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官服上的龍與蟒(2)朝服、吉服篇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裝是龍袍,上面綉著龍紋、翟紋和十二章紋①,一般以黃色紗羅製成,配金冠。皇帝禮服則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組成。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袖口、衣襟側邊、裾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黻、黼紋。

清皇帝冠服中只有朝服和吉服上有十二章。清代龍袍十二章紋樣的位置:上衣領前列三星、作正角三角形排列,領後為山紋,右肩有兔,代表月,左肩有雞,代表日;胸前正龍右下方為黼紋(斧形),左下方為黻紋(亞形),後背正龍下方為龍紋,左下方為華蟲紋(雉鳥),上衣合起來共八章,與一式冬朝服十二章全在上衣不同。下幅前身右為火紋,左為粉米;後身右為藻紋,左為宗彝紋。下幅合起來一共四章。這種排列方法和以往歷朝是不同的。

清石青色皇帝夏朝服

五爪龍袍和四爪蟒袍的傳說,龍袍是皇帝的御用之服,蟒袍等則是諸侯士大夫等人的官服禮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定論。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記載說:「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又《大清會典》記載清朝在服用蟒服上的一條禁例,說:「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根據這兩條記載,一般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其實人們在各個時期對蟒和龍的概念並不是固定的。龍不完全是五爪,蟒也不完全是四爪。

在服飾上綉蟒紋或者龍紋,起源很早。據《虞書·益稷》所載「十二章服」制度:「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綉,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龍作為服飾的紋樣,當在夏商之際就已經產生。「十二章服」中的龍紋,根據唐朝孔穎達「龍取變化無方」的解釋,是圖騰象徵和崇拜。如《周易》中就記載:「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又說:「見龍在田,德施普也。」龍已經具有初步神性,還有德的化身的文化意味。那時綉有龍紋的衣服一般稱之為「袞衣」,《詩經》中就出現有很多「袞衣」類的片語,《豳風.九□》即有「袞衣綉裳。」後世禮書中,因此常常以「袞衣」、「袞龍衣」、「袞龍服」、「龍袞」、「龍捲」、「袞章」、「袞華」等名稱來指這種綉有龍紋樣的天子冕服。

龍文化在誕生以後的漫長歲月里,並非始終由皇家獨享,並非御用之物,而是民族的。以服裝而論,西周天子穿的袞衣,即便飾以龍紋,但也僅僅是「十二章服」制度中的一種,至少也是皇帝和臣子們共享的一種紋樣而已。秦漢的皇帝日常穿黑衣,特別是漢代,一般服飾,除劉邦當亭長時用竹皮製作的劉氏冠不許一般人戴外,基本沒有禁制,漢文帝「身衣戈綈」,是其明證。東漢明帝以後,皇帝祭天的冕服上飾以十二章,其中有龍,但並不十分突出。唐代前期皇帝穿赭袍,其上並無龍紋;中唐以後皇帝則穿黃袍。元代雖然不準常人穿用有龍鳳圖案的服裝,市街店鋪也不準織造、出售有龍鳳圖案的布匹,違者除物品沒官外,還要把犯禁之人拘捕嚴懲;但元代統治者考慮到龍紋的流行年代久遠,一時不能完全禁絕,又採取變通方法,即將龍分為三六九等,雙角五爪的龍形象由皇帝專用,其它三爪、四爪的龍紋民間可以使用。在黃袍上綉以龍紋並形成制度,則是明代的事。明代模仿前代,禁止民間使用龍紋,同時對大臣朝服的圖案也作了規定。這是和皇權專制在明代被強化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自此,龍紋遂為皇帝的御用之物,臣庶不得僭用。相比之下,倒是清王朝相對寬鬆一些,它規定文武百官可穿蟒服,但蟒數及顏色各有等差。龍紋器物,除皇帝專用色(明黃)外,一般不禁止。

