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大師 華羅庚
06-14
數學大師 華羅庚店員出身的數學家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1930年的一天,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標題是《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作者署名為華羅庚。這篇論文見解獨到,分析精闢,沒有相當深厚數學功底的人是寫不出的,但作者的名字熊慶來卻是第一次見到。熊教授對這篇文章十分重視,他到處打聽:「華羅庚是哪個大學的教授?」但是周圍的人都說不知道。後來,熊慶來碰到一位叫唐培經的教員,此人正好是華羅庚的同鄉,他告訴熊教授說:「華羅庚並不是哪個大學的教授,而是一位鄉村雜貨店裡的小店員。」熊教授大吃一驚:「這個人真不簡單啊:我們應該請他到清華大學來。」這一年,華羅庚剛剛19歲。作為一位自學成才的數學家,華羅庚是傳奇式的人物。他於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的一位窮人家庭。他的父親華瑞棟早年參加過辛亥革命,經過商,後來破落了,在家鄉開了一個小雜貨鋪,靠慘淡的經營養活全家。華羅庚出生時,他父親已經40歲。父母把他視為掌上明珠。為了討個吉利,母親在華羅庚剛出生時就用籮筐罩住了他,華羅庚因此而得名。華羅庚是在家鄉上完小學與初中的。他知道自己家裡窮,上學的機會來之不易,所以學習特別刻苦勤奮。他迷上數學與一位叫王維克的老師有很大關係。王維克老師也是金壇人,早年留學法國。歸國後在金壇中學教數學。當時華羅庚正是他的學生。有一次王老師在課堂上出了一道「物不知其數」的問題。這是《孫子算經》上一道有名的算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意思是說:「有一個未知數,它被3來除,餘數為2;被5來除,餘數為3;被7來除,餘數為2。問這個數是多少?」「23!」老師的話音剛落,華羅庚就說出了正確答案。他是這樣思考的:「未知數被3除餘2,被7除也餘2,這個數可能是3×7+2=23。再用它除以5檢驗一下,又正好餘3。所以這個數肯定是23。」王維克老師發現華羅庚很有數學才能,又勤學好問,便對他進行精心培養。在王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之下,華羅庚走上了獻身數學事業的道路。1925年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考進了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讀書,為的是能謀個會計之類的職業養家糊口。後來由於家裡太窮,交不起學費,他沒有讀完就失學了。華羅庚回到家裡,在父親開的雜貨店裡當店員。他一面起早摸黑地幹活,一面繼續鑽研數學。有時忙於看書、演題,顧客來了他都覺察不到,為此沒少挨父親的訓斥。有時候他學習數學入了迷,竟然把演算的數字當作顧客應付的貨款,使別人嚇了一跳。這種事情發生多了,街坊鄰居都取笑他,並給他取了個綽號叫「羅獃子」。每當華羅庚因鑽研數學而耽誤了做生意,父親都要發脾氣,並嚷著要燒他的書。華羅庚視數學如生命,總是死死地抱著書本不鬆手。後來,當華羅庚回憶起他的這段店員生話時,曾滿腹辛酸地說:「那時正是我應當受教育的年月,但一個窮字剝奪了我所有的夢想。有多少個日子我站在西北風口上,擦著清水鼻涕,一雙草鞋一支煙,一卷燈草一根針地為了活命而掙扎。」18歲那年,華羅庚成了家。妻子是當地一位叫吳筱元的姑娘。這一年的秋天,金壇縣瘟疫蔓延,華羅庚也染上了可怕的傷寒症,病了好幾個月。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他活是活過來了,但留下了終生的殘疾——左腿變瘸了。當華羅庚一瘸一拐地重新出現在家鄉街頭時,鄉親們見了十分憐憫地說:「年紀輕輕就變成這個樣子,往後的日子怎麼過啊!」華羅庚聽了別人的議論,心裡很難受。他心想:「我今後只有從事數學職業了。因為經商或干其他工作需要到處跑,萬一賠了本連生計都成問題。而研究數學只需要紙和筆,能憑自己的本事吃飯。」華羅庚決心選擇數學作為自己的職業時,他的身邊只有一本幾何、一本代數書和一個關於微積分的筆記本。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華羅庚終於在數學研究上達到了相當高深的水平,並於19歲那年寫出了被熊慶來賞識的那篇論文。1932年秋,華羅庚收到了清華大學寄來的特聘書,邀請他去清華工作。他手捧聘書,激動無比,流下了幸福的淚水。這一年,華羅庚只有2l歲。華羅庚被安排在清華大學數學系當助理員。在這裡他接觸到了許多有名的數學專家,並有機會讀到大量的數學書籍。華羅庚如魚得水,研究數學的勁頭更大了。在清華,他最感興趣的是數論問題,4年之內發表了十幾篇有關數論的論文。他還自修了英語、法語和德語。華羅庚25歲時,已成為蜚聲中外的數學專家。雖然他沒上過大學。但還是被學校破格晉陞為助教、教授,後來又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為研究員。1936年夏,這個基金會又資助他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劍橋,華羅庚參加了一個有名的數論小組,進行著國際知名的數學家之間的討論。他還獨立地對一些著名的數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寫出了18篇有關論文,先後發表在英、蘇、法、德、印等國雜誌上,並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他的成果,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很大轟動。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侵犯中國的戰爭。華羅庚懷著報國之心回到祖國。當時的清華大學已遷至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併成西南聯合大學。華羅庚除擔任西南聯大數學教授外,還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在抗戰初期,國內形勢險惡,人們的生活條件很艱苦。華羅庚在昆明市郊的一個農村裡租了兩間破房,全家7口人擠在一起住。白天,他瘸著腿去上課,晚上在昏暗的菜油燈下搞數學研究。他的工資只夠緊緊巴巴地養活全家,日子過得很清苦。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華羅庚先後寫了20多篇論文,並於1941年完成了《堆壘素數論》手稿。他把這本手稿交給了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但沒有引起重視,直到1946年才由蘇聯科學院首次出版。這本書出版之後,立即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重大反響,並成為華羅庚的成名之作。