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大華評說嘉慶王朝6 直面文字獄
演講人:喻大華
講師簡介:先後畢業於遼寧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遼寧師範大學教授。主講中國史學史、史學論文寫作、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等課程。出版著作《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道光皇帝》《嘉慶皇帝》、《咸豐皇帝》、《末代皇帝溥儀》、《囚徒天子光緒皇帝》等,參編著作近十部,發表論文50餘篇。
內容簡介:嘉慶親政初年,曾經擔任過尚書房師傅的洪亮吉上書皇帝,直言進諫因此獲罪,震驚朝野,成為嘉慶初年轟動一時的一場大案,在明清兩代特別是乾隆朝因言獲罪者不計其數,因為文字獄而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甚至禍滅九族者也不乏其人,那麼怎樣做才能既徹底解開這個壓在人們心中的沉重枷鎖,又能夠保全和維護父皇乾隆的臉面和權威呢?嘉慶帝面臨著艱難而矛盾的選擇,面對著由父皇乾隆帝所製造的各種文字獄案件,嘉慶帝是否有膽量翻案呢?文字獄的發生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全文:
乾隆太上皇去世之後,按照慣例要編修《乾隆實錄》,記載乾隆帝統治期間的言行政令,既用來表達對先皇的紀念,也作為新統治者施政治國的參考,必須指出雖然名為「實錄」,但實際上不可能做到完全如實記載,比如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鬥爭,統治者對人民的苛政等等,或者完全迴避,或者輕描淡寫,或者適當修改,這是中國古代史學編纂的一種傳統的筆法,叫「曲筆」,乾隆在位六十年,又擔任太上皇三年,一輩子主宰中國的命運,做過好事也做過不少有爭議的事,對於嘉慶君臣來說,乾隆皇帝一生的不少事也得曲筆,負責編修實錄的大臣向嘉慶皇帝請示,說乾隆一朝搞了不少文字獄,似乎不能如實記載,這個「筆」該如何「曲」,編修大臣顧慮嘉慶皇帝對文字獄未必十分了解,所以呈上了當年刑部處理此類案件的檔案,當然不能都拿來,太多了,就拿來兩件大案的卷宗,倒不是說這兩個案件最典型,關健是調檔的時候,刑部官員順手就給抽出來這兩套卷宗,編修大臣對嘉慶帝說,請皇帝慢慢看,過幾天來領旨然後遵循辦理,觀眾朋友們可能會問,什麼是文字獄,對於文字獄《辭海》裡邊是這樣界定的「舊時統治者往往故意從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以鎮壓知識分子,叫「文字獄」。打個比方來說,文人嘛,都有一些作品,統治者如果想把哪個文人繩之以法,就從他的作品裡邊找幾段話,然後加以推衍誇大,上綱上線,對號入座,最後,強詞奪理的說他謀反,謀大逆,所以文字獄的典型特徵是冤案,這是核心,嘉慶皇帝翻開發黃的檔案,第一套卷宗是乾隆四十二年王錫侯的《字貫》一案,王錫箔侯本名王侯,是江西人,一生坎坷不順,後來經高人指點,說你知道你為什麼不順嗎?你這個名字不好叫王侯,你想,你下場考試,哪個主考官願意錄取個王侯,你去應聘,哪個老闆願意僱傭個王侯給自己打工,呸王侯,還將相呢?改名,於是王侯改名王錫侯,果然時來運轉,不久考上了舉人,這一年他三十八歲,王錫侯一鼓作氣多次到北京參加會試,不料運氣又不好了,全都名落孫山,考不上進士就很難進入官場,當不了官,經濟條件一直獲得不了改善,轉眼年過半年,一想到自己要名沒名、要利沒利,老婆孩子跟自己一天福沒享過,他心裡也不是個滋味,王錫侯一不做官,二不種田,三不教書,四不務農,他靠什麼為生呢,他靠筆耕為生,自己寫書,自費出版,自己推銷,他夢想成為一個暢銷書作家,掙來大筆的版稅,這是今天的話,讓便宜過上幸福的生活,乾隆四十年的時候,王錫侯又推出了一部新作叫《字貫》,為了交付出版,他以自己的房產做抵押,貸了一百多兩銀子,來支付刻印的費用,由此看來,王錫侯筆耕的效果不佳,沒給自己掙來多少錢,命運還沒有轉機,所以他對《字貫》這總書寄予厚望,希望能有一個好的銷路。
解說:乾隆時代的文字獄五花八門,罪名有妄議朝政,誹謗君上,不避聖諱,收藏禁書等等很多方面,不過王錫侯出版的《字貫》,僅僅是一部字典,屬於工具書。與政治毫無瓜葛,怎麼會與文字獄扯上關係呢?《字貫》一案的背後,究竟反映了乾隆朝怎樣的社會環境呢?
