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觸佛教的朋友請看!!!
剛接觸佛教的朋友請看!!!從地藏論壇建立以來我們就一直在考慮用什麼樣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佛教智慧。有不少朋友和我們提到剛剛接觸佛法的感受和疑問,還有的朋友接觸了解佛教有不短的時間,也有同樣的感受,而這些朋友最常提到的兩個字就是:迷茫。佛教的經典太多,再加上隨著佛教在傳播過程中有無數的註解、闡述出現,更讓絕大部分人感到不知所措。佛教的很多觀念讓不少人畏而不前,覺得這些觀念太難接受了。現代佛教中有很多是亂七八糟的不正確見解,根本不是佛教的原意。這些東西混淆了大家的實現。讓人真偽難辨。佛教有很多戒律,讓人感到受到約束。令人敬而遠之。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理由,總之讓人面對佛教的時候感到很迷茫、很無助。不知道該從何入手,不知道該怎麼了解、怎麼認識、怎麼運用其中的道理讓自己的福報、智慧增長。所以我們總結了這個帖子,如果大家循序漸進,做完這些任務。相信會對佛法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運用佛法改善自己的福報、增進自己的智慧。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帖子是為了那些對佛法根本不了解、或者是相當不了解的朋友們開設。沒有造神崇拜、沒有神異玄奧、沒有盲目和迷信。這裡談的事情我們會盡量理性和客觀、就事論事。這個帖子計劃會寫30-40節。第一部分談涉及普通生活的部分。第二部分談業力、因果、佛法的一些基本理論和運用。第三部分,談佛教的修行法門。會逐步發出來。做完這些任務我們也沒有什麼獎品給您。但我相信獎勵已經在那裡了。相關帖子最新消息:喇嘛教雙修者的下場兩名女大學生與活佛雙修被殺害並遭肢解 (學佛的女性千萬別學喇嘛教啊)剛開始接觸佛教與地藏論壇結緣我和地藏論壇建議出版:地藏論壇任務通關貼1-16剛接觸佛教的朋友請進(1-12日更新)建議出版流通《地藏論壇任務通關貼1-15剛接觸佛教的朋友請進》任務一佛教不同於其它任何一種宗教。佛教是智慧的。釋迦牟尼佛在數千年前所闡述的宇宙、微觀世界、人的生理狀態,正在逐步被現代科學所證明。這一點上,除佛教以外沒有任何宗教、哲學能夠做到。每次有人對佛法信心不足的時候我都會推薦他看看這些帖子,如果說幾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述的宇宙世界還不能讓你感到驚嘆,那我們覺得真是不可思議的。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69364佛教經典中釋迦牟尼佛詳細闡述了胎兒在子宮中的發育情況。和現代醫學經過科技手段拍攝下來的完全一致: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339772人的思維器官在哪裡?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中明確指出是大腦: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314119佛教經典中說一碗水中有八萬四千蟲的典故不少人都知道了。但你知道佛經中對人身體的了解達到了什麼程度么?<正法念處經>:複次有十種蟲。住於血中。為風所殺......................十名酢蟲。為於熱風之所殺害。生於血中。其形短促。團圓無足。微細無眼。能作身癢。惙惙而動。其蟲味鹼。於人死時。如是等蟲。為風殺已。血則乾燥。其人即死。是故人說死人無血。血欲干故。得大苦惱。臨命終時。心懷大怖。受大苦惱恐舍此身。行於異處。舍離親族知識兄弟妻子財物。痴愛無智。愛結所縛。無有救護。無善法伴。唯獨一身。一切身分。血脈乾燥。受於身心二種大苦(三十)「生於血中,其形短促、團圓無足」。這個描述對照電子顯微鏡下的血細胞圖片。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其蟲味鹼」。人體的血液環境PH值是7.35-7.45之間。弱鹼性
看完這些,相信大家對佛教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佛教絕對不是愚昧的宗教。而是智慧的。甚至是遠遠超越科技手段的智慧。<起世經>:食美食已。運動施為。受少疲觸。乃得消化。這就是今天的任務啦。佛教中說,大家如果吃的很好,一定要運動,而且要達到稍微有些勞累的程度。食物才會消化。現代醫學已經了解食物不消化會產生很多疾病。現在的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都和吃得好,運動少有很大關係。運動少,人體的淋巴細胞、血液循環緩慢,容易產生癌變、血栓。所以嘛任務一:每天做運動,慢跑、打球等等,凡是能夠出身汗,又沒有什麼傷害的體育運動,都是可以的。而且要足夠量。比如慢跑要20-30分鐘。因為現代醫學證實,慢跑要持續一定時間以上才能開始消耗脂肪。注意事項:1.最簡單、最提倡的是:慢跑。天天堅持哦。2.天氣冷的時候、地區,請最好到健身館內。或家裡做室內活動。否則對人的呼吸系統有害。因為支氣管遇冷會攣縮,久而久之容易產生慢性支氣管炎。3.年紀大的人請酌情減少運動量,有病患者請遵醫囑。不提倡老年人早晨鍛煉。4.如果你平時做的工作就是體力工作,請自動忽略此項5.站立工作者,雖然勞累,有的並未達到一定運動量,適當的運動出汗,反而會緩解疲勞6.有病患的朋友請諮詢醫生指導鍛煉方式別驚訝,別說搞什麼搞,學佛第一個任務讓我去跑步。身體健康是基礎。而且習慣了運動,會感到精神舒暢、體力充沛。釋迦牟尼數千年前就告訴我們了,吃得好了,就要有一定的運動量,不去等著得病吧。不要怪佛不保佑你任務二談到佛法,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燒香跪拜、佛祖保佑、阿彌陀佛。具體佛法中講過什麼基本上不清楚。現代人對佛法的理解不少都是通過影視作品、網路傳播的隻言片語來了解的。其中包括大量對佛教的片面理解。有的和佛教完全相反的觀念也冠以佛教的名義來講。魚目混珠,讓不少人對佛教產生了誤解。前面說的跑步和健康有關。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些與健康有關的東西。我們說說吃飯的問題。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101342佛經里曾講過多病的原因之一是:十者宿食不消。而復更食。這是挺重要的。身體健康,和飲食的關係十分重要。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這一點無論中西醫,都會承認。對於吃飯,有各種健康建議、各種醫學討論。有不同的醫學、食療專家給出了多種多樣的方案。不多在這裡提醒大家,最為有效、最為核心的宗旨,是世尊說的這句:宿食不消,而復更食。通俗簡單說,就是上頓還沒消化完,接著吃下頓。現代人,這種情況太多了。除了一日三餐,還要下午茶、宵夜。人的腸胃,消化食物,最少要三四個小時,如果吃的是油膩東西這個時間還要加長。再加上很多人壓力大,吃飯時候不由自主就吃得很飽。這個問題就更嚴重。嚴重到,前一天吃的還沒消化呢。今天接著吃。這種情況多了。自然就導致腸胃功能減弱,身體的根基開始動搖。病就隨著來了。你可以看看人小的時候胃口怎麼樣,小孩子,那就是跟無底洞一樣,什麼都可以往裡塞,過一會兒還又餓。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胃口逐漸差了。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什麼時候一個人的胃口開始走下坡路,那麼身體也會逐步走下坡路。如果這個人很長壽,而且身體健康。那麼首先其胃口要好。《佛說業報差別經》說:於諸飲食。能自節量。以是十業。得少病報。那麼吃飯該怎樣呢?把這句話反過來,等宿食消了再吃。說的明白點,就是餓了再吃。自己還飽著,上頓還沒消化完,下頓千萬別吃。而且吃飯不要過飽、過多。這樣就會保護自己的胃氣。要知道自己的「量」。自己給自己限定一個適合的「量」說到這個,多吃是什麼表現呢?自然是貪的表現。貪吃嘛。人的『肚量』是有限的。高負荷運轉,就會縮短使用年限。談完了吃飯,我們再說說減肥。這個話題很多朋友都比較熱衷吧。佛教還談減肥?沒錯。看看這個帖子:波斯匿王減肥成功之道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64163不過這裡的波斯匿王耍了個小聰明,他有權有錢,是等於是僱人在旁邊提醒他。我們大都沒這個條件。所以想要減肥只能靠自己提醒自己。任務二:飲食節量的小竅門。不少中國人很難節食。原因之一就是飲食習慣。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飯菜分開。大家人手一碗飯,然後各自取菜,這樣一來大家很難知道自己吃了什麼。因為很難估算吃了多少,不知道到底吃了多少,自然就難以控制。大家知道從前出家人怎麼吃么?就一個缽。大飯碗。一頓飯,連飯帶菜就這麼多。我們學學出家人的吃法,自己家用缽好像誇張了一點。家裡找個大點的碗,或者西餐的盤子。每頓飯,把飯、菜都放到一起,而且規定就吃這一碗、一盤。吃之前先估算一下,這次盛的菜是不是太多?把量控制好了再吃。吃完堅決不要再加了。這樣慢慢就能控制自己吃飯的量。所以這次的任務是:堅持用這個方法吃飯一個月。長期堅持更好啦注意事項:1 記住吃飯的前提:餓了再吃。2 有胃病、糖尿病等疾病患者請諮詢醫師調整飲食。3 這種方式和西餐有區別哦。西餐是一盤一道菜,一盤完了再上一盤。一樣養大肚漢。4 吃飯細嚼慢咽,吃飯矜持一些不是裝樣子。不要像餓鬼投胎一樣。佛教中有很多事情普通人特別不理解。這也是不少人不太願意接觸佛法的原因。覺得不可理喻。其實這樣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對佛教的不了解造成的。比如說,佛教戒妄語。不說謊話。很多人就感到這不可能嘛。現實生活中能這樣嗎?某個人請你吃飯,你不願意去。要是照實說:我看你不順眼,不跟你去。那還能在社會上混嘛。又比如某件事情別人要求你保密。結果被另外一個人問起來,你說不說?說保密、不告訴你,也得罪人。怎麼辦?說不知道,那不就是妄語啦?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少人覺得佛教的不妄語簡直就是不近情理、難以實施的。其實這根本不是佛教出了問題,而是大家沒有了解佛教中妄語指什麼。請大家看看這段佛教經典的講述就知道了。http://www.dzzc.com/3-1.html#06佛教所說妄語,分為兩種。一種是佛教修證境界中的,沒有證得的說自己證得,自己本來沒有這個修行、戒行,為了求得名利而說自己有了。這是嚴重的妄語。另外一種,是普通社會上的妄語。又復妄語。能令殺人。破壞人家。復有妄語違失期契。令他嗔恨。如是名為下妄語也。能夠導致他人殺害生命、破壞他人家庭生活,違反契約而令別人嗔恨。這樣的情況是妄語。其餘調戲。及諸私理。匿禁之事。或有言無。或無言有。不犯戒也其它的開玩笑、自己的各人觀感,比如我就覺得這件衣服不好看之類這不算妄語。還有那些本來就是要保密的事情,有的說沒有,沒有的說有。這都不是妄語。更不犯戒。這裡說的十分清楚。妄語不妄語,完全看處在什麼情況。你要是違背信用、諾言,要是說會讓對方產生非常負面效果的話那才叫犯戒。比如,一個癌症患者,大家都瞞著他。問你的時候,你說你就是癌症,活不了幾天了。這是什麼?這才可能是妄語呢。因為你可能讓破壞了對方今後的生活。會完全摧毀對方的生活意志。「妄」,並不是僅僅指不真實。大家查查字典,妄還包含:胡亂、荒誕、不合理的意思。比如:輕舉妄動、膽大妄為、妄尊自大。