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關於白話詩》(12章)

《關於白話詩》(12章)

  《詩是什麼》

  詩歌,是精鍊的文學樣式。每一個字詞都應當要有著落,字詞之間,無論在意象上還是氣息上,都應當是連通的、承繼的、擴散與聚攏的,縱然是跳躍,也當在情理之中。這樣的話,才能夠將詩歌中的文字粘合在一起,形成整體的力量,透示出詩意。因此,要在字詞上下足功夫,對於初學者,詩歌語言的關是第一步。  詩歌,是情感的產物。只有具備了豐沛的情感積累並找到激情的噴發口,才能抒發出跌宕起伏、氣息順暢的詩句。詩歌的豐滿和厚度,一眼就能看得出。而對於初學詩歌的人來說,些許感受就下筆為文,勉強的、牽強的痕迹畢顯,寫作時的難受自然就傳導給了讀者,這樣的文字不能算作創作。因此,積累再積累,讓感悟和激情推動寫作才是創作的規律。  詩歌,需要新意。新可以是思想情感,可以是表現手法,也可以是創作方法,或者是詩歌中的細節。沒有新意,文字再華麗也是華而不實,難免有空洞無物之感。  一首詩歌,應當具備完整性。表情達意要通過相關的、能夠有所聯繫的意象表達出來,並注意起伏、過渡、顯隱、騰挪、跳躍等寫作技藝。比如:要寫到一株樹,那麼就應該想到樹的特徵和四季變化及與其實事物的聯繫。  詩歌是美的雅的。要做到美和雅,不僅要注重思想情感的純潔、高度,更要注意詩句中的遣詞造句以及細節的美麗。比如,要寫一位少女的美麗,那麼詩句中肯定不能出現兇殺暴力的字詞。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想說明在詩歌中,用詞鍊字,是需要服從一首詩歌的表達需要的。  我們都在詩歌這條路上。多閱讀,多比較,尤其要多思考,才能將漢字有機地粘合在一起,服從思想情感的驅使,創作出讓人讀過、享受過並加以回味的篇章。

  11.04.09

《詩的特徵》

1、無生造的字詞和生澀的句子。2、每一個字詞和句子要有所指。3、分行自然,有節律存在。4、段落之間有必然的聯絡,有照應映襯關係。5、一首詩遵守一個主題含義。6、跳躍合理,不可陷入不可知。7、用意象透示意義。8、音樂感是必須的。9、順暢的氣息,氣息與意義緊密聯繫。10、字詞和句子要有獨創性。11、精鍊是詩歌的第一要求,也是詩歌的要義。

11.03.08

《好詩的特徵》

1、好詩不是寫出來的,是詩意的自然呈現,好詩不得不遵循自然的法則。2、好詩的字詞是雅的,沒有生硬和生澀的感覺,也許流暢能表達其中的一部分含義。3、句子有獨立性,越獨立越顯示出詩意的深刻,而句子與整首詩歌又是緊密聯絡的。4、章節是相對獨立而完整的,詩意的啟發、深入、深刻、擴展、收放是章節間聯繫的紐帶。5、好詩當具有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婉約美、人性美,而人性之美最重要。6、對美的揭示和逼近是詩意的唯一追求。真是基礎,善是極致。7、好詩的光輝是人性的、情感的、歷史的、哲學的高度和深度。詩歌的一切表達形式都在為之服務。8、好詩透露出的人性和人格是獨立的、豐滿的,因而是豐富的。9、好詩是詩人生命在燃燒,精神的火光中不存在雜質和水分。10、好詩沒有雅俗之分,只有人性與情感的廣泛性和深遠性之別。11、外國詩歌永遠達不到漢詩的高度,這是因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表意文字所決定的。

