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普及日本的某些習俗及禁忌
日本十二個月的別稱和來歷別稱十二個月的別稱 01。睦月(むつき):正月、初春月、年始月、太郎月、年端月 睦月的意思是,睦表示對人尊重,關心他人,與他人保持友好關係。 正是因為這樣,一年的開始用睦月最合適。 02。如月(きさらぎ):梅見月、梅月、雪解月、初花月、小草生月、木芽月 如月的意思是「歡慶」。 03。彌生(やよい):桜月、花見月、花咲月、桃月、嘉月、春惜月、夢見月 彌生的意思是「新生」,一到春天,花草皆露新芽,初生之象。 04。卯月(うづき):卯の花月、鳥月、花殘月、清和月、得鳥羽月、夏初月 卯月的意思是「生長」,正是草木發芽、萬物蘇醒之際,代表無盡的活力與發展力。 05。皐月(さつき):早苗月、五月雨月、雨月、橘月、早月、菖蒲月 皋月的意思是「熱暑」,因為從這個季節開始天氣會逐漸變得炎熱。 06。水無月(みなづき):風待月、松風月、伏月、常夏月、鳴神月、鳴雷月、葵月 水無月的意思是「沒有水的月」,象徵日本的雨季。 猜得出,這或許是出於對天神的虔誠謝意而起的名字, 因為天神把雨全部降到地球上面,所以天上就會 沒有雨水了。07。文月(ふみづき):七夕月、七夜月、女郎花月、蘭月、涼月、文披月 文月的意思是「書信往來的月」,也許正在你焦急等待之時會有信來。 08。葉月(はづき):秋風月、月見月、木染月、濃染月、葉月、紅染月、雁來月 葉月的意思是「離家出門」,因為對於日本人來說這是一個傳統的旅遊季節。 09。長月(ながつき):菊月、菊咲月、夜長月、小田刈月、紅葉月、寢覺月 長月的意思是「夜長的月」,可能是因為從這個時侯開始夜晚將會變得漫長的原因吧。 10。神無月(かんなづき):神有月(出雲)、神去月、雷無月、初霜月、時雨月 神無月的意思是「神仙離開的月」,據說這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裡,日本各地的各路神仙都 會聚集到「出雲」這個地方來開會。在日本除了「出雲」這個地方把「神無月」叫作「神 有月」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會叫作「神無月」。「神有月」的意思是「神仙回來的月」。 11。霜月(しもつき):霜降月、雪待月、神樂月、神歸月、雪見月、露隱葉月 霜月的意思是「結霜的月」,因為從這個季節開始天氣會逐漸變得寒冷。 12。師走(しわす):極月、蜡月、春待月、限月、果月、親子月、梅初月 師走的意思是「連平時很悠閑的老師都會變得繁忙」。這反映出在新的一年到來之前, 大家都會忙於疇集錢財和還清欠債的習慣。 總而言之,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繁忙的時期。來歷1月(睦月):睦月的來歷眾說紛紜。其中最為有力的說法是:擁有「親朋好友們齊聚一堂舉辦宴會」之意的「睦び月(むつびつき)」(和樂之月)為其由來。2月(如月):也可寫作「絹更月」、「衣更月」。「如月」之漢字,是延用中國對2月的別稱,與日文發音「きさらぎ」並無關係。「きさらぎ」名稱之由來有下列幾種說法:.農曆2月日本仍然寒冷,是更要多穿衣(きぬ)的月份——「衣更著(きさらぎ)」.草木露出新芽的月份——「草木張月(くさきはりづき)」.前年農曆八月飛來了雁,本月份更飛來了燕——「來更來(きさらぎ)」.氣候會漸漸變好的月份——「氣更來(きさらぎ)」其它尚有「梅見月(むめみつき)」、「木目月(このめつき)」等別稱。農曆2月正值新曆3月左右,正是梅花開放的時期。3月(彌生):彌生的由來,最有力的說法是:草木差不多開始生長茂盛之月——「木草彌や生ひ月(きくさいやおひづき)」,幾乎沒有跟這不同的說法。其它尚有花月(かげつ)、嘉月(かげつ)、花見月 (はなみづき)、夢見月(ゆめみつき)、櫻月(さくらづき)、暮春(ぼしゅん)等別稱。4月(卯月):卯月的稱呼,是由「卯の花(好像是水晶花)開放之月」「卯の花月(うのはなづき)」的簡稱而來,這一說已成為定論。「卯の花月」以外,尚有以「十二生肖的第4位為卯」,故稱「卯月」;以及以「種植秧苗之月」而來的「種月(うづき)」「植月(うゑつき)」「田植苗月(たうなへづき)」「苗植月(なへうゑづき)」等說法。其它尚有「夏初月(なつはづき)」之別稱。5月(皋月):「さつき」的由來,有一說是插秧之月——「早苗月(さなへつき)」。另一說則是,「サ」這個字本身即具有插秧之意,因此僅以「さつき」即可代表「插秧之月」。在日本書紀等等史書上也有寫「五月」而念成「さつき」的;不過寫成「皋月」則是之後的事了。另外,「皋月」也是花名。另也可稱作「菖蒲月(あやめづき)」。6月(水無月):水無月的由來眾說紛雲。雖然一般都照字面解釋為「梅雨季過,水源乾涸之月」,但相反地,另一說有「結束插秧,需引水進田之月」之意的「水張月(みづはりづき)」「水月(みなづき)」也很有力。自從成為梅雨時節之新曆6月之別稱後,也有「因梅雨故天空缺水之月」、「為插秧而需要用水之月」的解釋。7月(文月):文月之稱,是因七夕(7月7日)都會寫詩歌、並綁上小紙條使其在夜風中飛揚的習俗而來。但這七夕的習俗是在奈良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原來在日本並沒有這風俗。因此,也有「稻子含穗之月」——「含み月」「穗含み月」的說法。另也有「秋初月(あきはづき)」、「七夜月(ななよづき)」之稱。8月(葉月):葉月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以「樹木的葉子變紅掉落之月」——「葉落ち月」「葉月」最為有名。另尚有「月見月(つきみづき)」之稱。9月(長月):長月的由來,最有力的說法為「夜長月(よながつき)」之略稱。另外,尚有由「稻刈月(いねかりづき)」(割稻月)演變為「ねかづき」、再演變為「ながつき」、以及為「稻熟月(いねあがりづき)」之略稱一說。