘗試》, 後者是《無名氏小說研究》包括歷史回顧、創作心理與創作方法、文體探索與美學風格、作品解讀與人物分析、比較研究和研究展望等六個方面。無名氏研究專著主要有: 耿傳明著的《獨行人蹤———無名氏傳》(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4月版) 和《輕逸與沉重之間———」現代性「問題視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趙江濱著的《從邊緣到超越———現代文學史」零餘者「無名氏學術肖像》(學林出版社2005年5月版) 等。

  (三) 研究論文空前猛增, 出現了」無名氏熱「。

  ①學術期刊上的文章, 按時間順序如下: 王冰的《無名氏小說的生命哲學軌跡》(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夏欣才范衛東的《讀汪應果、趙江濱的〈無名氏傳奇〉》(《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耿傳明的《」新浪漫派「文學的」黑夜情調「》(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第2期) 、韓文革的《無名氏小說創作特色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黃永成的《生命的狂想與情緒的洪流———談無名氏的小說的藝術特色》(《天中學刊》2000年第4期) 、姜輝的《媚俗的愛情神話———從〈北極風情畫〉到〈塔里的女人〉》(《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4期) 、吳道毅的《徐訏、無名氏小說傳奇特徵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年第6期) 、溫奉橋文鳳霞的《」自由「與」死亡「———論〈無名書稿〉的詩性品格》(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年第3 期) 、郭媛媛的《讀汪應果、趙江濱〈無名氏傳奇〉》(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 年第3 期) 、耿傳明的《」理想「和」夢「的差異———論無名氏的前期創作及其與時代主導文學的疏離》、( 《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厲向君的《略論無名氏與〈無名書初稿〉》《齊魯學刊》2001年第5期) 、劉麗霞的《異質文化的遭遇悲劇———論無名氏的三部愛情小說》( 《棗莊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鄒志遠的《無名氏小說解讀》(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年第1 期) 、蕭成的《無名氏小說: 一條顛覆經典與建構審美理想國的慾望之路》( 《東南學術》2002年第6期) 、黃繼持的《從死亡到悟道———〈無名書〉第四、第五卷讀後》( 《華文文學》2003年第1期) 、陳思和的《為自由而抗爭的靈魂———懷念無名氏先生》( 《華文文學》2003年第1期) 、劉志榮的《現代焦慮的精神超越———〈無名書〉》( 《華文文學》2003年第1期) 、連敏的《生命哲學———無名氏小說藝術觀照的底蘊》( 《漳州職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徐雁的《槃涅更生志正躊———試論〈無名書〉的獨特性及局限》(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第1期) 、何滿子的《有權拒絕、有權鄙視———從知人論世談無名氏》( 《文學自由談》2003年3月) 、孟丹青的《人生意義的形而上學叩問———論無名氏的〈野獸、野獸、野獸〉》(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第3期) 、吳暉湘的《九十年代徐訏、無名氏小說研究綜述》( 《中國文學研究》2003 年第3期) 、趙智的《論無名氏情愛小說》(《湖南商學院學報》2003 年第3 期) 、孫世軍、厲向君的《當代無名氏研究的歷時性考察》(《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4 期) 、郝江波的《論無名氏創作的精神獨立性》(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4 期) 、耿傳明的《〈無名書〉的人類關懷及其對宇宙心靈的探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第4期) 、曹懷明的《生命怒放的極致———無名氏小說〈海艷〉解析》(《名作欣賞》2003年第8期) 、魏萍的《〈海艷〉中的海和湖》(《理論學習》2003年第10期) 、趙智的《生命的沉思與存在的勇氣———論無名氏的存在主義思考》( 《船山學刊》2004年第1期) 、湯哲聲的《論40年代的流行小說———以徐訏、無名氏(卜乃夫) 、張愛玲、蘇青的小說為例》(《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年第2 期) 、張桃洲的《宗教因素在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三種表現形態———以許地山、無名氏和張承志作品為中心》( 《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3期) 、趙智的《精神世界的漫遊與透射———論無名氏對〈浮士德〉象徵藝術地接受》( 《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 、趙智的《論無名氏的宗教情懷》( 《培訓與研究-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林錫潛的《探尋生命與宗教精神融通的至境———論無名氏的小說》(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4 期) 、王娟的《九十年代以來無名氏研究綜述》(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王明科的《建構的圓滿與烏托邦: 無名氏的文化反思品格》(《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陳思和劉志榮的《無名氏與當代文學中潛在寫作的意義》( 《百年文學十二談》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溫鳳霞、李萌羽的《論無名氏小說中詩意幻化的女性形象》( 《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趙江濱的《離」家「的焦灼———無名氏存在主義人生思想發微》(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 年第1 期) 、葛俊俠的《空靈: 渾然天成的禪境———論無名氏長篇小說〈海艷〉的風格》( 《語文學刊》2005年第1期) 、王明科的《新浪漫派: 