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三要素--------力度、波勢、神韻
(2011-01-26 09:23:27)
轉載原文
標籤: 轉載 |
學習曹利華教授博文《書法三要素》原文地址:書法三要素之一——力度作者:曹利華
書法三要素 ──試論書法的評價標準 曹利華
評價書法到底有沒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如何能評判出書法的優劣、好壞?作出比較科學而又易於把握的評判標準,這是大家比較關注和關心的問題。 書法是最抽象的一門藝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比抽象派繪畫還要抽象,抽象派繪畫還有色彩、圖形(只有審美功能),而書法的母體只是文字,只是記事、表意的工具(只有認知功能,審美包含其中)。從文字的內在美質外化出書法的形態美,這要經過一個漫長的發展階段。實用的文字為什麼能夠衍化成審美的書法,趙構在《翰墨志》中有一段很好的論述,他認為文字本身就是智慧的載體,從文字的產生到文字的發展,無一不是社會進步賦予文字的特殊形態,文字的美就是社會文明的象徵,他說:「稽古入妙,用智不分,經明行修,操尚高潔,故能發為文字,照映編簡」。在這個發展進程中,文字的審美功能才逐漸顯露出來,逐步形成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力度、波勢和意韻。文字的發展與書法(藝術)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當下不少人過於強調書法的隨意性,而否認書法評價的可操作性,這樣就為劣質書法的傳播留下了太多的空間,不利於書法的健康發展,嚴重影響著書法經典的產生。。一、力度
書法的各個特性都是相互關聯的。但是每一個特性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歷史階段,都是在文字發展的某一個階段形成的。 近人馬宗霍《書林紀事?公卿士庶》中說:「羲之筆入木三分,其力精到若此!」在《書林藻鑒?唐五季?顏真卿》引周大必語:「魯公書《杜濟神道碑》,沉著端重,真可入木八分。」「入木三分」、「 入木八分」都是形容書法「其力精到若此!」、「沉著端重」的特點。東漢書家蔡邕在《九勢》中說:「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力度是書法的生命,書法的美感如同活著而充滿生命力的人的肌膚,潤澤美麗。那麼,書法力度的美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甲骨文是在龜甲和獸骨上刻畫,在甲骨文字的發展時期,人們就形成了對書法線條力度變化的掌控力:平,如二;直,如中;方,如田;圓,如雲;曲,如月;折,如申 ;斜,如受;對稱,如鼎;均衡,如伊;欹側,如福;險峻,如永等。這些文字線條的不同組合都是為了表達人的意念,這種意念的直觀表達又是受人事、天象的啟發,如《周易?繫辭》所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乎始作八卦。」八卦本身就是先民用最抽象的線條所創造的文字,它是對現實和自然具象的抽象,是先民理念、意願和情感的表達,因此這種合規律、合目的的創造本身就是美的創造(蘊含在功利目的之中)。 金文「以規整之款式鏤刻於器表,其字體亦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郭沫若《青銅時代?周代彝銘進化論》)金文的書寫方式與甲骨文基本相同,都離不開刻畫,而更「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文字線條的「波磔」,不是隨意塗寫,而是「有意求工」的組合,也就是說,書寫者的書寫工具,必須聽從書寫者心靈的指揮(「有意」),要穩健(平衡力)、和諧(協調力)地把握線條的運動。