封建帝王被稱之為真龍天子,要身著龍袍,頭戴龍冠,甚至帝王的宮殿上也要裝飾上龍雕,他們壟斷龍紋的目的正是借龍的這些優點來顯示帝王的威權與神聖,使自己的權威不受挑戰。以明清帝王的服飾為例,皇帝的袞服為玄衣黃裳,遵循「十二章服」制度。十二章中以龍紋最為重要,其他不過是龍紋制度的補充。明代又規定皇帝的朝服除了十二章外,還要有十二團龍。帝王的其它衣服也儘力「龍」氣,可稱滿身皆龍。

蟒則形類龍,僅以四爪別於龍之五爪,且顏色不同龍是金黃而蟒藍色及石青色。「蟒」與「龍」紋區別之處在於龍角足皆備,蟒無足無角。蟒服不飾十二章紋。蟒服又分行蟒與坐蟒,坐蟒尤為尊貴。在明代蟒袍被嚴格規定為職官的常服,在清代則放寬了這種限制。據《大清會典》記載,「親王綉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郡王綉五爪行龍四團;貝勒綉四爪正蟒,前後各一團;貝子、固倫、額駙、公、侯、伯,前後四爪正蟒,方補。」清朝之所以對龍紋控制的不嚴,主要是因為從他們的先民起就可以隨意使用龍紋。據《建州聞見錄》記載,宋元時漢族的「織錦刺繡」技能傳入女真社會,掌握了此技能的普通女真人也在他們的服裝上織綉上各種花紋來裝飾,但是他們在服裝上沒有漢人那麼嚴格的等級制度,女真社會中因此出現了「衣服則雜亂無章,雖至下賤,亦有衣龍蟒之綉者」的混雜現象。此種現象作為女真人的傳統,直至清朝服飾等級制度化後也沒有停止。後世戲曲中的蟒袍就是根據清代的龍紋服飾製作的。

蟒衣,亦稱蟒、蟒服,蟒袍和花衣。因綉有蟒紋圖案而得名。蟒衣是宦官、貴戚、重臣和外族首領所穿的一種盛服。蟒衣形制的材料留存很少,但仍有蟒絲馬跡可尋。明代的蟒衣,就衣領而言,有圓領蟒衣和交領蟒衣之分。在顏色上皇帝的龍袍可以是明黃外,皇族使用的蟒袍顏色可為金黃和杏黃,其他官員的蟒袍只能是藍色或石青色。清三品以上綉四爪蟒九條,四品以下綉四爪蟒八條,七品以下為四爪蟒五條。袍下擺綉雲水圖案。以天藍為正色。皇族的袍是四開,其他官員兩開。

明 「墨綠地妝花紗蟒衣」(孔府舊藏),衣長134厘米兩袖通長244厘米袖寬66.5厘米袖口寬22厘米袖根寬39厘米腰襕寬20厘米袖襕寬20厘米腰寬51厘米下擺寬143厘米傳世實物。山東曲阜孔府舊藏蟒衣為公侯朝服的一種。此衣形製為交領,右衽、長闊袖,左右開裙,暗褶,鑲本色料領緣,加白暗花紗護領。因需按規定樣式、幅面、花紋織造,然後縫製成衣,故稱為「織成式袍」。此衣質地為亮地紗(即二經絞羅)為地,平紋組織起暗花四合如意連雲紋,間飾如意頭、金錠、火珠、方勝、古錢、犀角、珊蝴等雜寶紋。然後以回緯挖花妝彩織金的技法(簡稱織金妝花),織出前胸、後背柿蒂形襕,內過肩蟒二,兩肩織升蟒,膝襕部分織行蟒八,柿蒂及膝襕內間飾火珠、祥雲、海水江崖等紋飾。是明代紡織工藝的傑出作品。據《辭源》所記:「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滿清則官無大小,凡遇典禮,皆著此袍,地藍色或石青,全身以金線綉蟒,自公侯至七品官,蟒數自八至五,以次遞降,俗稱『花衣』,又稱『蟒服』。」(「蟒衣為象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蠳。)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御賜飛魚服、蟒衣是臣子莫大榮耀。

