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越王勾踐劍:歷經千年,仍寒光逼人

這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公元前494年,吳國和越國的軍隊進行了一場生死搏殺,越軍大敗。在獻上了絕世美女西施後,越王勾踐成了吳王夫差的馬夫。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後,勾踐回到越國,他重整旗鼓,用了9年時間滅掉了吳國,並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名霸王。而這把劍就是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劍。

越王勾踐劍讓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幾乎不見銹斑。它千年不銹的原因是什麼呢?又緣何出自楚墓中??

「天下第一劍」王勾踐劍的前世今生

是什麼將你掩埋

是塵埃

是戰土

是千百萬戰士的腔腔熱血

或許

只是那一眼萬年的崢嶸歲月

劍身上鏤刻的深紋

被時光蹉跎成裂紋

浸漬上歷史的蹤痕

講述著那一段段銘記千古的故事

歌唱著一曲曲不為人知的謠調

…………

【神劍醒來,一覺睡了2400多年】

1965年冬,在湖北省荊州市修二乾渠時發現了一座楚國貴族墓,後命名為「望山一號墓」,與此同時還發現帶封土堆的大中型墓葬25座,無封土堆的小型墓葬30多座。「望山一號墓」是一座中型、有封土堆、帶墓道的豎穴坑木槨墓,墓坑東西長16.1米、南北寬13.5米。該墓因未被盜掘,隨葬器物保存較好,發現有包括劍、戈、矛、殳和鏃5種共66件兵器,而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就是其中的一件。

望山一號墓

越王勾踐劍

春秋晚期,長55.7cm 寬4.6cm

湖北省博物館藏,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

發現時這柄劍位於棺內人骨架的左側,外套有漆木鞘。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劍首向外翻捲成圓盤型,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圈同心圓,圓莖空心,近首處略粗大,近格處較細小。格的正面用藍色琉璃、背面用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幾何花紋。劍身較寬,中脊起棱,兩鍔垂末微弧,兩面滿飾黑色菱形花紋。

在靠近劍格(即劍身和劍柄之間的橢圓部分)的地方,有兩行鳥篆銘文:「鉞王鳩淺 自乍用鐱」。古文字專家唐蘭認為,「鳩淺」這兩個字是「勾踐」的通假字,並得到了其他專家的認同。這說明此劍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即大名鼎鼎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親自督造(製作)並自己使用的劍。

「鉞王鳩淺 自乍用鐱」

據說,當考古人員將劍從劍鞘中抽出的一瞬間,伴隨著一道亮眼的寒光,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而一名開採隊員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用16層白紙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紙全部劃破。

這件國之重寶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據了解,越王勾踐劍出土之後,僅於1965年底及「文革」初期,在湖北有過短期展出;在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間,該劍在國內一直是「藏而不展」的。直到1999年4月,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慶前夕,越王勾踐劍先是運抵首都北京作短期展出;1999年國慶節後運回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展覽;2013年7月,越王勾踐劍亮相大連現代博物館,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內吸引了十多萬市民進場參觀。

【爭論:越王劍緣何出現於楚墓中?】

作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越王勾踐的佩劍,為何會出現在千里之外的楚地,甚至成為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

越王勾踐劍,本屬於越王勾踐,越國地處太湖沿岸,距離出土地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還有1000多公里,望山一號楚墓墓主人「邵滑」是以悼為氏的楚國貴族,是楚悼王的曾孫。越地兵器出現楚地墓葬,目前有三種看法:(1)可能是楚懷王滅越國的功臣「邵滑」滅越後作為戰利品而得到;(2)楚越關係曾很密切,楚昭王曾娶勾踐的女兒為妃,此劍作為陪嫁流入楚國;(3)春秋末年晉聯吳以抗楚,楚聯越以圖吳,互相報聘,故吳物入晉,越器出土於楚都。

藏拍先生傾向於認為越王劍屬於戰利品。理由是,第一,江陵望山楚墓是公元前331年的,楚滅越是公元前332年,時間對得上;第二,如果是作為嫁妝,勾踐應該鑄造其他兵器或者禮品,而非把精心製作給自己用的隨身器物贈送,即使是作為嫁妝,應該是出現在勾踐女兒的墓里或者楚昭王墓中,而不是出現在楚國大臣墓中,難道楚王妃和邵滑有一腿子關係?第三,如果是確定聯盟關係,那麼,春秋戰國為確定聯盟關係穩固,流行的做法是互換人質,比如秦就把子楚送到了邯鄲作為人質。作為收繳的戰利品,這個解釋更可信。

由於還原歷史所需借鑒參考的東西實在太多,目前學術界對此問題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論斷,因此,越王勾踐這把隨身佩帶的青銅寶劍究竟是如何進入到楚地的還需人們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難解之謎:千年不銹緣由何在?】

越王勾踐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幾乎不見銹斑。它千年不銹的原因是什麼呢?

根據1977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等有關專家進行的科學測定,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其中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充分顯示了當時越國鑄劍工匠的高超的技藝。

因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銅和錫的比例不一。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鏽蝕,以保持花紋的艷麗。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一。

再來看看越王勾踐劍所處的外部環境: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一種質地細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學界稱之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採用的還是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緻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經過夯實的填土等原因,使該墓的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這麼多的密封層基本上隔絕了墓室與外界之間的空氣交換。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在完全隔絕氧氣的條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鋼鐵都不會生鏽的。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二。

望山一號楚墓所在地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浸泡後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此外,越王勾踐劍出土時緊插於黑漆木製劍鞘內,在劍鞘的保護下,又處於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層中;並且它所處的環境與外界基本隔絕,這也是它沒有生鏽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與越王勾踐劍同時出土的還有三柄青銅劍,這三柄青銅劍都放在該墓棺外的槨室內,鏽蝕程度也較輕微,甚至與越王勾踐劍完全相同。而1983年出土於江陵馬山楚墓的吳王夫差矛,不管是從時代還是製造工藝上都很接近越王勾踐劍,但是因為該墓保存狀況不好,出土時不僅矛柄幾乎全部腐爛,矛的表面也都布滿了綠色的銹層。

吳王夫差自用青銅矛

春秋晚期,全長29.5cm ,基部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 自作用鈼」。

湖北省博物館藏,1983年湖北江陵馬山5號墓出土,距出土越王勾踐劍址僅兩公里。

【現在……】

如今,越王勾踐劍靜靜地躺在湖北省博物館的陳列櫃中,而旁邊就是曾與他相愛相殺的「好基友」吳王夫差之矛。在這種平靜中,不知是否有人知道兩千多年前那段風雲變幻的歷史。

推薦閱讀:

越王勾踐劍為何會出現在楚國古墓?50多年了,專家還是一頭霧水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終滅吳
勾踐「裝孫子」伺機反撲
越王勾踐有一個嗜好就是鑄制名劍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TAG:勾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