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花月季的生產栽培技術
一、栽培技術
(一)土壤
選擇地下水位低、疏鬆通氣的沙性壤土,土壤需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含量最好能達到10~15%。土壤pH值在5.5~6.5之間。在土壤有效耕作層80~100厘米地塊種植。在月季定植之前進行土壤改良,並保持土壤在栽培期間一直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學性狀。土壤改良是通過深翻並施用大量的有機質,使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肥性得到改善和長期維持,促進月季根系長期良好的生長。改良土壤的有機肥種類可選用牛糞、豬糞、羊糞、雞糞、骨粉、腐葉土、堆肥等。
月季切花喜水、怕澇,土壤排水不良和積水,都會影響月季根系的生長。結合雲南的土壤特點和栽培方式,宜挖深溝做定植畦,定植畦做成高畦,粘性土壤定植畦一般高35~40厘米、砂性土壤定植畦一般高20~25厘米、地下水位偏高的地方,定植畦可高達50厘米以上。畦面寬100~120厘米或80~100厘米,畦溝面寬50~60厘米。
(二)種植
栽培方式及定植密度高品質月季切花生產多採用折枝栽培法,栽培方式為單畦雙行栽培,株距13~15厘米,行距50~60厘米,每畝定植4500~4800株。種植選擇在多雲、低溫天氣,早上和傍晚最佳。種植時拉直線栽種,以確保種植後各畦種苗筆直。定植時注意嫁接苗的切口向畦內,嫁接苗接穗高於畦面2~3厘米,防止接穗發出不定芽;扦插苗的主芽與土壤平行。在塑料大棚內一年四季均可定植。一般在3~9月定植,夏季定植緩苗期短、成活快,冬季定植緩苗期長、成活慢。
定植後管理定植後及時澆足定根水,在高溫天氣定植時注意遮蔭降溫並向葉面噴水。定植後第二天扶苗,將位置不好的歪、高、斜和澆水後位置改變的苗扶直、扶正。定植後一周內充分保證根部土壤和表土濕潤,白天葉面噴水,適當遮蔭。3~5天後即可檢查是否發出白色的新根,如果有大量的白色新根發出則說明定植成功。7天後逐漸降低葉面澆水量,但要保持表土濕潤;15天後逐漸減少土壤澆水量,此後根據土壤乾濕情況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潮濕,並噴洒多菌靈或百菌清農藥進行一次病害防治,同時注意中耕除草。20天後當有大量的新根萌發時,可減少澆水量,適當蹲苗,促使根系進一步生長,經過30天後可進行正常管理。
(三)溫度管理
月季切花生產最適宜的生長發育溫度白天24~26℃,夜間14~16℃。冬季當夜間低於8℃時,許多品種生長緩慢,枝條變短,畸形花增多。夜間溫度長期低於5℃時,大多數月季品種不能發出新枝,或者發出的新枝較短,盲枝增多。因此,冬季低溫嚴重影響切花的枝條長度、發芽及花芽分化,從而影響產量和質量;夏季當夜間溫度高於18℃、白天溫度高於28℃時,大多數月季品種生育縮短,切花的花瓣數減少,花朵變小,瓶插壽命變短,對切花的品質有較大的影響;理想的晝夜溫差是10~12℃,溫差過大導致花瓣黑邊。在滇中地區生產實際中,夏季將大棚內的白天溫度控制在26~28℃,冬季將大棚內的夜間溫度控制在14~16℃,就可保障出口月季切花的高產、優質周年生產。
(四)土壤水分管理
月季是喜水又怕澇的作物,土壤水分不足時會影響月季的切花產量和質量;相反,土壤水分過多又會造成根系通氣不足而影響根系發育。因此,必須進行科學的水分管理。
選擇無污染的河水、泉水或井水作為月季切花灌溉用水,宜採用滴灌系統。月季切花的澆水時間、澆水次數和澆水量受季節、天氣、土壤和植株生長狀況的影響,生產者主要根據生產經驗或儀器不斷觀察、檢測土壤水分含量、植株生長情況等確定。儀器可使用快速測定土壤水分的土壤張力計,用張力計監測土壤水分,並作澆水參考依據。
