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藥新解(1)

選自趙蘭才吳丹明主編的《簡明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

紫蘇梗

紫蘇梗系唇形科植物紫蘇乾燥莖枝,處方用名蘇梗、紫蘇梗、紫蘇莖。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歸脾、肺經。

【功效主治】理氣寬胸,和胃降逆,行氣安胎。紫蘇梗則長於理氣寬胸,治療脾胃氣滯,胸膈痞悶,噯氣嘔吐者,常與半夏、陳皮、藿香等配伍;亦可用於妊娠惡阻,胎氣上逆,胎動不安,常與砂仁、陳皮配伍,以安胎止吐。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感染疾病科趙蘭才

【用藥體會】紫蘇入葯始見於《雷公炮炙論》,《名醫別錄》載名「蘇」,蘇與酥同,蘇醒、舒暢之意,蓋本品味辛,性溫,色紫入血分,其氣甚香,又入氣分,善走竄上下內外,既能透表散邪,又可暖中行氣,利膈解郁,使人一身舒暢,故命其名曰蘇。本品生於向陽肥沃土壤,喜溫暖,受春夏秋三季之氣候滋養,是以稟受溫熱之氣為多;蘇梗體輕氣香,中空有髓,徹上通下,入葯可通行中上二焦及十二經之關竅,蓋稟土德最厚,尤善理脾氣、和胃氣,兼能降肺氣、寬膈氣、舒肝氣、化痞氣,因此凡脾胃氣滯氣逆之脘腹脹痛、噯氣嘔惡、口臭脘痞、胎氣惡阻、積食腹滿,皆為適用,借其輕清氣竄之性,還可用於肺氣不宣之鼻塞鼻鼽、不聞香臭、咳嗽哮喘,肝氣鬱結之脅肋脹滿、胸悶太息,以及氣結血瘀之月經不調、經行腹痛等症。臨證入方,多為佐使,體虛之人,不可久服,配伍得當,取效甚捷。鼻淵鼻鼽,鼻塞不通,蒼耳子、路路通可伍;痰氣交阻,咽喉不利,如梅核阻,半夏、厚朴當配;喉源性咳嗽,喉癢惡風,咯痰不爽,為邪滯肺系,肺氣不宣,可共三拗湯為功,為干祖望氏經驗;鼻源性咳嗽,鼻塞涕清,聲重胸悶,為脾虛肝鬱,痰氣交阻,宜伍萊菔子、路路通、芍藥、黃芩,是邵長榮之心得。清陽不升,納呆神倦,頭重脘痞,同荷梗、砂仁、白朮配伍,奏升清化濕,和中醒脾之效;濁陰不降,口臭噯腐、吞酸脹滿,與枳殼、檳榔、萊菔佐用,穰降濁順氣,消食除滿之功。同白芍、香附,則疏肝解郁;同烏葯、木香,則溫中止痛;同丁香、覆花,則降逆止呃;同枳殼、佛手、鬱金,則疏肝利膈;同益母、當歸、川芎,則調經止痛。欲行氣安胎,可伍橘皮、砂仁;欲制酸護胃,宜配烏賊、白芨;胃熱口苦,燒心泛惡,可佐黃連、公英;腸道濕盛,腹脹溏泄,應配白朮、扁豆。解魚蟹毒,可伍生薑、冬瓜;霍亂腳氣,宜共木瓜、厚朴。

【葯話葯論】

《本草綱目》:「其味辛,入其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葯,則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則發汗解肌;同川芎、當歸,則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則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同桔梗、枳殼,則利隔寬腸,同杏仁、萊菔子,則消痰定喘。解肌發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

《本草匯言》:「紫蘇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下結氣,化痞氣,為治氣之神葯也。……氣鬱結而中滿痞塞,胸膈不利,或胎氣上逼,腹脅脹痛者,蘇梗可以順氣而寬中。」

《本草正義》:「紫蘇,芳香氣烈。外開皮毛,泄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鬱結而利氣滯。……莖則質堅,雖亦中空,而近根處偉大豐厚,巨者徑寸,則開泄用之,解結止痛,降逆定喘,開胃醒脾,固與開泄外感之旨不同。」

