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中的社交巨頭臉書:在政治博弈和輿論風波中艱難尋找出路

美國社交網站巨頭「臉書」(Facebook)正面臨深重危機。

2月12日,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作為封面人物登上美國科技雜誌Wired三月刊。但與媒體上常見的「陽光男孩」形象不同,Wired封面上的扎克伯格貼著繃帶,嘴唇開裂,血跡斑斑。在採訪了51名臉書現員工和前員工後,Wired刊髮長篇報道,揭開了臉書公司過去兩年中的動蕩不安。

同一日,跨國巨頭聯合利華稱,如果臉書、谷歌無法清除「製造社會分裂、宣傳憤怒和仇恨」的內容,就將從這些網站上撤下廣告。1月,傳媒大亨默多克也批評臉書通過「不可靠的演算法」縱容假新聞傳播。而2016年美國大選以來臉書上備受詬病的假新聞,也使其進入了「通俄」調查的視野。

在美國政治和社會陷入分裂、媒體遭遇「後真相」挑戰之時,臉書作為大量美國人依賴的社交平台和新聞獲取渠道,正不得不從理想主義回歸現實,在政治博弈和輿論風波中艱難尋找出路。

從社交網路到新聞平台

曾幾何時,臉書並非是眾多美國人所依賴獲取新聞的重要來源。作為起源於哈佛大學校內,逐漸擴展到美國其他精英學校,接著再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一款社交網路產品。臉書的一大創舉在於,它改變了人們不願在網上分享個人信息的習慣,再將這些信息提供給廣告商,藉此臉書成為了21世紀初最重要的媒體之一。

2012年,在與新聞方面的主要競爭對手推特的較量中,臉書大量模仿推特的傳播方式:調整主頁的瀑布流,加入新聞內容,並調整頁面設計,清晰地展示新聞報道的標題和作者,還派專人向記者們介紹如何利用臉書更好地贏得讀者。

到2013年底,臉書上的新聞點擊量翻倍,而推特則開始衰落。到2015年,臉書已超越谷歌,成為了向新聞媒體引流的首要網站。同年,臉書推出「即時文章」,允許媒體直接在臉書上發表新聞,這可以加快打開速度,改善視覺效果,但媒體需要放棄一部分的自主權。多年來深陷社交媒體重圍的傳統媒體業大都同意了。

然而,臉書似乎並沒有完全認識到新聞影響力意味著什麼。臉書管理層重視質量和準確度,制定規則清除色情信息、保護版權,但卻沒有僱傭多少記者,也沒有多花時間討論媒體業關注的專業話題:什麼是公正的新聞?什麼可以算作事實?如何區別新聞、分析、諷刺和評論?

臉書把自己視為一座開放、中立的平台,而美國1996年《通信規範法》中也提供了支持,保護網路平台無需為用戶發布的內容負責。

因此,臉書從未對各媒體發布的信息有所偏重,任何新聞都會以同樣的形式出現在瀑布流上,無論是《華盛頓郵報》的調查報道,《紐約郵報》的八卦新聞,還是一個虛假報紙賬號發布的假新聞。這一方面使人們可以方便地得到世界各地的消息,另一方面也為假新聞埋下了隱患。

大選中陷入黨派爭議

2016年美國大選中的政治分裂,使臉書捲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爭議。

2016年2月,臉書的早期投資者羅傑·麥克納米(Roger McNamee)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支持左翼民主黨競選人伯尼·桑德斯的臉書小組裡出現了一些表達政治觀點的「表情包」,但顯然並不是桑德斯支持者所為,更像是有組織的行動。這讓麥克納米感到有點可疑。

同樣是在2016年初,臉書的安全團隊發現,有越來越多來自俄羅斯的用戶試圖偷竊記者和公眾人物的身份。臉書將此發現報告給聯邦調查局(FBI),但此後沒有得到回復。

與此同時,臉書也被指責偏向自由派、對保守派持有偏見。科技網站Gizmodo記者邁克爾·努奈茲(Michael Nu?ez )發文揭露,臉書「熱門話題」團隊的一些員工努力擴大自由派新聞的曝光度,抵制保守派新聞。這一報道很快就受到了布賴特巴特新聞、德拉吉報告等熱門右翼媒體的轉發,也引發了共和党參議員的抗議。

為解決危機,臉書派人去華盛頓交涉,並邀請17位知名共和黨人去臉書總部參觀。扎克伯格對他們一再強調,臉書是一個「開放的平台」。6月,臉書調整了演算法,同時也對任何可能被視為歧視保守派的行為保持謹慎。

2016年夏天,隨著兩黨初選結束,希拉里和特朗普陣營都開始用臉書對選民發起攻勢,但特朗普陣營似乎技高一籌,把選民信息上傳到臉書上,用「相似受眾」功能分析特朗普現有支持者的特徵,將拉票廣告發給其他潛在的支持者。

臉書上也出現了更多有利於特朗普的假新聞,比如指控希拉里偷偷賣武器給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或者可能泄露希拉里郵件的FBI探員被發現死亡等等。到大選季結束時,臉書上最熱門的假新聞的點擊、評論、分享量甚至超過了最熱門的真實新聞。這些假新聞被認為對大選結果的產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報道分析,這一現象可能有多種原因造成。臉書管理層在被批歧視保守派後,可能不敢再做可能被視為帶有政治傾向的行動。臉書需要廣告收入,而那些點擊量大的假新聞可以為其吸引流量。員工的獎金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臉書的收入增長,因此他們可能不願多管閑事。此外,受《通信規範法》限制,如果臉書要開始根除假新聞,那可能會帶來更多麻煩。