另也可稱作「寢覺月(ねざめつき)」。10月(神無月):「神無月」之語源,有以下幾種說法,不論哪個都符合「神無」這2個字。.釀成月(かみなんづき):以新谷釀製新酒之月.神嘗月(かんなめづき):準備新嘗(にいなめ)之月 註:新嘗——天皇以新谷祭拜神只,感謝收成的儀式。.神な月(かみなづき):「神の月」之意.雷無月(かみなしづき):無雷之月一般較常見的說法是,全國各地的神只全都集合在出雲的出雲大社裡討論這一年的事情,出雲以外的地方就沒有神明了,因此稱為「神無月」;但在出雲地方也有稱為「神在月(かみありづき)」。11月(霜月):霜月,就依字面為霜降之月。其它尚有「食物月(おしものづき)」略稱之說;另有由「凋む月(しぼむつき)」「末つ月(すえつつき)」之音演變而來一說。其它還有「神樂月(かぐらづき)」、「子月(ねづき)」之別稱。12月(師走):「師走」之由來眾說紛雲。一般而言,因12月是年末,大家都很忙碌,就連平常不太跑的師傅也四處奔波,因此被稱作「師趨(しすう)」,而後變成了「師走(しはす)」。較為常見的說法中,「師」即法師(和尚),法師為了去各家念經而不停奔走,因而稱為「師馳月(しはせつき)」。另一說則是,「年果つる月(としはつるつき)」「為果つ月(しはつつき)」(我想是「過完這個月又老一歲」的意思吧)演變為「しはす」,最後變成「師走」這個漢字。另也可稱作「三冬月(みふゆつき)」。
日本禁忌日本人一對男女上街,女子在右邊走;挽手行走,則是女子挽著男子。三人上街,中間的位置最受尊敬。 日本人在送禮時,多採取這樣的作法:即送些對主人毫無用途的禮品,因為收禮的人可轉送給別人,那個人還可以再轉送給第三者。日本人對裝飾有狐狸、獾圖案的東西甚為反感,因為狡猾狐狸是貪婪的象徵。到日本人家作客,攜帶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接送禮物要雙手,不當面打開禮物,當接受禮物後,再一次見到送禮的人一定會提及禮物的事並表示感謝。送的禮物忌送梳子,因為梳子的發音與死相近。一般人不要送菊花,因為菊花一般是王室專用花卉。 日本人有不少語言忌諱,如「苦」和「死」,就連諧音的一些詞語也在忌諱之列,如數詞「4」的發音與死相同,「42」的發音是死的動詞形,所以醫院和飯店一般沒有4和42的病床和房間。用戶的電話也忌諱用「42」,監獄一般也沒有4號囚室。「13」也是忌諱的數字,許多賓館沒有「13」樓層和「13」號房間,羽田機場也沒有「13」號停機坪。在婚禮等喜慶場合,忌說去、歸、返、離、破、薄、冷、淺、滅及重複、再次、破損、斷絕等不吉和凶兆的語言。商店開業和新店落成時,忌說煙火、倒閉、崩潰、傾斜、流失、衰敗及與火相聯繫的語言。交談中忌談人的生理缺陷,不說如大個、矮子、胖墩、禿頂、麻子、瞎聾、啞巴等字眼,而稱殘疾人為身體障礙者,稱盲人為眼睛不自由者,稱聾子為耳朵不自由者等。 日本從四月一日到七日叫綠化周,包括街道綠化日、宅旁綠化日、學校綠化日、荒山綠化日、交通綠化日、綠化樹木保護日。日本人抽煙多喜歡自己抽,很少主動敬你一支,因為日本人認為香煙是有害身體的。日本人一有傷風咳嗽,外出時就戴上白色的口罩。日本人用大拇指表示「老爺子」,這個動作是表示罵「你這個老爺子」,毫無讚賞之意。用小拇指表示「情人」。 高聲說話,定睛凝視他人,手插在衣袋裡以及用手指指人,都會被認為是對人不恭敬。在交換名片時忌諱從屁股後兜里掏出或裝入,這是對人極不尊敬的舉動。忌三人並排合影,那是因為站在人間的人有受制於人之嫌。寄慰問信忌用雙層信封,雙層被認為是禍不單行;寄信時忌倒貼郵票,因為它暗示著斷交。到日本人家作客應預約在先,非請莫進,非請莫坐,忌諱窺視卧室,不得翻弄除書報以外的東西。忌諱在眾人面前接吻、擁抱。朋友在一起時不單獨一個人吃口香糖之類的東西。 日本人穿衣都是右向掩衣襟,而人死下葬時,要左向掩衣襟。因為在與現實陽世完全相反的陰間,死者的裝束也要與人間相反。因此日本人是不會買左向掩衣襟的服裝,哪怕是國際名牌。結婚時,如果日本新娘身著傳統和服,忌著羽織(外褂),因為江戶時代禁止女性著羽織,此後只允許深川的藝妓穿著,因此現在的新娘在婚禮上是絕不穿羽織的。犯禁忌引發不吉利或降低身份。 日本人大多數信奉神道和佛教,他們不喜歡紫色,認為紫色是悲傷的色調;最忌諱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之色。日本人忌諱荷花,認為荷花是喪花。在探望病人時忌用山茶花及淡黃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願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圖案的東西或禮物,因為它是皇室家族的標誌。日本人喜歡的圖案是松、竹、梅、鴨子、烏龜等。 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豬內臟,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鴨子;招待客人忌諱將飯盛過滿過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不能把飯盛得過滿或帶尖。作為客人就餐時,忌諱只食用一碗就說夠了,第二碗飯即使是象徵性的,也應要求添飯,只吃一碗認為是象徵無緣;忌諱用餐過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撫摸、整理頭髮,因為這是不衛生和不禮貌的舉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時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 用餐時,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滿飯的碗上。