如黃庭堅所說:「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大篆與之後的小篆,是文字發展的一大進步,線條變得純凈了,力度中包含著美的追求。明王世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顏魯公送裴將軍詩》中有這樣一段話:「書兼正行體,有若篆籀者,其筆勢雄強勁逸,有一摯萬鈞之力,拙古處幾若不可識,然所謂印印泥、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者,蓋兼得之亦。」這段話強調了篆書在強化書法力度中的作用,它不僅奠定了書法力度的基礎,而且為書法力度的進一步延伸創造了條件。如宗白華所言:「中國古代商周銅器銘文里所表現的章法美,……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就像音樂藝術從自然界的群聲里抽出樂音來,」力度的變化帶動了點畫的變化(線條美),並推進了波勢的變化(結體、章法的美),力度是基礎。沒有力度的點畫和波勢必然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 正因為甲骨文、篆書中蘊含著力度美的因素,因此在當今書法創作中,書家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發揮,創作出了不少有價值的作品。(圖1、2、3,選自《湧泉國際稅法大展作品集》,以下圖片均選於此。)
圖1陸毓賢《日暮天寒篆書五言聯》
圖2王友誼《辭之道以篆書聯軸》
圖3徐國良《李清照詞篆書軸》 這三幅作品力度美的共同特點:一是穩健,即力的平衡;二是協調,即力的和諧。圖1「日暮蒼山遠,天寒紅葉稀。」筆力遒勁而有變化,線條整體上濃下淡,這樣處理一般容易出現頭重腳輕之感,但是書家採取了結體下半部分運用澀筆的手法,強化了力度感;圖2「辭之秀如水凈,道以朴而日章。」整體筆畫力度均勻,但書家用疏密變化強化了章法的節奏,規整而不拘謹;圖3「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這是一幅穩健與協調結合得十分完美的作品,它將小篆筆畫的勻稱與大篆結體的多變巧妙地融為一體;筆勢密而不亂,舒而不空,氣韻既靜穆中和而又精妙靈動;整體上豎有行橫無列,字形偏、長變化,錯落有致,端莊而不拘泥。 書法之力與蠻力無關,它是穩健之力,協調之力,它來自於智慧和長期技能的磨練。「力不從心」是書法大忌!在這裡我們看不到筆力的柔弱、疲軟和拖沓,而這些弊病卻經常出現在各類展覽和報刊、雜誌上,有的還出自名家之手。[轉載]書法三要素之二——波勢
(2011-01-30 08:46:05)
轉載原文
標籤: 轉載 |
學習曹利華教授博文原文地址:書法三要素之二——波勢作者:曹利華
書法三要素
──試論書法的評價標準
二、波勢
當古代文字發展到近代文字隸書的時候,書法的力度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篆書(特別是小篆)勻稱,力度均勻,筆力很少有起伏的變化,即便是秦簡,雖然結體已有隸書的初形,但是線條還是勻稱的。文字從均勻的線條變成點、橫、豎、撇、捺的筆畫,書寫方式從勻稱地「畫」字發展到起伏地寫字,文字從平面造型發展為立體造型。(見圖4、5、6)
圖4大篆 圖5秦簡 圖6 漢簡 漢代隸書,線條筆畫化了,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力度的立體化,也就是說筆力除了平面地均勻用力之外,還需要上下起伏用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提、按;提是力的內斂,按是力的外拓。隸書的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是提、按的典型特徵,波勢由此出現,隨之草書、楷書、行書的出現,蠶頭燕尾在文字結體中的消失,而變成之後的一種美化因素,純抽象線條的書法藝術就形成了。 波勢是力度的延伸,雖然隸書的出現波磔就產生了(甚至在秦簡、漢簡中也有波磔),但是波勢並非僅指波磔。