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開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索達吉堪布開示

(錄自智慧網 http://www.zhihui.org/稍有整理。若有哪位有所疑惑,原文在 http://www.zhibeifw.com/media1/kaishi-xinjing(2006).doc)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剎)

宗內門蘭欽波盎加達,(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盎燦吐謝莫到,(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頓巴特吉堅拉給夏擦,(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涅慶日俄再愛香堪色,(自大聖境五台山)

將華頭吉新拉意拉門,(文殊加持入心間)

晉美彭措雅拉所瓦德,(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頗瓦辛吉洛,(證悟意傳求加持)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這樣我們昨天作了一個簡單的開示。今天沒有安排在這裡繼續傳講,但是有個別的一些佛友,再三地要求今天晚上在這裡也作一個有關空性或者《心經》方面的開示。最後我也在無奈的狀態下還是答應了,也沒有特意地通知一些人,但是今天來的人也比較多。我們這裡的環境場所有限吧,大家可能在坐的過程當中,稍微堅持一下。我想今天也簡單地作一個開示,所開示的內容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心經》我想大多數的人應該非常清楚,因為漢傳佛教裡面對《心經》極為重視,漢地的高僧大德們也歷來都是對《心經》由衷地強調,這樣一來有很多《心經》的講義、《心經》的註疏,這方面應該是比較多的。

比如說像弘一大師的《講記》,蕅益大師的講疏,還有一些圓瑛法師,母音老人、凈空法師等等,有非常多的高僧大德們,對《心經》作了一些注釋。所以對我來講,也沒有必要再次講。但一方面,按照藏傳佛教的有些科判,有些藏傳佛教的解釋方法來作一個簡單的開示,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所以我想今天在這裡,給大家簡單地講一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應該清楚,比如說我們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包括南傳佛教的部分寺院,也經常念誦、經常修持。但也有一部分的佛教徒,對《心經》的內容不太明白,能念是念得來,大家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樣天天念,實際上到底是所謂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或者五蘊皆空的道理怎麼樣呢?這方面,有些從來沒有想過?有些想得也並不是特別圓滿,這種情況比較多。作為我們佛教徒來講,應該對《心經》的內容這方面了解,我覺得相當重要。

不僅是我們佛教徒,現在很多文學界的人,作學術研究的這些人,對《心經》有所研究有所了解,這是我們通過網路,通過一些其他資料也可以知道。現在在國際上、在國內外,有相當一部分人專門對《心經》作為一種文化來看待,專門有很多學術方面的一些論文來研究,佛教的精神、般若空性的道理,作為我們佛教徒對自己的《心經》的歷史背景,《心經》的一些宗旨、意義如果沒有了解,這也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所以我想今天,給大家簡單地講一下《心經》的有關一些問題。

當然《心經》,如果要是講得廣一點,恐怕一個月,也不一定能講得完。所以今天我們短暫的時間當中,把所有《心經》的內容、全部講得非常清楚,這也是有一定的困難。你們聽者也有一定的困難,等一會兒不一定能坐得住。我講者,本來自己水平也有限,再加上所謂的《心經》極為深奧,這是般若波羅蜜多非常甚深的東西,所以我用我的水平和口才來講述,對我來講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我想我們大家,也是一個因緣的集聚。大家在這個講堂裡面,集聚在一起,我們大家都以誠摯的心來聞思般若,當然這個是有非常大的功德。

以前佛陀對阿難尊者,也說過,說是兩個人,有作無量功德的機會,當時阿難問:如果兩個人作,無量的功德到底是什麼呢?後來佛陀說,一個人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地聽經,一個人以清凈的心來傳講佛法,那麼這個功德是非常大的。所以我想,我們這裡這麼多的人,大家以聽經的這種心情來聽受佛法,我也是以假裝的方式來給大家傳講大乘佛法,雖然我講者很低劣,但是所講的內容,也是牽涉到佛的般若精神,所以我想我們大家共同短暫的時間當中也可以造一些福德。

實際上,我們大家應該了解,所有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可以用三個部分來講:釋迦牟尼佛最開始的時候,對一般的眾生,對一般根機的眾生,宣講了所謂的四諦法門,第一轉法輪。

這是在印度鹿野苑,給大家宣說的。釋迦牟尼佛對中等、也就是說,對般若空性根機的眾生面前,已經宣講了般若法門,也就是所謂的第二轉法輪。釋迦牟尼佛對有一定的根機、利根者,也就是說具有殊勝根機的眾生面前宣講了第三轉法輪,我們現在所謂的《心經》實際上是釋迦牟尼佛第二轉法輪的精華意義。因為第二轉法輪,我們平時也知道,在《大藏經》當中有,廣般若、略般若、中般若、般若法門,按照我們藏文的《大藏經》裡面十二函,十二函相當多的。我們漢傳佛教的《大藏經》裡面也是《般若經》相當多。大家應該清楚,《華嚴經》和《般若經》,在佛的經藏當中應該是占相當一部分的。那麼《般若經》,廣般若、略般若、中般若,這三個般若全部集聚、全部總結出來就是《心經》。

《心經》表面上看來,這是很略的。當然《心經》的版本有所不同。比如說藏傳佛教,大概《心經》有八個講義;漢傳佛教裡面,《心經》的翻譯本比較多,鳩摩羅什也有翻譯的,唐玄奘也有翻譯的,還有在唐朝的時候,宋朝的時候,總共有七八個不同的譯本。但是所有的譯本當中,大家都比較公認的,尤其是中國讀華文的這些人,大家都不管到哪裡去,到新加坡、到美國、到台灣,到哪裡去的話,就是唐僧的《般若心經》,大家都比較公認的。