無名氏小說的流派定位》(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趙江濱的《〈無名書〉: 孤寂歲月中的文化創造》( 《浙江學刊》2005年第2期) 、溫鳳霞的《論無名氏小說的語言風格》(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3 期) 、黃科安的《沉潛於創作長河型的心靈的史詩———論無名氏的〈無名書稿〉》(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3 期) 、許海麗的《在」繁鬧「中求得」雅靜「———淺析徐訏、無名氏的小說創作》(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 期) 、談飛洋的《為無名氏正名》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5第3期) 、王明科的《怨恨與無名氏創作的文化理想建構》(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1期) 、《建構: 略論無名氏小說的文化反思》( 《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魯迅與無名氏的文化反思比較》(《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吳雲的《〈海艷〉多重主題論》( 《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王麗的《論無名氏愛情小說的現代主義特徵》( 《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6年第2期) 、王泉、代天善的《二十世紀中外小說的海洋書寫———以海明威、勞倫斯、鄧剛、無名氏、徐小斌、張煒為例》( 《名作欣賞》2006年第2期) 、黃科安的《無名氏: 以媚俗手法寫現代言情故事》(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黃軼的《通俗性、現代性及文化綜合———論徐訏、無名氏的史學意義》( 《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戈雙劍的《」渾融「與」潛蘊「———論無名氏創作對傳統文化的雙溝性》( 《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 期) 、魏萍的《〈海艷〉意象解讀———無名氏小說重讀之一》( 《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6 期) 、姜輝的《在接受與拒斥之間———〈無名書〉與〈罪與罰〉的心理藝術比較》(《時代文學》2006年第6期) 、周明鵑的《無名氏與西方文化》(《文教資料》2006年11月中旬刊) 、王明科的《略論無名氏小說的文化反思》( 《社會科學評論》(2007年第1期) 、藍七妹的《無名氏愛情小說傳播與接受的文化語境》( 《麗水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鄔紅梅的《生存意義的執著追求———探討〈無名書〉中追尋母題的繼承與融合》(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1期) 、唐倩的《張愛玲與無名氏的小說人物及意蘊比較———看〈紅玫瑰與白玫瑰〉和〈塔里的女人〉》( 《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3 期) 、吳冬華的《艱難的探索———論〈無名書〉主人公印蒂的尋找歷程》(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杜燕的《印蒂與浮士德: 一對超越時空的精神孿生兒———論〈無名書〉與〈浮士德〉的精神》(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8期) 、董建平的《通俗性與先鋒性並舉———論無名氏及其作品的雙重身份》( 《語文學習》2007年第11期) 、趙凌河的《無名氏的生命意識美學》(《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12期) 、吳敏的《被湮沒的記憶———無名氏三部韓人抗日題材小說》( 《當代韓國》2008年第1期) 、武文剛的《生命力的追逐———析〈露西亞之戀〉與〈龍窟〉中人物形象的審美特徵》( 《欽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武文剛的《論無名氏早期愛情寫作的精神向度》( 《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 期) 、厲向君的《對〈有權拒絕有權鄙視———從知人論世談無名氏〉一文的商榷》(《前沿》2008年第11期) 、姜輝的《跨越時空的生命融通———略論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無名氏創作的審美影響》( 《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第2 期) 、劉潔琳的《論無名氏(卜乃夫) 小說中色彩語言的運用》( 《安徽文學》2009年第5期) 、厲向君的《無名氏的文學創作與西方文化的影響》( 《齊魯學刊》2009年第5期) 等。②碩士學位論文: 溫鳳霞的《論無名氏小說的詩化品格》、徐雁的《心靈探索的艱難與執著———試論無名氏創作及局限》、李曉銘的《生命·哲思·美———無名氏小說的語言藝術特徵》、郝梁萍的《無名氏: 向藝術極限挑戰的小說家》、趙智的《論無名氏的精神世界》、魏瑋的《生命涅磐———無名氏及其小說〈無名書〉論》、連敏的《無名氏的生命哲學與〈無名書〉的小說藝術形式》、王麗的《詩性靈魂的自由高蹈———無名氏愛情小說探究》、戈雙劍的《論無名氏創作中的文化意蘊》、李洪光的《論〈無名書〉之人生哲學構建主題》、藍七妹的《生命綻放的舞蹈———從」生命自由意志「解讀無名氏的小說》、吳冬華的《人, 尋找自己———試論中西文化衝突中的無名氏及其〈無名書〉》、劉學良的《以天命審視生命, 以生命印證天命———〈無名書〉神聖浪漫主義》、鄔紅梅的《〈無名書〉追尋母題探討》、吳翠萍的《女性形象: 文學想像的載體》、黃勇的《」五四「時期浪漫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變異》、譚曉平的《人生詩化傾向與浪漫主義精神———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再認識》、王寰鵬的《論無名氏小說的生命意識》、韓文革的《並非無名的無名氏》、陳靈強的《理性澆灌下的浪漫之花———中國現代後期浪漫派小說綜論》等。③博士學位論文: 趙江濱的《邊緣者的生命關懷與文化創造———現代作家無名氏(卜乃夫) 研究》、耿傳明的《大動蕩時代的個人性話語與」時代「話語———」現代性「問題視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學》、喬世華的《游弋與於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無名氏小說論》、王明科的《怨恨: 中國現代十位小說家文化反思的現代性體驗》、武文剛的《無名氏的文化理想》等。

