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高效閱讀特訓營第15課|怎樣做好一份「知識樹筆記」
這節課,我將向大家介紹,如何運用思維模型和知識樹原理製作「知識樹筆記」。
一般來說,「知識樹筆記」必須具備三個要素:核心論點、關鍵證據以及分論點之間的邏輯。在這三個要素中,「思維模型」有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要想迅速找到這三個要素,就需要藉助思維模型。
壹/核心論點我們先看核心論點。我們平時工作和寫作中經常可以用到的是筆記的這個部分。
我在第一周的課程介紹過核心論點的三個方面:作者的寫作目的、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全書的「文眼」。(參照第6課)
我今天重點講,怎樣把思維模型運用在這裡面。
?(一)寫作目的
作者的寫作目的往往比較晦澀,不經常寫在書里。有很多書還喜歡故弄玄虛,在第一章講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說什麼。
如果大家掌握了「思維模型」,學會用「嚴父思維」和「慈母思維」來理解一本書的重點,那麼你可能在還沒有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已經找到一本書的寫作目的了,未必非要打開書才能知道。
我們選出來的作者,要麼是「開創者」,要麼是「分歧者」,要麼就是「綜合者」,這是我們在選書過程中已經解決的問題。不屬於這三者的書,我們基本上可以不選擇。三種不同身份的人寫作目的也不相同,所以我們重點看這三個問題。
(1)開創者和分歧者的寫作目的
「開創者」和「分歧者」的寫作目的往往大體上分為兩點:
為什麼他的對手是錯的,我為什麼非要做一個叛逆者,非要開闢一個新的領域來回答你的問題。當他已經到了非要開宗立派不可的地步,基本上他的思維模型底層已經和原來的領域出現重大分歧了,他必然是從「嚴父思維」走向了「慈母思維」,或者從「慈母思維」走向了「嚴父思維」。
他的方法和邏輯是怎麼獨闢蹊徑的。如果大家能夠理解他是怎麼判定對手為什麼錯,其實我們大體上應該能夠想像得到他的邏輯鏈條是什麼。因此,想要論證他的邏輯鏈條,就需要有一個全新的方法,或者全新的領域,這必然是站在和對手對立的「思維模型」裡面,只不過角度和方法有所不同。有時候他們甚至會從對手陣營裡面的「分歧者」去找結論。
舉例說明:
社會學家往往會得出結論,很多領域不靠政府的力量是解決不了的,比如公地悲劇。但是經濟學家總是能從理性計算的角度尋找到獨闢蹊徑的方法,比如說美國政治經濟學家奧斯特羅姆提出來的自治組織,她也因此開宗立派了,還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自治組織這個概念,就繞開了政府,轉而去研究公民自治,反過來解決了公地悲劇的問題。我在這周講過的托克維爾,就是社會學裡面的「分歧者」,他的思想有很濃厚的「嚴父思維」。
如果你大體上對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有所了解的話,你就會發現,其實奧斯特羅姆和托克維爾有很多一脈相承的地方。或者哪怕你只知道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托克維爾研究的是社會的中層力量,就是在政府和個體之間存在一種中層地帶,你也會發現,奧斯特羅姆的思路也還是有和托克維爾一脈相承的地方。
這就是一個嚴父思維的領域——經濟學,從對手對立的「慈母思維」的社會學裡面,找一位「分歧者」,從「分歧者」的「嚴父思維」中尋找解決辦法。
舉這個例子,其實也是希望告訴大家,知識界的各個領域之間其實是相通的,並不是我們每次讀書都要重新去讀、去理解,是可以舉一反三,一通百通的。如果我們熟悉社會學,那我們讀經濟學的時候,我們用「思維模型」也大概可以有個基本面貌的了解。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如果你熟悉經濟學,那麼了解社會學著作的時候,也能輕車熟路。
所以,在「知識樹筆記」的「核心論點」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注意這一層關係,知道各個領域之間是互通的,可以利用思維模型來舉一反三。這樣一來,我們讀的這本書處在知識樹的什麼位置,怎樣給這個人定位,後續怎樣讓這本書為我所用,也就一目了然了。
(2)綜合者的寫作目的
相對而言,「綜合者」的寫作目的可能不太一樣:他們的目的是修修補補,完成一個視角的大轉換,提出新的解釋框架,把不符合「開創者」的結論,用一個全新的架構體系裝進去。
當我們面對這種「綜合者」的時候,因為信息兼容並包、過於複雜,往往看不到對手的思維。我在第一周的課程裡面提到過,很多「綜合者」是用一個全新的框架去裝進那些原來的框架裝不進去的證據。所以,我們在讀這一類「綜合者」的時候,想要了解綜合者的寫作目的,往往只看那些裝不進去的證據就可以了。
舉個例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物理大佬麥克斯韋因為在電磁學方面的非凡成就,被當時的自然科學界認為僅次於牛頓的二號人物。當時的物理學家們也普遍認為,世間的奧秘已經全部揭曉,物理已經發展到盡頭了,物理學家無事可做了。