因在死者靈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擺成這種形式。 給客人盛飯時,禁忌把整鍋飯一下分成一碗碗的份飯,因過去給囚犯盛飯時多採用這種方法。 吃飯時禁忌敲飯碗,據說這是因為人們迷信敲碗聲會招來餓鬼。 忌諱往糕上撒鹽和撕拉著吃糕。 忌諱在鍋蓋上切東西。 忌諱往白水裡放湯。 著過筷的飯菜和動過口的湯,不能吃到一半剩下。攜帶食物外出郊遊時,禁忌把吃剩的東西丟在山裡。據說這是擔心吃剩的東西會招來鬼魂。 忌諱把紅豆飯澆上醬湯吃。迷信這樣做會在結婚時遭雨澆。 帶腥味兒的食品禁忌用作祭祀神佛的供品。 供過神靈的食品忌諱讓女孩子吃,認為這樣做會使女孩長大後姻緣不合。 在宴會上就餐時,忌諱與離得較遠的人大聲講話。講話時禁忌動手比劃和講令人悲傷或批評他人的話。 在有關紅白喜事的宴會上,禁忌談論政治、宗教等問題。 在較大型的宴會上因故要中途退場時,禁忌聲張,否則會使主人不歡,他人掃興。 就餐時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忌諱含著食物講話或口裡嚼著東西站起來,否則會被認為缺乏教養。 日本人飲食中的禁忌,在日本的不同地區或家庭還有許多。譬如有的人家正月忌食雜煮;有的村或部落忌食雞肉或雞蛋等。但是,吃飯或喝湯時發出聲響,日本人不僅不忌諱反而歡迎。因這種行為往往被認為是用膳者對飯菜的讚美或吃得香甜的表現。 在日本,招呼侍者時,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並擺動手指,侍者就懂了。談判時,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你若點頭同意,日本人就會認為你將給他一筆現金。在日本,用手抓自己的頭皮是憤怒和不滿的表示。 日本人送禮時,送成雙成對的禮物,如一對筆、兩瓶酒很受歡迎,但送新婚夫婦紅包時,忌諱送2萬日元和2的倍數,日本民間認為「2」這個數字容易導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萬、5萬或7萬日元。禮品包裝紙的顏色也有講究,黑白色代表喪事,綠色為不祥,也不宜用紅色包裝紙,最好用花色紙包裝禮品。禮物應該包裝好,不要用白色或色彩明亮的包裝紙,因為在日本文化里,白色象徵死亡,明亮的顏色則會顯得過分花哨,不夠莊重;不要出人意料地拿出禮物,拿出禮物前應該設法婉轉地告訴你的客人,說你準備了一份小小的紀念品; 如果是和一班客人會見,要麼向全體贈送一份禮物,要麼向團體的每一個人送禮;如果是向全體客人送禮,要在所有人集合過來之後再贈送。只向團體里的某些人送禮,會被看作非常失禮的行為; 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辦公室,而是在會議室、接待室,他們不會輕易領人進入辦公機要部門。日本不流行宴會,商界人士沒有攜帶夫人出席宴會的習慣。商界的宴會是在大賓館舉行的雞尾酒會。日本人沒有互相敬煙的習慣。拜訪日本人的家庭,要事先約好。進入日本人的住宅時必須脫鞋。在日本訪問時,窺視主人家的廚房是不禮貌的行為。日本沒有請同事到家與全家人交往的習慣。日本人從來不把工作帶到家裡,妻子也以不參與丈夫的事業為美德。 與日本人交談,不要邊說邊指手劃腳,別人講話時切忌插話打斷。三人以上交談時,注意不要冷落大部分人。在交談中,不要打聽日本人的年齡、婚姻狀況、工資收入等私事。對年事高的男子和婦女不要用「年邁」、「老人」等字樣,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諱。在公共場合以少說話為好。乘坐日本的地鐵或巴士,很少能看到旁若無人而大聲交談的現象。
禮儀日本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禮節是日本人的習俗。平時人們見面總要互施鞠躬禮,並說「您好」,「再見」,「請多關照」等。日本人初次見面對互換名片極為重視。初次相會不帶名片,不僅失禮而且對方會認為你不好交往。互贈名片時,要先行鞠躬禮,並雙手遞接名片。接到對方名片後,要認真看閱,看清對方身份、職務、公司,用點頭動作表示已清楚對方的身份。日本人認為名片是一個人的代表,對待名片就像對待他們本人一樣。如果接過名片後,不加看閱就隨手放入口袋,便被視為失禮。如果你是去參加一個商業談判,你就必須向房間里的每一個人遞送名片,並接受他們的名片,不能遺漏任何一個人,儘管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但這是表示相互友好和尊敬的一種方式。到日本人家裡去作客,要預先和主人約定時間,進門前先按門鈴通報姓名。如果這家住宅未安裝門鈴,絕不要敲門,而是打開門上的拉門,問一聲:「借光,裡面有人嗎?」,進門後要主動脫衣脫帽,解去圍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氣炎熱,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腳,否則是失禮的行為),穿上備用的拖鞋,並把帶來的禮品送給主人。當你在屋內就坐時,背對著門坐是有禮貌的表現,只有在主人的勸說下,才可以移向尊貴位置(指擺著各種藝術品和裝飾品的壁龕前的座位,是專為貴賓準備的)。日本人不習慣讓客人參觀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處看看的請求。日本特別忌諱男子闖入廚房。上廁所也要徵得主人的同意。進餐時,如果不清楚某種飯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請教,夾菜時要把自己的筷子掉過頭來使用。告別時,要客人先提出,並向主人表示感謝。