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際東方散文獎徵文】馬明高|到乾陵看媚娘

64

到乾陵看媚娘

武媚娘就是到乾陵了。她歷經滄桑傳奇的一生,變成82歲的武阿婆了。她若不去乾陵,能去哪兒呢?我對隨行的從老家呂梁學院本科畢業正在咸陽西藏民族大學讀碩士的女生伊文說:「今天,咱們就到乾陵看看咱們的老家人,武媚娘。」伊文笑了。開車的林師傅也笑了。坐在后座的兩位上海對外貿易大學的女教授也笑了,說:「好,那我倆就陪你們也去拜拜老鄉。」

林師傅路熟,一下子就把我們拉到了乾陵的第一道門那兒。這個地方正好,一下車,你就不由地被這規模宏大、無比壯觀的乾陵震撼了。梁山主峰渾圓挺拔,從莽莽八百里的關中黃土高原台地上拔地而起,東臨豹谷,西臨漠谷,地勢高峻而不險,山石崔嵬而蒼潤,翠林綠草豐茂而披山,充滿蓬勃生機。從第一道門這裡鋪陳出去的御道,長長復長長,彎曲穿越長林木草直抵而上。再走幾步,則看見梁山主峰前面的南二峰,低於主峰,卻東西對稱,渾圓挺秀如乳。果真,導遊說就是如此。她說你若站在咸陽塬上遠望這偌大的乾陵,真的就像一位新浴之後的美人,靜穆地仰卧於莽莽蒼穹之下。梁山主峰是其頭部,東西對峙的南峰為其乳,乳峰之南坦蕩如砥的黃土高原,則是其修長的身軀。主峰之北碧綠的松林是其飄逸的長髮。導遊說媚娘選中梁山為其夫高宗李治建造陵寢,有人說是大有用心的。唐太宗時期的堪輿家李淳風就說梁山風水「大有利於女主」。而後來唐高宗又為媚娘下詔書,「令天后攝國政」。所以,就有人說乾陵是媚娘想當皇帝的實物佐證。不知是天意,還是人意,或者是因勢而為之,反正,乾陵就真真切切成了一尊「睡美人」,大大方方的,而不是扭扭妮妮;威威嚴嚴的,而不是藏藏掖掖的,仰面而卧於天地之間。好一個老家的親戚,武媚娘!你讓我們這些從你家鄉而來的後輩親戚們是何等的感動!

陝西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最多的地方。古京都長安城以北的第一道高原——咸陽塬,是秦漢兩朝帝王的陵地和陵邑。為何叫陵邑呢?古代每給一位皇帝建造陵墓,就相當於今天的城鎮化一次。陵墓周圍自然就形成了一個不小的城鎮了。而這長安城以北的第二道黃土高原和北山各個主峰,就成為唐朝皇帝的陵墓集中所在地了。唐王朝至公元618年高祖李淵建國,至907年哀帝李祝滅亡,前後290年間,共歷21位皇帝,除昭宗李曄和陵在河南偃師,哀帝李祝溫陵在山東菏澤以外,其餘19位均埋葬在這一帶。因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一處,所以成陵18座。這浩蕩18陵,分布在陝西西起乾縣,中經禮泉、涇源、三原、富平,東至蒲城6個縣境,綿延150多公里的關中大平原和渭河旁邊的茫茫丘陵山峰之上。它恰好形成了一個以唐京都長安為中心而平鋪於渭河以北呈102度的扇面形,古稱「渭北唐十八陵,」或「關中十八陵」。

在這唐十八陵中,最為宏大壯觀的就是這乾陵了。它營建時期時值盛唐,經武則天、中宗、睿宗至玄宗執政時期才告全部竣工,歷時57年之久,建築富麗雄偉,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其陵園地面建築仿唐長安城格局,分內城、外城和陪葬墓區三部分。據《長安志圖·唐高宗乾陵圖》記,乾陵「周八十里」,有城垣兩重,「內城城牆南北一千一百步,東西九百步。外城城牆南北二千五十步,東西一千二百步。」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碑亭、狄仁傑等六十朝臣畫像祠堂。儘管在葬武則天后的一千八百年里,多次重建和維修,但現在再也找不回過去的那些輝煌了,遍目只見茂密的松柏樹林,還有俯首可拾的殘磚斷瓦。歷史輝煌已經被時光碾成了一堆隨處可拾的破磚碎瓦了。