11.03.08

  《新詩分行斷句的依據是什麼》

  古漢語是沒有句讀的,「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指得就是在閱讀古文時首先要學會斷句。我國古代的學堂里,斷句是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來教授的。也就是說,斷句不能說是專門的學問,卻也是學問的組成部分。就是當今我們遊歷名山大川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契刻於木石之上的對聯詩賦,需要得當的斷句才能明白其含義。因此說,斷句是非常之重要的,否則就會「惑之不解」。  現代新詩產生之日起,就面臨著一個分行斷句的問題。有的人解決好了,使作品錦上添花,成為佳品;有的人解決不好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解決,卻使原本不錯的作品狗尾續貂,令人遺憾。因此,坊間就有現代新詩無非是分行文字或者回車鍵的譏諷說法。實際的問題是出在了分行斷句上。那麼,在現代新詩的創作中,對於詩句的分行有沒有明確的依據呢?有,又是什麼?  有關討論新詩斷句方面的文章我還沒有看到過。但是在閱讀新詩的過程中,明顯地感覺到許多詩人的作品質地原本是很不錯的。但在閱讀的時候總會給人不是那麼舒服的感覺,很是惋惜。對於創作新詩多年的詩人,斷句不是什麼問題。他們會依據創作時的情緒、內在邏輯、漢語知識以及借鑒、創新,將一首詩歌的諸多詩句,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分行並處置得當。當然,這需要現代詩歌學養和文字功力。而對大多數人而言,特別是初涉新詩創作的人來說,斷句往往是妨礙他們發揮創作才能的絆腳石。本來很不錯的詩意,由於分行不得當而讓人遺憾。更有一些人因為對斷句重要性的不理解,故意將完整的詩句斷成詞或片語,讓人閱讀如夜行,深一腳淺一腳,或者乾脆如同走在泥濘的鄉間小路上,給人以難於上青天的感覺。因此有必要將斷句的基本依據強調出來,以利於詩人的創作和讀者的閱讀,從而提高現代新詩的創作質量。  一、詩歌中的氣韻是分行斷句的依據  新詩發展到今天,詩歌的表現內容和技法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毫不誇張地講,這是前人無法想像和企及的。當代詩人對於漢字的挖掘,賦於了漢語言獨特而豐富的表現力,這是別的語言無法做到的。而這種獨特的表現力首先在新詩中得到了實踐和體現。對於成熟的優秀的詩人而言,詩歌就是漢語言的實驗場。內在的情感思維驅使下,語言文字成為了詩人筆下的牛馬走卒。對於這類優秀的詩人來說,不存在分行斷句方面的問題。他們憑藉語義與語感,根據自己情感思維的張馳緩急及詩意的邏輯,下筆如有神助,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首完整的詩歌樣式。當然,這樣的創作與他們的文學修養、詩學素養和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有關。  一首優秀的詩歌作品是完整的,它具有的氣韻也是多方面的。詩、音樂、繪畫、影視、雕塑、建築、詩人的個性特徵等等藝術元素都將在詩歌中隱含。詩歌中表現出來的人性美、音韻美、思維邏輯美、形式美等等都將在閱讀中得到享受和感悟,這就是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而這些藝術元素和特質及詩歌的美學呈現,都是在詩歌氣韻的統領之下構築完成。因此說,詩歌的氣韻既是詩歌的內質也是詩歌外在的表現形式,氣韻是詩歌有別於其它文學樣式的獨特的綜合美。  二、分行斷句要觀顧到閱讀能力  對於具有新詩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詩歌是需要理解和想像的文學樣式。它不能夠如散文、小說那樣明白無誤地告訴你人物事件的起因結果。它是對這些表像的高度提煉和加工,省略的、映射的正是讀者需要理解和想像補充的。因此詩句的跳躍性、象徵性、指引性、轉折性等等構成了一首詩歌波瀾起伏的畫卷。詩歌創作者就要有意識地在這些方面安排字詞和句式,使情感思維的表達呈現出層次感、豐富性及立體意義。從而能夠更好地引導讀者進入詩人創作的藝術空間作廣泛而深入的美學觀光和感悟,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就這個問題,我曾經與詩人湘蓮子討論過。許多詩人的詩作是閃光的但就是進入不了讀者的情感世界。我想這與詩歌的表達方式有關,與詩歌的分行斷句有關。  詩歌的分行斷句看似形式的,其實是詩性的。