王錫侯年輕的時候,舉報過家鄉的一個無賴,結果這個無賴被判了流刑,現在刑滿,從流放地回來,為了報復王錫侯當年的舉報,這個無賴向縣政府舉報,說《字貫》這部書是逆書,《字貫》怎麼會有政治問題,你不得不佩服這個無賴的「眼力」,他能猜透大清朝統治者的心理,原來王錫侯寫了個自序,極力向讀者推銷自己的《字貫》,說得天花亂墜,這也問題不大,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都是這樣嘛,反正讀者自己判斷,愛買不買,關健是王錫侯對自己的作品一番自吹自擂之後,還貶低了別人,他貶低了誰?您能想到嗎?說他貶低了康熙大帝,康熙朝編了一部字典,這個字典編好了之後,經康熙皇帝審定,最後就算是康熙皇帝的作品,名字就叫康熙字典嘛,大伙兒都知道,王錫侯說《康熙字典》有個毛病,什麼毛病呢?說他收字太多,查起來費勁,有這樣一句話說「學者查此遺彼,舉一漏十,每每苦於終篇掩卷,而仍茫然」,相反他的《字貫》最好,收的字又多,查起來也不費勁,關健是價格便宜,歡迎購買,批發零售,欲購從速,乾隆三十九年起,朝廷在全國範圍內查禁禁書,弄得各地風聲非常緊,縣政府接到舉報以後,立即上報省政府,江西省政府經過研究,認為《字貫》這部書屬於「不法」,還達不到「大逆」的程度,江西巡撫海成是個滿族人,漢文水平不高,他也沒有親自看,看也看不懂,不過海成很高興,因為辦成了這個大案,算是響應乾隆皇帝的號召了,估計能得到獎賞,所以立即把這個案子就報給乾隆皇帝了,沒想到乾隆皇帝看了江西省移交上來的材料之後,龍顏大怒,原來他一頁一頁的翻,看到《字貫》的第十頁的時候,發現了書中開列了清朝皇帝的名字,在中國古代臣民不能書寫皇帝的名字,否則就要被追究責任,其時王錫候這樣做的目的是向讀者傳授避諱的方法和原則,避免在考試的時候犯錯誤,主觀動機是這樣的,他不是故意地去觸犯聖諱,但是乾隆皇帝立即把這個案子定為「大逆」,命令把王錫侯押解來京,交刑部嚴審,這個案子有什麼好審的呢?因為皇帝已經給定性了嘛,並且情節簡單,所以乾隆四十二年刑部判決王錫侯凌遲處死,家屬二十一人連坐,其中七個人被執行了死刑,其餘的人發給功臣家為奴,家產查抄入官。
解說:《字貫》一案,案子雖然簡單,卻代表了乾隆文字獄的嚴重和殘酷,據統計在乾隆帝當政及訓政的六十三年期間,明文記載在史冊中的文字獄就有一百三十多起,平均每年在兩次以上,而在民間發生的那些沒有記載在史冊中的各種文字獄更是不計其數,文字獄的製造者往往用最荒唐的邏輯推理引申作者原意臆斷作者動機,致使一大批無辜者受到迫害,那麼當年乾隆帝為什麼要製造《字貫》一案?這個案子的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玄機?而面對這樣的案情,嘉慶帝又會如何處理呢?