妄語,也是指亂語、胡亂說、胡說八道。妄語並不是簡單的指與事實不符。所以大家切莫誤會這個事情。認為不妄語,就是不能說謊。恰恰相反,有時候不說謊才是犯戒的。比如剛才舉的,對癌症病人說實話,那就是妄語。那才是不合理的。是亂說話。對佛教的這個誤會是非常深的。社會上普遍都不曾了解佛教所說的妄語到底是什麼。而是想當然就認為妄語是謊言。不妄語就是不說謊。我們再舉個例子,一個人拿著刀子追人砍殺,追丟了,跑過來問你。那個人跑哪去了?你雖然知道,該不該說實話?說實話,才是妄語。你騙他,才叫不妄語。如果你說了真話,雖然是事實。但你違反了不妄語。這樣我想大家都該清楚。平時有人請你吃飯,你不願意去該怎麼辦了吧?客套、託詞這都並非妄語。你如果說我就是不願意和你吃飯,這可能是事實,卻未必不是妄語。保不齊會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佛教提倡怎麼說話。佛教提倡愛語。而愛語是交朋友的必要條件之一。《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 》 講:得善友堅固。常得愛語攝受故你要是想友情堅固,就要常常說愛語。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說:不作惡語不粗獷語。常說愛語說美妙語。不要說粗俗的話、不要惡言相向。那麼具體怎麼愛語呢?《瑜伽師地論》講:云何菩薩一切愛語。謂此愛語略有三種。一者菩薩設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恆時對諸有情。遠離顰蹙先發善言。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慰問有情。隨世儀轉順睹人性。二者菩薩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眷屬財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舍慧增亦復慶悅。三者菩薩設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恆常現前以勝益語而為饒益。是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知。說愛語有三種,第一種,說話的時候,遠離痛苦的表情、不耐煩的表情。顰蹙是指憂愁不樂。要怎麼樣說話呢?要舒展容顏,要平視,要含笑、微笑。按照世俗的禮儀,問候、寒暄。問問身體好不好、家裡人好不好、昨天party盡興不?等等。第二種,如果見到別人有錢多金、老婆漂亮、生意興旺等等,對方又並不自察。一定要告訴他,並為此替他高興。如果知道其在佛教中有修有證、戒律清凈,也是如此。告訴他、替他高興。第三種,較為高深。能夠宣說各種佛法教導,利益安樂友情,讓大家都獲益。這叫菩薩愛語。第三種俺們先不學。暫時學不了。那前兩種我們是沒問題的。第二種呢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善於讚美、表揚他人的優點、長處。未必是局限在對方有錢、老婆身上。對方有什麼特長、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優點,都是我們讚歎的對象。所以第四個任務來啦每天找一個對象,自己的親人也好、同事朋友也好。怎麼說呢?舒展容顏、平視微笑。說什麼呢?找到對方的一項優點,如果這個優點他自己還不太了解就更好了,讚美一下。已有 3 人評分經驗收起 理由任務五談到佛法,不少人就會聯想起布施給錢。在並不信仰佛法的大眾中,好似佛弟子都是要出錢布施,甚至佛教要求佛弟子布施傾自己全力布施。還會有一個聯想,佛弟子,都不會愛惜錢財、不愛惜自己家人、眷屬、說拋棄就拋棄。說出家就出家。還有不少家財散盡的例子。最為錯誤的一種聯想。佛弟子都是很清苦的。都不可以有各種享受。而且還有好多例證,比如世尊以身飼虎、比如某大德放棄家產出家修行等等,某某大師過得如何清苦、如何簡樸。以此證實。所以如果某人學習佛法,而家屬反對的頗多。這似乎是主要原因之一。生怕學佛後影響了現在的幸福生活。其實這些大都是對佛教的誤解。而且這種誤解在相當多自稱佛弟子的人中也是這麼看的。我們看看真正的佛教是怎麼教導大家的。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44889《大莊嚴論》所謂少欲者,非必惡衣食,無諸資生具,以之為少欲。其實佛教提倡的是少欲知足。但少欲並不等於過得不好。少欲不等於貧窮。不是一定要很窮,很苦、怎麼難過怎麼來,才是佛教。這是兩碼事情。你開著賓士寶馬、坐著私人飛機,也不一定做不到少欲。少欲絕不是吃得很差、穿的破破爛爛、要什麼沒什麼、別說汽車房子,連自行車都沒有。這個只是窮。而不是少欲。更不是佛教提倡的生活。事實上窮,未必不會少欲,或許慾望更為強烈。否則佛教中不會教導那麼多讓大家擁有財富和幸福生活的方法。佛教的目的並不是過窮日子。而是過最幸福的日子。《佛遺教經》講: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中略)......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很多人認為少欲知足,就是不思進取,不奮鬥。好吃懶做。其實少欲知足是一種生活態度。如果不少欲,我們煩惱會很多。無法幸福。如果不知足,則體會不到快樂。永遠處於苦惱之中。這種情況其實非常多見。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富豪、明星自殺。但也有不少人,生活稍稍好一些,知足常樂。感到很快樂。這是心態的不同。請大家放棄一個想法,那就是知足常樂就是不思進取,將來就沒有成功的希望。少欲知足,並不等於無法過上好的生活。這個牽扯到了很多方面的理論。事實上絕大部分人,也常思進取。奮鬥了一輩子,離自己的目標差的很遠。過的即勞累,又不快樂。大部分人靠進取是達不到自己的目標的。不要聽信現在流行的成功學上說:你也可以成為比爾蓋茨、巴菲特。真相是你成為比爾蓋茨、巴菲特的幾率幾乎是0。世界上不會全都是比爾蓋茨的。否則你出門早點都買不到。那都是廉價的精神鴉片。佛教之所以高明,就在於他能解釋世界上的各種現象。而世間的哲學理論、道理,無法解釋這些。比如勤勞致富就是個錯誤的命題。如果勤勞、進取能夠致富,那麼中國大部分人都該比巴菲特有錢。至少比歐洲人有錢,歐洲人每天工作幾個小時,每年工作多長時間,大家可以查查。和中國對比一下。更極端一些的例子,相當一部分富人根本不用工作,就很富有。從一出生就很富有。這是普通世間哲學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現象。而佛教卻明了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具體是怎麼回事,我們後面會詳細展開。這裡只是請大家了解一下,佛教並非等同貧窮、清苦。接下來,我們先和大家說一個有關布施的問題。佛教提倡布施。很多人都害怕,親人學佛後,不惜財、到處散財,搞得家裡窮困潦倒。而一些佛弟子也有類似的錯誤觀點。那就是學佛了,要視金錢如糞土。根本不能算計金錢。這是頗為錯誤的觀念。在《優婆塞戒經》中講到: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如果我們的財富,不能先供養父母、令妻子家人惱怒的情況下、讓我們的眷屬、奴僕、下屬、職工困苦的狀態下,拿錢去布施。這樣的人是惡人。這叫假施,不是真正的布施。這樣的布施,不知憐憫慈悲、不知報恩。這樣的人,將來的果報雖然能夠得到財寶,卻無法積攢下來,而且身體多病。《優婆塞戒經》是講在家居士戒律的一部經典。戒律在佛教中是非常嚴肅的事情。這裡我們看到佛教對於布施,絕不是說你掏錢越多越好、都掏出去才好。不是這樣的。如果你不能先把自己的家庭責任照顧到,那麼這樣的人叫惡人。注意,這不僅僅是不好的布施,而是在作惡!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所以不論是否信佛、是否是佛弟子。一定要先供養父母。照顧好妻兒,眷屬。這樣的情況下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慈善。至於後面所說的果報。比如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不信看看便罷。因緣果報的問題後面我們會談到。佛教在這裡十分明確的肯定了一個觀念。布施是有順序的。是先「己」後人的。順序搞錯了。就不是真正的布施。甚至是惡人。如果大家覺得這個觀點有問題,大可以試一試。不顧自己親屬家人的生活,把錢都布施了會有什麼結果。呵呵。說句玩笑。切勿輕易嘗試。那麼接下來,我們居家過日子的財富該怎麼運用呢?賺的錢該怎麼規劃呢?佛教給了我們非常明確的指導:《善生經》:後求財物已 分別作四分一分作飲食 一分作田業一分舉藏置 急時赴所須耕作商人給 一分出息利第五為取婦 第六作屋宅。首先分成四份。一份日常開銷,飲食日常開銷。這是最為基本的。一份是做田業。就是如果是種田,肯定要投入的,田產、種子、化肥之類。這一份就是投入的錢。做實業,這個就屬於維持運營、甚至擴大再生產了。普通工薪階層,這一份用於進修、置裝、交際等等,換句話說就是對事業的投入。一份要存起來。留待急需。急用。一份要用於投資。能夠帶來收益的投資。如果這四份之後還可以剩餘,那就攢錢,買房子、娶媳婦、攢嫁妝!怎麼樣,是不是類似於專業的理財規劃師?下面任務來啦!!每月收入多少?請根據上面的講述,製作一份規劃表。並記錄下自己的花銷,看看是否能執行這個規劃。從上面的講述看,佛弟子和月光族是搭不上邊的。任務六前面談到了布施的問題。在不少人的眼裡,佛弟子就該喜歡施捨,就該對他人進行無私的幫助。就該有求必應。就該不愛財。當然這裡是有點道理的。但誤解也是非常多的。比如對於他人的要求,佛弟子是否可以拒絕?佛弟子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答應旁人的要求呢? 答案是:不一定。或者說未必。事實上,在有的情況下佛教要求大家不要布施、不要幫助。下面先看這個帖子:什麼情況下不能布施?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2693483這裡列出了不少的內容。當然如果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個原則:終不為他作惡業使。也就是說,如果這件財物我付出了、這件事情我做了,對你有害。或者令眾生不滿、對眾生有害,這個眾生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家人。那麼就不要做、不要布施。就是這個原則。可見佛教導大家的布施善行。絕不是爛好人。你要什麼我就給什麼。絕不是這樣的。更不是為了布施而布施,不是為了成就「布施」的名。佛教提倡的布施。是真正為了利益大家。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原則來決定怎麼辦了。比如,有人求你幫忙做件事情。這件事情明擺著要耗費很大的精力、時間。會影響你的家庭生活,讓丈夫或者妻子不滿。那抱歉了。不用非要答應。有時候過多的付出並未必會讓他人幸福。佛弟子並不是以付出為目的,而是以利益他人為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布施而布施。除此之外,佛弟子在生活中,不僅未必有求必應。甚至還可能錙銖必較。不較都不行。不相信么?《優婆塞戒經》: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為於身命若作市易斗秤賣物。一說價已不得前卻舍賤趣貴。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應語令平。