  《氣韻是詩歌優劣的試金石》

  如果說內容是詩歌的骨,那麼氣韻應該是詩歌的肉。骨肉相連,密不可分,就是好的詩歌。  那麼什麼是詩歌的氣韻呢?簡單地說,詩歌的氣韻就是作者為了表達內容在謀篇布局時確定的情感基調,也就是一首詩歌閱讀時能夠讓讀者感受到的強烈的抒情說理節奏。這種氣韻能夠讓讀者進入作者的情感與意境、悲歡與喜樂、激情與事理。並且能夠享受到作者在氣韻的驅使下所安排的詞語、句法以及分行與章節間營造出來的獨特的美感。因此,我認為一首成功的詩歌至少必須具備兩個動人的因素,一是詩歌的內容,二是詩歌的氣韻。  詩歌的氣韻是多種多樣的。毫不誇張地說,有多少獨特的詩人就有多少詩歌的氣韻。同樣的內容與題材因詩人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氣韻。或沉穩或激情、或優雅或昂揚、或睿智或靈秀、或大氣或精緻等等。詩歌的氣韻既可以體現詩人的人生智慧也可以體現詩人的文化修養,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社會、人性等等世界構成的綜合感知。在這個意義上講,詩歌的氣韻就是詩人才華的綜合表達。  詩歌的氣韻是美的。如果說一首詩歌的內容以新穎與觀察角度的獨特而讓讀者動心,那麼詩歌的氣韻就應該讓讀者在閱讀內容的時候,感覺到抑揚頓挫的情感起伏、轉換收放的有度、張馳進退的自如。那些跳動在詩行中的詞語就像是一首歌曲中的音符,在氣韻的驅使下形成詩歌內在的節奏與韻律,給讀者以連貫的完整的美的享受。內容是詩歌的意,韻律是詩歌的氣。意氣皆備的詩歌才是一首美的詩歌。  詩歌的氣韻是可以捕捉的。當詩人在為某種情緒驅動而不得不發的時候,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靈感」。將靈感一氣呵成地用詩性語言表達出來,就完成了一首詩歌的創作。  詩歌的氣韻是有高下之分的,這也是詩人趨向成熟的標誌。對氣韻運用自如的詩人一定是成熟的詩人,反之,生澀的、枯燥的、謎語般的、狂人般的分行文字,一定是用文字堆砌起來的垃圾。

  10.07.29

  《對現實的升華是詩歌的唯一出路》

  對於詩歌的驕傲與哀嘆是當下詩歌界的兩種聲音。驕傲者以詩歌的高貴聊以自慰,神性寫作、貴族情結、個人情緒的渲泄等是其表現形式。悲嘆者緣於詩歌的邊緣化、圈子化而自嘆沒落,像前朝遺民一樣懷想著祖上曾經的榮耀。這兩種形式探究其實質,皆為個人情緒極端的分行化,都沒有基於詩歌最本質的功能而成熟地思考。持有這兩種詩觀的眾多名家,他們的文字行為已經嚴重地將詩歌導向了象牙塔,讓眾多的詩歌寫作者、讀者誤入蓮藕深處而不能自拔,也造成了詩歌高貴性的反方向呈現。社會拒絕詩歌、讀者鄙視詩歌、現實市場冷落詩歌,詩歌像年長色衰的婦人,當下連提起曾經的風華的底氣也沒有。詩歌五千年走到今天,門前冷落車馬稀,著實讓人看著可憐。  那麼,詩歌最本質的功能應該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的再次提起,也許會讓當今的詩人們感覺到汗顏。詩歌的產生與發展無不是現實生活的詩意性反映。從原始的勞作中打量精神的存在而孕育感嘆,從現實的撞擊與不解中引發疑慮與猜想,從生活的最低部累積對社會的認知與理想,一部詩歌總集中的國風將上古的民風詩意呈現的淋漓盡致,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一幅幅遠古的「清明上河圖」,動人心魄,讓人回味無窮。之後的離騷、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五四新文化運動、四五運動,沒有哪一個詩歌高潮能夠脫離現實生活而掀起波瀾。因此,詩歌只有指向現實、升華現實才能夠激發起現實的浪潮、才能夠喚醒讀者對詩歌的愛戴。所以我提出了「對現實的升華是詩歌的唯一出路」這一論斷。  當今的社會並非是一個理想的形態,文明的定義也並非是金錢的萬能。當人類的足跡遠離了土地的時候,精神境界內的虛無與不潔也隨之產生。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像快餐一樣被大眾認同而盡情恣意地消費,也像時下的詩歌一樣成為眾多寫作者的娛樂方式。儘管現實社會並沒有給詩歌提供恣意享樂的舞台,然而詩歌界自身的互相撫摸與吹捧卻愈演愈烈,甘願淪落為另類並不斷地標新立異。詩歌成了「堂會式」的寂寥表演,觀眾走光了,剩下親朋礙於面子在那裡鼓掌,這不就是如今詩壇的現狀嗎?  當人類從大自然中貪婪地貪圖物質享受的時候,大自然的痛苦與傷痕也一再地驚醒歌舞昇平中的人類。環境的惡化、災難的頻現、貧富的差距、人類生存的精神壓力等等自然與社會的問題,迫切地煎熬著以文明與進步而陶醉的短視的人類。試想當下的詩歌界,有多少寫作者能夠將這些人類的命運放在心頭並付諸筆端。你不關心現實,那麼現實不邊緣你邊緣誰?詩歌的命運掌握在詩人手裡,唯有關注民生、關注社會、關注人類的分行文字才能夠贏得讀者,才能夠拯救日漸式微的詩歌。