像范冰冰那樣年輕貌美的武媚娘,我們是見不上了。「今日阿婆心力盡,乾陵看似老僧頭」(金人詩)「阿婆頓忘貞觀事,野老指傳嗣聖年」(明人詩),乾陵又名「姑婆陵」,據說是因民間喚武則天為「阿婆」得名。也有的說是因主持武則天葬禮的是其侄子武三思,民間順其後代稱之為「姑婆陵」了。

武媚娘倒是一個極其聰慧的人,留下了一塊頂天立地的「無字碑」。但從「兩宋」開始,對她的肆意編纂就十分旺盛了。一直至今,都是如此。反倒不見一個真實的武媚娘了。可是,走進乾陵,我們從這些現存的文物古迹中,破磚碎瓦中,還是可以尋找到媚娘和與其丈夫李治共同創建的盛唐輝煌的。

其實,我是很不喜歡范冰冰飾演的武則天的。在過去的所有武則天的影視劇中,我覺得,劉曉慶飾演的還算有些靠譜。起碼,只有像劉曉慶這樣經歷過人生多次大起大落的女人,才能有武則天的體驗。范冰冰嬌媚有餘,時尚有餘,輕浮有餘,哪能撐得起堂堂武媚娘?我還是喜歡叫我們的老鄉為「武媚娘」,不喜歡叫「武則天」。其實,「則天」這是她去世後,唐中宗給封的。她在老家文水時,名字叫「武照」。14歲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太宗賜號「武媚」,人稱「媚娘」。(見《舊唐書》卷6)我覺得還是人家唐太宗有魄力有文化,叫「武媚」好。老百姓也有眼光,叫「媚娘」也好。這才像個女人的名字。「武則天」太陽剛太霸氣,有點「高大上」。公元690年,她正式登上皇帝的寶座了,改「照」為「曌」,音同字不同。這個字是她造的,有「日月當空,恩澤天下」之意,從中可見家鄉皇帝媚娘之寬廣如乾坤的胸襟和情懷。

到了乾陵看什麼呢?就是要看乾陵的那些無比壯觀的石刻。從中可以撫摸到歷史的影子,撫摸到媚娘李治夫君「共治天下」的燦爛輝煌。順著這長長的御道你往上走吧,有石柱華表、翼馬駝鳥、仗馬和控馬馭手、拄劍石人像、述聖碑和無字碑、六十一蕃蕃臣石象,還有那些威嚴不可侵犯的石獅。導遊說共計124件,真的是浩浩蕩蕩,洋洋洒洒,組成了一組又一組的中國古代社會帝王陵園內最龐大的石雕刻群,代表了媚娘夫婦共治天下的高度發展的燦爛文化和石刻藝術。你看那高大的石柱華表,方形礎頭代表大地,圓球柱頭代表蒼天,中間的八稜柱代表八卦表示的八個方位。整個造型典型地體現了唐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石柱上中式和歐式陰刻紋飾的相結合彰顯了大唐開放的視野,礎座的方形加覆蓮十六瓣與柱頭仰蓮托出珠的圓球體,寓示著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現象的崇拜。將石柱立於陵首位,昭示著生命長存的理念和「昭其德政」的宏偉氣魄;你看那翼馬和駝鳥,一匹匹從波斯來的「天馬」造型,挺拔雄健,駿逸豐滿,表情剛烈,神態凝聚而力量含蓄,充滿了天地間的瑞氣。那來自非洲、西亞的駝鳥都是行進狀,體態活躍,羽毛豐滿,昂首挺胸,生動自然;你再看那5對身披鞍韉的仗馬,圓潤雄健,身穿圓領緊袖式大袍,腰束帶,腳著靴,雙手置胸前的控馬馭手體態端莊威嚴;你再看那10對拄劍的翁仲和直閣將軍,身材魁梧壯偉,肥頭大耳,氣質端勇,雙手拄劍恭立,雙目注視前方,或皺眉,或沉思,或嚴肅,或微笑,或謹慎,或憂慮,都在盡職儘力地守衛著這偌大的陵墓。真是「野火空山拜墓堂,松岡濕翠灑衣裳。行人慾問前朝事,翁仲無言對夕陽」。(明孫友篪《過古墓》)