若不如是。是優婆塞得失意罪。這是說什麼呢?說受五戒的佛弟子。做生意的時候,一旦定下價格、不得反悔。不能過後覺得賣便宜了、賤了就抬高價格。見利忘義。如果做生意的時候,稱量貨物要公平,不能缺斤短兩。如果對方出現這樣的問題。應該怎麼辦?應該指出來。令其改正。如果不這麼做的話。是有過失的。這裡有兩個含義。前面說的。一說價已,不得前卻。是指信用。說定的事情不能改了。放在現在。定下的和同就要如約履行。說什麼時候到、數量如何、質量怎麼樣一定都不能打折扣。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問題而毀約。第二個是如其不平,應語令平。如果對方不公平、不守信,那麼要指出來。令其履行自己的責任。看到這裡,可能很顛覆佛弟子的形象。好像從前說起佛教都是忍辱、都是不反抗、都是吃虧。怎麼這裡反而說,如果你不要求對方履行責任、公平合理,就是過失呢?這就是真正的佛教和社會上流行的所謂「佛教」的區別了。其實這很好理解,按照上面布施的所說的原則:終不為他作惡業使。對方如果佔便宜、不公平、不守信。你卻不做阻攔、不去糾正。那麼這不就是幫助對方作惡么?這是助紂為虐。其實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越是謹守契約、追求公平的國家,會越富有。這就是佛教說的果報所以佛教中教導佛弟子,是守信的。追求公平正義的。並非一味吃虧、不反抗、不敢說話、忍辱吞聲。接下來到了下面的任務了。現在社會上流行不少成功勵志的書。層出不窮。前面一章說了。這些東西大部分沒什麼用處。有時候看到有的人抱著成功學猛啃。真的到了做事上。說大話,然後不是推三阻四、就是找各種理由。真的很無奈。可以肯定的說這樣的人不要說成為巴菲特、比爾蓋茨了。就是將來做一個衣食豐裕的普通人都未必。尤其請年紀尚輕、剛進入社會的朋友必做這個任務。請找一個筆記本,如果有手機之類隨身電子設備的話也行,每天做一下記錄,以及分析。記錄什麼呢?1,自己都承諾了什麼。答應了什麼事情。2,自己準備承諾什麼、準備和人做什麼約定、答應什麼事情。3,已經承諾的事情,分析自己該怎樣實現,怎樣做到最好,都要有什麼步驟、準備什麼條件、有可能出現什麼意外和困難。該怎麼解決?4,準備卻尚未承諾的,請分析自己能不能做到,可能做到什麼程度。做不到該怎麼說、怎麼拒絕。或者怎麼清晰表達說自己可以做到哪種程度。舉例:今天答應某人,明天下午五點,帶什麼東西,到某某地方談個事情。那麼要提前計劃一下,如果五點到幾點出發,會不會堵車?把堵車的時間計算在內,需要幾點出發?帶的東西是否準備好,自己一個人是打車帶,還是坐公交車?有沒有儀錶上的要求,那個地方自己不熟,先查查地圖。做到心裡有數。談什麼事情,需要做個概要。等等。為什麼這麼做?我告訴大家,這麼做就是鍛煉做事情的能力。好多人說鍛煉能力、提高能力。其實根本不知道怎麼鍛煉。按照這個辦法,就能鍛煉。如果是年紀尚輕、剛剛步入社會。那麼越早用這個辦法,你就越能積累自己的能力。慢慢就會知道:遇到事情需該注意什麼。該怎麼辦。尤其是,什麼事情自己能做,什麼做不到。這樣你才能做到:承諾的事情百分百實現。佛教提倡守信履約。注重契約。追求、維護公平正義。任務七提起佛教有的朋友不僅不會嚮往,甚至會十分反感。覺得佛教就是忍辱偷生。不反抗、不抵抗。這樣的理念無法在社會中立足。比如有些人見到佛弟子的時候,會直接問一些比較極端的問題。比如如果日本人再次侵略中國你會不會抵抗殺敵?如果你的家人遭到暴力侵害,你會不會反抗?這樣的一些問題體現了大家對佛教理念的不了解。前面曾經說過,大家不少佛教的概念是從電視劇、影視作品中得來的。其中就有不少「佛教弟子」不反抗暴力的片段。導致了不少人錯誤的理解了佛教的理念。佛教提倡忍辱。忍辱的真實含義是指:不忿怒、不結怨、心不懷惡意。但忍辱並不等於是面對暴力侵害、面對侵略無動於衷。就如同社會上提倡愛心,不等於對犯罪姑息一樣。這其實是兩回事。談到這個,我們就直接說說戰爭。看看佛教經典中是如何教導打仗的。如何護國保民行無畏布施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19256除了戰爭之外,我們再看看佛教中談到殺人的問題。《瑜伽師地論》: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復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有情。又見眾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大意是這樣的:如果菩薩見到有強盜劫匪、準備殺人、劫財,這時候菩薩會考慮,用種種方便,隨自己的能力,阻止這種惡行。甚至會直接用殺人這種極端方法來阻止惡行的發生。如果菩薩見到有權的官員對待人民非常殘暴,沒有慈悲,這時候菩薩會隨自己的能力,去想辦法廢黜這個有權之人。如果菩薩見到盜賊肆意花費搶劫來的財物,那麼菩薩會隨自己的能力去劫奪財物,奪取的財物歸還原主。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對佛教的理念有了更為真實的理解。佛教的忍辱並非等於不反抗、不鬥爭。佛教提倡的是不憤怒、不結怨、不心懷惡意。在這個前提下,怎麼處理事情,是方法的問題。在佛弟子來看,維護和平、抵抗侵略,是止惡。是行無畏布施。是對惡人也好、對無辜的人也好都是不懷惡意的。是由慈悲而發動。為了保護、為了和平、為了他人的利益。普通人的戰爭多是因為憤怒而發動、為了復仇、為了爭奪利益。這兩者的區別就是在這裡。但千萬不要以為佛弟子不會打仗、不會反抗。不僅如此。佛教中還教導弟子們在生活中要謹慎防惡。防止各種危險、侵害的事情發生。《善生經》說:先當習伎藝,然後獲財業;財業既已具,宜當自守護。大家有了財富,就要善於守護它。不能令其浪費虛耗。更要防止他人行惡劫奪。佛教教導大家生活中處處有智慧,預防在先。比如財物的寄放。佛教就提醒大家:財物不應寄付四處。一者、老人。二者、遠處。三者、惡人。四者、大力。如是四處,不應寄付!如果有財物寄存,不要寄存到老人、遙遠的地方、品行惡劣的人、大勢力的人這四種地方。因為老人可能會故去,一旦故去,會導致糾紛。遙遠的地方會導致多種不可控的因素,而惡人,大勢力的人在要回財物的時候就可能出現困難。很多人會說,現在大家有錢都存銀行啊。的確是,不過還有其它的財物寄存方式,經濟上的擔保、掛靠、委託等等。這些都要注意。接下來,請大家做一個任務。1 網上有法制頻道視頻,裡面講了不少行騙、犯罪的例子。每周看一兩個。了解一下當前最流行的騙局。2 如果不能上網,那找一本「騙術大全」之類的書看一下。看這些當然不是為了讓大家學騙人。而是學怎麼識別、防範這些騙局。善於防惡,善於守護自己的財物。任務九說到世俗的成功和幸福,我們已經告訴大家其中一個訣竅,那就是制心一處。能夠專註。如果不專註,心思散亂,搖擺不定,很難有像樣的成就,生活也不可能幸福。同時這樣的人對於壞習慣、惡習更難以戒除。導致會有各種痛苦、病患等等問題出現。接下來我們說獲得世俗間幸福和成功的第二個訣竅。先看一下這個帖子: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215167這個帖子寫的很詳細了。不過裡面不少結合佛教的內容。有的朋友剛剛接觸佛法,對部分內容可能並不感冒,或者說還不相信。這沒關係。只要我們能夠了解其中的意義,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帶來利益就好。不管是學習某種技藝,成就某個事業,其實都離不開這個原理。那就是目標設定。就好像佛經中用射箭作比喻一樣。你的目標最開始必須是個最容易的靶子。是可以實現的目標。雖然看上去不太起眼,但是這是開始。隨著我們的逐漸熟悉、提高、完善。那麼這門技藝、這項事業,就會逐漸成長,加快速度。就如同射箭,開始用的靶子要大、要近,等到能夠百發百中了,就小一點、遠一點,等再能百發百中了,就再小一點、遠一點,慢慢的直到距離超遠的細小毛髮都能百發百中。這個時候就變成了他人矚目的成功者了。而這個成功是開始於那個粗大的靶子,或許當初被人看到還會令人發笑。千萬不要好高騖遠,一上來給自己定一個幾乎實現不了的目標。那麼挫折和失敗始終伴隨著你,不可能成功。甚至因為目標設定的過於高難度,導致對自己產生負作用和傷害。市面上很多成功學的書,說你要立一個遠大的目標。其實有一定的誤導作用。不少年輕朋友,就被這樣的問題誤導了。一立志就是我要超越巴菲特、我要做第二個比爾蓋茨。這種可能性幾乎是0。不可能實現。不管是巴菲特、還是比爾蓋茨,他們年輕時候的願望肯定不是這個。但他們有了世俗間的成功。不少成功人士年輕時候根本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這麼成功。而且這是常態。所以你想要幸福、成功,我勸你最好是從一個最粗大的靶子開始練習。從一個最有可能、最容易的目標開始。實現了之後你再設定下一個目標。依然是自己可能、容易達成的目標。這樣一步步走下去,你能走到哪裡我不敢說,但或許這樣走一段下來,你已經被周圍的人所仰視和羨慕了。行萬里路,始終只需我們看眼前的幾步。而不是總眺望遠方,那樣走不了幾步很可能摔倒在路上。所以這次的任務就是:給自己設定一個非常容易實現的目標。比如每天學五分鐘外語。花3分鐘記一下日記。比如看專業書五分鐘。並堅持下去。具體設定什麼目標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但記住要素就是很容易達成、能夠實現的東西。看看自己能堅持下去么?如果還是堅持不下去,沒關係,目標再放低一點試試。任務十說起佛教,不能不提到婚姻。因為佛教的出家人是禁止婚姻的。而大家對佛教的印象也是禁慾的。要說這個印象也不是不對。佛教的確提倡離欲。為什麼這麼提倡,後面我們會說。但我重點說的是,佛教提倡的遠離淫慾是有過程的。上面那個帖子的原則大家也看到了。在佛法中也是這麼實行的。尤其是對在家人而言,並非是完全禁止。同時遠離淫慾也有遠離淫慾的過程和辦法。實際上我們這個時代絕大部分人這一生都難以完全遠離淫慾。佛教在家弟子中並不禁慾。要求只是不邪淫。比如在家居士的五戒中就說過:善男子。優婆塞戒。不可思議。何以故。受是戒已雖受五欲。而不能障須陀洹果至阿那含果。就是說受持此戒律,雖然享受五欲快樂,卻不會障礙:須陀洹果、阿那含果等佛教可以證得的果位。不邪淫的定義:《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若行不應行,名欲邪行。或於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理,如是一切皆欲邪行。若於父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說名不應行。一切男及不男,屬自屬他皆不應行。除產門外,所有餘分,皆名非支。若穢下時、胎圓滿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或有病時,謂所有病匪宜習欲,是名非時。若諸尊重所集會處,或靈廟中,或大眾前,或堅硬地高下不平令不安隱,如是等處,說名非處。過量而行,名為非量。是中量者,極至於五,此外一切皆名過量。不依世禮,故名非理。若自行欲,若媒合他,此二皆名欲邪行攝。若有公顯,或復隱竊,或因誑諂方便矯亂,或因委託而行邪行,如是皆名欲邪行罪。簡單說就是:未成年而父母不允許的、同性、非正常性生活。不恰當的時間、地點、特殊情況比如患有疾病。過量而行、世間禮法不許,都屬於邪淫的範疇。這是對在家佛弟子的要求。我們經常收到的問題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問夫妻生活的。說自己信佛,覺得老是過夫妻生活和佛教教導背道而馳。但拒絕夫妻生活配偶有怨言。甚至導致家庭關係緊張。這個問題怎麼解決,除了參考不邪淫的內容。如果的確屬於邪淫,當然是不好。在不符合邪淫的情況下,那麼請看經典中談到的遠離淫慾的過程。就知道該怎麼辦了。