崇禎二年閏四月,袁崇煥「敘春秋兩防功,加太子太保,賜蟒衣、銀幣,廕錦衣千戶」。(《明史·袁崇煥傳》)居正先以六載滿,加特進中極殿大學士;以九載滿,加賜坐蟒衣,進左柱國,廕一子尚寶丞;以大婚,加歲祿百石,錄子錦衣千戶為指揮僉事。(《明史張居正傳》)西門慶穿東京何太監送他的青段五彩飛蟒衣,伯爵說:"此是哥的先兆,明日高轉,做到都督,不愁玉帶蟒衣,何況飛魚。" (《金瓶梅》)

至清代,蟒衣則列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襯在補褂內穿用。衣上的蟒紋與龍紋相似,只少一爪,所以,把四爪龍稱為「蟒」。

蟒綉(又叫蟒衫,蟒服,蟒衣,即蟒袍;明、清時皇子、親王、一品至七品官所穿,衣上用金線綉蟒,形狀像龍,四爪。蟒數自八至五,按等級區別)

註:①十二章紋,是中國帝制時代的服飾等級標誌,指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它們是: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稱「十二章」,繪綉有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

  十二章紋其實就是十二種圖案。  「日」即太陽,太陽當中常繪有烏鴉,這是漢代以後太陽紋的一般圖案,取材於「日中有烏」、「后羿射日」(《淮南子·精神訓》等)等一系列神話傳說。  「月」即月亮,月亮當中常繪有蟾蜍或白兔,這是漢代以後月亮紋的一般圖案,取材於「嫦娥奔月」(《歸藏》、《淮南子》古本、張衡《靈憲》)等優美的神話傳說。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幾個小圓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間以線相連,組成一個星宿。  「山」即群山,其圖案即為群山形。  「龍」為龍形。  「華蟲」,按孔穎達的解釋,即是「雉」,「華蟲者,謂雉也。……雉是鳥類,其頸毛及尾似蛇,兼有細毛似獸」。(《禮記·王制》孔穎達疏)。  「宗彝」,即宗廟彝器,作尊形。  「藻」即水藻,為水草形。  「火」即火焰,為火焰形。  「粉米」即白米,為米粒形。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黻」是黑青相次的「亞」形。  以上十二種圖案,各有其象徵意義。按照歷代註疏《周禮·春官·司服》的封建學者們的解釋,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龍,「取其能變化」;華蟲,「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彝,取其忠孝,因有的繪成虎與猿形,虎,「取其嚴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潔凈;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養人」(即取其滋養);黼,取其「割斷」(做事果斷之意);黻,取其「背惡向善」(見《周禮·春官·司服》賈疏)。