滇中地區冬季、及早春氣溫低、乾燥,月季植株生長緩慢,對水分的需要量較少。晴天每天澆水1次(土壤水分張力PF保持在1.8左右),澆水時間選擇在中午,不要在早晨或傍晚澆水,避免因澆水水溫低而降低土壤溫度;澆水量以過道(畦溝)滲出少量水為宜。4~6月上旬春夏之交氣溫高、乾燥,栽培土壤也較乾燥,月季植株生長加快,水分消耗也增大。主要通過增加澆水次數,增加土壤水分;每天澆2~3次水,土壤水分張力PF保持在1.6~1.8,澆水時間選擇在晴天的上午、中午、下午16:00以前澆水,澆水量以過道(畦溝)滲水並有少許積水為宜。6月中旬~9月上旬氣溫高、多雨、濕度大,栽培土壤濕度較大,但月季植株生長也很快,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通過增加每次澆水的量,滿足月季植株生長對水分的大量需要,晴天每天澆水2~3次,土壤水分張力PF保持在2.2,澆水時間選擇在晴天的早晨、中午、下午16:00以前澆水,澆水量以過道(畦溝)滲出水,在過道(畦溝)內低洼出微微有積水為宜;陰天在上午澆水一次,澆水量以過道(畦溝)不滲出水為宜,以降低空氣濕度,減少病蟲害發生。連續下雨天停止澆水,等待雨停、天氣轉晴後及時澆水,這樣有利於大棚空氣濕度的調節控制;秋季天氣涼爽,較適宜月季切花的生長,澆水保持每天1~2次,土壤水分張力PF保持在1.8左右,澆水時間選擇在晴天的早晨、下午14:00以前澆水,澆水量以過道(畦溝)滲出少量水為宜。
(五)施肥管理
月季切花在營養生長期對大量元素氮、磷、鉀的需求為N:P:K比例3:1:2,開花期為3:1:3,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以每月定期施用。
施肥量應根據土壤肥力、植株生長狀況及其產量等因素考慮;施肥方法應根據設施條件進行,採用以下兩種施肥方法及施肥量僅供參考。
滴灌施肥要選擇溶解性高的肥料,產花期每畝大棚每月需要硝酸鉀(或鉀寶)10公斤(Kg)、硝酸銨10公斤(Kg)、尿素5公斤(Kg)、磷酸二氫鉀1公斤(Kg)、硫酸鎂1公斤(Kg)、螯合鐵100克(g)、硼酸100克(g)配成肥液施,其它微肥根據植株狀況進行調節。將肥料配製成EC值為1.2~1.5pH值為5.5~6.0的肥液在施肥前先滴清水5~10分鐘,隨後滴施肥液,施完肥液後再滴清水5~10分鐘。一般冬季每日施肥1次,中午進行;其他季節每日施肥1~2次,分別在早上和中午進行。
在無滴灌施肥系統時採用土壤深施埋肥法。參考施肥量每畝大棚用緩效三元素複合肥(N:P:K為3:1:3)10~15公斤(Kg)∕2月、硼酸100克(g)/2月、硫酸鋅1(Kg)/2月。植株出現缺鐵或缺錳狀時,用0.05%的螯合鐵或0.05%螯合錳葉面噴施。
在實際生產中,要注意增施有機肥。土壤種植每年需要添加1次腐熟的有機肥料,保證月季切花生長對土壤有機肥的需要。每年添加總量一般為8~10噸/畝,以補充有機質的分解,使土壤有機質達到5%以上,添加時間以每年秋季和冬末為佳。添加有機肥時在畦面的中部(行間)挖開30厘米深、25~30厘米寬的淺溝,然後直接添加有機肥,最後同土壤均勻混合。
(六)濕度管理
優質月季切花萌芽和枝葉生長期需要的相對濕度為70~80%,開花期需要的相對濕度為40~60%,白天濕度控制在40%,夜間濕度應控制在60%為宜,大棚內濕度主要影響花色。有些複色品種,如彩紙(Konfetti)、阿班斯(Ambiance)等濕度、光照不足時色彩變淡,顯現不出複色原有的色彩;紅色、黃色品種,濕度、光照不足時色彩也會變淡,花色不鮮艷,品質受到影響。大棚內濕度高於90%以上大棚薄膜、水槽、植株及葉片開始形成水滴,易誘發多種病害發生,如灰霉病、霜霉病、褐斑病等。
(七)光照管理月季切花喜光,特別是散射光照。滇中地區夏季晴天中午12:00~14:00時日照強度在12.5~14.2萬勒克斯,日照中含紫外線強是某些品種花瓣黑邊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夏季連續陰雨7~10天、冬季連續陰(雨、雪)7~10天的天氣,造成階段性的光照不足,影響切花的生長和品質。使用高品質的月季專用薄膜,在保證高透光率的前提下可阻擋大量紫外光,在陰雨天保證一定的散射光進入棚內。在月季抽枝期間不使用遮光網,保障植株有充足的光照;現蕾後可以在晴天10:00~16:00期間,使用60~75%銀灰色的遮陽網;夏季連續陰雨天不能遮光,冬季不遮光,大棚土表面過濕、有霜霉病、灰霉病時不遮光。