  10.07.26

  《語言是現代詩歌的第一要義》

  對於現代詩歌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詩歌元素呢?是語言,符合當代審美閱讀的詩歌語言運用。  第一,語言是讀者的第一感覺。也就是說,詩歌於讀者,首先是語言要符合讀者閱讀現代詩歌的習慣。其次,不是所有的語言都能夠入詩,而入詩的語言一定是詩化了的語言。誠然,對於詩歌語言的運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寫作者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詩歌學養,這與天賦及後天的學習實踐分不開。所謂詩化了的語言,意為詩歌中的語言要具有形象性、節奏性以及暗示、啟承、突兀、停頓、預示、潛伏、融通等功能。而這些功能的運用才能使詩歌在較短的篇幅里蘊含廣闊深厚的含義。  第二、詩歌中的語言是高度精鍊了的文學語言。精鍊的要義就是用較少的字詞表達更多的內容。這樣的精鍊能夠表明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同時也能體現出作者的觀察和概括能力。也就是說,精鍊的前提條件是寫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思維、觀察能力。詩人是天生敏感的,對事物、事件具有先天的獨特感受。唯有敏感才能細膩,才能深刻一字千鈞。  第三,當代詩歌中,許多作者在語言運用上有明顯的隨意性。這樣的隨意性,我的理解是,對於過了語言關的詩人,他們不甘於陳舊的語言表達方式,力求突破。因此一反常態,是對詩歌語言的嘗試性實驗。另一種是,他們把詩歌的精緻典雅力求淡化,使詩歌在語言上看似平淡卻加強了詩意的表達。追求一種大俗通大雅之路。這兩類詩人的作品,從詩歌的語言上看似隨意了,但詩味不減。其原因在於他們都已經掌握了現代詩歌語言的精髓。而對於初涉詩歌的寫作者來說,因仰其名而以為現代詩歌就是那麼隨意,模仿學習之製造了許多文字垃圾,從而誤入歧途。  總而言之,自由體詩歌寫作需要解決的第一要義是語言,爾後才是詩意的深淺和境界的高下。