【藥理研究】從紫蘇中分離出百餘種化合物,歸屬於揮髮油類、萜類、甾醇類、酚酸和桂皮酸類、苷類、黃酮類、色素類和脂肪酸類等。揮髮油類成分為紫蘇醛、檸檬烯、芳樟醇、呋喃酮類衍生物、丁香烯、丁香油酚等。萜類和甾醇:除揮發性萜類外,萜類和甾醇類化合物有齊墩果酸、熊果酸、β-谷甾醇及油菜甾醇;紫蘇中的苷類包括萜苷、苯丙素苷和苯戊酸苷等成分;紫蘇中的酚類和桂皮酸衍生物主要有咖啡酸、阿魏酸及咖啡酸甲酯等。

藥理作用:

1鎮靜鎮痛:肉豆蔻醚及紫蘇醛與豆甾醇的組合物有鎮靜作用,紫蘇醛與谷甾醇混合則產生顯著的鎮痛作用;

2 抗凝:紫蘇能抑制由APP和膠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體外實驗可使血漿中TXB2濃度下降,紫蘇還能降低紅細胞壓積和全血粘度。

3 抗微生物:紫蘇有效成分有抗真菌、抗革蘭陽性和陰性細菌、抗乙肝病毒作用

4 促進胃腸消化、增強胃腸蠕動、興奮小腸環狀肌而促進內容物通過小腸的作用。

5 抗過敏:紫蘇莖葉提取物可抑制小鼠體內TNF的產生,可增強免疫抑制作用,改善人類過敏性疾病。

6 對免疫功能影響:紫蘇醛有免疫抑制作用,紫蘇葉和莖製取的干擾素誘導劑,在家兔及家兔的脾、骨髓和淋巴結懸液的實驗中均證實有干擾素誘導活性。

7 抗氧化作用、升高血糖作用。

百合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卷丹和細葉百合的鱗莖。處方用名:百合、干百合、、肥百合、炒百合、蜜炙百合、炙百合等

【性味】味甘,性微寒。

【歸經】歸心、肺、脾經。

【功效主治】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用於肺燥咳嗽及肺虛久咳、痰中帶血,常與麥冬、川貝母、生地、玄參等為伍,如百合固金湯;用於熱病後期餘熱未盡,神思恍惚、煩躁失眠、莫名所苦的「百合病」。多伍地黃、知母、雞子黃、代赭石、滑石、鬱金等,如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用於治療心腹脹痛、胃脘痞悶,可配丹參、烏葯、良姜、香附等。清心用生百合,潤肺用炙百合。

【用藥心得】本品生長於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砂質土壤,或林下、向陽坡地、溪邊,味甘淡,鱗莖質潤色白,受地下麗水滋養,有潤肺止咳之功,故歸肺經為主,鱗莖雖緊抱但可分瓣,分插即可繁殖,具有開結解紛之能,又得坤厚之精英,實補中益氣解郁之佳品,可蔬可葯,亦攻亦補,補中氣潤肺津且可開結除痞者,唯百合而已,利二便消脹痛又能益胃安神者,非本品莫屬。本品之功用有四,潤肺止咳、消脹止痛、清心散郁、益氣利水;潤肺止咳,用於治療肺燥、肺熱咳嗽及肺氣陰虛久咳唾血,如百合固金湯;消脹止痛,用於治療胃心痛,著名醫家焦樹德祖傳方歌「痛在心口窩,三合共四合」,即是指丹參飲、失笑散、良附丸和百合湯(百合與烏葯)共為四合湯以治療胃心痛;清心散郁,用於治療「百合病」,如百合地黃湯;益氣利水,用於治療忍飢過勞,中氣不足,兼有胃熱之納呆神疲、神思恍惚等症,宜伍人蔘、山藥、神曲、橘皮等配伍;益氣利水,治療肺脾腎虛氣喘作脹,腹腫,小便不利,大便亦溏,漸漸一身俱腫之症,與人蔘、白朮、茯苓、山藥、肉桂等配伍。用於開結解郁,消脹止痛,可為君葯,其氣味甚薄,重用功效始彰,用於補益中氣、清心益志,則為佐使,因其性寒力微,當與人蔘白朮等葯同施。欲取其清心解郁,用生百合、干百合,治療肺燥咳嗽、中虛氣滯,可用炙百合、蜜百合、炒百合。