[page] (八)修剪管理 為了保證月季切花的優質高產,一般扦插苗3~4年,嫁接苗5~6年更換一次。近年來雲南地區月季切花品種的種植隨市場流行品種的變化而更換加快。不同品種的月季枝條,其葉型、腋芽形態、腋芽生長速度和花型均有差異。枝條頂端的芽最早發育為花芽並開花,花朵下面1~6個腋芽,依次抽發新枝,並依次增長,形成花芽並開花;枝條基部、中部的腋芽形成的花枝質量差異不大,但從中部到基部花枝開花的時間依次延長,可以根據這些特性進行修剪,調節開花期。月季切花具有連續開花的習性,大多數新抽枝條的頂端都能開花。只有溫度、光照、養分、水分等供應不足的枝條才不會開花,形成盲枝。在適宜的生長發育溫度範圍內,花冠、花瓣數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切花質量隨之下降;反之溫度降低到適宜範圍,花冠、花瓣數增大和增多,切花質量隨之提高。 月季切花的修剪主要採用折枝和剪枝方法。根據月季切花植株的分枝層次,將月季切花植株分為一、二、三級(或一、二、三次枝)。幼苗植株折枝後,從植株基部發出的腳芽稱一級枝,一級枝上發出的枝叫二級枝,二級枝上發出的枝叫三級枝。根據月季切花植株枝的功能和用途,又分為切花枝和營養枝。即將培養切花的枝,叫切花枝;在月季切花植株上經過折枝處理後用作營養的枝叫營養枝。優質月季切花高產株型的植株有切花枝4~5枝,均勻飽滿的營養枝5~6枝,株型高度50~60厘米。依據高產優質切花株型結構,分期逐步培養成株型、並保持株型的合理結構。其培育技術如下。 1.折枝 壓枝繩(鐵絲或尼龍線)距苗25~30厘米,在定植畦的兩邊用鐵樁或木樁拉緊並固定。將所有作營養枝的枝條壓於壓枝繩下。苗期所有花頭在豌豆大小時打去,保留葉片,當枝條長度有40~50厘米時將枝條壓下,注意不要將枝條壓斷。新萌發出過細的枝條壓作營養枝;營養枝上發出的枝條繼續壓枝。壓枝時注意各株之間、枝條之間不能相互交叉,折枝數量以鋪滿畦面為宜,讓葉片能得到充足的光照。折枝不論一年四季,還是一天早晚均可進行,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一般早上枝條較脆,壓枝時容易斷裂,要盡量使其不斷裂。折枝的操作:用一隻手把握枝條需要折的部位,另一隻手用力向下扭折,將枝條壓於壓枝繩下。對粗枝條可在距根部10厘米處將枝條扭折後再壓下,注意扭折時雙手操作避免折斷枝條。 2.壓枝苗期開花植株的培養方法是以壓枝為主,以利於切花株型的快速培養。當枝條有40~50厘米高時便可壓枝,將枝條壓下並把所有的花頭在豌豆大小時去除,從壓枝上新發的枝條繼續壓枝。植株壓枝後會迅速長出水枝(腳芽),粗壯的水枝做切花枝,也可以在水枝現蕾後留4~6枚葉短截作切花母枝;細的水枝繼續壓枝做營養。 3.初花期株型培養 經過苗期開花植株的培養,有部分植株開始採收切花,大部分植株發出大量的新枝,這時期以培養株型為主併兼顧切花採收。株型的培養方法,即對各級枝的培養,對粗壯的水枝留25~30厘米(4~5個5小葉片)高摘心,培養成植株的一級枝,對一級枝上發出來的枝,粗壯的可做切花,細弱的可壓做營養枝;一級枝上萌發出來的切花枝,採花時留10~15厘米(1~2個5小葉片)高剪切,培養為二級枝;對二級枝上發出來的枝條,強壯的可做切花枝,細弱的壓做營養枝,採花時後留5~10厘米(1~2個葉片)高剪切,培養為三級枝;一般月季切花品種植株培養三級枝,可以達到高產優質株型,有些月季切花品種植株培養二級枝即可成型。在株型培養期間合理保留各級枝的高度非常重要,它們與切花的產量和質量密切相關,一般越強壯的枝,留枝越高,剪切後發出來的枝越多,達到切花標準的枝越多;相反越弱的的枝,留枝越矮,剪切後發出來的枝越少,達到切花標準的枝更少。留枝過高,發枝過多,會造成產量高、質量低的現象;相反留枝過低,產量也較低。當營養枝過多時,應該逐步淘汰底部的枝條或有病蟲害的枝條。植株每年都有新的水枝發出,新水枝逐步升高期間應該淘汰原有的老化主枝。 