讀誦這個《心經》,有二百六十個字,所以讀起來的時候,非常簡單。我們表面上看來,只是一張紙,這裡面有二百六十個字;好像這是我們,不要說是一般的人,連一個小學生寫文章的時候,也是二百多字應該寫出來。但實際上,這是非常不簡單的。這就是: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的空性法門的教理,全部歸納在《般若經》當中,也就是說《心經》當中。所以我們平時作為一個佛教徒自己能念誦,自己系帶在自己的身上,擺放在自己的佛堂裡面,早上起來的時候拜一拜,晚上睡覺的時候拜一拜,平時《心經》作為自己的讀誦,那你這個功德是相當大的。

所以平時我想,你們很多在家人,現在的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很多生活的節奏步驟越來越快,這樣一來你每天都是讀很多《無量壽經》、《金剛經》,有沒有時間也不好說。有些佛教徒,當然是有很多的時間,每天都是不斷地念《金剛經》;但是有相當一部人,恐怕是沒有時間。但我想,只要是自己心中有佛的有些佛教徒,《心經》念幾遍是沒有任何困難的,連一分鐘都不用。有時候你們讀得特別快吧,尤其是能背誦,你坐在車上也好,或者是平時,你在做什麼工作的過程當中,存在手機裡面也好,或者是什麼樣的,你就可以讀《心經》。所以我們平時作為佛教徒,對般若空性、釋迦牟尼佛所有佛法的精華,就是空性法門,

這個大家應該清楚;對大乘佛教有所了解的人,我覺得是應該明白的:所有的這些空性法門,歸納出來這就是《心經》。

有些人認為《心經》好像是《般若經》裡面的一篇。不是一篇,這是《廣般若經》裡面。現在網路比較方便,你馬上點擊、馬上查,實際上它並不是一篇,它是獨立完整的一部經典,非常完整的一部經典。按照我們藏傳的經典,經典前面有它的緣起,後面有它的讚頌文,所以它是非常圓滿的一部經典。這樣我們經過這麼多年的歷史也可以證明,很多的佛教徒依靠般若空性,而獲得成就的。

所以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道友。的確現在生活就變成這個樣子,以前法王去美國的時候,大概是九三年。這個時候我們都覺得西方的國家特別可憐,每天都是那麼忙,那麼多的事情,雖然有一點錢,但是每天都是好像只有星期天的晚上,有講課的時間,除此之外,基本上分不出來。當時中國特別閑,還沒有開放,雖然條件也沒有現在那樣,轎車洋房沒有那麼多,但是當時始終都覺得,中國還算是可以的。不管在哪裡安排,星期六也可以、星期四也可以,白天講課也可以,很多人去聽的。但現在,中國大城市裡面的人確實有時候有點跟當時的美國我覺得沒有什麼差別,當時美國加拿大都是這樣,我覺得現在很多人也是特別忙,只有星期天或者星期六的時候有一點空閑。白天的話,昨天我說早上可不可以?他們很多人說,早上不行,早上這裡很多人上班,很忙啊,肯定不行,沒有人來聽經。我想我們這裡有時候大城市裡面的人還是工作,很多方面真的把時間用在學佛方面,這是相當困難的事情。這樣自己也是一方面,不捨棄自己的這種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修持佛法。那麼作為《心經》是相當好的一個法門。

以前上師如意寶去西方國家的時候,他們西方國家特別喜歡。上師的著作裡面,有一個叫《文殊大圓滿》,因為《文殊大圓滿》比較少,很少的,所有的修法在《文殊大圓滿》當中,很多西方人他們特別喜歡這個《大圓滿》,說是我們這樣的人在大城市裡面那麼忙,沒有其他的時間,就是我們喜歡你的這個《大圓滿》。你看那個《大圓滿》是特別少,我們很喜歡。我想像《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這些非常多,有一千個頌詞、七百個頌詞、六百個頌詞那這樣的經典,我們每天學,恐怕你們沒有時間。所以我想《心經》大家都應該背誦也可以,念誦也可以,或者是平時以《心經》的一些精神來衡量自己,因為《心經》裡面,全部講的是空性。

剛開始的時候《心經》的內容也不一定能搞懂。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心經》還是需要有一定的根機。就像《心經》相當於是大學的課程,所以我們佛教的幼兒園還沒有上過的人,你馬上要用大學的課程來要求恐怕是不一定能接受。但是你對佛教有一定的認識,有一定的了解的人,看了《心經》以後,應該說能放下一切。為什麼呢?因為《心經》裡面已經講了

眼耳鼻舌全部也是沒有,外面的色聲香味全部也是沒有,包括無明、智慧,所有的這些法全部是空性的,全部是不存在的。這樣,那我們何必現在追求世間的很多名聞利養,就是名利地位等等? 所以通過《心經》調整自己的心,很容易滅盡自相續當中的煩惱。這樣一來,我想《心經》有必要去學習。

今天我想從字面上簡單地給大家講一下。有時候,《心經》是內容比較深,很多人喜歡打瞌睡,或者有這樣;如果講一點故事,或者講一點簡單的法門,很多人興趣自然而然就出來了。但是我就特別害怕講空性,為什麼呢?以前從來沒有聽過空性,到了一定的時候,這裡面的道理也不可能是一言兩語隨便全部講完,所以不說很多的道理講不出來;要說很多的道理的話,一方面沒有時間,一方面你們能不能接受也不好說。但不管怎麼樣,我想我們對《心經》的大概內容作一個介紹,然後你們自己以後在讀誦的過程當中,對這一段話應該是介紹這個、這一段話介紹這個,可能有大致的了解,這樣對自己。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我們這裡也有很多人對空性法門非常有信心,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為什麼這麼講呢?佛陀在很多佛經當中也告訴我們,我們遇到空性法門,實際上這就是有解脫的標誌。一般的人對空性法門是根本不可能遇到的,沒有一定的因緣,沒有一定的根機,大乘佛法聽到耳邊的機會也是不會有。看見大乘法本,這也是沒有的。所以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道友雖然有些意思上你不一定馬上能了解,這是非常甚深的道理,所以不一定能了解;但是你遇到這個法門,然後逐漸逐漸地去研究、去學習、思維,這樣以後我們自相續當中種下了一個空性的種子,無始以來我們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存在的、實有的,一直在培養自己的執著。但是我們這一輩子,雖然修得不好,但在自相續當中還是種下一個大乘大悲心的種子,空性的一些種子。這樣一來我們下一輩子對這個空性法門應該是有所領悟。