  11.06.28

  《厚度是詩歌美學的重要標誌》

  我這裡講到的詩歌的厚度,是一種形象化的提法。所謂詩歌的厚度也可以理解成詩歌的豐富性,既是內容的,也是形式的。當然,要達到詩歌的豐富性,首要的前提條件就是使文字站立起來。也就是說詩歌的表達必須是形象化的,具有立體感,這也是一切文學藝術形式的基本要求。  漢文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形音義文字。從漢文字產生起,它就具備了象形表意聯想功能。這與我國悠久的詩歌傳統是相一致的。由漢字再組成片語、語句,豐富的漢民族歷史人文哲學又使漢文字增添了更加渾厚與韻長的美學的意義,每個字、每個詞的後面就是一部歷史與哲學,古代詩歌中的用典就是鮮明的例子。  現代詩歌的形式突破了古典詩歌對於字數與句數的嚴格限制,具備了表達更加豐富內容的前提。同時這種突破又造成了詩歌散文化的趨向。這也是現代詩歌較之於古典詩歌不容易被人記取和傳誦的原因之一。如果從嚴格的詩歌美學去思考,不論是古典詩歌還是現代詩歌,無不要遵循精鍊與形象化的詩歌要素。也就是說,無論詩歌表達內容如何豐富,都必須通過精鍊的文字從而形象化地表情達意,做不到精鍊、形象,也就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詩歌。  對於詩歌的厚度也即豐富性,大致可歸納為:思想的豐富、情感的豐富、表現形式的豐富和表達技巧的豐富。  詩人不是哲學家也不是思想家,但詩人不能夠沒有哲學的大腦和思索者的目光。現代詩歌中不乏這樣的詩句,例如北島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樣閃現著人類思考靈光的經典性詩句。  情感的豐富主要體現在人性的豐滿上,我國的古典詩歌具備了豐富的人性之美。人類基本的愛恨情仇、人性的現實追求和倫常宗教意義都在古典詩歌中有充分而完美的表達。早期的現代詩歌也延續了這種傳統,比如五四新時期的白話詩歌,各種流派紛呈,就是這種豐富人性的體現。只是到了左翼文學及至建國之後,過分地強調文學為誰服務,同時現實社會大搞階級鬥爭,豐富複雜的人性被簡單地粗暴地沒文化地定義為革命的和不革命的,豐富的詩歌美學被簡化成了歌頌和批判。至今,這種流毒依然嚴重地存在,大量的被定義為詩歌的東西充斥著反人性的內容,歪曲和醜化了詩歌的形象,同時也誤導著人類的人性之美。  接下來我想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厚度是詩歌美學的重要標誌」這一觀點。

  站在羅卡角上  文/蘇淺

  是五月了。  是大西洋  在前方。是水找到水。水,帶走水。流逝啊……  從來都是一樣。你終將疲倦。遺忘。  而海洋依然繼續著。

  是一個有雨的夜晚。  羅卡角  在更前方。說不清出自信仰,還是由於屈服,  雨一離開天空就再也不停下來。  天空和陸地之間,連一句再見也沒有。  「陸止與此,海始於斯」  這就是它明了的一切——  一切不朽中所包含的,  那被死亡祝福的沉默。

  沒有風暴比時間更有力量。  沒有黃金,比英雄。一切死於風平浪靜的,  都死於他的時代。

  這是詩人蘇淺的一首名詩。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卻不是讀過就可以完全理解的,這就是詩歌的厚度也即豐富性。她寫的是五月的大西洋。「是水找到水,水,帶走水」包含著多麼意味深長的感悟和感嘆。「沒有風暴比時間更有力量。」多麼哲學的句子。詩人在句法上以情感的深化和思想的領悟為紐帶,以音節和節奏為推演,長短結合,表現靈活,抒緩自如。是一首在思想上,情感上,表現手法上都豐滿厚實的好詩。

  畫面  文/西娃

  中山公園裡,一張舊晨報  被緩緩展開,陽光下  獨裁者,和平日,皮條客,監獄,  乞丐,公務員,破折號,情侶  星空,災區,和尚,播音員  安寧的棲息在同一平面上

