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名妓如何讓杜甫折腰
唐朝是我國詩歌史上的巔峰時期,那時的詩人前後相繼,流派爭奇鬥妍,即使是唐太宗、張九齡之類的帝王將相也加入其中,把大唐帝國變成了詩歌的天堂。詩人創作都需要一定的靈感,靈感源於他物,或是自然風光,或是佳人嬌娘。今天要提到的公孫大娘就是唐朝詩人創作時最有效的催化劑,鄭嵎、杜甫等等大詩人都曾經受過她的「恩惠」。
說起公孫大娘,就不能不提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全文如下: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鴻洞昏王室。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玳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他在該詩的序中如此寫道:「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 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 開元三載,余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挫......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盪感激,即公孫可知矣。」杜甫第一次見公孫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回想起來還是如此記憶猶新,可見公孫大娘的風姿好到了什麼程度。更有甚者,大書法家張旭從公孫大娘的舞姿中得到了靈感,成為一代書法宗師。公孫大娘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下來就隆重介紹下這位公孫大娘。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時的唐宮第一舞人。善舞劍器,舞姿驚動天下。不僅如此,唐文宗時曾把三樣東西稱為是前朝三絕,一是「裴旻劍舞」,二是「李白歌詩」,三是「張旭草書」,其中兩樣就和這位公孫大娘有點關係。
公孫大娘最擅長的幾種舞里有一支就叫《裴將軍滿堂勢》,大約是吸收了裴旻劍舞的猛勵氣勢和某些特技編創而成的舞蹈。張旭得到靈感的大概就是此舞。
根據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里的介紹,水銀河認為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杜甫和公孫的年齡,二是公孫大娘的身份。關於第一個問題,先要整明白幾個時間點
1、公元767年,即大曆二年2、公元718年,即開元五載 3、公元712年,杜甫出生由此推算,杜甫第一看公孫大娘舞劍時大約只有六歲,也許可以稱為七八歲,古代人的歲數毛的很,虛上一兩歲是正常的。那時候公孫應該是在15-30歲左右(也許更大些,不過古時候的人營養跟不上,老的快,很難想像30歲以上的女性還能表演難度極大的劍器舞,就算能表演,唐明皇也沒有心思看,只有楊貴妃是例外。)當老杜再次看到公孫大娘的傳人李十二娘舞劍時已經是五十年後啦,杜甫已經暮年白首,公孫大娘如果活著應該至少也是七十多啦。第二個問題則關係到公孫大娘是宮女,還是專業的舞蹈演員?在玄宗時期,長安的娛樂業非常的發達,皇帝為了鼓勵藝術事業的發展,成立了專業的藝術團體,這樣皇帝開PARTY的時候就可以隨時招喚。這些藝術團體里就包括杜甫序言里提到的「梨園」和「教坊」,好象還有一個宜春院(只聽名字還以為是妓院呢),這幾個組織雲集了當時大唐的舞林高手,他們按身份又可細分為「內人」和「宮外供奉」。「內人」住在宮中宜春院,是不能隨便走動的,可以被視作「御用舞蹈藝術家」兼「嬪妃後備隊」,王小波在「尋找無雙」里寫無雙他娘年老色衰竟然被打發進了「教坊」,這種可能性真是不大,除非皇帝象明憲宗一樣喜歡「母子戀」那種怪調調。「宮外供奉」不住在宮裡,有點象是現代的「特約演員」,從杜詩看公孫大娘理應是是「宮外供奉」,不然也不可能在偃城公開獻藝,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當時她還沒有大紅大紫,因此也就沒有給選進宮中。總之,當時公孫大娘的舞跳得已經很好,小杜在郾城看過,張旭在鄴城也看過。至於她有沒有進宮,仍需考證。
推薦閱讀:
※一字不差!唐朝曲思明神準的預言!
※唐朝「五毒公主」:身邊倒霉男子個個沾之即亡
※唐朝發生在佛教勝地的宮闈秘事
※安史之亂中,為什麼唐朝北方的軍隊有好好的大堂盛世不過,卻願意跟著安祿山反叛?
※不良人真的在唐朝存在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