【葯話葯論】百合是中國傳統著名花卉,遠在南北朝時期即成為宮苑品花,由於百合的名字吉祥,花朵瑰麗,葉翠娟秀,既可當藥用,又能做佳肴,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偏愛,把它視為團結和睦、純潔健康的象徵,給人一種百事皆合的喜慶之感。古有百合由蚯蚓變化而來的傳說,如清代名醫張石頑的《本經逢源》載:「按中吳紀聞雲,百合乃蚯蚓所化,此洵有之。余親見包山土?中有變化未全者,大略野生百合,蚓化有之,其清熱解毒,散積消瘀,乃蚓之本性耳」,對此,近代醫家張山雷亦辯駁道:「蚓化說,殊不可信,縱曰之有,亦必不恆有也」,現代科學看來,蚯蚓變化成百合是荒謬的。

《本經逢源》:「百合能補土清金,止咳,利小便,仲景百合病兼地黃用之,取其能消瘀血也,《本經》主邪氣腹脹心痛,亦是散積蓄之邪,今世所昧也,其曰利大小便者,性專降泄耳。其曰補中益氣者,邪熱去而脾胃安矣。然性專降泄,中氣虛寒、二便滑泄者忌之。

《藥性通考》:「味甘,氣平,無毒。入肺、脾、心三經。安心益志,定驚悸、狂叫之邪,消浮腫、痞滿之氣……兼能補中益氣。其物和平,有解紛之功,扶弱鋤強,祛邪助正,但氣味甚薄,重用則功倍,可為君主而又可為佐使也,用之可至一二兩,倘用之安心益志、補中益氣當與參術同施,又不必多用也。」

【藥理研究】百合中主要含有酚酸甘油酯、苷類、生物鹼及多糖,另還含有一些磷脂、蛋白質和無機元素。卷丹鱗莖含粘多糖、葡萄糖;百合鱗莖含百合皂甘、去醯百合皂甘、葡萄糖苷、生物鹼(秋水仙鹼)、腦磷脂和卵磷脂等磷脂等成分。此外還含有蛋白質、β-谷甾醇、豆甾醇、大黃素脂肪、纖維素、磷、鐵等無機元素和多種維生素。

藥理作用:

1 鎮咳、平喘、增加氣管分泌而祛痰作用。

2 耐缺氧與抗疲勞作用,百合水提液、水煎醇沉液可延長小鼠常壓耐缺氧存活時間、負荷(5%)游泳時間。

3.促進細胞免疫:百合中的水溶性多糖(BHP)能夠促進機體細胞免疫功能。

4抗衰延年作用:百合含有亮氨酸、天冬氨酸、賴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絲氨酸等17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營養價值很高。所含豐富的無機鹽和鉀,對新陳代謝起重要作用。所含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體質抗衰老作用。

5 其它:鎮靜、抑制遲發性過敏反應及升高外周白細胞的作用,蘭州百合對動物移植性腫瘤、肝癌、肺癌的瘤株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枳殼

枳殼系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變種枳橘、香櫞的乾燥未成熟果實,處方用名有枳殼、生枳殼、川枳殼、江枳殼、炒枳殼、焦枳殼等。

【性味】味苦、辛、酸,性涼。

【歸經】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主治】行氣寬中,化痰消積,用於胸腹氣滯諸證,如痰氣壅肺,胸滿喘嗽;肝鬱脅痛;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子宮脫垂,妊娠胎動不安。治療熱痢滯下,里急後重。腸風下血,常配黃連、木香、地榆、側柏炭等。

【用藥體會】枳殼秋收,味之苦辛而酸,厚於枳實,收秋金之氣多於枳實,味之辛可散結氣,收秋氣則入肺經,故能散肺金之結氣而化痰,治肺氣淤滯,痰阻胸膈之咳嗽痰喘,胸悶脘痞,常與桔梗、蘇子、杏仁為伍。味兼苦辛,性涼善泄,苦則降氣,辛能行氣,主入脾胃二經,故本品最善行中焦之氣,而具降氣寬中、消積除痞、解郁、導滯之功,治療脾胃因虛、熱、飲、積、氣等所致的氣滯不行,脘腹疼痛、脹滿呃逆、痞滿噁心、噯腐吞酸等症,可與半夏、厚朴、佛手、香櫞、白朮、炒萊菔子等為伍。治療肝胃鬱熱或肝氣乘脾之脅痛吞酸、燒心脘痛,宜與白芍、川楝子、蒲公英、黃連同用,對胃潰瘍疼痛屬胃熱者,可配伍黃連、白芨、烏賊骨、黃芩等。因有消積滯、清腸熱之功,本品性善下行,若欲行胸膈之氣,常與引經葯桔梗為伍,借後者為舟楫,載葯上行,二葯一升一降,一宣一散,桔梗開肺氣之郁,枳殼降肺氣之逆,並助桔梗利膈寬胸,相互輔佐而為功。枳殼辛開苦降酸收三性合一,故可用於子宮下垂等臟器下垂之症,與大隊補氣葯配伍,以奏收斂升提之功。其味苦辛,走而不守,用於消食磨積葯中,可助消除痞積瘕聚,少入補益葯中可防補劑之壅滯。