下面這個帖子就是講述這個問題的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57803從上面的帖子中大家可以看到遠離淫慾的過程,首先是不邪淫,其次是平素不再思念淫慾方面的事情。所以這一次的任務是:無論是成婚與否的朋友。請選定一個時間,這個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設定。如果淫慾重的,可以設定半天、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淫慾方面不重、或者已經成婚的朋友,可以直接設定一日。在設定的時間中,保持不思淫慾的狀態,也無男女房事。這個期間,不要看色情片、雜誌、不要盯著衣著暴露的女人看。總之不要思念和男女之事。一旦出現這樣的念頭、想法,立即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其他地方。這其實就是一次短期的禁慾。如果你能做到連續幾日如此,你會體會到一定時期禁慾的好處,身體強健、精力充沛、頭腦靈活、精神煥發等等。其實你稍微想像一下,你如果能經常處於這個狀態,那麼你的人生會不會有所改變呢?我想會的,而且如果日復一日地如此,積累起來,那是非常巨大的改變。很多朋友常常苦惱自己的事業不能成功、自己的學業、研究沒有成績、自己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等等。或許就有這個因素在裡面。淫慾重和少淫慾的人的生活軌跡是完全不同的。另外說明一下:少淫慾不是沒有性和繁衍後代的能力。相反由於保存精氣,身體健康。對於養育後代極為有益。如果想要孩子的夫妻,最好試一下這個辦法。任務十一學佛為了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門。大家接觸佛法的途徑各不一樣。開始所報有的想法、目的也不一樣。有的是好奇,有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困擾,有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有的希望從中找到真理。求財、求夫妻、求權位、求健康長壽、求兒女。為什麼求這些?我們發現這些問題一路追問下去,只會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幸福。為什麼要求財、求權位?因為有了這些能解除物質匱乏的痛苦,能解除被人輕視,受制於人的痛苦。能讓生活幸福為什麼要求夫妻眷屬、兒女?因為有了這些能接觸生活孤寂、無所憑依的痛苦,能夠讓我們享受家庭的溫暖、照顧、交流。為什麼希望健康長壽?因為可以遠離病苦,令生活幸福。這些目的也可能隨著接觸佛法的時間和程度變化也會產生變化。有部分學佛的人,最終的目標會換成智慧和覺悟。那為什麼有人好奇、有人追求智慧?因為想了解一切真相,因為有智慧的人沒有迷惑的痛苦,故此幸福。有智慧的人,不會匱乏一切,有了智慧前面所說財物、權利、眷屬、健康等等都不在話下。但一切最終的目標都是:幸福。如果這件事情並不能讓我們快樂幸福,那還有什麼意義呢?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每個人的階段目標可能不一樣,有的還在追求世間生活的的事情,比如家庭、金錢、權利等等,有的就脫離了這些目標。因為發現這些目標得到的僅僅是有限的幸福。其實大家反觀自己,想想自己為什麼接觸佛教,為什麼修習佛法,目的追究下去,必定是這個。接下來我們開始談談事關我們世間幸福的事情。比如「命運」。世間真的有命運么?尤其以世間普遍認為佛法講因果,講我們今生都是前因所造就。當然有命運了。再結合上中國流行的算命等學說。還真好像是這麼回事。一切都是前因註定的。不過這裡我們看看佛教的經典怎麼闡述這個問題: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嗎?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185275這一段全是經典的原文,簡單來說大意就是:過去的業力,和現在的因緣是一定有的。比如一個人如果因為從前的業力可以有一定的壽命。但這個壽命也要賴於現在的飲食因緣。也就是說過去業+現在因緣=現實的結果。所以如果說現世的苦樂都因為過去的業力所導致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比如大家上班工作,才有工資,這個就是現在做因,現在受報。又比如你殺了人,犯了罪。導致被抓、被槍斃,這個也是現在做因,現在受報。只不過前者是樂因樂報,後者是苦因苦報。而這些並不是完全由過去業力所導致的。你可以選擇不殺人,不偷盜。也可以選擇,勤奮工作獲得好的報酬,但如果不願努力,可能拿不到多少錢。這都是現在的選擇,現在的果報。大家現在的果報、境遇、苦樂,並不都是因為過去的業力。看到這裡好多人會很驚訝。社會上一致認為佛教宣揚的是因果報應,現在的事情都是從前的業力導致,都得歸咎於前世的問題。其實這是個非常大的誤解。佛教是否定宿命論的。佛教承認從前的業力對我們有影響和關係,但絕對不承認現在的一切問題都是從前的業力所導致。比如有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殺人放火、偷到貪污、搶劫等等,這可不是什麼前因註定。你完全有權利去選擇不做。前因的確對我們的行為有影響,但決定權是在我們自己手中的。那麼我們再看看佛經中說學佛的目標是什麼:《大般涅槃經》: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故。佛經中說學佛到底為什麼呢?通俗的說,就是為了讓從前所做嚴重的惡業,少受果報,不定業、比較輕的惡業。不受果報。很簡單,就是離苦得樂。就是希望幸福而已。很多人喜歡把佛教的因果業力看成是欠債還錢。這其實有很大出入。果真這麼比喻,那說句玩笑話,佛弟子都是準備賴債不還的。下面引申出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算命。這個在中國可謂是歷史悠久了。不過呢佛經中對算命有過不少的描述。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20057佛經中對於占相巫卜的開示總彙算命這個東西其實很容易識破。我們舉個例子:天津2011年新出生的嬰兒是11萬。這個是公開的數據。平均每天是305個孩子出生。平均每小時是25個。如果在中心婦產等大的醫院產科病房。經常可以看到,有幾乎同時出生的孩子,前後差一分鐘都不到的,也不鮮見。但這些孩子從出生就貧富不均。甚至有的出生不常時間就夭折。有的則健康成長。命運迥然不同。大家想想就知道,拿著八字算命運有多麼不靠譜。對於算命問題,世尊曾經做過一個總結:世間相師占相吉凶。觀星宿者。不識因果。但作此說。記說百災。一言有徵。愚人皆謂我此書記。最勝無比。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那些占、相、星宿等人。並不了解因果。預言記載一百件事情,有一件事情應驗了,這些人就會自誇,我這個是非常準的,多麼多麼準確。算命最大的破綻,不是准和不準。總有準的。也正是這些人總是拿出準的來炫耀,才會令很多人深信不疑。他們最大的破綻是絕對不會和你談他們的準確率。更不敢公開站出來讓人驗證他的準確率。這個從古至今沒有一個算命的敢做。而各種算命的書籍記載的都是他們算的準的,或者事後回想多麼有道理的內容。真的敢讓人驗證,而且還一算就准,那不成了國寶了?那麼佛經中為什麼會談這個問題?因為算命這件事情和佛教的因果觀是相反的。如果我們前面談的成立,我們現在的生活並不完全由從前業力所決定,那麼說明什麼?說明根本沒有一個「命運」讓你來算。你現在的每個決定、行為、語言都對命運產生著影響。在《佛遺教經》中更是直接禁止佛弟子做這些事情。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說過:不應棄捨如是之法。而返隨逐世間卜筮種種占相吉凶等事貪著樂習。若樂習者深障聖道。如果你對這些算命的事情深信不疑,反覆玩味。那麼會有什麼結果?深障聖道。前面我們談了,什麼是佛法聖道?為什麼學佛?就是為了離苦得樂而已。深障聖道,說穿了,就是障礙自己的福慧。障礙自己的幸福。那麼為什麼相信命運,會阻礙自己的幸福?因為你被「命運」限制住了。你對這個的相信和著迷,也是現因,這個因,會產生一個直接的果,那就是給自己添加了一個障礙,阻礙了你順利學習佛法,增長福慧。本來你有無限的可能,但現在被「命運」牽著走了。通俗的說這個算命、抽籤的結果對你有了暗示作用,甚至直接導致你無法做出本來應該可以做出的客觀決策,自然有害無益。如果你還沉迷於自己的八字、星相等等亂七八糟的能夠預測「命運」的東西。那學佛就非常困難了。獲得更好的幸福生活憑添阻礙。我們說個例子,這個通關貼開首幾帖,都是和健康有關的。這就是屬於現因現果。身體的健康並不全是前世、從前業力的問題。多數情況下都是現因現果。所以佛經中才會提到這些問題。但是像先天疾病、先天殘疾等等,類似這樣的情況恐怕就不是現因現果了。而維護身體健康,其實就是調整因果,離苦得樂的一部分。如果你適量運動、戒煙限酒、保持心態平和,這就是創造善因。而這個因的果報,這一生就能看到,那就是身體健康遠離疾病。當然遠離疾病還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這個我們後面再說。再比如,你學習了一門技藝、或者完成了一項事業。那麼它肯定會對你這一生的不同方面產生影響,比如收入,比如婚姻、比如人際關係、社交網路等等方面。這也是現因現果。從這個角度說,因付出而有所收穫,是因果報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當你總是感嘆命運多麼不公平,自己前生造了什麼孽,導致自己現在如何如何不如意的時候,不如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創造一下自己的未來。這才是一個正確的因果觀。哪怕是先天條件上有障礙,生來條件很差的朋友也一樣。或許你和別人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但我們依然可以自己創造善因。享受善果。這次的任務也很簡單:1,遠離算命、星相等等世俗占卜的東西。2,再進一步仔細思考兩件事情,一個我們目前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屬於現因現果,就是現在做的事情,不久的將來,今生就能看到結果,至少列出十項。其次假設一下,你如果學會了某種技藝,或者完成了某件事業,會對你的生活會有哪些影響。舉例:如果你取得了會計資格、律師資格,或者你英語學習達到什麼水平,或者你交了多少個朋友,或者參加了什麼比賽等等。會對你生活的不同方面產生什麼影響?列一下這些影響,越詳細越好。這樣體會一下由因至果的過程和變。任務十二從上一節我們開始介紹佛教的因果觀。談到因果報應。很多人都是嗤之以鼻的。認為太迷信了。要說這種說法我們非常理解。因為目前絕大部分人所了解的都是那種不正確的因果觀。基本上都是從小說、影視、道聽途說而來。其中不少是荒謬、不合邏輯的。怨不得大家反感、不相信。因為那些本身就是假的。錯的。那麼因果到底是講什麼呢?說穿了因果就是對一切事物的運行規律所做的概括和描述。世間的事物就是依照這個規律來運行的。不管你信不信都是如此。一切事情都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素、原因組成的,這些因素集合到一起就產生了結果。就這麼簡單。佛教所說的因果其實就是描述這個規律的。而深刻理解這個規律,就會讓我們對自己的未來有了不一樣的角度,能夠真正做到把握未來。能夠事半功倍。我們之所以這麼熱衷於向大家介紹佛法。就是希望大家能夠通過了解真正的佛法智慧,令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未來發生向好的轉變。