  年輕的母親,把熟睡的  嬰兒,放在報紙的中央

  詩人西娃選擇了中山公園的一個場景,攝影術語叫特寫鏡頭:一張舊報紙上躺著熟睡的嬰兒。為什麼詩人要寫到中山公園?中山先生是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這一重要的歷史人物和與他相關的事件構成了中國歷史的重要篇章,無論哪一黨哪一派,都將緬懷這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毫不誇張地講,是中山先生開創了中國的民主化進程。然而舊晨報上透露出的信息卻觸目驚心:獨裁者,和平日,皮條客,監獄,乞丐,公務員,破折號,情侶星空,災區,和尚,播音員。民主革命多少年過去了,而現實落差卻如此之大,怎麼能夠不讓人浮想聯翩,痛心疾首。最為沉重和不可承受的是嬰兒,就熟睡在這樣的報紙上,環境中。這是高度概括了的生存狀態和文明進程,包含著詩人多麼豐富強烈的情感和人性的張望。  以上兩首詩歌,能夠說明我的觀點嗎。

  11.11.30

  《詩歌的厚度》

  詩歌是精緻的文學樣式。一首詩歌能夠給讀者提供多少信息量、知識量和藝術的美,在於詩歌內容表達的厚度。寫出有厚度的詩歌,是每位詩人始終不渝的藝術追求。如何才能寫出有厚度的詩歌呢?

  情感的豐沛是必須的。  詩歌是激情的產物。對於事物、事件的強烈感知是優秀詩人必須具備的素質。這種感知應當是個性的,充滿激情的。  這種撞擊心靈的激情,來自詩人各方面知識的積累和藝術修養,而獨特的個性特徵則體現出了一位詩人有別於其它詩人的性格和品格,從而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詩歌藝術作品。

  精神的豐富性決定了詩歌的境界。  詩人必定是精神的富翁,愛恨情仇在詩人身上體現的尤其明顯。而詩人最為可貴的精神品質應當是誠實,無論面對讚美抑或批評,詩人皆應該表現齣兒童般的童真,文過飾非、夸夸其談、巧言令色不屬於詩人。詩人精神的富有還表現在廣闊的胸懷、悲憫和大愛。

  詩人的品質決定著詩歌的品質。  在詩人的文字世界裡,詩人是無法隱藏內心的秘密的。贊成和反對,歌頌和批判,欣賞和揚棄,都流露出詩人的品質,這也就是詩品即人品的道理。

  發掘漢語豐富的表達力  有厚度的詩歌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砌出來的。豐富的精神思想需要找到恰到好處的語詞的表達。要想在這方面取得突破,必須有敏銳的捕捉力和深厚的文史哲等知識。可以說,沒有一種知識對詩歌無用。因此說,知識的淵博是寫出有厚度詩歌的堅實基礎,詩人只是藉助文字表達對世界的感知。

  2011。9。25

  《關於詩歌評論》

  也許受中國古典詩詞理論的影響,我對現代詩歌的創作在立意與表現手法上都與傳統不可分割。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表現方法歸納起來也就是賦比興。其實如果細分也能理出現代詩歌理念中所謂的通感、象徵、跳躍等等一大堆學術名詞。這些表現方法在唐詩宋詞中並不鮮見。也就是說,在詩歌的創作中,詩人的感覺器官和心理活動古人與今人、國人與洋人沒什麼大的差別。我倒是覺得古人更注重詩歌本身的創作而現代人熱衷於命名學,就是不斷發明一些讓人搞不明白、雲山霧罩的一大堆名詞和主義。這與不懂外語的人把「madeinchina」當成洋貨一樣,其實就是「中國製造」。  圍繞創作與評論,我認為是種子與肥料的關係。沒有種子,秋天就失去意義。種子的生長有的時候,護理反而會起反作用。就像現代人們大量食用的被催生的、速生的食品,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至今科學上也沒有統一的、令人信服的結論。我這樣講的理由也就是緣於部分詩歌評論對創作本身的屈解和醫學意義上的解剖。可以這樣講,詩歌的創作本身是詩人的心理活動,就是客觀存在的和詩人想像的事件、細節、情緒、情境、經歷、夢幻、暗示乃至預見、猜測等等,詩人用有形的文字做了記錄。當然在記錄的過程中,詩人自然而然對表達的這些物象及其意義進行了獨特的情緒、思想滲入。這樣的滲透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意義或曰主題。而原始的記錄中就包含了所謂的創作方法在其中。文學創作是一種極其複雜的心理、精神活動,如果用教條的醫學態度去分析,那是不可想像和理喻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比如春天的一朵花,在不同人的眼睛裡會有不同的含義,時間、背景、環境和人的不同經歷等等,會讓一朵花開出千百萬種結果,不是嗎?  當然,文學評論是有規律可循的。完全違背了文學規律的創作,這樣的文字當不屬於文學的範疇。而如若一味地以理論去框架、比對、修正創作,那麼這樣的理論就不是肥料,倒像是另一類種子了。  詩歌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即興的文字實錄,跟書法家在宣紙上的龍飛鳳舞有異曲同工之妙。一首詩歌的完成標誌著詩人在寫作時和寫作前所有經驗、知識、積累、興緻、情緒的階段性呈現,對於結果難免有遺憾,然而這樣的遺憾也是一種斷臂的維納斯,是留給參觀者和讀者根據自身的特點去想像和補充的,這樣的空間不是很富有想像聯想和美感的情緒體驗嗎?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林妹妹,一萬個人眼中會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如果一首詩歌有如此的效果,不亦樂乎?