【葯話葯論】關於本品藥用,有益氣與脫氣之爭。本品苦辛散氣,性涼開泄,過用傷人耗氣,滑瀉遺尿,每致虛脫,此為醫之常理,臨床多有報道,茲舉《遼寧中醫雜誌》1982年第6期報道趙希明治一案為例:趙叟,69歲,素有胃痛痼疾,X鋇餐檢查,重度胃下垂,診見胃脘脹痛,連及兩脅,噯氣頻頻,口苦吞酸,苔白厚,脈弦滑,方擬柴胡疏肝飲和保和丸加減,服5劑症平,患者為喜,求治胃下垂方,趙氏見有「單味枳實水煎濃縮治療胃下垂」報道,如法製劑,患者先後共服用枳實1.5市斤,漸覺氣難上續,睏乏無力,脘悶腹脹,日泄無度,質稀如水,矢氣遺尿,入夜尤甚,診之六脈沉細如絲,辨證乃克伐損真,中氣下陷,擬補氣之劑,然病勢危重,藥力不濟,是年病故,愧之莫及。此例表明體弱之人不可過用枳實,枳殼與枳實同類,唯破氣之力稍緩,也不宜過量久。但在不少葯書栽有「益氣」作用,如《神農本草經》載「利五臟、益氣輕身」,還有書中言「益氣明目」,實為妄言,不足為信,《得配本草》已告戒曰:「大損元氣」,不少醫家也明言:「氣虛人忌用」。

《藥性通考》:「枳殼性緩而治高,高者主氣,治在胸膈。枳實性速而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故胸中痞,肺氣結也,用枳殼於桔梗之中,使之升提而上消。心下痞,脾血積也,用枳實於白朮之內,使之蕩滌而下化。總之二物皆有流通破結之功,倒壁推牆之用,凡有積滯壅塞、痰結、?痞,必須用之,但須分在上在下,上用枳殼緩治,下用枳實急治,不可單用,必附之補氣血之葯,則破氣而氣不耗,攻邪而正不傷,逐血而血不損,乃為萬全耳。」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主治指掌》:「枳殼(去瓤,麩炒令熟用)……沉也,陰也。其用有四: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削腹內連年之積。」

【藥理研究】酸橙、枳橘的果皮均含有揮髮油(右旋檸檬烯、枸櫞醛、枳橘芳樟醇、丁香烯)、黃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苦橙素)、對羥福林、去甲腎上腺素、檸檬苦素、川陳皮素、橙花酯、乙酸香葉酯、枸櫞酸、維生素A等。江西新乾產的枳殼柚皮苷和對羥福林含量比湖南產枳殼含量為高。

藥理作用:1 對胃腸運動的雙重調節作用,既可抑制胃腸運動,有解痙作用,又能興奮胃腸,增強蠕動,經麩炒後水煎液對胃腸蠕動的作用強度低於生品,這與傳統認為麩炒枳殼作用緩和的認識一致;2 強心及升壓作用;3 興奮子宮作用。

白芍

白芍系毛茛科植物芍藥的乾燥根,處方用名有白芍、白芍藥、杭白芍、炒白芍、酒白芍、醋白芍、土炒白芍。

【性味】味苦、酸,性微寒。

【歸經】歸肝、脾經。

【功效主治】柔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主要用於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等病。治脅痛痛經,可與香附、柴胡、當歸、鬱金為伍;治脘腹疼痛、腹中攣急可與桂枝、良姜、甘草等配伍;治療泄痢腹痛,可與白朮、防風、陳皮為伍,如痛瀉要方,治療痛經多與當歸、紅花、川芎、熟地等養血活血葯配伍;治療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常與川芎、菊花、生龍骨、天麻等配伍,治療消渴口乾、尿頻消瘦,常與生地、石斛、五味子、天花粉等配伍。