佛教講:轉轉增勝。就是越來越好。我們用個比喻來闡述。因果其實就好像種樹木生長一樣。種下去一顆種子,在合適的氣溫、土壤中就會生根發芽,如果配合相應的陽光、水分、肥料等等因素,那麼種子就會成長,最終結出一大堆果實。而這些果實中包含著大量的新種子。因,就是種子。而緣呢?就是適合的陽光、水分、肥料等等因素。在和合適的情況下,種子就發芽、會成長、就會結出果實。而我們的人生就如同一片無盡的因果森林。裡面有參天大樹,有很微弱的小草,有的大樹結成了果實後逐漸死去,有的則生命力頑強。如果大家把上一節的任務做完,那麼就會體會到,一個因,可能會導致很多方面不同的結果。就好像樹木結的果實,多數都是一顆種子最後出現很多果實。現實生活中就是如此。一個原因可能會影響到不同方面。甚至有的「因」會決定性的影響我們的生活。例如如果有人犯了極重的罪,比如殺人。最終被槍斃。那麼他做的殺人這個因,導致的結果,幾乎就影響了所有的生活方面。這個就是比較極端的例子。那麼要避免這種果報,該怎麼辦呢?避免那個因就可以了。《占察善惡業報經》講:現在苦樂吉凶等事。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現在我們遇到的各種事情,有苦有樂,都是各種因緣聚合在一起產生的。這些緣如果沒有了,則不會有這種結果。 現實生活中就是如此。每一個因或許都在不同方面影響著我們的果報。而這些果報相互影響疊加。一起作用,產生了目前我們的境遇。反過來說,我們目前的果報、境遇,也就是各種數不清的因素聚合在一起的結果。當然有的因素可能會佔很大的比重,有的則只有較少的作用。所以因果說起來簡單,運作起來卻是萬分複雜的。而且沒有什麼上帝、天主控制,也控制不了。這是一種客觀自然的規律。舉個例子來說,某天早上我們出去買早點。那麼這個行為是多少因素聚合在一起呢?如果你推導一下,會發現太多了,和你的工作作息有關吧?和你昨天的睡眠、心情有關嗎?和你的家庭有關吧?甚至和天氣、交通、節假日等等因素都有關係。這個因素太多了。複雜到不可想像。嚴格來說目前的我們是無法窮盡因果規律的。因為太龐大複雜了。哪怕是最先進的計算機也無法模擬這種模式。《華嚴經》講:於一業分別知無量諸業種種緣造。如一業。一切諸業亦復如是。就是說,從單單一個業力來認識,就可以知道我們大家的無量業報、果報,都是由種種緣的聚合而成。就和這一個業力一樣。我們自身的一切業力、果報都是如此的。所以說因果就是事物的一種運行規律。哪怕你不相信前世來生,它也依然在現在的生活中運行。不論你相信不相信。更不是某個人、某個神、某個佛人為定下來的規矩。更沒有誰能控制決定它。不過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完全掌握因果運行的一切細節。但依然能夠從佛法教導中了解因果運行的大致規律。從中了解自己該怎麼創造因、創造緣。從而創造出幸福的果報來。接下來我們談談現實人生。大家可能會經常談論、聽說,某某人還幼稚、還不成熟。某某人涉世不深。什麼叫成熟?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告訴大家,一個成熟的人,就是能夠從因果角度看問題的人。呵呵,有點標新立異了?其實非也,這是老生常談。有的年輕人之所以幼稚,是因為什麼?做事衝動、不考慮後果,對吧?「考慮後果」,就是一種因果觀!哪怕推導的不太正確,也是從因果的角度去考慮事情。而成熟則是養成了這種思維習慣。幼稚是因為看不清事物的因果關係,看不清一件事的來龍去脈。無法預測,或者部分預測一件事情的大致走向。這些就是不成熟。幼稚還表現在無法客觀評價自己的環境,自己的位置,自己該做的行動。如果把人生比喻成棋局,那麼成熟代表著,下棋看到後面的三步,五步。幼稚呢,估計也就是看到一步。或者連看都不看。如前所說,我們無法完全窮盡因果,成熟的人未必預測都是正確的。看的都是對的。但僅僅是從現在的行為可能會導致的結果的推測上,他們已經脫離了幼稚的範疇。當然這個習慣,在大部分人是靠不斷的撞牆、不斷的試錯總結出來的。有的成年人,甚至三四十歲以上,依然沒有這樣的思維方式。依然不能算個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會有什麼後果。當然即便是成熟的人,大部分也做的並不徹底。比如很多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很難克服,比如很多人遇事拖拉、比如很多人無法擺脫短期利益的誘惑等等。如果我們能夠訓練自己從因果的角度來看問題,那麼你會逐漸成為一個成熟、出色的人。會迅速擺脫很多困擾你的問題。我們舉個例子:任務十二 擺脫拖延的習慣。說起拖延,很多人都有這種習慣。作業,一定等到明天就要交了,晚上才趕。報告,一定等到周一要講了,周日晚上十點開始趕。一周後要交的東西,是從今天開始做,還是等最後一天趕,這是個簡直成了一個哲學問題。如果一個成熟的人會怎樣思考?請你用一分鐘的時間,想像一下:如果最後一天趕會有什麼情況?質量能好嗎?可能有什麼不好的後果?會不會被上司罵?會不會被競爭對手趕超?會不會失去一個良好的機會?同時這一周自己擔心不擔心?能不能痛痛快快玩、能不能沒有負擔的去休閑?發動你的想像,想像出各種結果的形象來。甚至想像那種體會。再想像一下,如果你從周一開始做,會有什麼不同。都要想像出形象、在心中彷彿看到了結局,並且如同感受到一樣。我沒說你這樣做了就一定會立即改變拖延的習慣。但無論如何,在你最後一天到來之前每天都要做一次這樣的想像。養成自己習慣於因果推斷,預測事物結果的習慣。你會看到不同的。大部分人的拖延說穿了就是因為只看到了工作、付出行動帶給自己的痛苦結果,而沒有看到拖延給自己帶來的痛苦結果。改變這種思維模式就好了。任務十三普通人對於因果發展的預見是十分有限的。能看到將來可能的結果,充其量僅僅如同下棋的兩三步。這還是比較有智慧的。而在佛教中,釋迦牟尼佛經過證悟是可以窮盡因果的。釋迦牟尼佛,又稱正遍知。就是世間一切盡知。當然因果由來也是完全可以知道的。可能剛剛接觸佛教的朋友不會相信。沒關係,後面我們會慢慢深入。不過在這裡先給大家提供一個小故事。《大智度論》大智度論卷七婆羅門問難釋迦佛在祗恆精舍住的時候,有一天佛在精舍外樹林中的一棵樹下坐著。有一個婆羅門教徒來問難。他來到佛陀面前,問佛道:「這一片樹林總共有多少樹葉」?佛陀回答他說:有多少多少樹葉。這婆羅門徒聽了心裡非常疑惑,這麼多數目,佛陀怎麼會知道得那麼清楚?他對佛所說的表示懷疑,但是又苦於沒人能證明。於是在裡邊打著主意,看有什麼辦法再難一下佛陀。他一邊走,一邊想。當他再回頭看佛陀時,已是看不到了。他於是走到一棵樹下,摘了幾片葉子,數了一下,並把它們藏起來。又來到佛前,問佛說:「現在這片樹林究竟有多少樹葉,請你告訴我」 ?佛陀回答他說:在原來說的數上減去多少多少葉。婆羅門徒一聽,說的絲毫不差,自己剛才恰好摘了這麼多的樹葉。於是從內心裡生起敬仰和信服,求佛陀收他為弟子。這樣,這婆羅門徒得以在佛陀座下出家。後來證得了阿羅漢果。如果說釋迦牟尼佛能夠窮盡因果,其中一個可以證明的,就是世尊在經典中預言了很多事情,現在都在逐步實現中。這個有機會我們也會一一列出,讓大家對比。我們這裡談到的語言之一,佛說末法時代,就是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就是宣傳不正確見解的、其實不符合佛法的觀念有很多人。末法甚至很多邪師自稱證道、自稱有什麼神通、自稱成佛開悟等等。甚至大言不慚自認「全知」。你怎麼去辨別證明?太容易了。遇到這樣的騙子,你只要抓一把瓜子、豆子、糖果。問問他手裡有多少顆就行了。只需這麼一個簡單的驗證就夠了。不要聽信他自己說有什麼能力,試驗一下。這是說個題外話。下面我們接著談因果的問題。很多人都會覺得佛教的因果特別消極。讓很多人遇到事情只能逆來順受。說這是報應。這樣的說法其實真的令人無語。因為他們不僅沒有理解什麼是因果,更錯誤的理解了因果規律教導大家的處事方法。先請大家看一個帖子,這個帖子是個討論帖,請從頭看完。http://www.bskk.com/thread-130066-1-1.html 因果律與反抗我們這次就談一下世間種種不平之事,是不是因果,怎麼造成。又該怎麼對待。我們舉個例子,比如中國人都知道抗日戰爭,都知道南京大屠殺。都知道二戰的猶太人大屠殺。那麼戰爭時期這些屠殺無辜的事情是不是因果呢?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沒有任何一件事情不是因果所致。無論看上去多麼不合理,多麼可怕,多麼不可接受都是如此。所以戰爭、屠殺也是一樣。都是因果所致。沒有各種因緣的聚合,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結果。這是個非常客觀的態度。那麼很多人就會說,你們佛教徒太沒良心了。那些無辜的被屠殺多人,難道就活該死?甚至更極端的會說,那要是有人殺了你的父母兒女是不是也是活該的,是果報?這個態度我們經常碰到。而且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這個想法對因果律有個錯誤的理解:果報等於被殺者活該,等於殺人者有理。他們錯誤的認為因果就是一報還一報。實際上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了,假如因果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報還一報,那麼我們這麼輪迴這麼久果報早就該報完了。債都該還完了。如果我們用欠債還錢的比喻來說明。一個人欠了債,債主來討債。那麼有多少種方式可以討到呢?非常多。而且這些方式有合法的、不合法的。有需要一定條件的。債主可能並不做什麼,只等欠債的主動還錢,這是一種方式。可能債主會通過打官司的途徑來處理。債主還可能通過黑社會逼債、綁架等等違法方式。有的有權利的債主,還可能直接查封欠債人的財產。有的甚至最終殺人奪財。那麼以上種種方式對欠債的人來說,結果都是一樣的。還錢了。問題是這些方式中有的對欠債人造成了傷害。欠債人很無辜。注意,雖然是果報、業報。但欠債人很無辜。所以對因果來說,業力果報並不等於活該。果報的實現不等於過程的合理合法。接下來債主因為違法討債會不會產生新的問題?會的,會產生他違法的後果。會接受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說這些人因為錯誤的理念+他們本身具有的條件,實施了錯誤的方式。最後會導致痛苦的結果。因果律就是這麼運行的。果報的形成有時候看似非常不合理。但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造作越來越多的業力。因為每個人「討債」的方式多多少少都有點不合理的成分。於是新的業力形成了。你找我,我找你業力越來越複雜,越來牽扯越多。導致無窮無盡這麼擴大下去。在戰爭中搞屠殺的人他們雖然也是討債的。但動用的方法,導致他們造了大量的惡業。反而將來會因此遭受惡報。認為屠殺無辜是果報,並不等於屠殺有理,屠殺無罪。更不等於屠殺不會遭受惡報,不該被譴責。那麼怎麼才是合理合法的「討債」呢?佛教告訴大家的標準是:十善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只要你的身語意都符合這是個標準。那麼就不會有新的惡業,新的惡果出現。佛教談的這個並非道德層面的問題。其實完全是技術問題。就是為了調整自身因果的一種技術。所以如果再遇到討論因果的問題,對於那些無辜的人,佛弟子是不會吝嗇同情。因為他們的確無辜。對那些作惡的人,我們同樣也知道,他們造作了惡業。將來會有惡報。同時也警醒這些結果是因果律的運轉。以此為鑒,避免自己造作新的問題、新的惡業。因果規律本身並無感情色彩,並非大家尋求公平的寄託。它不是神、不是主。它只揭示事物是如何運行的。可能這一點會讓很多人感到失落。因為面對社會的種種不公。因果似乎成了一種最後公平的寄託。人們會想總有因果、總會有果報的。事實卻的確是令人失望的。