  11.02.13

  《詩歌的大眾化與商品化》

  前些日,偶與雷霆詩人談及詩歌,他的話給了我很大的思考。他說,詩歌應該有所擔當,有責任有使命感。話說得簡單樸實,道理淺顯易懂,但卻告訴我們詩歌創作應當遵循的主流思想。  從古老的詩經說起,孔聖人就說過,詩可以「興、觀、群、怨」。詩300,它的價值主要還是歌詠低層民眾生活的「國風」。再上溯到詩歌的產生,詩歌無不與現實生活、人類的活動聯繫在一起。唐詩宋詞的繁榮,表現的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就是說,詩歌紮根於生活的沃土,紮根於大眾的生活。  中國的詩歌百花齊放。婉約、豪放,各得其所。當代社會的豐富性更為詩歌的創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一個變革的時代,人類經歷的物質與精神的巨變同樣是巨大的,這就為詩人們提供了想像的極大空間,在這樣一個時代,是能夠造就大詩人與經典力作的。現代網路的發展,又為詩歌的閱讀與傳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徑。然而,當下詩歌依然處在困境之中。原因何在?  一、詩歌的主流要走大眾化之路  對於詩歌創作者,思考的問題應該具有大眾化、普遍化的意義。也就是說,詩歌應該承擔起歷史與現實的責任,承擔起大眾的精神與人類命運的思考。唯有此,才能夠激發起廣大民眾的參與,形成詩歌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詩人有讀者,作品有市場。這是詩歌的理想存在,也是詩歌創作不會枯竭的源泉。如果詩歌一味地強調個體意識,走向個體情感的喧泄、憤激與晦澀,無疑是病態的、有害的。當今詩壇,有那麼多的詩歌晦澀難懂且標榜成精神貴族,無疑是可笑的。  二、詩歌的繁榮要走商品化之路  詩歌的創作是精神活動的產物,是詩歌創作者對人類生存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的思考。當一首詩歌產生之後,它就成了供大眾閱讀與欣賞的文化產品。它的優劣價值,應該服從讀者的檢驗與評判。正如一切商品一樣,市場是檢驗商品的唯一真理。當今詩壇的寂寞與孤獨,其深刻的原因有二:一是作為詩歌創作者,詩歌產品的製造者,並沒有創造出供讀者廣泛閱讀欣賞的作品。二是詩歌與讀者之間缺少勾通的橋樑與紐帶。  這是有歷史原因的。中國詩歌,從來都是個體的閉門造車,是詩人們精神的避難所或者也可以說是詩人們孤芳自賞的自留地。沒有哪一個人、哪一個機構與組織,考慮過詩歌需要培育讀者市場、需要大眾的廣泛參與才會促進它的健康發展。而當今的詩壇,可謂群龍無首的狀態。政府不重視、民眾無興趣、詩人無力量。如果政府能夠像振興京劇那樣把詩歌當回事,在組織、經費、刊物等等方面給予足夠的關注,詩歌一定會走出窘境走向繁榮。這也是提升中國軟實力、提高民眾思想精神的最佳途徑。同時,詩人們也要走出貴族化的孤芳自賞,自覺地意識到詩歌的商品屬性,在詩歌的傳播與交流、詩歌市場的培育與推廣方面給予重視,詩歌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10.02.09