看見東西那兩幢高大的石碑了嗎?立於朱雀門外司馬道西側闕樓遺址前的是述聖紀碑。碑頂呈一完整的廡殿房屋狀,四檐角各雕一頭頂斗拱的護法力士像。碑身由五塊方石以榫卯相接而成。座呈方形,由四塊方石拼成,其正面陰線刻海石榴紋飾和瑞獸《獬豸圖》。碑的頂、身、座正好七節,民間稱「七節碑」。節數取於「七曜」,即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意即李治的「文治武功」如「七曜」光耀天下。據《舊唐書》卷5記載,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公元683年12月27日)夜,李治帝崩逝於東都洛陽之貞觀殿,享年56歲。臨終說:「天地神祗若延吾一兩日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並遺詔:「七日而殯,皇太子即位於柩前,陵園制度,務從儉約。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武則天)處分」。群臣上謚號「天皇大帝」,廟號「高宗」。文明元年五月丙申(公元684年6月3日),武媚娘遵照高宗遺願,命睿宗李旦護送其靈駕西返長安。於八月庚寅(9月25日)葬其於雍州好疇縣(今乾縣)之梁山,曰乾陵。據《來齋金石刻考略》載:碑文《述聖紀》為武媚娘親撰,他們的三兒子中宗李顯書丹,並石刻「填以金屑」。經千年的風雨和時光剝蝕,今許多文字已浸泐不清,金飾也紛紛剝落。就是仔細查看,也是金屑痕迹,稀之又稀,依稀不見。倒是處處可見後代文人特別是宋、明兩代文人題刻的多餘詩文;無字碑立於朱雀門外司馬道東側闕樓遺址前,無疑為歷代碑群中之巨制。整個碑用一完整巨石雕成,圓首方跌。碑首刻有8條相互纏繞生動有力的螭龍,螭龍下垂兩側。螭為古代傳說中喜好登高的一種沒有角的龍。碑身兩側刻有巨大的《升龍圖》,龍爪鋒勁尖利,身軀矯健扭動,騰雲駕霧,充滿力量。碑座陽面正中線刻《獅馬圖》,雄獅昂首怒目,威猛強健。駿馬俯首屈蹄,安穩就食。其餘三面已浸泐不清。據史書記載,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前立「無字碑」者,以唐乾陵為最早。《舊唐書》卷6記載:神龍元年十一月壬寅(公元705年12月16),武媚娘崩逝於洛陽上陽宮之仙居殿,終年82歲。「遺制附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唐中宗遵照其母「歸陵」遺制,於次年正月丙申(公元706年2月8日)護則天靈駕還西京。五月寅申(7月2日)與其夫李治合葬於乾陵玄宮。睿宗李顯即位,詔依上元年(674—676)故事,復其號為「天后」,追尊為「大聖天后」,後改尊號為「則天皇太后」,故史稱武則天。今已見無字碑上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也是北宋至明的文人們的多餘詩文題刻。當然還有現代人認不出來的少數民族文字,有人說是契丹族的文字,不得而知。

闕樓遺址背後,則立著兩群國雕的石人像,那就是著名的六十一蕃臣石像,也叫王賓像。這些石人像都和真人一般大小,均身穿圓領緊袖右衽或翻領左衽武士袍,雙手攏袖作抱笏或雙手作持笏於胸前狀,均腰束革帶,帶上或系長小囊,或掛蹀躞,或持魚袋,均為唐制五品以上官員。《唐要會》載:「垂拱二年正月二十日赦文,諸州都督、刺史,並准京官載魚袋」。他們在乾陵雙足並立,兩手前拱的儀態,表現了盛唐時期蕃臣歸命中央,拱衛天子,侍衛宮闕所特有的氣質,無疑是媚娘、李治夫君「共治天下」時期民族團結融合、大唐多民族共存的歷史見證,也是作為地方官或部落首領到長安去洛陽朝覲天子、聽命召喚的歷史寫實。這不能不說正是他們夫君天朝「統治四夷」的最生動的寫照?也不能不說是遠至今蒙古國肯特山一帶、前蘇聯明布拉克一帶,以至今伊朗等蕃國「依唐如父母」、「四海同歸」、「蕃漢一家」的動人情景?後來的明朝劉伯溫曾賦詩曰:「蕃王儼侍立層層,天馬排行勢欲騰」。導遊說這個六十一蕃區均是真有其人。這些石像初立時,背部皆刻國名、族別、官職、銜爵和姓名。由於歷經千餘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今模糊可辨者僅有七尊。現在我們看見的這些蕃臣石像均已無頭,都是因為他們的後人來乾陵看見自己的先祖拱立於此如此恭敬覺得大失體面,而紛紛搬頭而去。導遊是這麼說的,我後來回來翻遍史料,也不見有這樣的記載。倒是《陝西通志》卷71載:「高宗之葬,諸蕃酋來助者甚眾,武后不知太宗之餘威遺烈,乃欲張大其事,刻之以誇耀後世也」。又日本學者足立喜六《長安史跡考》中說,這些蕃臣石像「是乾陵營造之際來助工役的人」。不管如何,都形象地反映出了大唐王朝的國威以及大唐和這些邊境民族、國際的睦鄰友好關係。