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電話告訴對方,表示已安全返回,並再次感謝。過一段時間後再遇到主人時,仍不要忘記表達感激之情。日本人設宴時,傳統的敬酒方式是在桌子中間放一隻裝滿清水的碗,並在每人面前放一塊乾淨的白紗布,斟酒前,主人先將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紗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紗布吸干,再斟滿酒雙手遞給客人。客人飲完後,也同樣做,以示主賓之間的友誼和親密。日本人無論是訪親問友或是出席宴會都要帶去禮品,一個家庭每月要花費7.5%的收入用於送禮。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須帶上禮品。日本人認為送一件禮物,要比說一聲「謝謝」的意義大得多,因為它把感激之情用實際行動表達出來了。給日本人送禮要掌握好「價值分寸」,禮品既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若過重,他會認為你有求於他,從而推斷你的商品或服務不好;若過輕,則會認為你輕視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訪,帶上些包裝食品是比較合適的,但不要贈花,因為有些花是人們求愛時或辦喪事時使用的。日本人對禮品講究包裝,禮品要包上好幾層,再繫上一條漂亮的緞帶或紙繩。日本人認為,繩結之處有人的靈魂,標誌著送札人的誠意。接受禮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贈禮品。日本人不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因禮品的不適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禮品可以轉贈給別人,日本人對此並不介意。日本人送禮一般不用偶數,這是因為偶數中的「四」在日語中與「死」同音,為了避開晦氣,諸多場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乾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數了。他們愛送單數,尤其是三、五、七這三個單數。但「九」也要避免,因為「九」與「苦」在日語中發音相同。
日本婚禮類型日本的結婚儀式大致分為神前式,教會式, 佛前式,人前式等四種。 神社式結婚儀式神前式結婚儀式起始於日本室町時代,是當時武官家庭最為盛行的一種結婚典禮。禮節較為繁多,婚禮上男女雙方需通過339次交杯酒來盟誓相愛一生,白頭偕老!因此整個婚禮上最為重要的一道程序那便是喝這339杯交杯酒了!客人給新郎倒酒時,每杯酒必須分三次喝光。然後再互相交換酒杯,給雙方倒酒。整個婚宴上,就這樣不停的相互敬酒,而整個喝交杯酒的過程則意味著男女雙方喜結良緣的過程!而佛前式結婚上,用玉串奉奠來代替點香。 佛教式結婚儀式佛前式婚禮上,男女雙方在佛像面前宣讀婚約,向祖先報告兩人結為百年之好,相守一生。婚禮上還把一種叫"紙垂"的白色紙剪成又細又薄的紙條,然後把台他纏在BICIGI樹枝上,這是一種傳統的風俗,意味著把已故的親人的魂招回來,永保平安!在婚禮上進行玉串奉奠儀式時,必須由和男女雙方血緣親近的人主持!人前式結婚儀式人前式婚禮是在一種特定的神面前舉行,不用受男女雙方家庭宗教信仰的約束,而只是在親戚,朋友面前簽定一個結婚合約書就行了!然後一起大聲朗讀婚約書,宣讀自己對對方的愛,整個過程僅需10到15分鐘。結婚儀式結束後便是婚宴,婚宴一般都和結婚儀式在同一地舉行,這樣也就免去了許多麻煩!教會式結婚儀式教會式婚禮根據教派的不同而又分為幾種。 原則上本來只有信徒才能在教堂舉行婚禮,特別是天主教派對這要求更為嚴格!但最近以來,即使不是信徒,只要在教堂里接受簡單的培訓也可和信徒一樣在莊嚴的氣氛中, 走進神聖的教堂和心愛的人約定終身!訂婚禮物在日本一般訂婚之後,便要互送"結納"(訂婚物),舉行訂婚燕會,互送禮物。前來參加燕會的親朋好友也都準備了禮物。以前訂婚時一般是給新娘送一些小飾品,但現在一般都該為送錢了。 男女雙方互送的"結納"一共分為三套, 分別為5個裝,7個裝,9個裝。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9個裝的"結納"1.目錄 2.鰒魚乾 - 乾燥食品中的首選美食,慶賀燕會上常吃 3.小袖料 - 即彩禮 4.麻線 - 象徵白頭偕老 5.SULUMAE - 以前可以長時間保存的貴重食品 6.子生婦TAXIMA - 象徵有兒孫福 7.勝男節 - 有慶祝的事時用 8.末廣(白色的扇子) -象徵一打開就會好運降臨. 9.YALAGIDALU - 送兩桶酒,桶用柳樹木製作而成。但後來由於兩木桶酒的造價太高,就改為在木桶里放一些錢,象徵性的表示一下。但至今還保持著這一傳統。 祝禮錢關於禮金的數量一般是新郎月薪的兩三倍。但具體的數目一般由兩家商量而定,盡量不給對方增加負擔,這也是常規。至於女方對於禮金的處理方法各地區都不一樣。在關東地區一般是把禮金的一半再送還給男方,而關西地區則全部收下, 在結婚時把禮金的1/3以嫁妝的形式,送還給男方。最近的趨勢是把禮金的一半到2/3左右回送給男方! 收祝禮錢的日子以前送禮金時,兩家的親戚出面,相互幫著接送禮物。但最近一般是媒人幫著往兩家跑或雙方的親友都聚集在一方的家裡。有時訂婚儀式也在賓館或餐廳舉行,送訂婚彩禮的日子一般選擇"大安"或"有引"中的一天。儀式一般在中午舉行。 訂婚紀念品結婚禮金不管送還是不送,但男女雙方一般都要互送訂婚禮物,男方給女方送訂婚戒指,而女方一般給男方送領帶,手錶。訂婚戒指一般用"誕生石"加工而成。 