中觀的根本修法裡面,有個叫做《中觀四百論》,《中觀四百論》裡面是這樣說的:如果我們對空性產生一個懷疑,覺得萬法是不是空性呢?我產生一個懷疑的話,在我的相續當中種下了空性的種子,然後我斷除了這個輪迴的根本,從此以後,我逐漸逐漸會離開這個苦海的。這是《中觀四百論》裡面說的。所以我們遇到空性的時候,大家也不要覺得這是我們隨隨便便可以看得到,隨隨便便可以聽得到,並不是這樣的。遇到這個空性法門,相當不容易。因為佛陀所有的佛經,可以包括在空性當中,佛陀當時要接近涅槃的時候,他對阿難特殊地去交待,他說我涅槃以後——因為我們知道佛陀涅槃以後,就是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然後就這樣,佛教裡面的其他七大傳承的上師會出現的——後來他就特意地交待給阿難,這樣說:我涅槃以後,我所宣講的,所有的佛法全部隱沒的話,不要緊,全部毀滅了也沒有事,我不怪你的。但是你千萬不要把我的這個空性法門毀滅掉,空性毀滅的話哪怕一個字也是我應該責備你。當時佛陀以我們平常人的一種方式來交待,特意地交待給阿難,所以我們作為佛教徒應該對空性法門有所認識。

所謂的空性法門當然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如果你們真的要想從理論上理解,佛經的內容是非常深的。一般來講依靠自己的智慧來解釋佛經,自古以來是相當困難的。我們應該依靠什麼呢?依靠一些高僧大德的論典來解釋。當然有些人說「只依經不依論」,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為什麼呢?如果依靠經典,沒有論典,那我們凡夫人是沒辦法直接解釋佛經的這個意義。

所以佛教歷史上真正對釋迦牟尼佛的空性法門能解釋的,首先第一個就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出世以後,他就解釋了空性的法門,造了《中觀根本慧論》,然後他的傳承弟子當中聖天論師造了《中觀四百論》,過了以後,月稱論師、寂天菩薩等等,這些在印度的歷史上來講大家都非常公認的了不起的大德們,那麼依靠他們的教言,我們對佛陀所宣講的空性的意義應該也是可以領悟。

所以我們在座的道友們,以後自己真的有一些機會的話,其他的現在世間的亂七八糟的這些書,我們去讀的話我覺得沒有什麼意義。這只不過是你們有些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有些項目,不得不讀、不得不學習,這是我們也不否認的。尤其年輕人,現在電腦科技很多,什麼事情都不懂的話,你可能生活也是相當困難。這一點我覺得也是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你除了生存以外,我們要利益眾生,自相續當中真的有些佛教的道理要學的話,最好是佛陀的最精華的意義,就是無上密法、大圓滿和無上的法門中觀,這兩個,有一定的根機、有一定智慧的人,一定要去拜讀、去研究。

當然剛開始讀的時候,不可能是我們讀小說一樣。讀小說的話,你這厚厚的一本書看完了,整個情節的道理,在腦海裡面可以顯現。從此以後這個過程是怎麼怎麼,你可以給別人講。我們這個中觀可能不是這樣:哪怕是一個偈頌,你都要要花很長時間去理解、領會。以前高僧大德們都是這樣。我們在學院當中也是很多,有些智者們,他們的話我今天看了,這個頌詞不行,不懂;然後看了講義,這個講義、那個解釋得怎麼樣,如果這個不懂,再去問一些道友,如果這個不懂,我今年不懂、明年還看,明年不懂、後年還要看,我就長期地對中觀法門有所熏習的話,最後應該對這些甚深的教言會通達的。

所以,有一定的智慧的人,希望你們對這個空性法門應該引起重視。我們人生非常難得,無始以來我們相續當中的執著是相當厲害的,這些執著要搞破的話,要麼自己是一個大成就者,依靠一個上師的這種敲打,或者是上師的加持馬上開悟,恍然大悟;但這種根機現在來講是也確實有點困難。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裡面也是這樣講。不要說是我們,包括印度和藏地漢地的高僧大德們也是經過千辛萬苦以後,才能獲得開悟的。對我們現在凡夫俗子、具有一切束縛的凡夫來講,能不能成功也是非常困難的。我想,最保險的、最適合的,就是依靠中觀法門,依靠修加行,這樣來對整個輪迴就看破,然後在自相續當中真的種下了非常好的一個空性智慧的種子,這樣三有輪迴的根本完全可以說徹頭徹尾地斷掉。這一點,作為我們修行人來講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所以我就前面,簡單地講一下,關於空性法門應該需要值得重視,否則我們每天都是為了自己的事業、家庭,這樣一直無有任何目的地去追求,這個人生幾十年很快就過了,當你離開這個人間的時候,在自相續當中什麼種子都沒有種下,這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對釋迦牟尼佛留下來這麼殊勝的這些教言,這些不能就這樣放棄,一定要學習。