看完這東西兩大群「六十一王賓像」,沒往前走幾步,就看見朱雀門前的一對石獅了。獅子本是非洲、西亞和美洲等地之物,據《漢書·西域傳》載: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後,獅子才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傳入中國的第一隻活獅子,是東漢順帝時西域疏勒國國王派使者送至洛陽的進貢品。你看那石獅身軀前立後蹲,穩如泰山,前肢挺拔,昂首挺胸。胸肌變兀,豐腴發達。巨頭捲毛,似層層鱗披。硬額濃眉,突目隆鼻,闊口利齒,舌頂上頷,似聞隆隆吼聲。整個造型渾潤傳神,有頂天立地之勢,巍然不可撼動之狀,給我們以氣宇高昂、雄健威武之美感。把它們放置於陵園前,使整個陵園頓增神聖、尊嚴、凜然不可侵犯,讓我們這些從老家來的人,頓時感到了乾陵的威武大勢和盛唐帝國的儼儼強盛。

看罷這些豐富而壯觀的石刻群雕,再走彎曲長徑古道,就興趣不大了,都是滿地的破磚碎瓦和兩旁的翠綠松柏。我已經心滿意足了,想打道回府。林師傅說:還有幾處陪葬墓也可以觀光。那兩位上海的女教授儘管中午還要著急登機回滬,卻還遊興十足。那好,我們就讓林師傅拉我們到那幾處看看如何?

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的李賢,永泰公主李仙蕙中的李仙蕙,還有懿德太子李重潤墓中的李重潤,這都是與武媚娘關係十分密切的人。或兒子,或孫女,或嫡孫,照有些史書上的記載,這幾個人的死都與武媚娘大有關係,彷彿她就是個心狠手辣,屠子殺女的大惡魔。對這些我是大有疑慮的。成書於後晉的《舊唐書》中並沒有媚娘殺女誣陷王皇后的記載。對媚娘的誣陷始於「兩宋」,特別是歐陽修的《新唐書》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到了明代,宋代的「理學」又盛,「男尊女卑」觀念泛濫,對武媚娘的誣衊和打擊就更到了極致的程度。我總覺得歐陽修、司馬光這些人的世界觀有問題,他們寫的史書從骨子裡就是寫給皇帝看的,效忠於皇帝佬的,不像司馬遷的《史記》那樣多有「公心」,是寫給天下人看的。我覺得毛澤東主席對武媚娘的看法還算公允。畢竟是當過「皇帝」的主兒,有生活體驗,能夠理解媚娘的身世。他老人家在《二十四史》閱讀批註中說:「有些史書是把武則天寫得一塌糊塗,荒淫得很,不理朝政,這樣她怎樣治得下去?我就不信」。「說武則天不簡單,我也覺得不簡單,簡直是了不起,封建社會,女人沒有地位,女人當皇帝,人們連想也不敢想。我看過野史,把她寫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榷」。

看章懷太子墓室內的壁畫《打馬球圖》、《狩獵出行圖》、《客使圖》和《觀鳥林蟬圖》,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千餘年前唐王朝那幸福、自由而奔放的生活情境。看看那規模龐大的儀衛圖、侍女圖、客使圖、馬球圖,就知道唐代的宮廷生活如何得豐富,體育運動如何得旺盛,友好往來多麼得頻繁!再看看永泰公主墓室的《宮女圖》,圖中有宮女約30人,一個個體態豐滿俊秀,形象楚楚動人,步伐輕盈文雅,或手執多種侍奉,或雍容華貴,目視著前方,多麼得肅穆寧靜,多麼得溫順平和!整個的畫面場景氣勢是多麼得和諧而吉祥。再看懿德太子墓室東壁的兩組壁畫,一組畫宮女6人,頭一人為領隊,其她人分別手托蠟燭、捧包袱。另一組畫宮女7人,頭一人為領隊,其她人分別手托盤、瓶、蠟燭、杯、團扇等,人物體態豐盈典雅,姿態各異,生動傳神,色彩絢麗,真實地反映了大唐時代宮廷日常生活。感動得著名畫家葉淺予賦詩曰:「妙得容顏刻芳體,曲盡風姿寫儀態;寂寂廊下亭亭立,處處神態遊人愛;妙手到此功已畢,留得餘思動爾衰」。(見《太公報》1962年8月7日《記永泰公主墓》)