  十二章紋由來已久,大約在周代已經形成。據《周禮·春官·司服》注及疏記載,周代有官名「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周天子用於祭祀的禮服即開始採用「玄衣纁裳」,並繪綉有十二章紋;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級。不過,《周禮》本身並沒有記載十二章紋之制,只是說「王之吉服」有「裘冕」、「袞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即所謂「天子六冕」。只是以後註疏《周禮》的人都一致認為周禮中有十二章紋之制。所以,十二章紋究章於何時形成,尚未確考。  秦漢以後,封建統治者為了維持封建的統治秩序,紛紛制定詳細、繁瑣的封建禮儀,為了說明這些封建禮儀的合理、正統,都把一些禮儀的產生時間上推至三皇五帝時代,對於十二章紋也是如此。例如,《史記·孝文本紀》載:「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僇,而民不犯,」《後漢書·輿服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玄,下裳黃。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采章施於五色作服」。《晉書·刑法志》亦云:「五帝畫衣冠而民知禁」等等。所有這些,均無案可稽。  十二章紋的最早而又全面的記載,是《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這段記載並沒有指明十二章紋是周代天子的禮服紋飾,筆者推論,可能在秦漢以前,十二章紋只是服裝上的吉祥紋飾,並不一定有嚴格的十二章、九章、七章、五章之制。《詩經··秦風·終南》有「君子至止,黻衣綉裳」一句;《左傳·桓二年》又載:「火、龍、黼、黻,昭其文也」;《荀子·富國》又雲,「黼黻文(紋)章以藩飾之」等等。這些說明,十二章紋當中的火、龍、黼、黻等等,只是春秋、戰國時期(或者更早)流行的服裝紋飾而已。  章服制度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初年。在此以前,封建制度雖已確立,但許多禮儀還是空白。即使戰國(或以前)時期有章服方面的規定,但「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後漢書·輿服下》),漢承秦制,亦無詳細的章服制度,所以,東漢以前,章服制度作為封建禮儀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沒有正式確立。東漢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詔有司博採《周官》、《禮記》、《尚書》等史籍,制定了詳細的祭祀服飾及朝服制度,從此確定了漢代的服制。東漢初規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以下)七章,皆備五采……」(《後漢書·輿服下》)從此以後直到明清,十二章紋作為帝王百官的服飾,一直延用了近兩千年。  十二章紋之制自東漢確立之後,各朝各代都把它作為封建的輿服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魏晉規定,皇帝郊祀天地、明堂、宗廟,元會臨軒,其服裝,「衣畫裳綉,十二章」,王公、卿助祭郊廟,王公衣九章,卿衣七章(《晉書·輿服志》)。南北朝時期,章服制度更趨繁瑣,以後周為例,不僅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等級的章服,即使同一等級,不同用處的禮服也各有不同的章紋。皇帝「祀昊天上帝」等,用十二章,「享諸先帝」等,用九章;諸公之服,有時用九章,有時用八章,有時用七章,有時用六章(《隋書·禮儀六》)  隋大業元年,煬帝詔定章服之制,並規定了十二章紋在皇帝「袞冕」上的具體位置:「於左右髆上為日月各一,當後領下而為星辰,又山龍九物,各重行十二,……衣質以玄,如山、龍、華蟲、火、宗彝等,並織成為五物:裳質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數,此為九章,兼上三辰(指日、月、星),而備十二也。」至於皇太子、侯伯、子男、孤卿、諸侯,則分別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隋書·禮儀七》)。  "十二章紋"在清代皇袍中因所佔面積相對很小,及清代帝王禮服色彩鮮艷,圖案豐富,而使人們常常忽略了這擁有悠久歷史、蘊含豐富的紋飾。其實,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臨之內」。  唐武德四年,朝廷發布詔令,宣布車輿、服裝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擬上」,違者治罪。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皇太子及一品之服用九章,「龍、山、華蟲、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二品之服用七章,「華蟲、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三品之服用五章,「宗彝、藻、粉米在衣;黼、黻在裳」;四品之服用三章,「粉米在衣,黼、黻在裳」;五品之服用一章,「裳刺黻一章」(《新唐書·車服志》)。  宋代初期,天子之袞服,「青色,日、月、星、山、龍、雉、虎、猿,七章(在衣);紅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太祖建隆元年又改為前制,「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宋史·輿服志》)。至於皇太子,仍為九章,九卿五章。  明代洪武十六年也明文規定了章服之制,皇帝袞冕「玄衣黃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織於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綉於裳」(《明史·輿服二》)。  清代皇帝朝服仍為十二章,「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間以五色雲」。皇帝的龍袍也「列十二章」(《清史稿·輿服》)。  至於文武官員,明清則改章服為補服,規定文官的「補子」綉鳥,武官的「補子」綉獸,是為補服,各依等級有所不同。  中國古代十二章紋之制前後綿延近兩千年,文獻記載很多,但流傳下來的實物卻很少。明定陵出土的數件緙絲袞服為我們了解古代十二章紋之制提供了實物資料。在這兩件袞服上,龍紋最突出,共有十二團龍,分別織於兩肩和前後襟上。另外,兩肩織日、月,背織星辰、群山,兩袖飾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種紋飾分別列於前後襟團龍兩側,共列十二章紋,與明制符合,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物。
推薦閱讀:

有哪些流傳千古的梗?
古代的女性在現代是否適合做人生伴侶例如林黛玉和花木蘭求大神分析?
揭秘中國古代秘術到底有多強
五代十國時期帶十個絕對忠心的人,十把突擊步槍,一把機關槍,一把狙擊槍,無限彈藥,能否征打天下當皇帝?
看看古代至情至性的文人,如何詠送別

TAG: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