學習的時候,我剛才也講了,一定要依靠非常殊勝的有些大德的論典,就像月稱菩薩、龍猛菩薩,或者寂天菩薩,他們所留下來的論典。我們藏傳佛教當中也是,比如說宗喀巴大師、麥彭仁波切、全知無垢光尊者,他們的這些論典,我們學習的話也是很好的。我們平時買一個東西也是,看這個廠的這個產品,廠家是怎麼樣?這個廠是真的還是假的?看裡面,我買一個東西的時候,這個產品是假的還是真的?所以我們看書,學一個法,修一個法,一定要知道這個來源是清不清凈的。如果來源清凈,我們利用它、或者依靠這個來修行,自相續的煩惱可以斷除;如果來源不清凈、它是一個假冒偽劣,那很難說的。表面上看來他巧言花語,很吸引人;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對你的相續不一定有利。所以大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一定既要選擇很好的善知識,又要選擇自己所學的內容,不能太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說智慧到達彼岸,智度。所謂的心經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是印度的梵語,如果我們用國語來表明,就是智慧度,智慧到達彼岸。然後《心經》,心指的是精華、核心,也就是說般若所有的。比如說六百卷般若的精華精義這麼一個經典。所以《般若心經》,實際上是釋迦牟尼佛加持的一部經典,釋迦牟尼佛加持觀世音菩薩,然後觀世音菩薩所宣說的。

你們方便的時候,應該看一下還有好幾個譯本,這些譯本當中,前面有個佛經的緣起,這個緣起是佛陀當時在靈鷲山的時候,有比丘和菩薩、還有一些其他的眷屬,當時佛陀入於甚深光明的禪定當中,這個時候舍利子尊者也在那裡,觀世音菩薩也在那裡,後來通過佛陀的加持,然後舍利子開始問觀世音菩薩,我們要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話,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法門,意思就是到空性的法門,智慧到彼岸就是我們佛陀所證悟的空性這個意思。因為我們還沒有智慧到達彼岸,什麼東西都是認為實有,我也是實有、你也是實有,什麼東西都是實有的;但佛陀的智慧已經到了彼岸,佛陀智慧到達彼岸的這種境界是什麼樣呢?就是《心經》裡面所講的內容。當時舍利子問觀世音菩薩,他說五蘊皆空,如果我們要觀照五蘊皆空,到底怎麼樣修持,怎麼樣觀呢?提出了這個問題。後來佛陀加持以後,觀世音菩薩也是入於甚深的光明、甚深的定,然後就宣講了。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全部的過程,是觀世音菩薩說的。觀世音這樣說完了以後,也就是說整個過程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子一個一個講完了以後,佛陀也開始出定。佛陀出定以後完全讚歎觀世音菩薩所講的這些經典。這樣以後,所以《心經》的全部內容,實際上除了後面有一部分佛陀如何如何讚歎: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有些漢文經典當中有這樣的,除了這個以外,不是佛陀親口說的經典。這是佛陀的智慧,加持觀世音菩薩

說出來,後來佛陀認可的。是這麼一個經典,所以大家應該清楚。

那麼他這裡,就是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羅蜜多時]

當時佛陀入於甚深光明定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她也是入於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在這個時候她就這樣講的。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當時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當然這個次第你們自己方便的時候也看一下其他的,我們藏文裡面是直接翻譯過來的。一些般若經典是這樣,前面的緣起部分比較明顯,藏文裡面講的和這裡面稍微有點不同。藏文裡面講,剛才佛陀入了定以後,然後舍利子問觀世音菩薩:所謂的五蘊皆空到底怎麼樣修持?觀世音菩薩才繼續給他講,照見五蘊皆空的道理。所以前面的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解釋。

下面我們整個《心經》分幾個部分來講:第一個講基般若,然後講道般若、講果般若、講基道果般若。

首先,講基般若的時候,他這裡也講了五蘊皆空的道理,還有七種甚深的法,這是基般若裡面講的。首先基般若裡面剛才也講了五蘊皆空。五蘊,大家應該清楚吧,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是《俱舍論》裡面講得比較廣。學《心經》,可能又要精通《俱舍論》,又要精通《中觀根本慧論》,這兩部論典沒有精通的話,表面上看來《心經》也是很難以解釋的,只是以簡單的語言來解釋相當困難。

比如說我們五蘊裡面的色蘊,色蘊裡面包括哪些法,這些一個一個要講的話特別複雜,講得不一定要特別廣,所以我想今天我們也是大致地,給大家介紹一下就可以了。

那麼他這裡,就是說照見五蘊皆空的話,就遠離一切世間輪迴的苦厄。當時,觀世音菩薩說:

[舍利子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這是色蘊廣述。剛才的五蘊,我們基般若抉擇的時候,首先講五蘊皆空的道理。五蘊皆空講的時候,色蘊廣述,其他的蘊依此類推。所以首先講色蘊皆空。

色蘊皆空的話,這個色蘊裡面包括我們的耳邊聽到的聲音、眼睛看到的色法,全部包括在裡面。意思就是說,當時觀世音對舍利子說:我們現在看見的這些色法,跟空不離開的,那麼空性跟色法也是離不開的。實際上空就是色、色就是空,這兩個沒有任何差別。我們有些人可能這樣想,怎麼會是這樣呢?比如說牆壁,它應該是色法,它怎麼會是空性呢?空性怎麼會是牆壁呢?這兩個不能有同等的關係,有些人可能這樣想。當然這個是我們的迷亂面前現的我們的這種胡思亂想,或者是我們的一些幻覺面前,這個色蘊不是空的。這一點,不要說佛陀,就是我們世間的任何人也是不會承認的。但是我們在這裡,色蘊的本體確實是空性的。比如說我們前面的桌子,或者前面的瓶子,我們表面上看來這個茶瓶是存在的;但是,所謂的茶瓶只不過是我們的一種腦海裡面的概念,然後我們給它取名為「這是玻璃瓶」。實際上,你所謂的玻璃瓶,到底是指它的瓶口、還是瓶尾、還是瓶腹?一一地觀察,如果我說是它的瓶口,那麼我們就瓶口弄斷,弄斷以後後面是不是瓶子呢?我們還可以說「是」。如果把這個上面、下面,全部都切完了以後,有沒有一個瓶子的整體呢?根本是沒有的。同樣的道理,我們前面的桌子也是。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桌子的色法,但是這就是我們的名相,是腦海裡面的一個概念,耳邊聽到的一種名相。除了這兩個以外,真正的實有東西是沒有的。如果這個桌子真正是實有存在,那麼我們一個一個地分析,最後到了什麼樣呢?就是找不到所謂的瓶子。這是人們把物品、也就是說色法的聚合,稱之為是桌子、稱之為是瓶子而已。