看著這些精妙美麗的壁畫人物,我不由想起了武媚娘寫的一首《花月夜》:「春水綠堪染,春花紅欲燃。月華舍渙漾,夜氣玉暄妍。變續迴文綿,聯龍正步仙。賞心逢美景,歡娛正少年」。寫出了永微二年她回宮後得到高宗李治信任和愛憐的那種春風得意、花好月圓的歡娛心情。「歡娛正少年」,多麼好的詩句!想想在這之前,高宗李治22歲面對父親太宗帝崩逝,舅父長孫無忌獨攬朝政,困難重重,卻無人幫助,想起太宗在世時,想起長自己三、四歲的武媚娘,做為掌管父親起居、宮廷文娛和宴慶的後宮女官才人,和自己共同研讀父親寫給自己的《帝范》十二篇,父親每次召見自己時,武媚都提醒幫助,指導應對。7年儲君地位的鞏固,武媚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李治能不思念她?「霓裳轉雲路,風駕儼天潢。雲星凋夜靨,殘月落朝潢。促雞今文促,長離別後長。輕梭聊駐織,掩淚獨悲傷」。他的這首《七夕》詩,以牛郎織女的迫切心情,表達了他對武媚的思念之情。武媚在感業寺也是度日如年,夜夜無眠。「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此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武媚的這首《如意娘》也表達了她為思念高宗李治而憂愁憔悴,淚濕衣衫的情景。這樣,才有了後來永微三年(公元652年)太宗忌日,李治臨寺焚香,與武媚相遇,「武氏泣,上亦泣」。王皇后「陰令武氏蓄髮,勸上內之後宮」。高宗遂納入後宮,封武媚為昭儀。武媚還是像侍奉太宗生前一樣,做起了唐高宗李治的「文秘」工作。她主動幫助高宗處理政事,成為他的工作高參、謀士、軍師和助手。自然,和武媚的結合沒有了障礙,召幸、相親相愛就都順理成章了。有了這層親密無間的夫妻關係,唐高宗自繼位以後高高供在神位上而生的孤獨、憂愁也就自然消除了,對當下和未來充滿了自信和決心。他們夫婦默契配合,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伴隨了唐高宗反長孫無忌控制並奪取勝利的整個過程。據《唐會要》載:高宗秉承太宗未竟事業,「勤於政事,每日聽政視事」,繼承太宗工作作風,「對仗聞奏,在朝堂公開辦公。」唐高宗是中國歷史上守成皇帝中最有作為的人,也是守成皇帝中業績最好的人。他重視農業,關心百姓疾苦,公正開明,善政養人,尊重法制,在定國安邦,擴大疆土上更為突出。夫妻之間的恩愛有加,相敬如賓,加之武媚在處理國事中的分擔憂愁,共同擔當,使得高宗對她心悅誠服,十分尊重。顯慶五年(公元660年)二月,唐高宗攜武媚娘由東都洛陽來到老家并州。三月選吉日,武媚娘以皇后身份宴請親戚故歸鄰里於朝堂,宴請婦人於內殿。高宗特授并州年滿80歲以上的婦人為郡君,可享受五品以上官員的俸祿待遇,實際上就是80歲以上的婦女由國家負責養老。武媚娘與唐高宗在并州住了四十五天後,駕幸故里文水縣,清明時節還祭掃了祖墳,還去汾州府慶香寺還願敬香,看到這裡盛開的牡丹花美嬌艷,她特命移植一些到東都洛陽,以供自己欣賞。唐高宗對武媚娘的信任還表現在封禪泰山上。他允許武媚參加祭祀活動,並擔任亞獻,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地悠悠,一大創舉。在這之前,歷史上曾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劉秀登泰山封禪。每當國家興盛時,都想去山東泰山封禪,來顯示國威,顯示孝道,顯示豐稔富庶。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時,就多次想登山封禪,但終是未果,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決定完成太宗遺願,登泰山封禪,以祭告天地。過去的封禪活動,大都是男性公卿大臣的事,甚至像皇后這樣的女性也不能擔任主持祭祀儀務的職務。這次高宗卻讓武媚娘率領內外命婦主持並參加祭祀活動,打破皇后不得主祭的舊例,抬高了內外命婦的社會地位,使她們獲得同男性公卿大臣一樣的待遇,同時也樹立了武媚娘作為皇后的個人權威。武媚娘率領這群洋洋洒洒的數百位女人這樣一支龐大的女性隊伍參加封禪大儀式,的確是史無前例的!加之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東自高麗,西至波斯,各國朝會者隨從,也更是史無前例。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的登山封禪,謁祀孔子,大唐王朝形成的「二聖」並尊的局面,令中外讚揚不絕。