捲入「通俄門」,多名前高管嗆聲

特朗普的當選出乎臉書許多員工的意料。大選後兩天,扎克伯格駁斥質疑稱,所謂臉書上的假新聞影響了選舉結果,是個「頗為瘋狂的想法」。

臉書準備一份數據稱,假新聞只是臉書上大選內容的一小部分。然而,這份數據關注的只是假新聞在整個臉書上所佔的比例,並沒有測量這些假新聞的實際影響,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了特定群體。

一周後,扎克伯格發文稱,臉書嚴肅看待假新聞問題,並提出了7點計劃。在秘魯的一場會議上,他與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見面,向其保證臉書正在嚴肅應對這一問題。同時,臉書組建了「信息流真實性工作組」,每天開會討論。不久後,臉書開始引入新聞核查,並僱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名前主持人負責「臉書新聞項目」。

在網路安全專家芮內·迪雷斯塔(Renée DiResta)看來,臉書的假新聞問題並非缺乏核查這麼簡單。她發文稱,社交媒體「允許惡意人士以平台級規模運作,因為社交媒體就是為高速信息流和病毒式傳播設計的。」也就是說,機器人程序可以廉價地「創造出一種大型草根行動的幻象」。

與此同時,臉書的假新聞危機也在逐漸升級。大選結束的半年後,臉書開始意識到它被捲入了國家安全問題中。此前,臉書在大選早期曾注意到俄羅斯黑客的攻擊,但並未引起重視。2017年,隨著美國情報部門指責俄羅斯利用社交媒體影響美國大選,臉書安全團隊也展開了調查。

最終,臉書找到了一組由俄羅斯組織「網路研究局」(Internet Research Agency)資助的賬號,它們被用來「操縱美國國內的政治意見。」其中包括名為「得克薩斯之心」的公共主頁,它主要發表鼓吹得克薩斯州獨立的消息。「黑人活動家」主頁則推送關於警察對非裔美國人暴力行為的新聞,它的粉絲數量甚至超過了「黑人的命也是命」行動的官方認證頁面。

最終,臉書在2017年9月發文宣布,俄羅斯在大選前後共投放了約3000個試圖影響美國政治的廣告,支付給臉書10萬美元。

然而,這些內容的影響可能不止這些。網路安全專家喬納森·奧爾布賴特(Jonathan Albright)在登錄臉書使用的分析平台CrowdTangle時找到了臉書關閉的這些賬號。他表示,其中6個賬號的數據還被保留著,它們各自最近的500篇文章共被轉發了超過3.4億次。

11月,臉書總法律顧問出席美國參議院聽證會後,多名臉書前高官公開對公司表示批評。臉書的首任總裁西恩·帕克(Sean Parker)表示,他後悔當初極力把臉書推向公眾,因為「天知道它正在對孩子們的大腦產生多少影響。」11天後,臉書前隱私主管桑迪·帕拉吉拉斯(Sandy Parakilas)在《紐約時報》發文,呼籲政府對臉書進行監管。

對新聞媒體態度從「冷」到「熱」

另一方面,儘管臉書事實上已成為了美國主要新聞平台,但它與主流新聞媒體之間始終分歧重重。新聞媒體認為,臉書和谷歌佔據了電子廣告業務的四分之三,這使媒體不得不爭搶剩餘的廣告業務。媒體也認為臉書的演算法助長了「低俗新聞」的傳播,例如《紐約時報》長期以來不得不在臉書上與網媒Buzzfeed競爭,而Buzzfeed如今又不得不與越來越多的「標題黨」競爭。

此外,媒體也不滿於臉書龐大的話語權。臉書的市值可能超過《紐約時報》200倍,所以記者們總是處於弱勢,臉書隨時都可以傷害一家媒體,操縱它的流量、廣告和讀者群。

同時,臉書的員工也不願聽那些不懂演算法的媒體人說教,認為臉書的成功得益於它的產品優勢。新聞只佔臉書全球內容的5%,所以臉書隨時可以放棄新聞服務。同時,了解扎克伯格的人們認為,臉書的掌門人對新聞業當前的問題並不感興趣,更願思考5-20年後的問題,而媒體的主編們通常都在為下一季度發愁。

2016年,傳媒大亨默多克對扎克伯格表示,他已對臉書和谷歌長期不滿,認為它們壟斷了幾乎整個電子廣告市場,對嚴肅新聞報道造成威脅。默多克和新聞集團首席執行官羅伯特·湯姆森(Robert Thomson)指責臉書在沒有與媒體夥伴商量的情況下隨意更改演算法,隨心所欲地破壞媒體發展。兩人甚至直接威脅說,如果臉書不採取行動,默多克和新聞集團將更高調地公開批判臉書,並在政府遊說,採取對臉書不利的行動。

目前,臉書正在試圖做出改變。扎克伯格在去年11月表示,臉書將對安全做出更多投資,寧可少賺些錢,也要「保護我們的社區」。同樣在去年秋天,臉書宣布,媒體將可以要求用戶付費訂閱「即時文章」。扎克伯格也試圖向默多克伸出橄欖枝,在去年與新聞集團的高官們吃飯時專門為默多克祝酒,稱自己讀了他的傳記,對其非常敬佩。

今年年初,扎克伯格宣布,臉書將開始主推「可信的、有信息量的、當地的」特定媒體。今年,臉書還可能做出更多類似的調整。目前,它已經在試著讓媒體更好地控制「付費牆」,允許它們更顯眼地展示自己的品牌標誌。儘管臉書此前始終堅持自己只是個社交平台,但它正在漸漸認識到自己作為媒體出版者的責任:關心讀者和真相。


推薦閱讀:

香港的出路
【恩典歲月】唯一的出路
於建嶸:中國政治發展的問題和出路-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轉 吳三桂與施琅們的出路

TAG:政治 | 輿論 | 爭議 | 尋找 | 出路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