所以你真正用自己的智慧去觀察的時候,很容易發現,我們平時所謂的這種「東西」,只不過是我們無始以來迷亂的概念,沒有一個正確的這種認識。這就是空性的特點,就是這樣。

包括所謂的「我」。我們很多人說「我如何如何如何」,「我的這個什麼什麼」,但是所謂的「我」,是身體是我,還是我的心臟是我,還是我的頭髮是我,我的耳朵是我?這樣一個一個觀察的時候,就沒有一個真正的我存在。這一點可能你們沒有學過《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智慧品》,當中我們對自己的肉身,一個一個地去觀察,我們有些人認為「我的手也是我、腳也是我」。但是,手是我、腳是我的話,我們把手砍斷、腳砍斷的話,我有沒有?好像還認為我是存在的。所謂的我,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我們去反反覆復地觀察的話,根本找不到!如果我不存在,我的東西、我的車、我的房子、我的家庭,這些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今天我們有些道友在車上聊天的時候也說了,真的在做夢,沒有什麼差別。但是有一定基礎的人,才能知道這個道理。如果你沒有一定的基礎,也許理論都說不過去。

不要說是真正的,有些修行的境界上,所以如果色法是真正實有、不是空性的,那空性不是色法;但是我們現在,不管是瓶子、茶杯,或者是我們這個房子、車輛等等,任何一個法,只不過是我們在習慣上用一個名詞來代替的。除此之外,真正的實有法在這個世界上是找不到的。

這就是空性的特點,所以這一點不僅是我們佛教的理論,說起來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現在,很多科學家也是這麼認為。包括量子物理學家,他們也是這樣認為。他們以量和質進行衡量的時候,發現最後所謂的物質根本不可能存在。以前愛因斯坦、包括牛頓,他們在學習量和質的過程當中,最後自己也覺得特別驚訝,因為他把所有的物質一個一個從分子到原子、原子核,最後到夸克,這樣分下去的時候,最後真正的物質的本體就找不到。我們平時所謂的柱子,柱子最後它實在是找不到。最後他們自己也覺得特別驚訝,就覺得「到底是怎麼樣」?好像自己都是根本不可能存在,這個世界全部都變成空的了!這就是沒有借用任何佛教的理論,通過他們自己的這種推理,通過自己的實驗得出來的結論。

所以我們佛教有些中觀的道理來進行抉擇的時候,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應該是非常簡單的。如果你懂得一切萬法只不過是我的分別念而已、實際上是不存在,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說明對中觀是有所認識的。所以這個問題我覺得大家還是長期地去熏習,不然我們今天可能簡單的語言,不一定能說得非常清楚。非常希望大家對所有的空性法門有所認識,在佛陀的教法中,這種法門是當中最殊勝的。

剛才我們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大概就介紹到這裡,後面:

[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剛才色蘊已經抉擇空性,還有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些也是一個道理,全部是這樣。比如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或者想也是,想不異空、空不異想等等。以這種方式來推理,完全會明白的。這就是所謂的基般若裡面的「五蘊皆空」的道理。

這個是基般若裡面的五蘊皆空,下面還有道般若裡面的五蘊皆空。所以這個問題很多《心經》解釋的講義,裡面也沒有說明白,所以這個問題,他這裡不會有什麼重複的過失。那麼前面也講五蘊皆空,後面也講五蘊皆空,為什麼呢?前面是基道果裡面的基般若,後面就是講道般若的時候了。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對,就是不增不減,這以上是抉擇基般若,這叫做「七種甚深法」。什麼意思呢?當時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子說:一切萬法全部是空,全部是沒有生的、沒有滅的,沒有增的、沒有減的,沒有清凈和垢染,這個在講義裡面,你們也自己可以看。

因為一切萬法,完全是空性的緣故,首先它的產生是沒有的。我們對任何一個法的產生,詳細觀察的時候,是不可能產生的。你們學過《中觀根本慧論》的話,剛剛開始幾品裡面都已經講了不生不滅的道理,大家應該會清楚的。

既然它沒有生,不可能有滅;然後我們表面上看來,好像涅槃是清凈的,輪迴是垢染的、有的;但實際上從空性的角度來講,清凈和垢染也是不會有。我們表面上看來好像在輪迴,當中又增加很多的煩惱;涅槃當中增加很多很多的功德。從涅槃的角度來講,有很多的這種過失減滅、功德增上;但這也是從現相的角度來講,實際上,這些增減也是不存在的。

這以上就是講基般若,大家應該清楚,剛才五蘊皆空是基般若,裡面的五蘊都不存在的意思,五蘊全部是空性的。然後剛才「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等,這叫做七種甚深法。這個甚深法,如果我們通達了,我們對中觀、對甚深的法門,就有了一定的境界。