引出物結婚儀式結束後,就得對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表示感謝, 給每人送一份禮物,這叫做"引出物", 禮物一般是酒,杯子,筆,商品券之類的日常用品。價格一般為3千到1萬元之間,這一部份支出對於新郎,新娘來說可是一個不小的負擔。雖然舉行婚禮時,也能收到很多禮金,但對於那些因事而未能參加婚禮的人,還得把一半的禮金退還給他,而且還要買一份禮物一同送去,這又是一筆開銷。 用統計的方法看日本的結婚儀式1997年日本男子的平均結婚年齡為28.5歲,女子為26 .6歲, 而1930年當時男子的平均結婚年齡為27.3歲,女子為23.2歲,幾十年來男子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但女子卻晚了4歲。這一點說明女性的社會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據統計,日本人結婚時的平均支出分別為:訂婚時,男方為110萬日圓,女方為90日圓,婚禮時,男方為163萬日圓,女方為142萬日圓。新婚旅行時,男方支出64萬日圓,女方支出42萬日圓。另外再加上新婚後的生活費及一般性支出,整個過程下來一對夫婦要花掉850萬日圓。在日本,結婚支出最高的地方是東海地區,而最低的則是北海道。
日本家訓武士階級家訓,在日本常稱作家憲、家捉、家慎、家禁,它是家長為家族成員、父祖長輩為後代子孫所規定的有關立身處世、居家治生的訓誡和教條,是家族成員必須遵守的準則。以家訓治家是中國傳統家族文化中的一個顯著特色,也是東鄰日本在吸收中國文化過程中積極借鑒和模仿的內容之一。日本最早的家訓是吉備真備(695—775)所撰的《私教類聚》。進入幕府時代,掌握了政權的武士也開始制定家訓,但武家家訓數量增多、內容走向成熟還是在室町、戰國時代以後。 家訓在中國是齊家之訓、家內之訓,其訓誡對象始終是家族血緣親屬。而日本武家的「家」則具有明顯的超血緣特點,它是幕府統治的社會基本單位,在群雄割據的戰國亂世,一個大名的家就是一個小國。武家的構成既包括血緣關係成員,也包括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家臣、領民,故武家的家訓遠超出治家的功能,更多地涉及治國,且齊家與治國是相通的。透過家訓,可以了解武家的治家原則,更可以了解他們的治國理念。 儘管武士是幕府時代的統治階級,但是從他們留下的家訓中,絲毫看不出驕奢淫逸,而大多強調厲行節儉,反對鋪張。以下僅錄幾例: 刀具衣裝,莫思攀比,看得過即可。(《早雲寺殿二十一條》) 家中之士,莫忘武備,要依財力置辦。武具馬具大刀, 以得用為準,莫要華麗,樸素為好。 日常衣服及調度,莫越財力。諸事要量財力,莫入不敷出。尤儉約之旨趣,乃為仁義而儉約,首先日常用度,武器裝備,莫使不足,所以諸事要儉約,衣服調度之類,樸素為要,莫好奢華。(小濱藩主酒井忠進:《酒井贊岐守忠進家訓》) 凡事謹慎小心,莫說金銀米錢,即便是井中汩汩之水,亦不可無益浪費。(細川重賢:朋巴後侯訓誡書》) 衣服為掩體之物,粗陋亦可蔽身。應據財力、位次著相應服裝。著不合身份之華服者,是為奢。食乃續命之物,粗茶淡飯,只要免飢存命則可。嗜好美食,耗費金銀以飽口腹之慾者,是為奢。房屋乃遮風雨之物,狹窄鄙陋,能擋風雨則可。應視財力,建相應之屋。建不合財力之華屋者,是為奢。(伊勢貞丈:《貞丈家訓》) 平日節儉,一針一線亦收之倉廩,然遇戰事有需,則碾金碎玉,毫不可惜。(朝倉宗滴:《朝倉宗滴話記》) 在武家家訓中,不僅可以看到這樣原則性的說教,更有如何節儉的現實而具體的規定。有關衣著方面的限制,如戰國時代越前大名朝倉氏的家訓《朝倉敏景十七條》規定:「朝倉家族,年初出仕,須穿有朝倉家紋之布衣。」戰國時代和江戶初期的大名加藤清正作《加藤清正捷書》,要求家人臣下「衣著限於棉布。耗費金錢於衣飾,荒謬無益」。當時有些講究的人都穿用絹做的衣服,雖光鮮華麗,但價格昂貴,且不耐穿,所以從節儉耐用的角度考慮,便有了上述規定。 有關日常飲食的規定,如熊本藩藩主細川重賢在家訓中規定了每日飯菜的標準:「朝夕食素,一湯一菜,午間可吃魚,亦不過一湯二菜。」「朔望佳節,與常日無異。年初儀式,當依家法從儉。不可稍有疏忽。」熊本藩,領俸祿54萬石,在江戶時代算得上屈指可數的大藩了,而藩主之家竟如此飲食簡單,可謂節儉的典範。酒井藩藩主酒井忠進不僅在家訓中告誡家人「好華美,耽美味,淫歌奇麗之族,乃小人之業,非丈夫居心」,還要求「衣服飲食宅居,各依其分」,雖然沒有對於一日三餐的具體規定,但是規定了待客標準:「會朋友,一湯二萊,酒三巡,酒肴三種。客人來,一湯三菜,婚禮之祝儀二湯五菜。若有緣故要逾度,當報之目付。」一個藩主家庭,連婚禮之類的祝儀不過兩湯五菜,賓客到訪,也只是以簡單的一湯兩菜、三菜招待而已,那麼平時自家人至多也就是一湯一菜了。在有客人來訪或婚儀等場合,如果因故要多加一個菜,要先報目付(武家負責監察的官員)審批才行,可見規定之嚴。還有的家訓規定:「酒雖融洽合歡之物,然豪飲放誕,乃古今亡家滅身之根底,故嚴禁酗酒。」(陸奧磐城平藩藩主內藤義泰:《內藤義泰家訓》) 至於其他娛樂性的消費,更是要嚴格掌握。如戰國大名朝倉家規定:「莫邀京都四座之猿樂師來本國演出。不如以其價於本國猿樂師中擇才俊教習之,可長遠為樂。」朝倉氏地處越前(今福井縣),若延請京都的名師來表演,肯定要花重金,不如在當地培養自己的樂師,這才是一種長久之計。 厲行節儉,講的是戒除奢華和無益之費,但不能矯枉過正,變得吝嗇。「過於吝嗇,有損身份,亦與過驕奢同。」(《酒井隼人家訓》)經歷過戰國亂世的福岡藩初代藩主黑田長政既強調「萬事皆求華美,不以儉約為要,則必積年靡費,後用不濟,喪國敗家」,因而要「專務儉約,戒無益之費」。但是,「倘過儉至吝嗇,則諸人疏遠,萬事無序,善行難成,功業不立,也是亡國之兆也」。所以,既不可不儉,又不可過於吝嗇,要「寬緊適度,取其得當」。