嘉慶皇帝看完這個卷宗之後,心情非常沉重,搖頭嘆息,找來了董誥,說你長期在刑部任職,你對王錫侯這個案子你是怎麼個看法,董誥脫口而出,就事論事這明擺著是個冤案,為什麼呢?說這個案子關健有兩個,第一個關健,什麼叫「大逆」,董誥說咱們《大清律》裡邊載的明明白白,專指三個情節,毀宗廟,毀山陵,毀宮殿,說王錫侯第一沒有毀皇帝的太廟,第二王錫侯沒有發掘皇家的靈寢,第三王錫侯沒有拆遷你皇帝的宮殿,他怎麼是「大逆」呢,他這個「大逆」是給比附上去的,就是說他這個行為在《大清律》裡面沒有對應的條文來處理,硬給他安一個條文來制裁他,明顯量刑過重,其時王錫侯貶低《康熙字典》即使像江西省判定的那樣屬於「不法」已經不輕了,還達不到大逆的程度,第二個關健,董誥說,說王錫侯開列大清祖宗的名字主觀動機還是傳授避諱的方法和原則,從客觀結果上來說你說他觸犯聖諱也行,但是我在刑部這麼多年,對民間無知小民觸犯聖諱追究不到「大逆」的程度,對官員觸犯聖諱追究的嚴也達不到判凌遲的程度,所以就事論事這個案子肯定是個冤案,其時乾隆皇帝心知肚明,嘉慶帝就問,那麼,看來這個案子判成「大逆」是另有用意了,皇上聖明,董誥說了,乾隆帝的用意是什麼呢?要從江西巡撫海成的下場說起,皇上能猜出來海成最後是怎麼處理的嗎?嘉慶帝說那至少得革職,不是,乾隆皇帝追究海成的失查的責任,先是交部議處,然後是革職,最後逮捕下獄,判了斬監候。秋後處斬,行刑的那一天,海成被拉到菜市口,戴上刑具蹲在牆角,等著皇帝勾決,當時的制度刑,部把斬監候的名單報給皇帝,由皇帝拿著硃筆勾,皇帝看那個應該殺就勾一下,看哪個覺得可以先不殺就不勾了,海成等著皇帝嚇的尿褲子,中午的時候刑部的警車過來了,刑部尚書下車,拿著名單點名,點到的直接拉過來割腦袋,沒點到的直接發配新疆,海成聽說自己逃過一死,哭喊著磕頭謝恩,把頭磕的山響,衙役拉起海成,只見他滿臉是血和鼻涕,說那副慘狀董誥都說不過去了,嘉慶皇帝心裡邊也很沉重,一會兒董誥跟嘉慶皇帝說,說皇上您想要不把王錫侯判成「大逆」能把海成判為斬監候嗎?嘉慶說那為什麼一定要把海成判得這麼重呢,你聽我說,董誥說其實重辦海成也不是目的,從乾隆三十九年開始,朝廷在全國查禁禁書,但是各級官員陽奉陰違,積極性不高,兩三年過去了沒有進展,乾隆皇帝心急火燎,所以抓了海成的典型,嘉慶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繞了這麼大圈子,搞得王錫侯家破人亡,搞的海成政治命運徹底終結,敢情是為了這個,就是刺激各級官員把查禁禁書的這個工作給他做好,做深入了。
從秦始皇焚書坑儒以來,文化專制是封建政治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到了清代,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滿族統治者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更是不遺餘力地推行文字獄,特別是乾隆年間,文字獄案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在歷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的,《字貫》一案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在嘉慶帝所看到的卷宗中,還有一起文字獄,即江蘇徐述夔的《一樁樓詩》案,這是一起發生在乾隆四十三年的文字獄大案,當時擔任江蘇學政、現在已是嘉慶重臣的劉墉目睹了這一案件的始末,因此嘉慶帝召來劉墉查問詳情,那麼劉墉會怎樣向嘉慶帝介紹《一樁樓詩》案呢?這件案件在當時又造成了怎樣的後果呢?劉墉一說這個案子,說那冤也寬冤,說不冤也不冤,都是狗咬狗給咬出來的,江蘇官員一開始並不想辦這個案子,但是仇家盯的緊,地方官也沒有辦法,劉墉就給皇上介紹,他說徐述夔這個人做過知縣,學問也可以,當然徐述夔自我感覺他學問更大,僅僅做個七品芝麻官未免懷才不遇,所以徐述夔經常發牢騷,寫詩,用詩來發牢騷,徐述夔的詩分兩類,一類是對現實不滿的詩,寫什麼呢?