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後兩位軍事天才,因意見相左先後殉國,致使民族遭難
明朝末年,朝廷有兩位軍事天才,一是楊嗣昌,一是盧象升。二人均精通軍事,忠義死節,如能精誠合作,明朝可能不會這麼快滅亡。但是二人卻在「戰」「和」之爭中產生矛盾,致使一人殉國,一人自殺,給國家民族帶來巨大傷害。
盧象昇,字建斗,號九台,江蘇宜興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遷大名知府、大名道。雖然是文官出身,卻愛好習武,騎射功夫了得,善於野戰。正值明末各地戰事吃緊,時任大名三府兵備道的盧象升因為行事果敢、治行卓異被皇帝看中。崇禎八年,盧象升與洪承疇搭檔鎮壓農民起義,當時洪承疇堵西北,盧象升管西南,合夾流寇,取得重大勝利。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軍入關,兵逼京師,他募兵萬人入衛。次年,進右參政,受命整治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所部號稱天雄軍。六年起,參與殘酷鎮壓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農民起義軍,九年九月出任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練兵御清,成為明朝一位非常重要的軍事將領。盧象升異常勤勞,近於苦行僧,「居官勤勞倍下吏,夜刻燭,雞鳴盥櫛,得一機要,披衣起,立行之」。崇禎當時很信任盧象升,每次都將他放在最危急的地方。崇禎十年,戶部尚書侯恂下獄,吏部尚書鄭三俊故意輕判,崇禎大怒,將鄭三俊也下獄,許多大臣上疏救援,但崇禎不同意,「宣大總督盧象升復救之」,崇禎終於同意了。可見崇禎是十分看重盧象升的。
再看楊嗣昌(1588~1641年),字文弱,湖南武陵人。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楊嗣昌被提拔為兵部尚書後,面對關內農民軍和關外清軍這兩大內憂外患,提出了「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方針。他呈上一道《敬陳安內第一要務疏》,此奏摺在明末農民戰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京師元首也,宣、薊諸邊肩臂也,黃河以南、大江以北中原之地腹心也。……以故臣言安內方可攘外,必足食然後足兵,必保民斯能蕩寇,此實今日證治之切,根本之圖。非敢緩言攘外也,求攘外之至急,不得不先安內耳」。
崇禎極為贊同他的觀點,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鎮壓農民起義上。楊嗣昌針對當時情況,提出了著名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戰略。即以陝西、河南、鳳陽、湖廣這四處農民軍主要活動區為「四正」,命令此四地軍政長官以剿殺為主,防守為輔;而以此「四正」周邊的山西、延綏、山東、應天、江西、四川等六地為「六隅」,攔截農民軍進入其轄區,時機有利時也可參加圍剿。楊嗣昌在崇禎面前立下了一份三個月時間剿滅農民起義軍的軍令狀,上《請旨責成剿賊第一事疏》道:「今則網張十面,刻值千金,斷斷不容蹉過矣。……下三個月苦死功夫,了十年不結之局」。在這個計劃啟動後,農民起義軍遭到沉痛打擊。崇禎十一年正月,張獻忠在明軍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於谷城接受招降。隨後羅汝才、馬進忠、惠登相、王光恩等部也相繼投降。李自成連續戰敗,僅餘18個親隨,轉入山中進入潛伏。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農民軍活動,基本被肅清或者壓制。楊嗣昌的軍令狀,可以說已經順利完成。
意見不合,戰和相左