(《貞丈家訓》)戰國大名朝倉敏景很注重資金的合理運用,他規定:「名家所鑄寶刀短劍不宜用。持一把價值萬匹之寶刀,不敵百支百匹長槍。莫若以萬匹之價購百支百匹之槍,令百人持之,可守一方。」寶刀雖好,只能為一人所用,而購一把寶刀之費,可裝備百名士兵,輕重緩急,道理自明。購買物品時,尤要注意,「過於求便宜,則物品質次,本可使用二、三年者,一年之內便數次更易,反而花了大錢」(尾張藩主德川宗春:《尾張亞相宗春卿家訓》)。這樣的認識在今天來看也是有教益的。 武家為什麼如此注意節儉?由於時代所限,他們當時還不可能從國家資源貧乏這個角度來認識節約的重要性,但是讀武家家訓,一個重要的感受是武家都將節儉作為立國的根本。當然,這個「國」不是現代意義的國家,而指的是戰國大名的領國及江戶時代的藩。戰國時代是弱肉強食的時代,各大名的治國之要是發展經濟,積累財富,以在激烈的爭霸戰爭中站穩腳跟並擴大勢力,而奢侈浪費將誤國誤民。如戰國大名北 條氏綱在家訓中闡述節儉的理由:「如有人本是五百貫的財力,卻效千貫的行事,大半是使了手段之故。」「好華麗者,無暴斂下民,便無所出。」他們「或向百姓強行征役,或經營買賣以圖生利,或煩擾町人,或博弈取勝,總之必有出處」,其結果,將「國中悉貧,大將勢力漸微」。(《北條氏綱書置》)到了江戶時代,武士雖然立於士、農、工、商「四民」之首,但是並不是富裕的階層,他們脫離了土地,依靠有限的、固定數量的俸祿生活,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發展而日益陷於窮困。幕府與各藩除了通過幕政、藩政改革進行調整外,都要求武士節儉度日,在幕府頒布的法令中一再強調。尤其是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時要求更嚴,他不僅下令禁止美食鋪張,穿著華麗,而且自己帶頭厲行節儉,平時吃飯不得超過兩萊一湯,且滴酒不沾。幕府殿堂內的窗紙、拉門即使再陳舊,如無破洞則不許更新。將軍以身作則,幕府官員自當效仿。據說當時幕府的官吏在值班時都自帶盒飯,只有老中(江戶時代直屬於將軍、統轄政務的最高官職)等在執勤時過了吃飯時間,才可供應飲食,但也是以一湯五小菜為限。至於各藩,更要嚴格奉行節儉原則。有的藩在家訓中甚至規定「百姓之中,有喜好華美,不事耕作,卻集金銀分贓者,速捕之並斬首」(朋巴後侯訓誡書》)。顯然,一個農民不種田卻能過好日子,肯定有非法勾當,故要嚴懲。福岡藩藩主黑田長政也在家訓中規定:「有因好華檐美舍、婚姻靡費、招宴賓客、耽溺遊興、聚斂珍異等事致費資財,日久漸貧者,可斟酌定其罪」。(《黑田長政遺言》) 總之,作為統治階級的武士在節儉方面也是全社會的典範。商人階級商人在日本最早產生於鎌倉幕府時期。後來,隨著兵農分離,至室町幕府時期,其身份漸趨固定。在戰國時代,各地大名為增強領國的軍事與經濟實力,紛紛在自己的城堡周圍建立作為其政治與經濟據點的「城下町」,讓武士與工商業者集中在此居住,一批敢於冒險的商人乘機聚斂了財富。近世以後,和平的社會環境、兵農分離政策的實施以及武士的城居,帶來城市的繁榮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雖屬於「士農工商」中的末流,但也正是這種身份制度的存在,使社會其他各階層加強了對商品經濟和商人的依賴,江戶時代商人因此勢力大增。約佔總人口5%-6%的商人,是近世日本社會中最具經濟實力的階層。 隨著商人財富的增加,有些人開始忘乎所以,營造豪華住宅者有之,追求華貴衣著者有之,出入花街柳巷者有之,耽於遊藝、揮金如土者有之。商人三井高房曾於1728年作《町人考見錄》,記載了京都50家商人的盛衰,其中就有因為忘記商人本分,奢侈浪費、縱慾享樂而導致破產的例子,因此他提醒商人「忘記家業終將失去家業」。 也有一些商人在嚴格的身份制束縛下始終頭腦清醒,對來之不易的家業與家產格外珍重,所以儘管腰纏萬貫,也始終以「儉約」為行為準則。在商人家訓中,我們可以看到,勤儉持家是最基本的內容。例如: 勤儉以持家,驕奢以滅身。勤此戒彼,是為同族繁榮、子孫長久之基。(三井家《宗竺遺訓》) 無祿之町人,雖當時取相當之利潤,然無時不慮有損失之時……致力於儉約乃第一要義。(《錢屋五兵衛家憲》) 須牢記,勤儉興家,驕奢滅身。(《伊藤松坂屋家訓》) 商人是最注重實際的階層,其家訓也不停留於講道理,而是從實際需要出發,對如何節儉、節省開支做了許多詳細而具體的規定。博多商人島井宗室的《島井宗室遺書》就是典型。島井宗室(1539-1615)是活躍於戰國末期至江戶初期的豪商,他利用地利之便,通過與明朝和朝鮮的貿易積聚了巨額資產,連豐臣秀吉都對他禮讓有加。在他去世前五年,模仿聖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的形式書贈其繼承人、養子信吉,是為《島井宗室遺書》。在全部十七條內容中,竟有六條談到節儉度日,且內容詳盡人微。 第三條是「勿接觸遊藝」。要求家人「一生中不得耍錢、玩雙六棋等賭博類遊戲。40歲前也不得習圍棋、將棋、武藝、謠曲、舞蹈。……50歲前,凡野外酒宴、釣魚、賞月、賞花等外出遊覽之事均要禁止」。這樣的規定,意在讓家人潔身自好,節省一切不必要的開支。 第四條是「40歲之前以質素第一」。其中要求「即使些細小事也不得鋪張……萬事儘可能節制。傢具、屋宅之新購改建自不必言,品茶、劍、佩刀、服裝等要力戒華美,絲毫不可有顯露之意」。 「衣物宜著棉服」,「居家修理要注意,加固牆壁與院牆的繩子到了腐爛的程度方可更換,不準另建屋宅」。 第五條是「40歲前,不可頻繁宴請客人或出席別人的宴請,款待雙親、兄弟並親屬及赴親屬之宴會,一年內一至兩次即可,不可再多。尤慎夜間之宴席,即便是兄弟之邀請,也是不去為好」。 在第七條「治家重於對外交際」中,有具體的勤儉持家的要求。如「燒火用的劈柴和烤火用炭都要自家解決,引火柴等也要自己解決。家中和後門集中的廢物中,短繩頭可切碎用於和泥葺屋,長的用於結繩。