  (四) 新世紀無名氏研究主要體現。

  ①無名氏及其作品的研究出現了新突破。雖然在新世紀推出了《金色的蛇夜》和《在生命的光環上跳舞》等小說和散文, 但大部分還是重印了已出的《北極風情畫》《塔里的女人》《野獸·野獸·野獸》等。對無名氏其人, 存在兩種意見: 一是無名氏與國民黨有著特殊的關係, 作品也存在與抗戰無關的傾向。二是認為無名氏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很有思想的作家之一, 光是長期進行地下寫作就需要超人的毅力和勇氣, 無名氏在這一點上遠遠超越了同時代的一切作家, 肯定了無名氏的意義, 並且對無名氏的人生經歷、感情生活、思想源流等方面進行了挖掘、整理和擴充。②《無名書》的研究更加深入。這些研究涉及了流派、文體、風格、語言、創作方法、受西方文化影響等。對無名氏究竟屬於浪漫主義還是現代主義或二者兼有, 莫衷一是。但研究者大多數都承認無名氏的小說綜合吸收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和藝術方法。主題是: 生命———存在———尋找———超越, 人類心靈的探索、精神的追尋。文體具有」巴洛克「風格。語言上, 意象太密, 比喻擁擠、色彩過濃、議論龐雜。從總體上來說,《無名書》由於內容晦澀、意象繁雜、語言歐化等原因, 尚未引起世人的足夠重視。③對無名氏的文學史地位問題初步達成了共識及仍存在著差異性。隨著時間的推移, 無名氏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和貢獻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肯定。但也存在兩種意見: 一是認為無名氏的地位有拔高之嫌; 二是認為無名氏的文學地位應列入大家之列, 至今現代文學史只是承認他的獨特性, 還未提高到應有的程度。列入專章的兩本現代文學史也未對無名氏作品的實際價值作更深入的剖析和評價。

  無名氏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 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 1) 無名氏研究的不夠完整性和欠缺。目前, 對無名氏研究主要體現在小說上, 忽略了其紀實文學、散文、雜文、詩歌、書信、書法等方面的研究。這可能與對無名氏作品的收集和打撈工作不夠有一定關係。對無名氏受西方文化和宗教影響雖已觸及, 但還不夠深入。(2) 有些研究論文存在著互相抄襲和拼湊現象。包括碩士學位論文在內, 大多數研究者未見過《無名書》的後三卷以及港台批評家的研究和評論, 只是東抄西拼, 甚至引文在參考文獻中根本無法找到。( 3) 論文觀點無新意, 完全是抄襲了香港司馬長風的觀點。司馬長風對無名氏頗感興趣, 對《無名書》也有較高的評價,但遺憾的是由於他過早去世, 也未能見到《無名書》後三卷及無名氏赴台居住以後的作品,司馬長風也未見過無名氏本人, 因此在論斷上有時情感化, 某些史料也有舛誤。我們現在一些研究者除少數人看到《無名書》的後三卷及與無名氏接觸外(包括通過電話) , 大多數人只是通過大陸出版的無名氏作品進行研究, 無法把握無名氏的全貌。

  以上是對大陸無名氏研究的考察略描, 港台及海外的無名氏研究另文論述


推薦閱讀:

是什麼使得當代中國家庭危機重重
佛學 | 李四龍:佛教在當代中國的文化價值
中國當代詩流派 (1950
【劉夢芙】當代詩詞面面觀
加強詩歌當代性

TAG:中國 | 文學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