面對這種局面,作為(當時)物理學界的新人,愛因斯坦要解決的問題是,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和牛頓力學為什麼是矛盾的。最終,他獨闢蹊徑地提出來全新的概念狹義相對論,其實等於既肯定了麥克斯韋是對的,也回答了牛頓力學為什麼會出現bug的問題。
由此,愛因斯坦開啟了現代物理學的新篇章,從此,經典力學被相對論力學取代,經典電磁理論被量子場論取代。
所以,我們在讀類似於愛因斯坦的著作的時候,其實重點不在「牛頓力學」上,而是在「麥克斯韋」上。
貳/找到關鍵證據接下來我們來看關鍵證據。
當我們做完第一步,找到了「核心論點」的對手,他的全新方法之後,那麼這本書的關鍵證據也就呼之欲出了。
我在本周的課程裡面提到過,其實絕大多數的書,只有極少數是關鍵證據,比如說達爾文的雲雀和孔雀的尾巴。
或者說,他的大量證據匯總起來都是一樣的。比如說托克維爾皓首窮經在檔案館裡面找到了大量大革命之前的檔案,但是所有這些證據,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法國大革命之前,其實貴族已經被削弱到可以忽略不計了。大革命只是完成對他們的最後清算。」所有的證據都在講這一個道理。所以基本上你理解了其中第一個關鍵證據,其他的邏輯都是一樣的,大概看看就可以了。
除了關鍵證據之外,其他的論據基本上都是在講前人的成果,只是他們用自己的邏輯再解釋一遍。
我們在讀一本書之前,通過查資料的方式,其實大概就可以了解他們用的關鍵證據是什麼。知乎、豆瓣、簡書,還有百度知道上面都有很多相關的文章和書評,我們藉助這些書評也能對作者的關鍵證據有一定了解。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在總結完作者的核心論點之後,應該快速找到這個關鍵證據,然後把時間都花在理解這個關鍵證據上。
我們在寫核心論點的時候,應該大體上也了解了一個作者的邏輯突破口在哪裡。比如說達爾文的突破口在於環境決定論,這就駁倒了拉馬克說的「靠自我選擇,後天習得」。所以他只要論證出他手裡的雲雀在海峽兩岸因為環境不同完全不同就可以了。他的證據核心點在於海峽兩岸的環境是什麼、兩種雲雀的區別是什麼、環境的區別和雲雀的區別是怎麼一一對應的。
只要我們讀透了這一點,整本《物種起源》其實就已經理解一大半了。
? 實操:找到《人類簡史》的核心論點和關鍵證據
再比如,前一陣特別暢銷的《人類簡史》。這本書每一章都在講新的東西,從原始人講到了現代社會。
如果大家通過查資料或者讀前幾章大概了解了,這本書的核心論點是:人類社會是想像的共同體。我們人類是靠想像出一個概念才形成一個社會組織的。大到政府、國家,小到公司、夫妻,其實都是用概念聯合在一起的。
找到這個核心論點之後,你就會發現,他整本書每一章都在講這個,雖然這本書看起來好像是個無所不包的大通史,但其實他寫書是有選擇性的,只有用來論證這一層道理的證據留下來了。
打開目錄你會發現,這本書分成三大塊:第一塊是講原始社會,第二塊是講農業社會,第三塊是講資本主義誕生之後的世界。
這個時候你尋找關鍵證據的範圍就可以縮小到這三個部分了。
這個時候其實你可以查查作者的資料,你會發現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他還是個基因專家。那你基本上可以猜到了吧?他的關鍵證據一定是在原始社會那塊。因為農業社會和資本主義誕生之後的社會不可能用到基因學,只有研究人類進化問題的時候才會涉及到基因學。
果然,他的關鍵證據在第一部分:我們現在活下來這一支叫智人。其實直立行走的人類有很多人,還有什麼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這幾種人都滅絕了,他之所以滅絕了是因為他們不會撒謊,所以沒辦法組織起社會組織來。而我們智人會撒謊,可以組織起強大的生產和狩獵組織來,幾乎吃光了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而且還做到了生生不息。
所以我們關於《人類簡史》這本書的關鍵證據就應該是他關於智人的論述。
當然你也可以記下來他怎麼論證資本主義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如果你時間很緊張,只想要快速了解一下,只記下關於原始社會智人的例子就可以了。
叄/「猜」出分論點之間的邏輯最後,我們來說說分論點。
我在上周的課程裡面講過,除了核心章節之外,其他的章節可以快速帶過,不一定需要細讀。
但是我們在記筆記的時候,需要把這些分論點之間的邏輯理清楚,大概要知道每一章都在說什麼。如果時間緊張,只有一個五位一體信息表就可以了,如果想要深入地讀下去,就需要理清楚分論點之間的邏輯。
我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一個小技巧,大家可以試著用,實在掌握不了也沒關係:當我們用「思維模型」已經把核心論點理得很清楚,作者的對手是誰,他的隊友是誰,這些都已經理清了,那麼其實分論點的邏輯我們可以靠「猜」。
過去幾天的課程大家應該也能有所感悟了,其實「思維模型」最大的用途就是給我們提供了這種「猜」的工具。
我們打開一本書,核心論點和關鍵證據理清之後,其實每一章大概看一下標題,說不定就可以「猜」出來。
? 實操:如何「猜」一本書在講什麼?