其實這個應該按照唐僧的翻譯,這是七種甚深法;如果藏文,就是八種甚深的法。但我始終覺得唐僧的這個譯本最好。為什麼呢?唐僧翻譯的時候他有一個歷史,這個譯本人們歷史上是這樣說的:這是觀世音菩薩交給唐僧的。因為當時唐僧在西天取經的時候,有一次後來好像要接近到達印度的時候,根據有些可靠的歷史書裡面這樣講的:他到了一個寺院的時候,一個寺院裡面有一個和尚得麻風病,他痛得特別厲害,當時唐僧為了救他,為了救他的時候,本來他要去西天取經,時間是特別緊的,但後來看到這個人特別可憐,他就一直給他治療,後來,那個人的病好了。病好了以後,那個老和尚非常感謝唐僧,他就給了一本梵文的經典,就是印度的梵文經典。這個經典實際上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然後唐僧每天都在路上讀。有一次,他到達恆河邊的時候,當時你們也知道,印度以前就經常有一些人供養河神,河裡面的神。當時剛好準備把一個人丟在河裡面的時候,唐僧就來了。唐僧來了的時候,印度人覺得當時中國人是外國人,一看到來了一個外國的和尚,他們非常高興,他們說:今天我們供養河神的這個人還是換一個吧,讓唐僧來代替。他們家裡面的人也是相當的高興,說是今天我們的這個人,不用扔在河裡面,就抓到一個人。然後,他們把唐僧用繩索捆起來,捆起來準備扔在河裡面,供養河神。那個時候唐僧就有一個要求,他說我是一個出家人,我今天的功課還沒有作完,你們可不可以讓我念誦《心經》梵文本,念完了以後你們隨意把我扔在河裡面都可以。 當時他們也覺得,這個要求不是過高,應該也可以,就已經開許了。開許以後,唐僧就把,《心經》的梵文本讀了三遍,讀三遍的時候突然從空中開始烏雲密布,出現各種各樣的徵狀,然後就開始打雷、出現很多的冰雹等等。這時候那些人就特別的害怕,他們覺得是已經得罪了他,不應該得罪他,後來就把唐僧放了。從此以後,在那裡的婆羅門的這種陋習的傳統也斷滅了。當然《西遊記》裡面,沒有這些細節,因為《西遊記》作者有一些自己的思想來潤色,所以有些地方並不是特別符合真正的歷史。後來唐僧每一次路上遇到一些困難的時候,遇到一些艱難違緣困難的時候,就用《心經》來度過。後來他從印度取經回來的時候,他想,這個《心經》已經救了他的生命,他應該感謝那個老和尚,他準備到那裡去酬謝他。但這個時候在路上不要說是那個老和尚,連寺院都沒有了。實際上這是觀世音菩薩化現出來的。所以我們這個《心經》,有些人、現在的有些香港雜誌,很多書上面說這個短短的《心經》不符合梵文本、不符合藏文本等等,說的很多道理;但我覺得這個確實是觀世音菩薩直接加持的唐玄奘傳譯本。所以你們最好是讀誦這個經典,雖然它跟其他的一些,《心經》的版本不相同,但是我們不能改動。為什麼呢?它的加持是最大的。所以現在我們漢傳佛教這麼多的人,全部讀的也是這個,寫的也是這個,念的也是這個,原因就在這裡。所以我們有些地方可能跟其他的有些版本不一定相同,但我們還是要運用這個。

剛才講了基般若,基般若已經講完了。現在是講道般若,道般若裡面分幾個科判,第一個是講五蘊皆空的道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 想 行 識]

所以空性當中沒有色法的緣故,還有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全部是不存在的。這是五蘊皆空的意思,這是第一個問題。

然後第二個問題,就是十二處。十二處,大家應該清楚:眼耳鼻舌身意,還有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叫做十二處。那麼十二處不存在,是怎麼講的呢?經典裡面這樣講的: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這個叫做十二處不存在。當然你們可能對《俱舍論》、對其他的有些法不懂的話,什麼叫處,什麼叫做界,什麼叫做蘊,這些不一定特別清楚;但我想是我們在這裡,今天一個一個概念解釋的話,可能沒有這個時間,簡單一點就可以了。

這是五蘊皆空,剛才講了,然後這個是十二處,我們現在的眼耳鼻舌身,還有意,這叫做六根。就是六根不存在。我們六根所執著的對境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些都不存在。我們有些人可能這樣想:怎麼會佛經裡面說是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以前有很多禪宗的和尚也是這樣。師父,師父啊!你看我的眼睛存在,為什麼《心經》裡面說我的眼睛不存在,鼻子不存在?有些老和尚就不高興,打他一頓。但實際上這個很簡單的。任何一個聰明的世間人都不能比上釋迦牟尼佛,所以釋迦牟尼佛根本不可能說:我們現在眾生迷亂,當中的眼耳鼻舌身是不存在的,這個是根本不可能說的。然後我們迷亂當中的外面的色聲香味不存在,這是根本不可能這樣說的,也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佛陀也是在世俗當中完全是這樣承認的,我們眾生認為是眼耳鼻舌存在的話,釋迦牟尼佛也是承認是存在的;我們眾生認為是五蘊存在的話,釋迦牟尼佛也是完全承認的。但這裡面說是眼耳鼻舌身不存在,我們現在真正去觀察的話,所謂的眼睛指的是什麼?當然,所謂的眼睛,物理學有物理學的一些說法,生理學有生理學的說法,我們佛教裡面也是經部宗,有部宗、唯識宗、中觀宗,它有它的說法。你說話怎麼樣說都可以。所謂的眼睛也是不存在的。為什麼不存在呢?所謂的眼睛的本體就是空性的。除了空性以外,我們表面上看來,所謂的眼識是存在的,眼睛存在則眼識也存在;但是你真正觀察,所謂的眼睛指的是上面的眼皮?還是眼珠?還是眼根?當這樣觀察的時候就發現這也是一種假相而已,就像我們夢中的眼根,沒有什麼差別。你如果詳細地觀察一個一個的法的時候,這個法的聚合是存在的、假立是存在的、假相是存在的,但是它的本體是不存在的。如果本體存在,這個本體是不能空的。