在戰爭年代,由於受當時動亂時局的影響,國內有些知識分子對前途悲觀失望,也缺少追求真理、研究科學的動力與勇氣。有人認為:現在是兵荒馬亂的歲月,身家性命都難保了,哪有閑心摘研究?針對這種消極思想,華羅庚說:「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夢想實現了,中國真正開始和平建設,我想科學絕不是太次要的問題。我們絕不能等待著真正需要科學的時候,再開始研究科學。」1946年秋,華羅庚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前往美國講學。同行的還有李政道、朱光亞、唐敖慶等幾位科學家。這次華羅庚在美國呆了4年,其間擔任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講師、伊利諾大學教授等職,研究的範圍也擴展了。美國一位著名數學家曾這樣評價華羅庚:「華有歸納和概括別人思想的非凡能力,而且他還善於發現別人工作的不足之處。他掌握了20世紀數論的至高觀點,並為改進整個數學領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了。華羅庚得知這一消息後,興奮異常。他決定放棄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職務,回到祖國的懷抱。1950年3月16日,華羅庚帶領全家從美國回到北京。途經香港時,他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說:「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華羅庚回國後,擔任了清華大學教授。在後來的30年期間,他先後擔任過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務。從1950年至1983年,華羅庚一直當選為中國數學會理事長。華羅庚在研究數學中的典型域問題時,曾引入了一種新的度量名稱,被稱為「華羅庚度量」。1957年,他的論文《多複變函數論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獲得了國家科學獎一等獎;同年他還出版了一本有名的書,叫《數論導引》。據不完全統計,華羅庚在建國後的數十年間共寫出了152篇數學論文,9部數學專著,ll本科普著作。他為祖國的數學研究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華羅庚研究數學,不僅僅重視發展數學理論,更注重將數學運用到工業、農業、國防等實際生產和生活中去,讓數學更好地為建設祖國而服務。他經常帶領一些研究人員深入工廠和農村,教導人們如何運用優選法和統籌方法。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華羅庚所倡導的優選法與運籌學很快傳遍了全中國,在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進效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為此他還寫了兩本通俗易懂的科普書:《優選法平話》、《統籌方法平話》。除此之外,華羅庚還非常注重培養和指導後起之秀。有一次,他收到一封信,信是廈門大學圖書館管理員陳景潤寫來的。陳景潤在信中說,他精讀了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覺得書中有幾個地方值得商榷。這本書自1953年在中國出版之後,國內外數學界推崇備至,沒有人提出其中尚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想不到一個無名青年竟然有此勇氣。華羅庚看了這封大膽而直率的來信,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如獲至寶。他興奮地對別人說:「這個年輕人真有思想!我們的數學事業後繼有人了!」隨後,華羅庚向全國數學界推薦了陳景潤,建議數學學會邀請陳景潤來北京參加學術會議並宣讀論文。不僅如此,華羅庚還設法把陳景潤從廈門調到數學所當自己的學生,親自指導他繼續深入地鑽研數論問題。後來,華羅庚所指導的一些研究生,如陳景潤、王元、萬哲先、陸啟鏗等,都成了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歸國後,曾擔任過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會副主席等。1979年,他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夢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華羅庚應邀到英、法、德、荷等歐洲國家進行了歷時8個月的學術訪問,受到了外國同行的熱烈歡迎。他在訪問法國南錫第一大學時,還被這所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後來,他又被香港中文大學(1983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19以年)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此外,華羅庚還被推選為美國全國科學院院士(1982年)、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3年)和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1985年)。作為一位數學家,華羅庚是卓有建樹的;作為一位學者,華羅庚又是謙虛勤謹的。1979年,他曾對一位新華社記者說過這樣一段話:「在我幾十年從事數學研究的生涯中,我最深的體會是:科學的根本是實。我已是古稀之人,但仍以此告誡自己。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誡之以空,誡之以松。我願一輩子從實而終。」為了探尋科學之道,為了祖國的數學事業,華羅庚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985年6月,他不顧自己75歲的高齡和虛弱的身體,仍堅持去日本講學。6月12日,華羅庚在日本東京大學作了一次長時間的學術報告。當他講完最後一句話時,由於心臟病突發而倒在講台上。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就是這樣永遠離開了他所喜愛的數學。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分析和代數原理(7)
※看書看到的一道幾何證明題
※阿珂打野出裝哪套容錯率比較高?
※統計初步的基本概念
※範疇論學習筆記10: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