  《詩歌的現實存在與突圍》

  詩歌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輝煌最精彩的篇章,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雖幾經滄桑幾經沉浮幾經興衰,然而它在中國文明史、中國文化史上的顯著地位,絲毫不曾被忽略過。從詩歌的產生到發展到巔峰到創新求變,詩歌如同一部曲折的人類進化文明史,它與時代的關照、人類命運的呼應、人性的完善與變異,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歷史上,人類社會的大變革、重大的歷史事件面前,詩歌永遠是站在前沿的急先鋒,是時代浪濤中最鮮艷的花朵。它獨具特點的形式與內容,能夠及時地有效地直達人類的、時代的心靈,以前如此,現在如此,今後也將如此。  然而,一個時代終究有其自身的歷史命題與重任。作為精神領域的詩歌,在其現實發展中,它的短期之內的脆弱性也表現的十分明顯。所幸這樣的現狀是暫時的、短期的。  當今之中國,全體國民就像記憶猶新的大躍進大鍊鋼鐵一樣,全身心地投入了全民求富時代。曾經的物質貧乏讓十三億中國人深刻地領會到了生存的考驗與財富的巨大作用。因此,從國策到制度,從文化建設到道德趨向,人類的方方面面無不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擁有財富的多寡,成了地位與成就的唯一評判指標。服從市場經濟的需要才能生存,成了一切存在形式的最為嚴肅的命題。文化如此,詩歌也如此。  那麼,在當今,詩歌如何才能維持現實的顯著存在與突圍呢?  答案是唯一的,面對市場,體現作為詩歌獨特藝術形式的財富價值。要體現價值,就要像商品一樣,與市場接軌,接受市場的檢驗。  網路時代,為大眾對文化的參與提供了豐富的平台。詩歌作為精緻的文學樣式,再也不是一些少數人的文化專利。然而,真正意義上的詩歌,永遠是屬於少數人的,這就如諾貝爾文學獎一樣,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數的。中國作為詩國,自有其本民族獨具魅力的文化特色,幾千年來詩歌形成的文化氛圍使其擁有了最廣泛的閱讀群體。如今的詩歌,就像昨日的黃花,門前冷落車馬稀。寫詩的人也是讀詩的人,正如著名詩人詩評家金汝平先生所言,詩歌成了詩人們之間的相互撫摸,成了圈子裡的事。詩歌失去了讀者從而也失去了市場,也就喪失了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不論好壞,水平優劣,質量高下,只要敢寫就都成了詩歌,多如牛毛的網路論壇、多如牛毛的官辦民辦的報刊雜誌,都為滿足虛榮的、急功近利的、附庸風雅的偽詩人們提供了可能。在現實的緊迫中,有誰有那麼多的耐心,在海量的信息中海量的偽詩中去找尋真正的詩歌。這正如假貨泛濫的乳品市場一樣,消費者只有一概拒絕的選擇。偽詩人偽詩,敗壞了詩歌的名聲,賬壞了詩歌的品牌價值,從而使真正的詩歌與讀者隔絕。  試問當下,誰是著名詩人?誰是著名的評論家?那家刊物是詩歌的權威刊物?那家詩歌的報刊雜誌其發行量能夠超過10萬份?十三億中國人,不足10萬的詩歌報刊雜誌的訂戶,這是詩歌的悲哀呢,還是讀者的悲哀?  中國詩歌如何體現其現實存在與突圍,是每一個嚴肅的詩歌創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命題。

  10.02.06蘇建斌出品


推薦閱讀: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八卷
實用面相術:「夫妻運勢」看相口訣白話解析
念佛三昧寶王論白話淺譯
太上感應篇白話故事(五)
《葬書外篇》白話解讀

TAG:轉載 | 白話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