因為如果因果真的是公正的、公平的,一絲一毫不差一報還一報的,那麼我們歷經無量輪迴的話,早就把該報的都已經報了。早就把欠的賬都請了。事實上呢,我們在因果運行中總是不斷創造著新的因果,有善、有惡。有既非善、也非惡的。這些業力在層出不窮的創新。所以我們才會永遠被因果所控制。擺脫不掉這種無窮無盡的循環往複。任務13這次我們談的是因果並不是一桿公平秤。我們在因果運行中始終會造出新的因、新的果。我們在生活中的各種行為、習慣就是如此。一種行為習慣必定會導致很多方面的影響。那就是果報。很顯然這種果報並非都是美好的。比如吸煙影響健康,手淫影響記憶和福報,多食導致肥胖多病。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習慣,但很多時候你不喜歡它,也明知道它會導致不好的結果。但每當這種行為來臨的時候你又不由自主地跟隨過去。過後還會感到後悔、慚愧甚至憤恨。這可能是很多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的。前面一次任務我們談了怎麼改變拖延的習慣。其實這個方法,同樣可以解決其它的不良習氣。那麼為什麼我們平時無法改正呢?我們先看看這個帖子,這個帖子說的是佛教修行的步驟。一步步的很詳細。http://www.bskk.com/thread-73440-1-1.html文殊菩薩講修行次第這個好多人可能開始看不懂的。大家只要先知道這是一步步的,從高到底的順序下來。那麼最初的一步是什麼?從憶持不忘起。佛教修行,為什麼讓大家反覆讀誦經典、誦戒?你先得記住,先要時時刻刻記住。好多人的不良習氣改不了,並不是不知道它有不好的後果。而是因為事到臨頭他想不起來了,或者想起來了,但那個念頭的力量太微弱了。我們舉個例子,手淫是很多人遇到的問題。這個次數多了不少人都會非常苦惱,因為很明顯已經體會到惡果了,感到身體、記憶、平時待人處事方面的問題。健康的問題。他都能切身感受到了。但就是戒不了 。為什麼?習慣的力量強大。佛教講這是習氣。你一天幾次,早就形成了非常嚴重的習氣。可那個知道這件事情惡果的念頭、習氣卻很微弱。甚至事到臨頭根本想不起來。怎麼辦?養成一種新的習慣,做一個新的因,並慢慢培養它,讓它逐漸加強、增長、堅固、形成強大的果報。每天都抽出時間,想一下這件事情會形成什麼惡果?最好你詳細寫下來,比如手淫:身體方面的,會不會導致記憶下降?到了晚年會不會更有機會痴呆?待人處事是不是很困難?身體會不會很差、容易病?思維散漫很難出成果等等。然後每天都拿出來,看一下,體會一下如果這種後果來臨你是不是很痛苦?每天用不了多少時間。一天如果一遍不行,那就兩遍、三遍。慢慢你會感到矛盾,習慣來臨的時候你會猶豫、停頓。因為兩種念頭果報形成了對沖。繼續下去,你養成的新習慣,就是深刻體會到不良習氣後果的這個念頭習慣,會佔據上峰。這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尤其是吸煙、手淫等等堅固的習慣,至少是幾個月。戒除之後也不要停頓。還要鞏固。這個辦法可以活學活用。放到任何你想改變的不良習氣上。要素就是:1,先充分了解這個習氣的後果。2,每天都專門體會、感受一下,可以一天幾次,如果這種惡果變成現實,自己會是什麼樣子,有什麼感受?3,每天一次到幾次,用不了多長時間,也就幾分鐘,但要堅持下去。培養這個習慣,總會逐漸強大到把不良習氣給制止的程度。附帶說一句,這個辦法其實什麼都能改,我剛才說了因果律並不講「公平正義」,你可以種下不好的種子,獲得苦果。你甚至能用來把好的改成壞的。比如一些邪教也是如此,甚至傳銷洗腦也會用到。方法一樣。只不過內容變了。你只要掌握了因果律,就能培養出你想培養的任何結果。區別就是難易程度、善惡不同而已。任務 十四我們前面說因果,很多人都講因果其實挺簡單的,不就是你做了什麼壞事,然後下輩子他還回來么。還有人摻和了世俗的迷信發展出一種觀念。說我們現在的痛苦都是從前做壞事的對象,那些冤親債主們討債導致的。想要扭轉,就得讓這些債主離開、求得他們的原諒,云云。這樣的說法對不對?答案我們先不說。下面我們先說說因果最龐大的部分。因果中哪部分最龐大?是犯戰爭罪,殺了上億的人嗎?不是。請看佛經中怎麼說的:http://www.bskk.com/thread-2664641-1-1.html 身口意三業,意業最重http://www.bskk.com/thread-150755-1-1.html 殺罪有大小,意業最勝我們簡單探討一下就知道了。比如大家或許都或多或少有發脾氣的經驗。但發脾氣的對象未必是某個具體的人。對吧。心情不好看什麼都不順眼。天氣陰沉,可能罵老天爺。桌子礙事可能踹一腳。連電腦死機、網路不暢等特殊的時候,都可能讓你摔東西。這些時候嗔恚怒火併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人。那麼這個時候有沒有惡業。或者說不好的結果?當然有了。嗔恚並不分你是對誰而發,而是這種心態本身就是會有惡果。這並無什麼迷信的問題。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嗔恚的心態不會得到好的、令人愉快的結果。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佛遺教經》經常嗔恚的人,大家都不喜歡和他相處的。這個結果就是普通人也可以預見到。所以說大家切勿以為業力都是因為做了壞事,有了受害的對象所導致的。恰恰相反,有所謂受害對象的業力,僅僅是很小一部分。你殺人,能一天不停的殺么?但嗔恚、貪慾、邪見可以。你偷盜、邪淫也不可能日日不間斷吧。但我們的妄想可以一天都不間斷。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講:罪有三種。一業。二煩惱。三惡行。業中意業為大罪。煩惱中邪見為大罪。這裡說的更明白了。意業造業是最重的。而惡業最重的是邪見。那些不正確的惡見,最為嚴重。我們的妄念包含的貪嗔痴,並不一定是有針對的對象、具體的人。而恰恰是這些業力,恆常不斷,積聚起來遠遠比我們真的殺人放火的業力還要大。我們再引申一步,假如一個人心裡對佛菩薩、守戒的佛弟子心生嗔恚、甚至厭惡。那麼有沒有惡報?嗔恚肯定是有惡報的。但這個惡報,是佛菩薩跟著他報仇導致的嗎?顯然不是。而是種下的種子,自然而然會結果,種下苦果,必定收穫苦澀。種下臭的種子,永遠得不到芳香。這並不是他人糾纏不放的報復。所以前面我們談到的那個問題答案就很明顯了。雖然我們並不否認被人報復也是果報的一種。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並不是說我們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被人報復。那就是對因果的誤解了。在因果的運作中,我們的意業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影響最大的。因果當中,被所謂的「冤親債主」糾纏僅僅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所以想要改變我們的果報,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再對「冤親債主」痛哭流涕,作用也微乎其微。末法時代不少學佛者,雖然自稱學佛。卻並不了解佛教經典中的觀點。靠著道聽途說和自己的想像創造出自己的「佛理」,結果可想而知。起不到作用後信心退失,反而說是佛法的問題。其實真正的佛法講什麼根本不清楚。如果這個問題大家能夠了解。那麼接下來需要做的就非常清楚了。《罵意經》說: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難量。想改變果報,讓自己的福報增長,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並不是什麼放生消業啊、懺悔啊、解怨啊、求大師給你個灌頂、求冤親債主原諒之類。想要改變自己的果報,首先要學習的是:守意。你放生功德能大過救活十方天下人的功德嗎?放一輩子也不可能。還不如守意一日功德來的大。有人說守意一日做不到啊。境界高啊。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啊。可守護自己的念頭、意念。你這個沒學好。 想極大改變「命運」可能性不大。試想,雖然你表面也不是什麼壞人,也不做什麼壞事。甚至還經常做點善事。但平素心念里總是貪嗔痴、邪淫、惡語等等。如何能讓自己的福報有極大的改變呢。你不守意的話,罪業彈指間就是無量,還談什麼消業、積福,改變果報?守意是每個想要增加自己福報的人首先要做的事情、一定能夠要做的事情。而且是最重要的事情。怎麼改變因果、培養自己的福報,我們後面還會進一步探討。接下來,我們就先從「守意」,這個方面稍微做一點具體的行動吧。其實守意並不很難。後面我們會告訴大家訣竅的。任務14下面這個任務,就是請大家試著開始培養自己好的念頭。先請看這個帖子:http://www.bskk.com/thread-72102-1-1.html這個帖子里講述的內容很多。包括了很多方面。我們或許不太可能一開始就全部做到的。所以請大家從中挑出一兩條來。每天實行。比如在道路上,發願一切眾生能行佛法,如在路上。比如吃飯的時候,願一切眾生能得到佛法的真諦,常樂我凈,最為安樂。可以從上面的帖子中自行挑選。然後每日實行。發願只是心念,時間幾乎不會超過幾秒鐘,只要鄭重、真誠即可。這個任務幾乎不佔什麼時間。只是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恆。每天都要做。當然如果你並不覺得多幾條難以實行,那麼可以適量增加一些。但最好是循序漸進。等慢慢習慣了一兩條,再增加。任務十五前面我們說了因果中最為重要龐大的部分,就是我們的念頭。就此我們再深入的看一下為什麼會如此。《佛藏經》有這麼一段佛和舍利弗的對話:若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嫉嗔恚邪見。是人為是常殺生不常奪命不。不也世尊。在家殺生不常奪命。殺生時少不殺時多。舍利弗。於意云何。若人偷盜。偷盜時多不盜時多。世尊。不盜時多。舍利弗。於意云何。若人邪淫。邪淫時多不邪淫時多。世尊。不邪淫時多。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嫉嗔恚時多。不嗔恚時多。世尊。不嗔恚時多。舍利弗。是十不善道中何者罪重。世尊。十不善中邪見罪重。何以故。世尊。邪見者垢常著心。心不清淨。這一段如果用白話簡單說就是:如果有人殺生、偷盜、邪淫等等惡行。那麼他能24小時不斷的殺生傷害生命嗎?能持續不斷的偷盜、邪淫、妄語、嗔恚嗎?都不能。唯有邪見,邪見是24小時持續不斷存在著的。所以十種惡業中,邪見罪重。這樣我們就更容易理解下面的這句話了:《罵意經》說: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難量。這裡說的很清楚,哪怕就是救了十方天下一切人的性命。都不如自己守意一日功德福報更廣大。更何況你去放生有限的生命。這裡是告訴大家哪一個在佛教修行中佔有更重要的位置?「守意」,「觀心」。觀察自心、如法修行。更為重要。常常看到不少人熱衷放生活動,而且各懷目的。有的為了愈病、有的為了求福。放生過後佛教修行卻一概沒有。也不戒殺,而此後自己的願望並未達成。反而怪佛法不靈。實在是令人遺憾。接下來我們繼續探討,按照因果規律,我們能做什麼,讓自己的生活更幸福,讓自己更安樂。用佛教的話說,培養福報、消除惡業?《大寶積經》:善惡猶種植,皆隨業所生, 何有苦子因,成熟甘果者? 現見法如是,智者應思惟, 苦報酬惡緣,為善常安樂。因緣果報,善惡不同,這個過程就如同種植一樣。苦的種子,絕不會生出甘甜的果實。我們可以把因果,想像成一片無盡的森林。我們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語言、每一個行動,都是一個種子,這個種子都會有一個相應的結果。