「舊日天心原夢夢,近來世事益非非」,你看否定大好形勢嘛,還有「江北久無乾淨土,乾坤何處可為家」,這就更厲害了,認為我們中國都是污濁混亂,沒有他呆的地方,這是第一類詩,對現實不滿,徐述夔的第二類詩是懷念明朝,當然,是不是真懷念明朝也在疑似之間,他有這麼句詩「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您聽聽,乾隆皇帝這麼認為這句詩是振興明朝推翻清朝,其時這個「明朝」是讀明朝(ZHAO)還是讀明朝(CHAO)呢?那只有問徐述夔自己了,劉墉接著說,徐述夔畢竟沒有出版他的詩集,所以沒有擴散,情節稍輕,徐述夔的詩集是他兒子給出版的,徐述夔死了,死了之後,兒子給他出了個詩集,當然他兒子也不是為了擴散,而是為了紀念他爸爸,這是江浙一帶的風氣,後來徐述夔的兒子也死了,徐述夔的孫子,跟人家打官司讓人家抓住了把柄,以此要挾逐級上告,揚州知府謝啟昆本來想把這個案子給了了,極力勸和極力拖延,無奈這個苦住是個潑皮無賴,連地方官一起告,劉墉說我到金壇哪兒去主持考試,結果擋住我向我舉報,說皇上你想啊,我要壓住不報的話,那條瘋狗他一定連我一起咬,沒辦法我告訴兩江總督,最後上報給乾隆皇帝,最後乾隆皇帝認定說這個徐述夔「繫懷勝國,暗肆詆譏,謬妄悖逆,實為罪大惡極」,定了大逆罪,徐述夔父子已死逃過一劫,他的孫子讓乾隆帝都給判了死刑,此外刻書,校書的也殺了一批,最可惜的是江蘇官員,劉墉說揚州知府謝啟昆被發配新疆,東台知縣判了三年徒刑,其中江寧布政使陶易被判了死刑,嘉慶帝就問,說陶易後來被執行了嗎?劉墉說沒有,還沒等到執行就死在獄中,是病死的,說到這裡劉墉心情難過,嘉慶帝也看出來了,這個案子基本上也是個冤案,而且劉墉是關健人物之一,不願意揭瘡疤,所以說得很簡潔。
解說:根據《清朝通史.嘉慶卷》的記載,乾隆朝大興文字獄的目的是藉此徹底消除漢人士大夫心中的反清民族意識,而到了嘉慶時代,由於國家統治能力的下降,清廷對文化控制的要求逐步下降,同時漢族士人的反滿意識早已淡漠,滿漢合流已經成為定局,製造文字獄已經不再適應鞏固封建統治的要求,因此終結文字獄就刻不容緩地擺在了嘉慶帝的面前,此時親政不久的嘉慶帝召見王傑、劉墉等老臣商量處理辦法,那麼這些老臣會給嘉慶帝怎樣的建議呢,嘉慶帝又會如何面對文字獄這個棘手難題呢?
嘉慶帝感覺這個文字獄禍國殃民,必須停止,他下了這個決心再不搞了,但是對父親乾隆皇帝搞好的文字獄是不是加以平反呢?君臣都拿不定主意,確實礙於乾隆的面子,而且乾隆皇帝的主觀動機也是為了皇朝江山的穩固,子孫不領情,還揭祖宗的短,未免不講良心,所以大家拿不定主意,這個時候朱的意思是建議聽一聽刑部專家的意見,正趕上金光悌入宮辦事,金光悌長期在刑部任職,是著名的法律專家,而且這個人為人魅力十足,做事大刀闊斧,所以傳金光悌入宮覲見,金光悌進來之後,一看滿朝重臣,皇帝也在這兒,不知道什麼事兒,他也不敢問,嘉慶帝就問他,說金光悌問你個事,枉法殺人而有利於天下國家,能不能取諒於後事,咱法律史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嘉慶的意思是說這個人不該殺,但是我給殺了,殺錯了,可是雖然殺錯了但又對國家有利,你看後人能不能諒解,諒解這個殺人者,法律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金光悌斬釘截鐵的說,法不為一人而屈,我們法家只問是非曲直,不管其他,嘉慶帝就等於被潑了一瓢冷水,他還不死心,說難道就不能通權達變,一點變通的餘地都沒有嗎?金光悌冷冷的說,皇上要殺人請直接降旨,你要是問到臣,臣就一句話兩個字「依法」,看來金光悌誤解了,揮退了金光悌,君臣都沉默了,看來乾隆皇帝製造的文字獄不管是拿什麼樣的理由來自我安慰,都不能獲得千秋萬代的諒解,要是這樣的話平反文字獄似乎可以從給乾隆皇帝補過這個角度來理解,於是大家紛紛表態同意平反,最後大家經過討論形成了三個意見,第一除了乾隆皇帝,雍正和康熙也有文字獄,建議不涉及,僅就乾隆皇帝的文字獄做平反,大臣們的意見之一,僅就乾隆朝的文字獄做平反,第二乾隆一朝文字獄的數量很多,建議就拿王錫侯,徐述夔這兩個案子做典型,以點帶面也不要涉及過多,大臣們的意見之二,僅就王錫侯,徐述夔兩個個案做出處理,第三負責編修實錄的大臣不是向皇上請示,乾隆的文字獄該怎麼樣記載嗎?大家意見是完全迴避已經不可能,建議輕描淡寫做一個交待,在《清高宗實錄》中對文字獄輕描淡寫,嘉慶帝連連點頭,喚過軍機大臣一一交待落實。