課程最後,跟大家實操一下,怎樣「猜」一本書在講什麼。
大家別覺得這個方法很難,我舉一本你可能完全看不懂的書,看看能不能「猜」得到: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奧斯特羅姆的成名作《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
這本書我也沒過,但是我們可以靠「猜」,我和大家一起「猜」。
第一章 反思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第一節 三種富有影響的模型 第二節 模型的隱喻性用法 第四節 一種挑戰
第二章 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資源的制度研究
第一節 公共池塘資源的情境 第二節 相互依存、獨立行動和集體行動 第三節 三個難題:供給、承諾和監督 第四節 研究框架的設計
第三章 長期存續的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資源分析
第一節 高山草場和森林的社群保有權 第二節 韋爾塔的灌溉制度 第三節 菲律賓桑赫拉的灌溉社群 第四節 各種長期存續的自主組織治理的公共池塘資源制度的相似之處
第四章 制度變遷分析
第一節 抽水競賽 第二節 訴訟博弈 第三節 企業家的博弈 第四節 多中心的公共企業博弈 第五節 制度供給分析
第五章 制度失敗和制度脆弱性分析
第一節 公共池塘資源問題不斷的土耳其近海漁場 第二節 公共池塘資源問題不斷的加利福尼亞地下水領域 第三節 斯里蘭卡漁場 第四節 斯里蘭卡水利開發工程 第五節 脆弱的新斯科舍近海漁場 第六節 比較研究得到的教訓
第六章 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資源的分析框架
第一節 供給問題、可信承諾問題和相互監督問題 第二節 分析制度選擇的框架 第三節 對社會科學家的挑戰
第一章叫「反思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我們大概能猜到,這是在講誰是對手,誰是隊友的一章。反思嘛,就是批評唄。但是我們發現下面的標題不對,不是在講對手。
別著急,我們繼續往下找。
第二章叫「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資源的制度研究」,這裡面把「自主組織」的概念已經提出來了,就是公民自治。看見這種標題應該有所了解,這是「嚴父思維」。說明她已經亮明觀點了,自己要論證「自主組織」是解決不可解決問題的辦法。果然,第六章後面兩節,叫「對社會科學的挑戰」(主要指社會學),這是在說對手,一群「慈母思維」的人。對於這本書的朋友和敵人差不多找到了。
這本書具體在講什麼呢?好像還是有點蒙。我們繼續看看下面。
第二章第三節叫「三個難題:供給、承諾和監督」,看起來是在逼近關鍵證據。就是只要作者的關鍵證據解決了這三個難題,那她的邏輯就成立了。果然,再看下面,第四節叫「研究框架設計」,說明下面她要研究的就是這三個難題的解決辦法。
第三章叫「長期存續的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資源分析」,然後下面跟了一大堆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的池塘、灌溉。我們基本可以判斷,這一章是關鍵證據,因為全是例子。我們應該熟讀她其中的這個關鍵證據是怎麼解決前面三個難題的:「供給、承諾和監督」,對吧?
第四章叫「制度變遷分析」,不知道什麼意思。
繼續看第五章,叫「制度失敗和制度脆弱性分析」,然後我們看第五章底下又是我們不知道是什麼的池塘、灌溉又來了。但是我們看標題,失敗分析,說明這是反例嘛。第三章叫「長期存續的……」,哦,這是研究的成功案例,第五章研究的是失敗的案例。
再回頭看第四章,每一節都是並列的,都是些要素,這一章應該是在講哪些因素容易導致失敗。
繼續往下看,第六章第一節又把「供給、承諾和監督」給提出來了,可見這一章是對我們在第三章沒有回答問題的最後結論。那麼,第六章第一節一定是核心論點所在的一節。
我們綜合一下,大概也就知道每一章該怎麼讀了。
重點在第六章的第一節,結論就在這一節。應該直奔結論,先看這一節。順帶看一下後面兩節,通過理解她對「慈母思維」的批判,鎖定她的「思維模型」。
然後再倒過來看第三章和第五章的最後一節,找成功原因和失敗原因,先理解消化。然後在這兩章裡面各自找一個重點的例子讀一遍。就可以了!
你看,我們只花了幾分鐘時間,大概就能理解一本書在講什麼了,還是一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成名作。
大家在讀書的時候,帶著這種思路往下看,就可以順藤摸瓜地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在課程裡面講到的「思維模型」大家可以在生活中不斷地實操。長期積累下來,你的讀書功力定會大幅漲近,你讀書的速度就越快。甚至就可以經常像剛才這樣,通過看目錄就能了解一本書的基本思想和重要信息。
推薦閱讀:
※愛他就評論他——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閱讀:諾言
※新生大學:乾貨 | 速度成為速讀達人
※如何成為人際溝通高手?
※《小強升職記》:做事靠系統,不要靠感覺 | 章魚讀書群六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