【用藥體會】白芍假厚土之餘氣,十月生芽,正月出土,夏初開花,得木氣最盛,故入肝脾二經,味苦酸,性微寒。色白入氣分,氣厚味薄,酸澀能斂,苦涼泄熱,升而微降,為血中之氣葯,既能舒肝解郁,升發肝氣、散惡血、破鬱結,為肝病和婦科之必備;又能養血斂陰、柔肝止痛,抑肝陽、降逆氣、退虛熱,誠養血並止痛之良藥。其解郁破結之功可治療肝鬱脅痛、痛經,肝脾不和之脘腹疼痛,肺氣閉阻之喘哮。配黃連、木香、黃芩、馬齒莧、當歸可止痢疾。其斂陰降逆之功可用於治療陰血不足自汗盜汗、崩漏、月經不調、通經、肝陽頭痛眩暈、消渴等症。治陽虛自汗,配桂枝、生薑、甘草,治陰虛盜汗,可配伍牡蠣、五味子、山萸肉等。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涼,能斂上焦浮越之火、瀉肝膽之熱一併下行自小便而出,故可用於治療赤疹瘙癢、目疾腫疼、面補痤瘡,常配丹皮、赤芍、生地、防風、白蘚皮、黃芩、龍膽草等。本品炒用去其寒性,可用於胃虛、胃熱、肝胃不和、氣結氣逆等各種胃脘痛,常與香櫞、佛手、砂仁、枳殼、党參、元胡、白芨等配伍。白芍斂肝之性,還可用於治療吐血便血,用量須大,一般30克左右,白芍具有柔肝養陰及利尿作用,故多用於肝硬化,合併腹水及上消化道出血,多與赤芍、茜草、白芨、三七、澤蘭同用。本品有抗過敏作用,與赤芍、柴胡、防風、烏梅、五味子、甘草配伍,可治療過敏性鼻炎、哮喘、蕁麻疹。

【葯話葯論】芍藥者,猶綽約也,綽約,美好貌,本品花容綽約,故以為名,芍藥為我國傳統名貴花卉,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栽種史,明?李時珍云:「群花品中以牡丹為第一,芍藥為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在民俗史上,芍藥是古代男女青年戀愛時的贈物,因有「離草」、「何離」之稱謂。亳州為「芍藥之鄉」,所產的白芍稱亳白芍,色白如玉,質地堅實,質優效穩,是安徽四大名葯之一。

相傳三國名醫華佗的房前屋後種滿了花草,他都要仔細品嘗,然後才用在病人身上,一天友人送他一棵芍藥,種在屋前,他嘗遍了它的葉、莖、花,覺得平平常常,沒有什麼藥性,就未用它治病,一天深夜,華佗忽聞窗外有女子啼哭,月色中隱約可見一美貌女子,似有委屈,華佗頗感納悶,但走出門去,卻不見半個人影,只見那女子站立的地方長著那棵芍藥,待轉身回屋讀書,又聽見那女子的啼哭聲,出去看時,還是那棵芍藥,華佗覺得奇怪,喚醒妻子,細說經過,妻子說:「這裡的一草一木,到你手裡都是救人良藥,獨有這棵芍藥被冷落一旁,想來你是沒有查清它的用處,它自然覺得委屈了。」華佗說:「對這芍藥我已多次嘗過了它的葉、莖、花,確實不能入葯,怎麼是委屈了它呢?」。事隔幾日,妻子月經來潮,血涌如注,小腹絞痛,想起丈夫惟獨未嘗的芍藥根或許有止痛止血之用,於是瞞著丈夫,挖起芍藥根煎水喝了,不過一日,月經漸止腹痛竟然痊癒,華佗知後,用於實踐,驗證出芍藥確是一味止血止痛的良藥。

《藥性通考》:「味酸,氣微寒。入肝、脾血分,為手足太陰行經葯。瀉肝火,安脾肺,固腠理。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木不克土則脾安,土旺能生金則肺安,脾和肺安則腠理固矣。能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散惡血,利小便,緩中止痛,益氣除煩,斂肝安胎,補勞退熱。治瀉痢後重,能除胃中濕熱,脾虛腹痛然瀉痢俱太陰病,不可缺此。若寒瀉冷痛忌用。又治心痞脅痛、肺脹喘噫、癰腫疝瘕……同白朮補脾,同參、芪補氣,同歸、地補血,同川芎瀉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疹,同姜、棗溫經散濕。」

《醫學啟源·卷之下·用藥備旨》:「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利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