解說:清代特別是乾隆朝的文字獄危害極大,它不僅敗壞了官場風氣,更給思想文化,士人風氣帶來惡劣影響,由於文網密布,冤獄迭起,當時的文人士子們人人自危,唯恐一不小心陷入羅網,或是受到株連,禍從天降,所以人們迫切需要儘快結束文字獄,那麼嘉慶帝會怎樣具體解決《字貫》和《一柱樓詩》這兩個文字獄大案呢?平反和結束文字獄究竟會給嘉慶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根據《清仁宗實錄》記載,嘉慶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嘉慶帝明發上諭,嘉慶的這道上諭的意思是說,從前王錫侯,徐述夔等人因為文字犯罪,他們的子孫家屬也比照大逆罪連坐,但是文字詩句,上綱上線,本來可輕可重,況且這些人犯生長在本朝,打他們太爺爺、爺爺那輩起就是大清國的臣民,怎麼還會懷念明朝呢?而官報私仇的人吹毛求疵,偶爾因為筆墨上的不檢點,以至於把他們跟那些叛逆同罪,既開了互相誣告的風氣,也敗壞了法律的嚴肅性,這是這道上諭的意思,嘉慶帝接著命令讓刑部重新核查一遍凡是比照大逆罪處理的,他們的子孫依然被關押被流放,或者做奴隸的,你把這個情況都報給我,等我查明降旨,嘉慶皇帝隨後在接到刑部上報的名單之後做出了批示,凡是文字獄受害者的子孫,一律恢復自由,一律釋放,這些乾隆皇帝文字獄的受害者想不到還能骨肉團聚,重見天日,激動得痛哭流涕,觀眾朋友們可能會問,這就算平反了,確實,王錫侯,徐述夔等人被平反了,您看,第一,嘉慶皇帝承認他們沒有懷念明朝,這就從根本上推翻了當年給他們定罪的核心,當然王錫侯不是懷念明朝,但是乾隆朝文字獄受害者有相當多的情況是說他們懷念明朝的,現在嘉慶給否定了他們沒有懷念明朝,第二,嘉慶皇帝承認當年把他們以「與叛逆同科」屬於「情法失常」,就是說把他們跟叛逆做相同的處理,於情於法都不對,明確承認朝廷處理錯了,第三嘉慶帝把他們被株連的子孫一律釋放,一律恢復自由,當然人死不能復生,大清朝又沒有一部《國家賠償法》,但是一個專制的君主說到這個份上您還能對他有什麼更高的要求呢?而且,從嘉慶朝開始,再也沒有製造文字獄,中國上千年文字的血淚史到此就由嘉慶皇帝給畫上了句號,無論是他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對於嘉慶皇帝的這個舉措,我們都應該給予高度的評價,嘉慶這個舉措確實給他自己迎來了非常多的掌聲,滿朝大臣紛紛稱頌,皇帝是一個像堯舜那樣仁慈的君主,其實這並不是阿諛奉承之詞,社會輿論對嘉慶也有非常多的好評,嘉慶備受鼓舞,他兢兢業業,勤政治國,諄諄告誡各級官員,要廉政,要愛民,但是能想到嗎,嘉慶八年初春的一天,這位充滿了儒家仁愛之心的君主在神武門那兒被一名廚師追殺得落荒而逃,皇帝遇刺自打清朝開國以來還是第一次,那麼嘉慶帝被刺中了嗎?什麼人與皇帝有如此的深仇大恨,要下這樣的毒手呢?
推薦閱讀:
※嘉慶前往獄中問和珅「你為何貪污」,和珅的回答令嘉慶羞愧難當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可憐和珅娶個宮女,也成了死罪之一了
※和珅沒貪污過銀子,為啥被賜死?嘉慶不小心,說出十八個字
※此人不死,清朝至少在延續50年,也不會有嘉慶皇帝_【今日爆點】
※和珅被處死的前一天,說了兩個貪污理由,嘉慶皇帝啞口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