到此時為止,楊嗣昌主大計於內,盧象升守邊於外,二人相安無事,但到了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一切起了變化。就在鞏固戰果和肅清農民軍殘部的關鍵時刻,清軍破關而入,逼近北京。崇禎大驚失色,詔令京師戒嚴,以宣大總督盧象升督天下兵,第三次賜尚方劍。對此局面,楊嗣昌與太監高起潛等商量,認為不能同時開闢兩條戰線,他仍試圖「攘外必先安內」,先和清議和,等剿滅了農民軍,再回過頭去收拾清軍。就當時的局面來看,這應該算是個比較務實的策略,崇禎皇帝內心也是認可的。
一次,崇禎召對盧象升,問他對當前形勢有什麼看法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臣主戰。」此話一出,崇禎立刻面色大變,並將崇禎逼上了絕路。在中國歷史上,充滿夷夏大防的道德觀,凡是和外族議和的,大都會被冠以昏君奸臣的名號,是以歷來幾乎無人敢和外族議和,主和派大都被冠以昏君奸臣,最有名的便是宋高宗。盧象升這麼一說,就等於隱指崇禎企圖與清軍議和。崇禎怎會願意擔上這個滔天罪名,馬上否認自己有這個意思,推說只是外廷有這個建議,隨即便叫盧象升出去和楊嗣昌、高起潛商議軍情,再也不和他說什麼了。
盧象升殉國
議和之事敗露,商量的結果,當然只剩與清軍一戰了。盧象升打算先據守保定,然後諸將分路出擊,在慶都會合後與清軍展開決戰。只是諸多事情卻為一心想議和的楊嗣昌、高起潛兩人所掣肘,最後的結果,僅宣、大、山西三總兵歸盧象升統率,而關寧鐵騎和其他部隊則屬高起潛指揮,盧象升實際還不到二萬人。楊嗣昌手握兵權,切斷象升糧餉,屢屢調走象升部生力軍,致使號稱「總督天下援兵」的象升部只剩區區五千老弱殘卒。1639年1月,盧象升移兵巨鹿,斷糧七日,全憑百姓自願捐糧摻雜冰雪為食,但全軍無一人叛。
宦官高起潛統兵數萬在雞澤,距離賈庄不到五十里,盧象升派遣楊廷麟去求援,高起潛置之不理。盧象升知事不免,軍中大哭,抱定必死決心,誓與清軍決一死戰。隨拔寨而出,於蒿水橋決戰清軍。史載「...騎數萬環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戰後,楊廷麟及部下在戰場上尋獲盧象升遺體,甲下尚著麻衣白網(服父喪)。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當時盧象升年僅39歲。
盧象升戰死後,楊嗣昌卻一意誣陷象升臨陣脫逃,派士卒俞振龍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龍不畏淫威,堅持指認象升遺體,「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張目曰:『天道神明,無枉忠臣。』」千總楊國棟因為不肯順從楊嗣昌意思修改塘報,堅持象升已戰死,而被處極刑。象升遺體停屍八十多日後方為家人收殮。黃道讓作輓聯有「數三十九歲名將,岳家哀,盧家尤哀」之語。
楊嗣昌自殺
楊嗣昌有相當的政治、軍事才幹,能居中策劃,但心胸狹隘,報復心極強,甚至不惜誣陷殺害忠貞之士。不過這在明朝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政見不同就要置之死地而後快,是個源自黨爭的通病,很多人就是在這種風氣中成長的。楊嗣昌雖然人品不怎麼地,但他不兩面作戰的策略,應該說是當時的最佳策略之一。
明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之墓
崇禎十四年(1642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陽,殺福王朱常洵。二月初四,張獻忠馳三百里出四川,奇襲襄陽,殺襄王朱翊銘,朝野震驚。楊嗣昌追剿農民起義失敗,憂懼交加,舊病複發,病入膏肓。《懷陵流寇始終錄》載:「嗣昌聞襄陽破,遂不復食。及聞李自成陷洛陽,於是撫膺大慟曰:無面目見上。伏毒死焉。」另有說其自縊而亡。崇禎帝嘆息:「自楊嗣昌歿,無復有能督師平賊者。」
楊嗣昌和盧象升兩位軍事天才,都忠心耿耿於明朝,但在「戰和」問題上產生不合,尤其楊嗣昌以私廢公,自毀長城,最後雙雙殞命,致使民族遭難,憾莫大焉!
推薦閱讀:
※明末流傳著什麼樣的讖語?李自成和張獻忠政權都起名叫大順!
※歷史向,大明末路上的悲壯英雄——盧象升
※明末叛臣棄城歸降,卻被闖王李自成發配邊疆
※難以定論的明末大人物李成棟(4)
※明末清初的編外皇帝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