【藥理研究】主要成分有芍藥苷、白芍苷、羥基芍藥苷、芍藥苷元酮、苯甲醯芍藥苷、芍藥新苷、胡蘿蔔苷、芍藥內酯、牡丹酚、芍藥花苷、苯甲酸、揮髮油、脂肪油、樹脂、油脂、糖、澱粉、黏液質、蛋白質、β-谷甾醇、三萜類等。

本品具有解痙、鎮痛、鎮靜抗驚厥、擴張血管、降壓、抑制胃液分泌及預防消化道潰瘍作用,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有抑制作用,還具有保肝降轉氨酶、抗腫瘤、抗炎、抗缺氧、抗心肌缺血等作用。

黃連

黃連繫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雲黃連的乾燥根莖,處方用名:黃連、川黃連、川連、雅連、薑黃連、酒炒黃連等。

【性味】味苦、酸,性寒。

【歸經】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泄痢,嘔吐,痞滿,黃疸,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吐酸,消渴,牙痛,瘡癰疔毒等,外用治療中耳炎濕疹等。治心火內熾,迫血妄行,衄血、吐血者,常配大黃、黃芩、連翹等以瀉心涼血止血;如熱入營血,斑疹隱隱,當配犀角、生地、丹皮、玄參等以清熱涼血,如清營湯。若濕溫病濕熱內蘊、胸脘痞悶,嘔吐噁心,舌苔黃膩,常與厚朴、竹茹、清半夏同用,共奏清熱燥濕之功;如結胸證心下硬滿,按之疼痛,可配栝樓實、半夏、枳實等。若治赤游丹毒,可與龍膽草、赤芍、紫草、生地、木通等配伍。治療濕熱泄瀉及痢疾:黃連可為君葯,可單用,若病情較重,宜與它葯配合使用,多配木香以行氣、當歸以活血,葛根以升清陽、秦皮、白頭翁以涼血解毒。治療肝火犯胃之嘔吐脅痛,常配吳茱萸、蘇梗葉、鬱金以泄肝火、降逆氣而止痛,若胃有痰熱,嘔吐口苦者,配橘皮、竹茹、青皮清熱化痰。與黃芩、黃柏、梔子配伍,增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用於治療高熱神昏、熱毒瘡瘍,方如黃連解毒湯。

【用藥心得】黃連喜生長於陰濕涼爽之山谷,秉大苦微酸之味,大寒而燥之性,善入心清心火,解熱毒,心火清則上焦之熱皆清,故善治熱病煩躁、譫語、熱盛吐血、衄血、目赤腫疼以及上半身赤游丹毒等:其根植深土數年,假厚土之餘氣,其色純黃,故能入脾胃及大腸,以除實熱、燥濕熱,治療胃腸濕熱,胸脘痞悶,嘔吐噁心及下利膿血等症。治胃脘疼痛,諸葯不效者,可用黃連配少量熟附子、良姜;治消渴善飢,配天花粉、生地黃、石斛、白芍以瀉火生津。對心火偏亢之心煩失眠:可配硃砂、麥冬、竹葉以清心安神,屬陰虛火旺者,可配炒棗仁、白芍、百合等以滋陰清心安神,屬心腎不交者,可配肉桂、遠志、合歡皮以交通心腎;其清熱之功還可用於疔毒內攻及痄腮:常與黃柏、黃芩、連翹、蒲公英、魚腥草等同用;與苦參、黃柏、黃芩、大黃配伍,治療病毒性淤膽型肝炎有較好的退黃作用。外用研末調塗可治療濕瘡濕疹,淬水蘸擦可治目赤腫痛。

【葯話葯論】

傳說在大巴山下有位陶郎中,因出診幾天沒有回,閨女阿妹突然得了一種怪病,全身燥熱,上吐下瀉,幾天功夫不醒人事。阿妹母親急得團團轉,不知如何是好。這時與阿妹朝夕相處的青年幫工也非常著急,他猛然想起那年正月,從山上殘雪下挖回來的那株開綠花的小草,移栽在葯園裡,幾天前因咽喉疼痛,無意間摘了一小片葉子,放在嘴裡嚼了一下,結果葉子苦得麻舌頭,但過了一個時辰,喉嚨疼痛減輕了,他驚奇地又連續兩三天摘它的葉子嚼,咽喉病果然治好了。他想,是不是它也能治好阿妹的病,於是便跑到園子里,連根帶葉挖了一株,煎成湯藥,給阿妹喝,說來也神,阿妹的病果真好了。陶郎中回來後,知道女兒患的是腸胃熱重,一定要用清熱解毒的葯才能治好。經過實踐,證明這開綠花的小草,確是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良藥。因這葯是青年幫工黃連發現的,所以陶郎中給它起名叫「黃連」,並把阿妹講配給他為妻,兩人情投意合,喜結良緣。後人讚美道「良藥苦口數黃連,綠花爭艷正月間,清熱解毒除沉痾,苦盡甜來結良緣。」