所以這裡意思是:我們眼耳鼻舌身實際上是眾生面前有一種迷亂的假相,但這些假相全部都是空的,沒有一個真實的存在,應該是這樣的意思。所以外面的色聲香味,全部也是像我們夢中的迷亂一樣,如幻如夢、如泡影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一個真實的存在。

這是十二處不存在的意思,然後十八界不存在。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這個叫做十八界。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說六根;然後依靠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認識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這樣的六根、六識、六境,總共有十八種界,我們《俱舍論》當中也講得比較細緻。這十八種界也實際上不存在,全部是空性的意思。

剛才這是五蘊不存在、十二處不存在、十八界不存在,全部是空性;下面講的是十二緣起全部是空性的意思。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這一段我們十二緣起從無明開始,最後到老死,然後反過來說:沒有無明的話,所謂的老死盡,也是不存在的。這是十二緣起空性的意思。這一段就是講了十二緣起空性。然後講了四諦空性:

[無苦集滅道]

這個是名言當中有苦、集、滅、道,就是佛陀所轉的四諦法門,有苦、集、滅、道,在勝義當中所謂的苦集滅道全部是空性的意思。

這以上就是,講了道般若

所謂的基般若已經講完了,道般若已經講完了,然後下面講的是果般若。

[無智亦無得]

既然你所有的這些,道也沒有、基也沒有,所謂得到的功德和智慧也是不存在。這個叫做果般若,講的果般若。這下面的一段講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怎麼樣的功德呢?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就是這一段,都已經講了。因為一切萬法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沒有所得,那麼所謂的菩薩(菩提薩埵是菩薩的意思)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心中不會有掛礙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根本不可能存在,沒有掛礙的話我們三界輪迴當中所有的恐怖和顛倒、夢想,也是不可能存在。這就是我們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功德利益。

所以我們平時在生活當中很多的掛礙,對自己的執著有很大的差別,有一定的差別。以前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有一個叫做跋提王子,當時跋提王子在皇宮裡面過得非常美好的生活,後來他出家了。出家的時候,當時佛陀也在寂靜的地方;後來出家的時候他就特別高興,無有掛礙、非常快樂,他一直一個人在這樣說。當時佛陀和其他的一些尊者來問他,你為什麼是這樣快樂,為什麼是這樣無有掛礙?他當時這樣說的:我以前沒有出家的時候,在皇宮裡面,雖然是牆高深院,他吃的也應該是山珍海味,而且享受的生活也不是一般人的生活,而且有無數的士兵天天都是看著他、保護著他,但是那個時候他就沒有安全感,沒有這種快樂。雖然吃得也好、穿得也好,有無數個人崇拜他,無數個人保護他;但是他那個時候始終沒有一個安全感,自己也覺得很多的壓力,還有很多恐怖的心情。我現在一個人住在森林當中,但是我現在也是沒有什麼掛礙、也很快樂,也過得特別快樂。這是什麼原因呢?當時他就問佛陀。佛陀說:這就是你的執著,全部放下來了。你原來在家裡的時候,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你們現在很多在家也是這樣,不要說其他的家庭,包括你們的頭髮,天天都可能擔心「我的頭髮怎麼弄好?」?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擔憂,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擔憂,不說什麼其他各種各樣的你的生活,包括你的一件事情,作為在家人還是有很多執著。應該這樣好、這樣好、這樣不好吧?如果沒有掛礙,什麼都放下來,不會有這些。所以真的跋提王子所說的那樣,最後在寂靜的時候,什麼都快樂。

那麼快樂的來源,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對空性有一定的了解。以前有一個人跟我這樣講,他跟家裡的人吵架的時候,有時候把門關上,什麼都不管;然後家裡好好讀一個《心經》,就心裡很舒服。每次吵架的時候,到屋裡面去,門全部關上,讀一個《心經》,一個人坐一會兒,覺得是一切都空完了,然後出來,給他的家人說話比較舒服一點,他的脾氣也好多了。是不是這樣也不知道,實際上的確有這樣。空性法門還是對我們的執著有一定的作用。因為我們沒有放下來,沒有空、沒有觀空,所以世間的任何一件事情,每一個人來講都特別特別地去執著。比如說有些人對自己的事業特別執著;有些人對自己的感情特別執著;有些人對自己的身體相當執著;有些人對自己親朋好友之間的關係、對自己的發展、對自己的未來理想達不到真正的目標的時候也相當苦惱。所以這些人實際上是在夢中的一種希求,但這一點真正能通達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我們等一會兒,到這個城市裡面的時候,有多少輛車,有多少人,在街上來來往往?但是這些人當中,真正對空性法門或者對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所領悟的人,我覺得還是寥若晨星,相當少。這些,全部是修空性而獲得果位的

所以《金剛經》應該很多人都會背、會讀,平時我們讀一部《金剛經》,哪怕是一個月當中讀一遍也可以,我的要求是不高的。有時候,我們幫助眾生的時候,我這一輩子當中一個人皈依佛門,我都有時候覺得滿足。比如說我們每一個人,身邊的這些人當中,有不信佛教的人相當多。你很多很多的人勸他學佛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一個人,如果這一輩子當中一個人能勸一個人發菩提心,一個人勸放一點生,這也是多生累劫當中相當難得的事情。