這個結果又會產生某個或多個影響,如同果實又包含了一個或者多個種子。這些種子繼續落地、生根、發芽、結果。如此無窮無盡。如果我們把因比喻成種子。而種子經過發芽、成長,最後結出果實。果實比喻果報。那麼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不喜歡的果實不出現呢?現實中種子不能發芽、成長,結果的情況有沒有?很多啊。原因呢?沒有適合的條件!土壤條件不對、氣候不對、水分不夠、陽光不夠等等。總之一句話,沒有合適的環境。因果也是如此。由因到果是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眾多的條件一起促成。想要惡果不出現。那麼辦法就是不給惡果出現的環境,破壞惡果形成所須的各種條件。這樣惡因就無法成為惡果,我們想避免的惡業自然就無法形成了。所以破除惡業的方法並不是去「還債」。而是積極的避免惡業形成。是避免「還債」。在《大般般涅槃經》里明確的告訴大家,我們為什麼學佛?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故。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我們之所以學習佛法,就是為了讓惡果變小,讓那些尚未成熟的惡果消失。如果一切因必定會變成果的話,那我們就沒必要修習佛法了。所以學佛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以前所造惡因不成熟為惡果。或者結個又小又輕的果實。希望我們造的善因,結個又大又甜的果實。對於這個道理,《大般涅磐經》中曾經闡述了一整段的比喻。在下面的帖子里詳細介紹了:http://www.bskk.com/thread-2796348-1-1.html怎樣才能不受惡報?從這裡我們可以系統的了解到,調整因果的原理就是調整從因至果的這個過程,調整這個因果運行的環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緣」。也可以叫「各種條件」。如果我們擁有一個適合善因成長的環境,不適合惡因成長的環境,我們的果報、現實的境遇就會越來越好。即便有些許的惡果,也會被壓低到最小的影響。而想要營造這樣一個環境,就要按照佛所說的: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這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案。當然具體生活中,我們是不太可能一下子就做到的。所以佛教也有逐步練習、逐步提升的辦法。先從簡單容易的做起。但不能因為我們好像做不到,就放棄,就覺得不可行。甚至還想找些什麼神奇的大法,靈驗的咒語來解決。這就是走了彎路。因為無論你是否做到,因果都照樣運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有各種不如意的事情的原因,因為我們之前沒做到,所以才會有惡果。沒有這個「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的環境,任何「大法」「咒語」都不可能結出甘甜的果實。在因果面前沒有例外。下面我們就開始實際實習一下,調整因果,改變自己的因果環境的小小一步:任務15說起培養福報,很多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佛教中最常提起的「布施」,布施獲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人人皆知,無論你信不信,多數都知道有這麼個說法。並不是人人都熱衷於布施的。有的是不相信,有的是雖然相信但沒錢。本身已經很窮困了。還怎麼布施呢?在《優婆塞戒經》里有這麼一段講述:「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糗也。誰有一日食三揣糗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乞者。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綖施人系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大意是:雖然有人說自己沒錢、很窮,但雖然窮,你總有一日三餐吧,總有遮體的衣物,總有身體力氣吧。你總可以分出飲食、義務給更窮困的人,甚至布施給鳥獸蟲蟻都是可以。見到他人作福布施,你總可以前往幫助,隨喜讚歎。這樣也可以有很大的福報呢。所以布施並不單純看錢財。沒錢的也一樣可以布施。比如在論壇上遇到他人宣揚佛教經論,解疑釋惑,大家隨喜讚歎就是一種方式。那麼關於不需要錢財的布施,佛提出了七點。大家可以了解。並逐步應用在現實生活中:http://www.bskk.com/thread-12197-1-1.html不損財物,獲大果報的七種布施因緣---節錄自《雜寶藏經》這裡列出了七條,除了第5條之外,請大家挑選自己能經常做的1、2條,結合第5點,每日實施。不求一開始你能做到多好,只要每日都做一點,每天都實習一下就好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講: 一切諸業皆從習起 。習慣成自然,養成這種布施的習慣,你自然會看到改變。任務 16了解了因果的運行規律,我們就可以對生活中的絕大部分問題有了清晰的視野,不再渾渾噩噩,不會感到迷茫無助。你會大致知道自己目前的境遇的來源和改變的方法。也不會陷入宿命論那種無力回天的絕望。現代社會中很多人對因果的了解是道聽途說加上一點自己的推測,所以知道了之後要麼感覺荒謬,要麼是更加苦惱了。而佛教中真正的因果律,會讓你感到清晰明了,如同撥雲見日一般。理解之後,很多對於人生的疑問都會消失。當然有不少曾經接觸過佛教的朋友會問,你雖然說因果不是宿命論,但佛教不是說有定業嗎,定業不就是命運嗎?有的甚至以定業當作算命存在的依據。說到定業這個詞,其實又是一個典型的誤解佛教教義的內容。大部分人是從字面了解定業的意思的,然後再從各種渠道聽一些內容形成了對定業的理解。真正佛教講什麼是定業其實並不清楚。請大家看看這個帖子:http://www.bskk.com/thread-72859-1-1.html定業和命運《占察善惡業報經》講:現在苦樂吉凶等事。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 。前面我們說了好多緣合故有,緣盡則滅的因果運行。那麼後面這個業集隨心是怎麼回事?業力是如何隨心而變的?你從《大般涅槃經》這裡就能看出來了。業力、因緣的聚合是怎麼調整變化的?你的心,你的心念改變的。完全取決於你怎麼想的。你對一件事情特別堅定,不後悔,那這個業力也會「堅定」。經典對定業的定義非常清楚了。之所以叫定業,就是因為你做了這件事,決心不變,非常肯定。無論你做的是善、是惡,只要你堅持認為這是對的,是自己該做的,一點也不後悔,心生歡喜,這件事情就成了定業,就會一往無前的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所以說業力的轉變聚合就取決於你的心念。你的心念是業力的主宰,業力因緣的聚集調整就是隨心而變。比如《正法念處經》 有兩個偈子: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得種種諸果報。心為系縛解脫本。是故說心為第一。為善則能得解脫。造惡不善則被縛。這兩個偈子說的很清楚。不用我們多解釋了。我們只要知道佛教說的定業,並非所謂的「命運」,完全取決於一念之間。在《大般涅槃經》最後明確說了: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嚴格的說沒有所謂的定業。業力都是不定的。又有些對佛教有些了解的人會問了。那佛在經典中有好多預言,比如授記某某多長時間成佛,這不是在說定業、命運么?這一點我們先從一個趣談說起。有人問難,佛不是什麼都知道么?那他能預測出我接下來邁哪條腿么?當然稍微一想就知道他想什麼。就是如果說他邁左腿,他就邁右腿,反之也可以。總之你是預測不對的。這個其實蠻有道理的。大家想想這裡說明了什麼?說明預測本身是會改變結果的。所以佛在經典中有過預測。但佛陀的預測並不是和算命先生一樣,預測你一生如何如何。佛陀預測的只會是那麼幾件事,未來或者末法的某個現象、某人未來的某個果報、某人何時成佛之類的。關鍵的並不是預測什麼,而是佛所說的不是無意義的,不是沒有利益的。佛陀所說都是為了利益人的。也就是說他的預測、預言都是對大眾有益的。這一點算命先生是絕不可能做到的。他們無法了知自己忽悠一通之後所產生的後果是好是壞。(其實前面已經提到了。佛陀已經告訴大家算命的結果是好是壞了)。你會在佛經中看到佛陀的預言,都是建立在令人獲益的基礎上,以無上智慧,了達因果,開示未來。也就是說預言之後的後果,絕對是為了利益人的才會去說。《金光明最勝王經疏》總結了三種授記成佛的原因:1菩薩多修功德,證得法性,故授記。(就是菩薩修行已經達到了足夠的水平,所以授記)2修證階位較淺之小菩薩,其成佛之種性尚未決定,時或生疑,為去除其疑,堅固其道心,乃為之授記。(那些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為了斷除他們的疑惑,授記為了讓他道心堅固)3令欣求佛果者見此授記,欣己當來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記。(為了讓旁邊、周圍的人看到,心起嚮往,希望將來自己也能得此授記)但是請注意,並不等於授記是一成不變的。正面的比如:經典中對於授記後提早成佛的記載比比皆是。釋迦牟尼佛本身就是個例子。但也有負面的,我們看看《央掘魔羅經》講的一個故事:http://www.bskk.com/thread-2657990-1-1.html請重點看5樓的詳細說明。我們打個比喻,佛教的授記,就如同一位了解農事的老農,根據一片麥子的情況,比如種子、土壤、雨水天氣等情況,做出這片麥子大約還要半個月就要成熟收割,而且產量大概多少的預言。這個預言的確很大可能實現。但是此後,也有可能施入的化肥提早催熟了幾天。也有可能老農想抽袋煙,不小心點著了旁邊的草垛,一把火把稻田毀了。但是你也不能因此說老農之前的預測是錯誤的。誰都知道這個預測合情合理。那麼為什麼預測之後也可能出現不好的結果呢?其實很簡單。佛陀所預測、預言的東西大部分都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定業。也就是種子已經成長、開花甚至開始結果,已經眼見就要成熟的那種情況。定業是可以預見的。就如同莊稼即將成熟一樣。但是不定業,是不固定的,無法確定果報形成的時間、地點,和程度。而不定業當然也就無法預測。否則也就不能叫不定了。但是不定業不等於是不能實現的。就如同我們先邁哪只腳一樣,不定業貫穿於我們大部分生活之中。那麼前面提到的《央掘魔羅經》那個例子,迦葉如來授記一個人將會成為轉輪聖王,結果這個人聽了之後一高興,吃的太飽、撐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看下面這個帖子,就知道怎麼回事了:http://www.bskk.com/thread-2806589-1-1.html《佛說九橫經》人生安全手冊橫死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尤其是現代社會,中國一年死於交通事故、死於火災、觸電的人群,已經相當於一場局部戰爭了。而這個問題卻只需我們稍微謹慎、小心一點,多懂一點安全知識,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這個危險。所以,無論你學不學佛、無論你相信不相信因果。多懂一點安全知識、平素小心謹慎一點,都是應該的。從這裡你也會發現算命的荒謬性。一輛車出了車禍,死了十幾個人。