《中國葯話》:「歷代醫家喜用黃連,善用黃連者,首推醫聖張仲景,黃連之用見於仲景方者,如黃連阿膠湯,治心也;五瀉心湯、黃連湯、小陷胸湯,治胃也;黃連粉,治脾也;烏梅丸,治肝也;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治腸也;其製劑之法,或配以大黃、芍藥之泄,或配以半夏、瓜蔞實之宣,或配以乾薑、附子之溫,或配以阿膠、雞子黃之濡,或配以人蔘、甘草之補,因證制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無苦燥之弊。」

《珍珠囊》:「其用有六:瀉心臟火,一也;去中焦濕熱,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治赤眼暴發,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

《醫學啟源》:「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去上焦火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赤眼暴發五也……治煩躁噁心,鬱熱在上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

【藥理研究】主要藥理成分:小檗鹼、表小檗鹼、黃鹼、甲基黃連鹼、掌葉防己鹼、非洲防己鹼、黃柏酮、黃柏內酯、木蘭花鹼、葯根鹼、阿魏酸及5-羥基小檗鹼等。

藥理作用:具有廣譜抗細菌、抗病毒、抗原蟲、抗滴蟲、抗真菌等作用,增強白細胞及肝臟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作用,降血糖、降血壓、鎮靜、鎮痛、利膽、解熱、抗炎、抗腫瘤、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抑酸、抗潰瘍、溶栓等作用。

党參

党參為枯梗科植物党參、素花党參或川党參的乾燥根。處方用名党參、黃參、台党參、潞党參、炒党參、上黨人蔘。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歸脾、肺經。

【功效主治】補脾胃,益肺氣,養血,生津,治療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等。治療中氣不足,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常與白朮、茯苓、山藥等同用,如參苓白朮散;治療少陽證,往來寒熱、口苦咽干目眩,與柴胡、黃芩、半夏、生薑共伍;如小柴胡湯;治療脾不運濕,升降失常,嘔吐下利,心煩納呆,心下痞滿或痞硬證,宜與甘草、半夏、黃連、黃芩、乾薑或生薑、枳實等配伍,如半夏瀉心湯;用於治療肺氣虧虛,氣短喘咳,聲音低弱:可與黃芪、五味子、紫菀等同用,如補肺湯;對虛喘日久,氣虛及腎,伍以補腎之品如山萸肉、蛤蚧、熟地,可得先後天互養之妙,如人蔘蛤蚧散。治療脾腎兩虛的尿毒症見面色萎黃,口苦嘔吐、腹脹便秘,可用本品配伍大黃、熟附子、乾薑等,如溫脾湯。

【用藥體會】党參即原產于山西上黨之人蔘,喜植背陽向陰之肥沃深土,年久採挖者良,因深得地之精靈,色黃屬土,故又名地精、黃參;党參兼四時生長變化收藏之用,且色黃味甘,質潤,合乎中土脾臟之德,故性平,既不偏陽也不偏陰。有補脾胃,調和陰陽寒熱之用,對中虛氣滯脘滿、脹痛喜按者,可與枳殼、黃連、佛手、白朮等為伍。對中虛生寒,氣逆作呃,或嘔吐者,當配丁香、柿蒂、降香、旋覆花;嘔吐重者加姜半夏、生薑。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脘脹滿,納呆不飢、噯氣燒心,常配以黃芪、蘇梗、香櫞、白芨、雞內金等葯以益胃和中,對淺表性胃炎脾胃濕熱,燒心口臭、脘疼心煩者,常伍烏賊骨、川楝子、元胡、蒲公英、黃連、麥冬。党參有健脾養胃之功,可愈潰瘍病,治療消化道潰瘍,常與白芨、百合、煅瓦楞子、黃連、黃芩等配伍。本品性平,善補脾土,土旺生金,故兼可益肺氣,治療肺氣腫、肺心病之氣短、喘息;借其補氣生津之功,配伍養血葯可生血,治療血虛萎黃或氣血兩虛頭暈心慌,多配伍熟地、當歸、黃芪等。與茯苓、白朮、黃芪、大腹皮、車前子等配伍,治療肝炎後肝硬化腹水,有恢復正氣,健脾除濕功效;

