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日課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國學日課

宋 詞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1],歡飲達旦,作此篇兼懷子由[2]

蘇軾

明月幾時有[3],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4],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5],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6]。

[1]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

[2]子由:蘇軾弟名轍,字子由。

[3]明月幾時有:李白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4]玉宇:指月中宮殿。

[5]綺戶:雕畫美麗的窗戶。

[6]嬋娟:指美麗的月光。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密、湖、潁、杭等州。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執政推行新法,遭到舊黨勢力的反對。蘇軾對新法總體上是反對的,但有所保留。所持態度是「較量利豁,參用所長」、「不可盡改」。因而無論新黨還是舊黨都排斥他,屢遭貶斥。他是北宋時期最著名的文學家,詩、詞、文、書、畫均有很高的成就。特別在詞的創作方面,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創立了嶄新的豪放派詞風。他對後世的文學影響極深遠。著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

這首詞是蘇軾的名作。從字面上看,是寫中秋之月懷念自己的弟弟,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現象來寬解人們的離愁別恨,正視人生,正視現實,熱愛生活,寄託自己對熱愛生活的人們以美好的祝願。

詞的上闋寫對月飲酒。月到中秋,對月飲酒,有一串自古至今都未能解決的問題,明月何時產生?人間今夕,天上何年?天上是否勝似人間?這一串問題的提出,看似提出探究宇宙的重大問題,對常人無關緊要,而實際上提出的是人們應該作出選擇的人生問題,逃避現實還是正視現實?作者作出了回答。「我欲乘風歸去」,回到天上的宮闕,擺脫人世間的羈絆。然而「又恐」兩句一轉,月宮雖然是「瓊樓玉宇」,皎潔空明,但位置既高,氣候必然寒冷,去了恐怕受不了吧。既然「高處不勝寒」,那還不如在人間對月起舞。雖然是一個人,還有個影兒作伴呢!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企圖逃避現實又回到了現實,還是人間好。作者對提出的問題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詞的下闋寫對月懷人。夜,漸漸地深了。月光移動著,轉過了硃紅色的樓閣,穿過了雕花的窗戶,照到了未能入眠的人。這「朱閣」「綺戶」中的人,為何「無眠」呢?無非就是因為有著離愁別恨,因離別而懷人。但是,月亮是自然之物,不應該有離愁別恨,為什麼偏偏在人有離愁別恨時,又圓了起來呢?也就是說,人沒有圓滿時月亮怎麼圓滿了?這個問題問得看似無理,實為有情,有著人情味。實際上提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問題,那就是人生有沒有圓滿之事?人生應不應該追求圓滿?作者對這個問題是怎樣看待?又怎樣回答呢?在作者看來,人的悲歡離合是不圓滿,如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也不圓滿。不圓滿之事,古今相同。這是萬事萬物的必然規律。如果遵循事物的必然規律,那麼,人生中的雨雪風霜都是美景。如果人生追求完美,那就在追求完美中完蛋。話雖如此,為人還是不能熄滅心中的希望和熱愛。詞到最後,話鋒一轉,一個「但願」把對生活的美好祝願送給弟弟,同時也送給所有熱愛生活的人。

本解讀摘錄自嶽麓書社

《宋詞三百首(註解本)》

每天三分鐘,輕鬆懂國學。

今天是你堅持學習的第幾天?


推薦閱讀:

閱讀字典與識字趣事雜記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第二期題庫加點評。
國學講堂(779):歷史上的六位酒後詩書傳千古的酒仙
方銘:怎樣讀《楚辭》 – 國學網
一天十二時辰的別稱及內涵

TAG:國學 | 明月幾時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