波勢主要是指書法結體、章法中的筆墨關係。提、按力度的有效控制與線條變化的有機結合,是書法從文字書寫發展到書法創作的重要標誌。這一點在古代書論中反覆講到。《書譜》:「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情性。」包世臣在《藝舟雙楫?與吳熙載書》中有一段非常清楚的解說:「世人知真書之妙在使轉,而不知草書之妙在點畫,此草書所為不傳也。大令草常一筆還轉,如火筋畫滅,不見起止。然精心探玩,其還轉處悉具起伏頓挫,皆成點畫之勢。由其筆力精熟,故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形質成而性情見,所謂畫變起伏,點殊衄挫,導之泉注,頓之山安也。後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無定則,毫端之轉換,又復鹵莽,任筆為體,腳忙手亂,形質尚不具備,更何從說到性情乎!蓋必點畫寓使轉之中,即性情發形質之內,望其體勢,肆逸飄忽,幾不復可辯識,而節節換筆,筆心皆行畫中,與真書無異。」包世臣以王獻之為例,對草書中「使轉」,即筆畫的運轉(筆勢),與「點畫」,即筆畫的節奏(力度)之間的關係,以及後人草書中所存在的問題作了深入的分析,句句切中時弊。 在當下不少書家的行草書中:或是只見線條的流動,不見節奏的起伏,節奏在速度中被淹沒;或是提、按節奏與筆畫變化錯位,造成書寫線條的粗劣(輕重不勻、粗細不當等)。對提、按力度的控制,或是由於認知的欠缺而被忽略,或是由於水平的局限而無能為力。對於「點畫」(形質)與「使轉」(情性)的把握,首先要從真書開始。真書「點畫」的完成並不難,也就是通常說的會寫字就行,但是要寫成書法(藝術)就不容易了,就要看線條的質感(首先是力度)是否優良以及點畫之間的變化(波勢)是否和諧(美觀)。所謂的「印印泥」、「 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都是生動而形象地說明書法線條的波勢和力度相融合的美。豐坊在《書訣》中這樣寫道:「印印泥」:「指實臂懸,筆有全力,擫、衄、頓、挫,書必如木,則如印印泥;言方圓深厚而不輕浮也。」借喻用筆圓潤而有立體感。「錐畫沙」:「點必隱鋒,波必三折,肘下生風,起止無跡,則如錐畫沙:言勁利峻拔而不凝滯也。」指用筆勁利,點畫深沉,不光而毛。「屋漏痕」:「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則如屋漏痕:言不露圭角。」借指點畫要力勻而藏鋒,軌跡自然,不尚布置。「折釵股」:「水墨得所,血潤骨堅,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於曲直,則如折釵股:言嚴重渾厚而不必蛇蚓之態也。」指線條盤紆曲折而渾厚有力。 我們看當代書家連家生、童衍方的隸書作品(圖7、8),提、按清晰,筆畫穩健,圖7雖然線條粗細變化不大,但是筆畫的內斂、外拓的力度運用得恰到好處,風格沉穩、含蓄;圖8雖然線條粗細變化強烈,加之上寬下窄的結體,然而並沒有失去重心,厚重挺健的燕尾起到了平衡的作用。筆力的穩健、合度、果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圖7 連家生(澳門)《風采文章隸書軸》 圖8 童衍方 《諸天大墜隸書軸》 但是書法的力度並非到此為止,從技術的層面,力度只有延伸到波勢,才算真正發揮了它的作用。這個過程只有經過文字的草書、行書階段才能真正的完成。我們欣賞如下幾幅作品:
(原作) (上)(下) 圖9 宮雙華 《杜甫詩草書軸》 宮雙華的草書是書界為數不多的能真正達到「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情性」水平的書家。他書寫的這首杜甫詩《禹廟》(圖9):「禹廟空山裡,秋風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畫龍蛇。雲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通篇是「如火筋畫滅,不見起止。」上下呼應,左右顧盼,按照詩的節奏,前四句,每五個字形成引帶關係,如開頭「禹廟空山裡」是一氣呵成,最後的「裏」字稍作停頓,隨後又是下句五個字「秋風落日斜」引帶相連,之後兩句同樣如此。下面四句節奏發生變化,五、六句上下相連,七、八句停頓,最後一句「疏鑿」相連後,最後「控三巴」三字獨立,最後形成鏗鏘的節奏。這篇書作的最大特點就是將詩的韻律與書的節奏融為一體,這是其一。其二,雖然通篇「一筆還轉,如火筋畫滅,不見起止。」但是我們隨意從中挑選出幾個字,如「空」、「山」、「屋」、「沙」、「桔」等等,「然精心探玩,其還轉處悉具起伏頓挫,皆成點畫之勢。」探其原因就是「由其筆力精熟,故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形質成而性情見,所謂畫變起伏,點殊衄挫,導之泉注,頓之山安也。」 留有的遺憾是書軸長寬的比例失調,造成欣賞上的不便。
圖10 胡抗美 《徐元傑詩草書軸》 胡抗美是當下狂草書法創作頗有成就的一位書家,從《湖上》(圖10)這幅作品就可見一斑。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潛心研究米芾、王鐸的行草帖,從而確立了米(芾)王(鐸)風格。其草書深入二王,狂草風格尤為突出。這幅作品以大開大合的節奏來宣洩情感:一是詩的節奏的突破,如「花開」──「紅樹」──「亂鶯」──「 啼」,「 草」、「上」(誤寫為「長」)、「平」、「湖」、「白」、「鷺」、「飛」「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二是線條粗、細,方、圓的突顯,如「花」、「樹」、「草」、「長」、「胡」、「晴」、「簫」等;三是由於以上原因,必然形成字與字、行行之間在章法上黑白的突變。三「突」造成對視覺的衝擊,有震撼力。留下的遺憾是:不經細看,錯字如「上」寫成「長」,草書失態,如「白」、「幾」(筆畫不到位)、「鷺」(上下結構鬆散,如同兩個字)等。
圖11 黃博錚 《李白詩草書斗方》 黃博錚以瘦金體寫狂草(圖11),本身就是創舉,因為線條細瘦,線條的表現力極為有限,提、按變化難度很大。而且李白的這首詩《禹廟》又有一定的長度,共40字:「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要駕馭這樣的作品,沒有相當的功力是難以實現的。然而黃渤錚卻以嫻熟的草書功底,以極為流暢、清晰的線條,把握住了大小、濃淡、虛實、提按、引帶等眾多的變化關係,創作出了一幅極具觀賞力的好作品。但是這種瘦金體(特別是運用在狂草中),天生帶來的柔弱性是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的。 波勢是書法線條、結體、章法美的重要因素,是文字與書法的主要區別所在,是書法美與不美的衡量尺度。[轉載]書法三要素之三——神韻
(2011-01-30 11:05:42)
轉載原文
標籤: 轉載 |
學習曹利華教授博文原文地址:書法三要素之三——神韻作者:曹利華
書法三要素
──試論書法的評價標準
三、神韻
宮雙華對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藝術風格作了如下分析:此作品中表現了顏真卿的沉雄,楊凝式的奇絕,李西台的豐潤,作品不符合二王規範,隨情感起伏,下筆成形,就整個作品來看,合乎中國書法的法度,黃在有限的題跋中,將此作品推至高峰。我們試將三大行書作一比較,《蘭亭序》以韻取勝,《祭侄文稿》則以情取勝,《黃州寒食詩帖》則以意取勝(這裡的意是指適意、隨意、重意趣是宋人感覺)可以說,《蘭亭序》是風流名士之作,《祭侄文稿》是忠臣義士之作,而《寒食帖》是宋代學士才子之作,此作是宋代學士才子尚意書風的先導,也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傑出代表。此作品作為宋人常用的手卷形式形成,用筆中鋒、側鋒並用,點畫堅勁凝重,又有輕靈、流暢於優美。結字大小由之,逸任自然,縱橫奇絕,幾處懸針長豎的運用極具抒情色彩。通篇章法如行雲流水,浪漫多姿,任意任情,作品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與《祭侄文稿》一樣,是對舊有形式與格局的一種衝擊與挑戰,是對書法藝術的一種創造與豐富。