【葯話葯論】

相傳呂洞賓和鐵拐李從中原來到太行山雲遊,見奇峰峻岭,大樹參天,雲霧繚繞,花香鳥語,猶如仙境一般,二仙讚嘆不已。當他們走到平順地界時,忽然看見一頭山豬,在山坡上的土裡亂拱,嘴還不停地吃些什麼。二仙雖然得道,但童心未減,總想看個究竟,於是他們就追趕山豬,山豬見有人來,便向深山老林跑去。他倆來到山豬拱過的地方,只見黑土疏鬆,油光發亮,土裡長著一種似豆秧的東西,鐵拐李便用手拔出一看,見其根像獅子盤頭,身有帶圈螺紋,斷處乳汁外溢,香氣撲鼻,他漫不經心地放在口中,邊嚼邊跟著呂洞賓趕路。走了一程,呂洞賓已是渾身冒汗,氣喘吁吁,回頭再看鐵拐李卻神情如常,緊緊跟隨,儘管他走路是一拐一拐的,但並不感到勞累和睏乏。呂洞賓感到奇怪,自已腿腳齊全怎麼還比不上腿腳不便的李兄呢?鐵拐李忽然想起嘴裡嚼著的草根,倍覺香甜,竟渾身輕鬆,行走絲毫不覺得吃力,是不是這個小草在起作用?二仙亦不知此物何名,繼續前行。遇見一樵夫,問此何草,樵夫告訴他:「這是一種神草。傳說古時上黨郡有戶人家,每晚都隱約地聽到人的呼叫聲,但每次出門看望,卻不見人。在一個深夜,主人隨聲尋覓,終於在離家一里多遠的地方,發現一株細長纏繞的不平常植物,他挖到近尺來深才見根部,其形體和人一樣,有手腳四肢,頗具神色。自後再也聽不到叫聲了。」 二仙聽了頗感神奇,鐵拐李對呂洞賓說:「這下我這個寶葫蘆里又有該添的神葯了。」原來這種草就是名貴藥材人蔘,因出在上黨郡,所以叫「党參」,後來上黨郡改為潞州,所以又叫「潞党參」。後人為紀念鐵拐李發現党參這種藥草,就把山豬拱過的地方叫「供地」,這個地方就在山西平順縣石窯鄉。

人蔘、党參古時不分,故《本草綱目》有人蔘而無党參,且人蔘條下有「上黨來者,形長而黃,狀如防風」的記載,至清代《本草從新》始正式分為兩條,凡古方用人蔘者,每以党參代之,但党參不如人蔘之能大補元氣,且藥力亦較薄弱,不能持久,所以輕證和慢性疾病,可以党參代人蔘,而重症、急症仍用人蔘為宜。

《本草從新》: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以調補,甚為平妥。

《本草正義》:「党參力能補脾養胃,潤肺生津,健運中氣,本與人蔘不甚相遠,其尤可貴者,則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涼,養血而不偏滋膩,鼓舞清陽,振動鍾器,而不剛燥之弊。」

【藥理研究】主要藥理成分:党參酸性多糖、皂苷、三萜皂苷元、揮髮油、棕擱酸、十八碳二烯酸甲醋、生物鹼、党參苷I、III、IV、丁香苷、多種維生素、菊糖、甾醇、甾苷、黃酮、芹菜素、齊墩果酸、党參鹼、党參次鹼、党參內酯、氨基酸及鐵、鋅、鉻、錳等微量元素,

藥理研究表明、党參具有改善學習記憶功能、升血糖、促進造血機能、降壓、升高血漿皮質酮水平、抗缺氧、耐疲勞、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節胃腸收縮、抗潰瘍、降血脂、抗癌、抗菌、抗炎、鎮痛、抗氧化、抗突變、保肝、耐寒、耐高溫等作用。

推薦閱讀:

治療銀屑病的中藥葯浴療法
媲美黃芪的中藥,別稱土黃芪!
中藥兜肚療疾效果佳
中藥藥物劑量應返璞歸真 (轉杏林盛苑)
中醫調理易怒性格> 中醫中藥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