所以我們平時如果讓別人讀一點《金剛經》實在是有困難的話,我那天在雲南玉溪那個地方有一個老闆,他手下可能有幾百個人,幾百個人有沒有,反正人特別多。但是他下面的人早上大家上班的時候,大家一起念一遍《心經》,晚上下班的時候又集合念一遍《心經》。大多數的人不信佛教,但是他們工作上的一個要求,必須這麼作。我覺得不管是你信也好、沒有信也好,你讀這個文字種下善根,應該有很大的利益。實際上這都沒有什麼作不到的事,一分鐘,最多兩分鐘的時間,這一點對他的工作什麼都不影響,有時候我們人只不過是不作而已。作的話,很多方面也有一些方便方法。所以把這個也看作一個文化來對待的時候,對大家應該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他這裡所有的三世諸佛,都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而獲得菩提果位的。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所以我們知道這部經典是大神咒,有神變的咒語;

上面這個短短的文字,全部是非常好的一個咒語。

[是大明咒]

大明咒,就是說大光明的、遣除一切無明黑暗的咒語;

[是無上咒]

在這個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無上咒;

[無等等咒]

沒有一個能等上他的,就像佛陀沒有什麼差別;

我們在世間當中,所謂的佛陀是誰也比不上的。任何科學家和文學家或者在世界上有多少個人出現,但是我們也知道佛陀的威力和佛陀的理想,誰能比得了?

現在很多科學家和有些文學家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但真正對佛陀的智慧相比較起來還是沒有什麼,可以這樣說。為什麼呢?因為佛陀的經典一直留下來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當中,任何一個哲學家和文學家沒有能遮破佛陀的依據,其他一些科學家的理論,全部被後一代推翻,這個大家應該清楚。

所以我想我們佛陀的科學性,在任何一個先進的科學技術面前也是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這一點我們佛教徒也是可以大膽地宣揚。當然我們佛教徒當中對佛陀的精神完全不領悟的也比較多,只知道一部分的也有,完全通達的大成就者也是千千萬萬的。所以說我想,只要我們通達佛陀的教義,世界上是沒有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

所以《心經》跟佛陀沒有什麼差別、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厄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所以能遣除一切痛苦,輪迴當中所有的痛苦依靠般若波羅蜜多能解決。

所以下面,把《心經》的內容歸納起來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他這個「揭諦揭諦」是咒語,意思是去、去,到彼岸去,到真正的彼岸去,到菩提彼岸去,就是這個意思。意思就是讓我們從凡夫的地方前往佛的地方,前往涅槃的地方。我們這個輪迴是此岸,涅槃就是叫彼岸,佛果就是到彼岸。我們眾生是非常可憐的,大家都執實不悟,一直抓住現在實有的東西,實際上沒有實有的東西。你們好好地學習空性,你們趕快離開這個地方,不要住在輪迴當中,早一點去醒悟的意思。

揭諦,就是去吧的意思,波羅揭諦,就是到彼岸去,到真正的彼岸去,到菩提的彼岸去。意思就是說:讓我們去,第一個揭諦就是學習資糧道,第二個就是加行道,第三個就是見道,然後,修道、無學道,意思就是說我們修行人再不要對生活、對家庭整天都一直認為是實有的,不能這樣。應該還是去學習佛法,最後離開這個世間,離開這個世間應該獲得佛果。

所以,我們短暫的人生當中,大家依靠《心經》的精神,真的「去吧、去吧」完全拋開,對你們來講可能有點困難,但是你的生活、你的修行,不要跟往年一樣,每天都是一直老樣子。我們有些修行人真的很可憐,為什麼呢?因為皈依佛門已經十幾年了,二十幾年了,但是從來都是也不念佛。名相上我是佛教徒,我就是佛教徒;實際上你佛教徒作了什麼?你發了什麼樣的心?然後你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有什麼樣不同的安排呢?什麼都沒有,跟世間人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沒有表現出自己的修行,這是不合理的。你再忙、再怎麼樣,自己跟不信佛教的人、非佛教徒之間還是應該有一個劃分,應該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我跟這些人不相同,雖然我的旁邊的這些人全部是不信佛教的,有些是反對佛教;有些人,我們學佛的人反而看作為精神有問題的人,我們認為他們精神有問題,他們認為我們精神有問題,我們互相都沒辦法溝通。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也是這樣,有七位姑娘來說,你這個老和尚、老修行人,你為什麼要那麼苦行?很可憐。她們七位姑娘開始笑米拉日巴尊者。然後米拉日巴說:你們生活沒有任何實義,你們這些年輕人不學佛教,你們真的很可憐,你們精神有問題。他們之間沒辦法有共同的語言,互相都說排斥的話。

所以我們有時候,真的活在這個社會當中,可能你們也是,你們身邊的很多人把你們你們吃飯也不吃肉,然後看電影、電視,現在的很多娛樂活動一切全部都拒絕,這樣好像你這個人真的有點精神方面的問題,在他們的眼目當中,你就是不正常。但是我們學佛法自己學得深一點,在我們的眼目當中,他們的所作所為也是有一點問題。因為自己的死亡、自己的未來這些應該考慮的東西,一點都不考慮,天天都是吃吃喝喝,好像來到這個人間,除了吃喝,工作以外其他沒有什麼。這樣我們也覺得他們的精神還是有一些不正常的感覺。

但不管怎麼樣,別人理解、別人不理解是別人的事情,這個是情有可原,我們也理解;因為佛教並不是那麼很容易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這個是需要一種因緣。自己前世沒有因緣,不可能今生當中遇到這樣。所以我希望大家在短暫的人生當中,應該對自己的解脫、自己的未來還是有一定的考慮,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今天大概地講了般若空性的《心經》的大致內容。當然我們今天一堂課當中也是講不出什麼內容,我也沒有作什麼準備,一天也是比較忙,但我想,大概的內容是這樣的。今天這個講座,應該算結束。


推薦閱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290-299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境)
善說廣大波羅蜜法門的無盡意菩薩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語體釋探(草稿)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二)

TAG:《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 | 波羅蜜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