你說這些人的生辰八字拿出來給算命的算算。他們會算出來這些人同一天會死么。任務16這次的任務就是:1了解一些安全常識。這方面的知識,網路上很多,搜一下,看一看。2有孩子的,了解一下,嬰幼兒養護的安全常識。3開車的,除了安全知識之外,還要多了解一些有經驗的老司機、交警的經驗之談。4每個人都該了解一下飲食的安全知識。至少知道哪些食物搭配會產生嚴重的後果。(不要輕信所謂的食物相剋。一定要看看其是否是有科學道理)任務17談了這麼多因果相關的內容。一個是因為因果律是佛教中一個基本理論,了解佛法繞不開。另外一個是對於因果目前絕大部分的人是誤解的。甚至相當一部分自認信佛的人也是誤解的。覺得因果很簡單、不就是欠債還錢,殺人償命么。我們談了這幾節,大家應該了解因果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的。首先它不是宿命論。因果是事物運行的一種規律。這個規律你了解了之後可以改變自己隨波逐流的狀態。如果我們用一個花園來比喻。那就是花園中有各種各樣的種子,有的已經發芽、開花、成長,結果。有的還蟄伏於地下,沒有發芽活動的跡象。已經結果的,有的結出來又大又甜,有的則又苦又澀。甚至有毒。如果你不知道因果律。那麼結果就是花園裡的果實完全是根據各種條件,比如陽光、水分、相互作用等因素,自發運行,屬於「隨機觸發任務模式」的。如果你知道了因果律,就如同一個高明的園藝師。可以調整溫濕度、土壤成分,調整植物間的相互作用,種植各種能結出你希望的果實的種子,避免不好的種子,逐步變成只結甜美果實、盛開美麗花朵的地方。那麼接下來有人會說。我怎麼知道什麼因有什麼果呢。是的,普通人無法窮盡因果。很難了解一件事情的所有來龍去脈,世間的事情或許還能推測一二,但涉及到一些無法用世間理論解釋的就根本無能為力了。比如為什麼有人一生出來就是王子、公主,富二代、官二代。沒有生活壓力。有人卻是孤兒,無人撫養,窮困貧寒?為什麼有人聰明,聞一知十,有人卻過目就忘,蠢笨無知。為什麼有人天生有殘疾、有人卻健壯無比。為什麼有人賺錢卻保留不住,總是各種原因流失掉,為什麼有人能抓住一個機遇,一躍成為商業巨子。為什麼有人仕途得意,有人鑽營一輩子卻毫無收穫。這些在因果律中時有一定規律可循的。而佛陀在經典中也詳細敘述了這部分因果的內容。比如:http://www.bskk.com/thread-120062-1-1.html 佛說業報差別經 ----正確的因果觀(1)長壽與短命http://www.bskk.com/thread-120058-1-1.html 佛說業報差別經 ----正確的因果觀(2)健康與疾病http://www.bskk.com/thread-44704-1-1.html 佛說業報差別經 ----正確的因果觀(3)端正與醜陋http://www.bskk.com/thread-44889-1-1.html 佛說業報差別經 ----正確的因果觀(4)富有與貧窮http://www.bskk.com/thread-45425-1-1.html 佛說業報差別經 ----正確的因果觀(5)權貴與低賤http://www.bskk.com/thread-53429-1-1.html 佛說業報差別經 ----正確的因果觀(6)貴族與賤民http://www.bskk.com/thread-55148-1-1.html 佛說業報差別經 ----正確的因果觀(7)正智與邪智這個系列的貼子里說明的就是一些因果的大致方向。但實際上的因果運行時非常複雜的。我們自己很難一一理清楚。我們只能通過佛陀的講述知道個大概的規律。當然在此之前,我們需要重申一點。因果運行是以什麼為核心的呢?前面說了是我們的心念。現在苦樂吉凶等事。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業集隨心 這個詞,我們要牢牢記住。業力的聚集運行,最終形成結果,是我們的心念調控的。例如我們說的「定業」。之所以會形成定業,形成最終的果報。是因為什麼?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是名定業。就是因為我們的心念堅定。認定了這件事情該做、做的對,不後悔。這就成了定業。這就是心念在調控業力的運行。所以你了解了因果規律,其中最為重要的原理、原則就是這個:業集隨心。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接下來我們就要利用因果原理來調整自己的生活。調整:「現在苦樂吉凶等事」。調整我們人生的吉凶禍福了。我們學習佛法,首先就是想要從前的惡業不成熟,消失,一筆抹殺才好。以前欠的帳一筆勾銷,以前做的惡不再有惡報。那麼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讓將來肯定會有果報的惡業先從定業,變成不定業。讓肯定有惡報的,變成不肯定、不確定、不一定。對不對?那麼我們了解了業集隨心的原理,該怎樣運用他,把定業先轉變成不定業呢?定業是因為我們做這件事情的心念堅定,做了之後不後悔、堅持自己做得對。那麼想要把它變成不定業該怎麼辦?很簡單,你只要後悔就夠了,只要知道這件事情是錯的,不再有堅定的信心了,不再堅定的認為這件事情應該做。這樣定業就變成了不定業。當然不定業也未必就沒有惡報,就不變成現實。怎麼解決還有後續的辦法。但是首先你要從定業轉變成不定業。先從肯定有惡報,變成不肯定。說道後悔,不少人都會說,我經常後悔好多事情啊。這原來還有好處?不要錯會了。如果我們要準確的表述這個問題,得換一個詞,在佛教中這個叫:懺悔。所以你如果看到這裡,就會明白,佛教中講懺悔既不是搞什麼宗教信仰的儀式,也不是談道德規範、更不是單純為了追求什麼心靈救贖,安寧。懺悔,在佛教中就是調整因果,調整我們自己果報的第一步。如果沒有這一步,從前的惡業,將來定有惡報,談不到消除定業。談不到調整因果。只有先從懺悔做起,定業才可能消除,從前的惡報才可能消失。也就是說,除非你能首先對從前的惡業懺悔,認為從前的惡業做錯了,是不對的,是不應該做的;否則業力一定會按照原來的路線運行下去。最終看到果報是遲早的事情。談到這裡,我們講個不少人都對佛教困惑的問題。很多經典里都描述了,建造佛寺、印刷傳播經典、布施會有很大的果報。念誦佛菩薩名號,陀羅尼會有加持力,會有護法護佑、佛菩薩護佑。我們也經常見到,一些人早先曾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但因此獲得了一些資財。他們拿出一部分來,修橋鋪路,搞搞慈善,甚至建寺、印經。自己吃齋念佛。以此求得佛菩薩的護佑,免除自己的罪過。結果各不相同。有的好像有效,有的好像沒效。現實中各種結果都有。的確有貪官,到處拜菩薩,最終還是被繩之以法。現實的例子就有。那麼有人認為這是佛法不靈,有的則認為這如果也能靈,佛菩薩太不公平。不過無論如何,佛菩薩似乎都很難做。其實這和佛菩薩關係也不大。我們了解了因果律就可以對這樣的現象理解得很清楚了。無論你建寺印經,布施慈善也好。想要惡業不成熟,想要惡報不變成現實。首先一條就是懺悔。假如你還認為自己從前的惡業做的對,有價值,有意義。那惡業就不會消滅,惡報就必定會有結果。定業就不會變成不定業。反觀上面說的例子,其中有多少人,是因為反省到自己從前的過失,而去行善布施呢?相當一部分人,恐怕是覺得自己很聰明,你看我從前雖然作惡,但現在花一點錢,做做功德,就能滅罪了,就能有佛菩薩保佑了。心底里恐怕覺得自己最聰明,做的事情完美無缺、滴水不漏吧。這樣的人你說可曾真的有懺悔之意?這還說是表面有懺悔的。還有那些根本沒有懺悔之意,一心就以為我供佛拜菩薩,就能保佑我升官發財,免災去難的。因為自己供佛、拜菩薩,建寺印經了,所以認為自己作惡事沒關係了,依然堅持作惡。甚至還有的因為自己做了功德可以贖罪,更肆無忌憚的作惡。這種人把佛教當生意做,把佛菩薩、護法當黑社會收保護費的。那就更不用說了。業報該有的時候肯定會有。定業肯定會報。說到這裡,我想問問什麼是真正的懺悔?比如一個小偷、強盜,做了一筆買賣,然後跑到佛菩薩像前懺悔,痛哭流涕。然後起來一轉眼,繼續干下一票。你說他是真懺悔嗎?這當然不是真的。不僅不是真懺悔,甚至是自欺欺人,可能會罪加一等。因為又加上一條妄語的問題了。所以是不是真懺悔了,首先要看什麼?看你以後還做不做。你是不是積極地改正。這是最基本的吧?所以《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講: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這句話說的很明白了。基本不用解釋。真正的懺悔是讓定業消滅的第一步。是讓惡果消失、減少的必要條件。如果你沒有真心懺悔,那麼定業還是定業,惡果必定顯現。後世佛教中逐漸產生了很多種懺法,所謂懺法,就是懺悔的儀式規範,根據不同的經典編纂。比如梁皇懺、水懺、光明懺等等。其實這都是表面的儀軌。真正的核心就是一句話: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這個做不到,你請多少人念經做懺都沒用。任務17說到懺悔,首先我們要有個標準。那就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如果你不知道這個,自然談不到什麼懺悔。這個標準,並不是我們普通世俗的倫理道德,更不是地區風俗習慣,甚至和法律規定也不盡相同。因為這裡說的是因果的運行規律。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無論你說你信仰什麼宗教、是什麼民族、有什麼風俗習慣、是哪國人。都是同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並不是佛菩薩規定的、創造的。而是佛菩薩告訴大家因果律運行的規律。那麼佛菩薩告訴大家這個善惡的標準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本節前面那個系列帖子所說的:十善業道。具體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就是這是個標準來判斷。我們知道了標準,該怎麼懺悔呢?我們從前或多或少都做過很多錯事。現在有的都已經記不起來了。這該怎麼懺悔?甚至如果你相信世間六道輪迴,人有前生來世,那歷次輪迴的事情你都沒有了記憶。該如何懺悔?大家先看看這個帖子:http://www.bskk.com/thread-47730-1-1.html對懺悔的說明。這一次的任務,也很簡單。每日晨起,鄭重念誦這段經文: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凈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凈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普賢行願品》中的一段。有人可能會說,我信心也沒那麼足,可能懺悔也不會那麼誠心、這麼念一遍有用么?前面我們曾經說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一切諸業皆從習起。一切業力,包括善業、惡業,都是如此。都是從習慣做起。這個問題後面我們也會提到。所以不管你信不信、不管你誠心有多少。鄭重地每日念誦一遍。每天可能也就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不難吧
推薦閱讀:
※有時會給人一種太客氣的感覺,怎樣才能和人保持一種親而不疏的關係呢?
※朋友妻的誘惑讓我不知如何選擇
※朋友間傾訴負面情緒和負面經歷,是否會消耗另一方的「正能量」?為什麼?如果是「消耗」,能否夠取得某種平衡,或者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受歡迎的人有哪些特徵?
※男女睡過之後,還能做普通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