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月悟法師:佛學不違科學,又能超越科學
科學的物質觀(原子·粒子·能)
二十世紀以來,科學突飛猛進,發現物質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是輕子、光子、夸克(Quark)。原子以下的次原子層,根本不是物質,只是「能」。在愛因斯坦以前,科學家說世界上的一切,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物質,一是能。物質之間可以互相變換,譬如水可以變冰,冰也可變水;能之間也可以互相變化,如電可以變光、變熱,光、熱也可以變成電。可是物質和能是兩種基本元素,則不能互相變換。一直到愛因斯坦用數學計算,發現物質和能也可以互相變換,這就是著名的E=MC2方程式。最初很少有人相信這個說法,直到原子彈(物質)爆炸後,變成大量的熱和光,再也沒有人懷疑物質和能互變的理論了。如此一來,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能」,在各種不同條件下變現出來的現象。如今,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相信他們終於發現了一個框架,有可能把這些知識縫合成一個無縫的整體——一個單一的理論,一個能描述一切現象的理論,這就是弦論。它正在實現當年愛因斯坦滿懷熱情追求的統一理論的理想。弦論可以用來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論中的宇宙弦(我們把弦論中的弦稱作宇宙弦,以免與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動。每種振動模式都對應有特殊的共振頻率和波長。小提琴弦的一個共振頻率對應於一個音階,而宇宙弦的不同頻率的振動對應於不同的質量和能量。
佛教的物質觀(極微·鄰虛·虛空)
物質(色法)最基本的組成單位,佛教稱為極微,又譯作鄰虛塵。把物質分析到極微小,小到不可再分的單位,就稱為極微。印度古代六派哲學之一的勝論派,認為極微實有,永久不滅,世界壞時,極微散布虛空中,作為建立新世界的質料。勝論師又主張,極微的集合體稱為「有分色」,有分色就是五識可緣的各種物質。說一切有部是多元的實在論者,認為極微實有,主張「法體恆有,三世實有。」眾多極微集合成為「聚色」。聚色是就是五識可緣的物質。經量部學者也承認極微為實有,眾多極微和合成為「粗色」,粗色就是五識可緣的物質。依有部宗《俱舍論》、光論之意,極微主要有二位:一極微之微,色聲香味觸五境與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之最極微分也。分析諸色至一極微,不可更分,故光記名之為極微之微。二色聚之微,上下四方之六方與中心,七微集聚,是眼見上之最極點。其眼見者非為人之肉眼,惟天眼與輪王眼及今生可得(天台宗藏教)佛果之菩薩(如悉達太子)眼得見。正理論稱之為實之極微。到大乘佛教瑜伽行學派興起,以無著、世親為中心的一派的學者,以「萬法唯識、識外無境」的立場,破斥極微非實,不能成立。如世親菩薩所造的《唯識二十論》,陳那菩薩所造的《觀所緣緣論》,都是針對小乘外道——如勝論派、小乘說一切有部、經量部、順正理師等的謬論而加以破斥的。大乘佛教空、有二宗,都不承認極微有其實體。空宗以「緣起性空」立論,法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皆屬空性,何來實體?有宗以「萬法唯識、識外無境」立論,一切現象都是阿賴耶識種子變現,因緣假合,極微根本不能成立。故《成唯識論》卷二曰:「……為執粗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彼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粗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現,不明為色,故說極微為色邊際。」在《楞嚴經》卷三中,佛陀對阿難說:「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在這一段經文中,佛陀開示,把物質分析成極微,再分下去就成為「鄰虛塵」——鄰近虛空的微塵。鄰虛塵若再分析,就是「即實空性」。即實空性,實在沒有對應中文表述,以虛空為喻。即實空性,就是大乘所立的「空性」、、「如來藏」、「佛性」、「法身」。如《三藏法數》對虛空法身的解釋:「謂如來法身,融通三際,包括大千,一性圓明,諸塵不染,故名虛空法身。三際者,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也。」
兩者之比較
科學發展到現在,對物質的研究與利用,終於得出一個結論,咱們肉眼所見、高精密科學儀器所見乃至未來科學猜想所見的物質,勉強對照佛教所說「緣起性空」,並非實體,歸於「能」,正如小提琴上振動的弦,虛妄不實!但是佛教所講的空,實在比科學所說「能」、「弦」高深、究竟!科學藉助儀器觀察物質;佛教全憑自心觀察,就是修習止、觀。通過修習止、觀,了解一切色(物質)、心(精神)的真相,覺悟人生,凈化人間。依照天台宗對如來一代教觀的整合,由小乘到大乘,由淺入深,有四種觀法:析空觀(小乘)、體空觀(大乘初門)、次第觀(別教大乘方便觀)、圓頓觀(圓教大乘究竟觀)。科學的物質觀,超不出小乘的析空觀,形式上好像有點相似。如《摩訶止觀》卷三(下)(大正46·32a)解釋「析空觀」︰「小者小乘也,智慧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觀,析於色心。」即分析人乃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要素所構成,分析色法至極微(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或分析心至一念(六十剎那),而依此分析之結果,觀人、法二空之理,是為小乘之觀法。科學所說「能」、「弦」,究竟是什麼?是色(物質現象)?是心(精神現象)?還是什麼都沒有?依照佛教次第觀,空非虛無,能生諸法(假、物質),雙遣空、假,才能如實了知宇宙萬有的真相(中道實相)!進一步依照佛教圓頓觀,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於任何一色一法的當下就能如實了知宇宙萬有的真相。那麼物質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某個實體!佛教喚作「空性」、「如來藏」、「佛性」、「法身」,或從因立名,或從果立名,名稱不同,含義一致。《心經》所言的空、空相,就是指空性、實相,具「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性,專指一物即不中!非色非心,所以說「無……」;即色即心,所以說「不異、即是」。科學發展到現在,真能帶給人世間芸芸眾生真實的幸福快樂嗎?如果真是這樣,佛陀要想做個大科學家、大發明家很容易;大家看一看《佛說處胎經》,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觀察到的人體生命現象,與當今科學、醫學的實驗結果大致相同。
末了,本人撰寫此文的結論:佛學不違科學,又能超越科學!
推薦閱讀:
※超越生死之道
※怎樣才能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
※超越情愛好修行
※超越愛因斯坦 ——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 Windows Live
※西天取經後,孫悟空的斗戰聖佛地位真的超越了唐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