五分以上的木塊、竹塊收集起來洗凈,用作燒柴。五分、三分大小的紙片也要收起來,以作再生紙的原料」。這是要求物盡其用,一絲一毫也不要浪費。 第八條是「購物須知」。「小到薪炭,二、三分長的小雜魚,大到去街上河邊購物、買木材,也要主人親自前往,盡量劃價再買,並將物價牢記在心。以後,不管誰再去購買,坐在家中就可知其貴賤,如此可防被傭人欺騙。」「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柴、炭、油,尤以柴為要。用量依燒柴方法不同而大有差異。一天中燒飯用多少,做湯用多少,主人要大體知其量,並按其量交與女傭,於是一個月能用多少就知其大概了。」「薪柴之類,生木與朽木都不好用,要買乾柴。與劈柴相比,樹枝和木塊好用,茅草比樹枝更好用。」顯然,這裡是要求一家之長對家中的支出要心中有數,不僅要了解市場行情,也要掌握自家的具體用量。 第十條是「節約伙食費」。「朝夕飯米每人一年定為一石八斗,如雜以蔬菜與大麥食之,則一石三斗、四斗足矣。」 「要做糠味噌、五斗味噌食之,每天將味噌研碎,讓其充分出汁,其糟粕中入鹽,用蘿蔔、黃瓜、茄子、冬瓜、大蔥等蔬菜的皮屑腌制鹹菜,給傭人們早晚下飯。」「米價騰貴時,要吃菜粥。若喝菜粥,首先主人也要吃。如果一點也不吃,就要想想下人的感受。萬事都要如此留心,我們的父母過去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與傭人吃同樣的飯菜。」從這條看來,富商島井已經把飲食標準降到最低限度,吃低質量的味噌,喝菜粥,並強調主人要與傭人吃同樣的飯菜。 對於吃飯穿衣居家生活如此精打細算,近乎吝嗇的節儉訓誡,讓人很難將它與島井宗室的豪商身份聯繫起來。由於《島井宗室遺書》很切合實際,所以後來被許多商家模仿,在家訓中立下勤儉持家的訓誡。例如: 店內生活萬事宜行簡素,朝夕飯食一菜一湯,不許喝酒。(《住友長崎店家法書》) 平素在店內不得穿棉布以外的衣服,腰帶也勿用絹物。(《伊藤吳服店家訓》) 萊一日一度,一人三文至四文,再多就是浪費。(《伊藤家家憲》)不圖華美,但求質素,穿乾淨的棉服即可。(《諸戶清六遺言》) 以醬油生產為業的商人濱口家的家訓規定「家雖富有也要安於棉服蔬食」,「裁縫之事一切必家內自辦,絕不可委託他人」。一家人遵照這樣的家訓,暖身安於棉衣,飽腹甘於素食,連家長也不許特殊。家訓還規定「除家長外,吃飯時不可使用茶碗」。茶碗即陶制飯碗,易碎,為避免增加這項支出,濱口家代代成員都遵守這一訓誡,除家長使用茶碗(也是家長權威的一種標誌)外,家庭所有成員,包括僱員只使用耐用的木碗。小小飯碗之事也予以足夠的注意,並寫進家訓,反映了商人節儉度日用心良苦。正是由於這種精神,1645年創業的濱口家才能延續360年而不輟,至今發展成為生產YAMASA醬油的著名的調味料與藥品製造企業。 在中國歷史上的家訓中,同樣有很多強調節儉的內容。但中國的家訓多是原則性的教導,很難從中找出對居家生活、日常用度做出具體約束和精打細算的安排。日本的商人處於四民之末,無法與社會制度抗爭,為了延續家業,只能嚴於律己。商人通過家訓要求自己過儉樸而有秩序的近乎禁慾的生活,西方學者評價這種生活「極像早期的新教主義」。商人的節儉思想是由根深蒂固的家業觀念產生出的經濟倫理,由於明治維新後的近代企業家有很多是從近世商人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商人的節儉觀對日本的資本積累與近代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近代豪奢階級家訓,本來是封建時代的產物。明治維新後,武士階級退出歷史舞台,武家家訓也隨之結束了歷史使命。隨著等級制度的廢除,平民從此摘掉了「二等公民」的帽子,於是商人轉而經營新型工廠、企業,成為國家「文明開化」政策合作者,也有大批敢於冒險、具有經營意識的人才乘明治維新風雲而發跡,故明治時期是日本富豪輩出的時代。由於近代日本企業有相當一部分是江戶時代商家的延續,即使是明治維新後建立的新企業,也無不是在「家」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於是,家訓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像三井、住友、鴻池那樣的老字號企業保持了舊有家訓的延續性,在修改時注入了近代的思想內容,而新興企業如三菱、安田、澀澤財閥則是在企業規模擴大、穩定之後制定家訓,以作為家族成員和企業的約束。在形式上,近代以後的家訓多以「家憲」相稱,以突出家訓作為家之法律的效力。 近代日本的很多富豪繼承了近世武士與商人的節儉傳統,雖然他們擁有巨額資產,但仍然諄諄告誡家人保持節儉的美德。如: 勤儉持身,慈惠待人。(《岩崎家家憲》) 勤儉二字乃祖先的嚴訓,應服膺並發揮其功德。(《本間家家憲》) 戒驕奢,發揚質素勤儉的美德。(《茂木家家憲》) 一家的經濟以收入之八分營之,餘下二分蓄積蘊養,可防困蹶。(《繁田家家憲》) 勤為富之本,儉乃富之源。(《向井家家內諭示記》)在有關的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到很多近代富豪的節儉美談。如安田財閥的創始人安田善次郎(1838—1921)就是一個代表。安田善次郎曾當過六年丁稚(學徒),他從赤手空拳開始創業,在幕末維新的混亂之中,因從事金融兌換業積累了財富,僅僅幾十年時間就確定了其四大財閥之一的地位。安田善次郎終身躬行勤勉與儉約,以「勤儉堂松翁」自稱,即使成為財界大亨,也自覺過著簡樸的生活。如乘火車外出旅遊,一般都坐普通車廂。在銀行工作時,與員工一起在食堂用餐。每逢祝儀、慶典,也盡量節省經費。在家庭生活中,通過家訓做出規定,不論是家長還是夫人、孩子,每年的生活費都規定一定的預算,每人的支出決不許超標。安田善次郎倡導的「勤儉儲蓄談」被作為安田銀行員工的座右銘。其中說道:「提到勤儉儲蓄,有人認為僅是節約蓄錢,實則不然。