如果說武媚與高宗李治之間的愛情故事在歷代帝王愛情故事中是絕無僅有的,那麼武媚娘後來成為一代女皇更是空前絕後的。她的登基稱帝讓歷史上前前後後的多少人瞠目結舌,特別是讓好多男人不可想像,痛恨不已。所以,從她輔佐高宗共治天下,就一直有好多男人在一次又一次地反對,而武媚娘的胸懷卻也是一次又一次地讓世人瞠目震驚。據史料記載,武媚娘看到大唐文學家駱賓王為李敬業起草的《討武氏檄文》時,厲聲問群臣:「檄文是誰作的?」有臣答覆她:「是駱賓王所作。」武媚娘聽後指責說:「這就是你們這些宰相的過失,人家有這樣好的才學,怎麼沒有發現和重用?為什麼讓他流落,以致不滿而參加反叛呢?」她從裴貴謀逆和李敬業叛亂中已經認識到「上下閉塞」和「懷才不遇」是造成不滿而叛亂的一個原因。於是她下令時將東朝堂的登聞鼓,西朝堂的肺石都取消了看守人,要讓更多的人們來擊鼓立石,上訴申冤。所有御史必須接他們的訴狀,不得拖延和隱瞞。她又下詔: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官員以及百姓,凡是有才能的,都可以向朝廷自薦。廣開言路,大力發現人才,開門辦事。公元685年正月,武媚娘改元「垂拱」,就是告訴朝臣和天下,由於皇帝沒有處政經驗,雖然我在帳簾內指導,但我們娘倆垂衣拱手,並不親理事務。先帝已有治國路線、政策、方針、安排,主要靠百官各司其職。我們恭敬地請求大家,只要人人按職務做好應做的事,實行無為而治就行了。三月,又頒布了最新制訂的一部法律《垂拱格》,最重要就是提升御史的特權,規定他們上可以彈劾宰相,下可以監控百官,獨立於三省之外,只對皇帝負責。實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乃我老家親戚武媚娘之膽識和度量!此乃我中華先祖武媚娘之膽識和心量!無此膽識與雅量,何有她與夫君「共治天下」,近半個世紀的天下太平,浩蕩盛世?所以《舊唐書》這部最重要的唐史典籍,寫下了對武媚娘這樣的公正判詞:「飛語辯元忠之罪,善言慰仁傑之心,尊時憲而抑幸臣,聽忠言而誅酷吏。」

從乾陵出來,仍見遊人觀者熙熙攘攘,來往不斷。我想:歷史真的是由人民書寫的,歷史真的是由天地良心書寫的,何人又能篡改了歷史?何人又能以已之心度天下之心改寫了歷史?還是毛澤東主席說的好:「武則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讓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無量,書不勝書。其實,那是武則天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不應自已吹,還是由後人去評論。」

我們都上了林師傅的車,在快看不見乾陵的一剎那,我又回頭望了望這宏大浩渺的大乾陵。兩位女教授笑著說:「你還捨不得你們那老家的老親戚武媚娘!是不是心裡還放不下她?」我朝他們笑了笑,說:「不是我心裡放不下她,是從古至今但凡有點公正心的人,心裡可能都放不下她。不然,為什麼那些無名氏寫的詩歌,一直能在這塊大地上流傳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呢?」

最後,我從史書上抄錄了兩首無名氏創作的七絕詩:「乾陵松柏遭兵燹,漫野牛羊青草齊。唯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王朝封建輕才女,不許同男報國齊。涉世村夫能辯事,清明獻祭素崇儀。」

無名氏的詩,再次說明:但凡對國家、民族和社會、人民做出貢獻的人,歷史是不會遺忘的,天和地也是不會遺忘的,平民百姓更是不會遺忘的。

這就是我乙未羊年十月到乾陵看武媚娘歸來最大的感悟。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寶利國際(300135)後市具體操作策略!
他竟是真總統?特朗普會不會「揮淚斬班農」?
國際神戶
女士國際通用著裝規範
【周末閑談】另類視野下的近鄰日本

TAG:國際 |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