什麼是書法的神韻?神韻就是風格特徵:《蘭亭序》尚「韻」、《祭侄文稿》尚「情」、《黃州寒食詩帖》尚「意」,這是不同時代的不同風格。風格除了時代風格之外,還有個人風格,而個人風格是在自己的經歷、學識、性格等因素的驅使下,從傳統經典中吸取營養而形成的獨特的藝術語言,《寒食帖》中有「顏真卿的沉雄,楊凝式的奇絕,李西台的豐潤」,超越了「二王規範」,形成了「逸任自然,縱橫奇絕」的個人風格,如蘇軾後裔蘇過所言:「持以其至大至剛之氣,發於胸中而應之以手,故不見其刻畫嫵媚之態,而端呼童甫,若有不可犯之色。」
胡抗美對草書的認識頗為深刻,他認為:草書第一重要的是神韻神采,神就是無我的境界,人為的造作顯現的不是神,只有無意而為之方見神采。草書的標準唯一個神字,不應為神形兼備。歷代草書大家,形的把握早已不是問題了,而終身追求的就是一個神字,因此,草書創作的心態和追求應該是:有神無形為上乘,神形兼備者次之,見形不見神為下品。草書的神韻是創作的最高境界,草書創作中的神韻看不見,摸不著,但感覺得到,體會深刻,神韻的感覺就好像孝子站在列祖列宗的靈牌下那樣莊嚴肅穆;就像重大工程在地下埋一塊石牌作為奠基那樣慎重;就象奧運冠軍站在領獎台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那樣神聖。明知虛無卻使人感動的東西就是神韻。同時他對當下的書風提出了批評,風源太少,而且一風一面,缺乏個性。看一個人的作品,寫得不錯,卻似曾相識,總感到在哪兒見過;看一群人的作品,都寫得不錯,卻分不清你我,千人一面。形成這種局面,就是沒有穿好各自的衣服。
這種強調神韻的作用無疑是對的,沒有個人的風貌絕不是好的作品。神韻一定要將個人風格與時代風格有機地統一起來,同時必須找到適合表現這種風格的獨特形式,忽視形式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我曾用打油的形式將書法的標準等級劃分為三類:
優秀書法的標準:
深厚的傳統底蘊;
豐富的文化內涵;
精湛的筆墨功夫;
自創的詩文辭賦。
良好書法的標準:
筆墨有依據;
內容有新意;
自創不離譜;
臨寫無匠氣。
一般書法的標準:
漢字書法有別;
書體不全尚精;
自創臨寫皆可;
只要留有情意。
這三類都強調了神韻的問題,第一類「自創詩文」自不必說,二、三類也必須「無匠氣」、「 有情意」,沒有神韻,沒有個人風格都不能稱為創作的書法作品,而只是練字而已。
最能體現神韻的莫過於自創的詩文優秀書法作品了。在《湧泉國際書法大展作品集》的322幅作品中,自創的詩文作品屈指可數,大部分寫的都是古代詩文。在自創詩文的作品中,首屈一指的應該是劉正成的《湧泉山莊記楷書軸》了(圖12),這篇入情入理、情真意切的美文與明清書風的散淡情趣相融(碑帖互滲),一改以往浮躁的書風,寧靜、散淡,舒性、揚理,確實是一幅耐看、耐讀的佳作。
圖12 劉正成的《湧泉山莊記楷書軸》 羅青的《聽雨》(圖13)也是一幅很有特色、很有神韻的作品,筆墨穩健,豐厚,將大篆的形象性與小篆的均衡性融為一體,漲墨的運用恰到好處,將細雨濛濛的意境呈現得如夢似幻,很有味道!
圖13 羅青 《聽雨》 二類、三類中也有不少好的作品。但是不符合標準的書法作品也確實存在。
古今都有人將筋、骨、血、肉形象地比喻成書法的各個要素,我想更為通俗、直觀地加以解釋:力度為骨,沒有骨,書法就立不住,站不穩;波勢為筋,沒有筋,書法就沒有活力,沒有張力;墨色為肉,為營養,墨色不對,必有病灶;神韻為血,血為生命之源,缺血、失血就會危及生命,書法就會還原為文字。推薦閱讀:
※混了多年的書法圈,各種派系的撕逼大戰,看得我良心都痛了。
※吳金水書法、詩詞選
※為何說歐陽詢歐體是天下第一楷書?
※十二生肖書法欣賞,(創意之作)
※李如海書法四扇屏李白詩 將進酒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