所謂勤儉,乃勤勉節約之意,換言之,乃"勤於業務,節省冗費』之謂也。勤為積極之語,進取也;儉乃消極之語,保守也,是故二者相輔始見其效。余教諸子曰:勤則儉生,儉則勤生。,』有些人不理解安田善次郎的做法,說他是「吝嗇漢」。而他堅持該省則省、該花就花的原則,一方面厲行節儉,一方面熱心於慈善事業,捐資興建著名的東京大學安田講堂和日比谷公會堂就是其典型的善舉。 曾經讀過一本名為《一個明治人的生活史》的書,寫的是明治時期神奈川縣高座郡的地主相澤菊太郎的日常生活。他只是一個較為富裕的農民,過的是普通的生活。而他卻別有讓人稱道之處,一是從19歲開始,直到%歲去世前十天,長達78年記日記一日不落,二是從1892年開始到1957年,每天都詳細記載全家的財務收支情況,留下了長達66年的《金銀出入賬》。而寫日記和記賬的用紙,有的是利用報紙夾帶廣告的背面,有的是不用的賬簿,都被整整齊齊地訂成本子。僅這一點,足以窺其主人的細緻與節儉。 能否做到節儉,一家之長的表率作用是關鍵。故近代家訓中不乏對家長行為的規定。例如: 主人乃一家之模範,我勤眾何怠,我儉眾何奢,我公眾何私,我誠人何偽?(《安田家憲》) 家庭的風波多生於主人的淫邪,不溺酒色則身家共全,故宜尊奉五戒。(《愛知縣伊藤家家憲》) 繼承家業之人,即使是總領,若不熱心商賣,對父母不盡孝行,品性放縱,則在家中協商基礎上,令其改名隱居。(大阪藥材商兼墨商若狹屋家憲) 以發明清酒而聞名的關西富豪鴻池家就有嚴格限制家長奢侈浪費的實例。有一天,第十代家長鴻池善右衛門獨自一人駕著馬車到了大阪繁華商業區心齋橋。平素不大出門的他被路旁店頭擺設的商品所吸引,於是走進一家商店,買了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一結賬,共計350元,可當時他口袋裡只有區區30餘元。按家族規定,家族成員每月只有為數不多的零花錢,即使是家長也不例外。於是商定讓店家事後到鴻池府上去取。鴻池善右衛門回家後不久,店家用車載著所購商品送到鴻池府邸,並請求付款。沒想到遭到賬房管家的拒絕:「鴻池家從祖上就制定了極其嚴格的家法,即使是家長買了用於遊玩的商品,如果超過規定的額度,也決不能付款。」任憑鴻池善右衛門怎樣哀求,管家就是不答應,只好眼睜睜看著商人把送到家的東西又裝上車拉了回去。這位家長後來仍然不思進取,整日沉湎於俳句與風【蟹】流之中,不僅影響了家業經營,也損害了自身的健康。鴻池家經過集體決定,不得不讓其隱居,並在稍後制定的《鴻池家憲法》中寫進了「如果蔑視家名或損害了家產,可依據誓約書之明文,廢除家長之名義,並使其退身」的條文。一家之興亡在於子孫,人是延續家業的根本。以家訓告誡人們奉行節儉,意在讓節儉之風代代相傳,故教育子女也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被譽為「日本近代實業界之父」的澀澤榮一在1891年親自製定了《澀澤家家訓》,其中除「勤與儉乃創業之良圖,守成之基礎,應堅守之,不驕不怠」,「冠婚葬祭的儀式招待等事,應力避華美之風,而依其身份質素從之」節儉之訓外,還基於「子弟教育關係到同族家道之盛衰,故同族之父母尤要慎重待之,教育之事不可忽視」的認識,專設「教育子弟之法」,其中有多條涉及節儉。例如: 子弟滿八歲,男孩應停用保姆而代以嚴正之監督者。 凡子弟幼少之時,要使其知世間之艱苦,養成獨立生存精神,且男子外出時盡量步行,以保障其身體的健康。 子弟達十歲以上,雖可給予少量金錢作零花錢,但要嚴格按其身份定其額,以此喚起其對生計的關注。 不可讓子弟讀下流書籍,接觸鄙猥之事物,也不得接近藝伎藝人。 凡男子至成年之前,要與成人區別對待,衣著必穿棉服,器具類以質素為主,唯女子外出或接待客人時方可穿絹織衣物。 澀澤榮一創立了第一國立銀行,一生參與近500家企業的創立與經營,是近代日本傑出的企業家。如此巨額財富的創造者與擁有者,卻能儉約傳家,教子有方,堪稱日本近代富豪的楷模,《澀澤家家訓》也因此在近代日本家憲中頗具典型性與影響力。 2000年,筆者在日本期間參觀了位於新渴的北方文化博物館。這家博物館又稱「豪農之館」,本是江戶至明治時期大地主兼商人伊藤家的宅邸。傳統的日式建築,寬廣的庭院,無聲地訴說著其主人昔日的輝煌。而最令我震撼的是在大客廳顯著位置的「床之間」(壁龕)處,赫然掛著一幅大約2X3米的巨大畫軸,上面工整地寫著唐代李紳的那首《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根據題款得知,該幅字寫於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正是伊藤家最興旺的時期,擁有水田旱田近1400町步(約14平方公里)、山林1000町步(約10平方公里),號稱越後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地主。從書法角度來看,這幅字很欠功力,我相信伊藤家張貼如此巨幅畫軸,絕不是附庸風雅,而是以此提醒家人,時時刻刻不忘節儉。 資源短缺並未阻礙日本高速增長之路,反而讓其走出了一條資源節約型發展新路。創建節約型社會需要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家訓資料告訴我們,日本人有著久遠的節約意識及節儉傳統,所以當今日本人從節省能源、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到居家生活中的精打細算都做得很到位,在這方面很值得我們學習。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真實魔鬼遊戲 2015》?
※生田斗真的顏值巔峰?
※擱在政治砧板上的日本大使
※名古屋在日本是怎樣的地位?
※赴日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