4.產花期修剪 為保證出口月季切花的質量和產量,在產花期折枝和切花枝按一定比例選留,一般植株有切花主枝3~5枝,均勻飽滿的營養枝5~6枝,株型高度50~60厘米。冬季株型的培養非常重要,一般每年10月開始將植株高度逐步提高,形成更多的產花枝條,情人節剪花結束後,將植株回縮修剪整理至正常切花高度50~60厘米。 在產花期要不斷折壓培養新的營養枝,注意不要將營養枝折斷、剪除相互交叉和過密的枝。在每一個切花高峰後適當修剪整理,營養枝上發出的新枝條,冬季留部分產花,其餘壓作營養枝。病蟲、枯、老、弱枝要及時剪除,對切花枝上的側蕾及側芽要及時抹除。春季情人節產花結束後,剪除部分已老化的主枝,注意培養從基部發出的水枝留作新的產花主枝。 (九)季節管理 冬季 以晴天為主、光照強,晝夜溫差大。12月底會出現短時期極端低溫。雲南許多地區晝夜溫差大,對月季切花的干物質的積累很有好處,月季切花花頭大,花瓣數多,花色艷麗。但冬季晝夜溫差經常達到20℃以上,晝夜溫差過大,會造成許多月季切花品種花瓣邊緣變黑和花朵畸形。月季切花生長最低的夜溫要求在8℃以上,夜溫過低不利於月季切花的生長,主要影響發芽和抽枝,導致產量低。在每年的12月中旬至春節期間,昆明、曲靖、玉溪部分地區都會有極端低溫出現,最低氣溫達到-5~-1℃,對保溫性能較差的簡易大棚容易出現凍害。 春、夏季 春季至夏初晴天為主、光照強,晝夜溫差大,高溫低濕並且有大風。利用自然通風降溫和增加一定的通風降溫設施,讓月季度過短時的高溫時期是十分必要的。春末夏初的低濕度氣候(空氣相對濕度低於40%),對需要一定濕度才能生長良好的月季影響較大。濕度過低影響月季切花的花色,甚至引起花朵外瓣的枯焦,嚴重影響月季切花的品質。並且低濕度適宜紅蜘蛛、蚜蟲等蟲害的發生和蔓延。通過安裝一定的設備,增加地面濕度和空氣濕度,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實踐證明,月季在春、秋兩季通過增加濕度的處理,能顯著提高切花品質。 夏季 夏季高溫、多雨、光照不足,滇中地區進入夏季,出現持續時間較長的連續陰雨天氣,對月季的生長不利,濕度高、光照低常引起病、蟲害的爆發。因此,需要增強通風排濕和防治病蟲害設施。 秋季 秋季氣溫逐漸轉為涼爽、雨水變少、光照充足,病蟲危害也較輕,氣候環境較適宜月季切花的生長,植株生長較快,應注意保持水肥的均衡供給,確保月季切花高產優質;對已過剪花高峰期的植株進行折枝和整枝處理,並增施有機肥,促進植株快速生長,為冬季切花作準備。進入晚秋後氣溫變冷,大棚內因夜間溫度低而濕度增大,易誘發灰霉病、霜霉病,應注意做好夜間的保溫措施,並控制夜間大棚內的濕度。(十)生理性病害的管理 1.營養元素 (1)當營養元素缺少時,一般缺少營養元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肥料含有效成分的差異或誤差與實際需肥量不符合;配肥和施肥操作不當出現沉澱和流失,使營養元素的配比失去平衡;土壤pH值、土壤溫度及通透性差等因素影響營養元素的有效性,使月季不能有效吸收營養。所以,在土壤栽培中,只要堅持正常施肥,一般不易缺少大、中量元素,有時出現是由於月季生長快,消耗大量的肥水,沒有及時施肥造成,可通過增加供肥次數和供肥量來解決。較易缺少的是鐵、錳、硼、鈣、鎂等微量元素,缺少鐵或錳時除了增加鐵肥或錳肥的用量外,更重要的是調整土壤的pH值,使pH值在5.5~6.5之間,從而提高鐵或錳的活性。嚴重缺乏時可用0.2~0.5%的螯合鐵或螯合錳同時進行葉面噴施;缺少硼、鈣、鎂主要通過增加用量,嚴重缺乏時可用硼酸、硝酸鈣進行葉面噴施;通過施用大量腐熟的農家肥並結合土壤改良,可以減少缺素癥狀的發生。缺素癥狀發生後需要對營養元素進行2~3周,甚至更長時間的調整,在調整期間需要進行土壤檢測和葉色變化的觀察,待植株恢復正常生長後,再恢復正常的肥水管理。
(2)鹽害:當營養元素過量時,土壤化學平衡會遭到破壞。如果發現土壤EC值高、土壤造成鹽害,必須使用大量的清潔水清洗土壤,同時需要進行土壤的檢測和觀察植株的生長變化,待植株恢復正常生長後,才可進行正常的肥水管理。 2.彎頭(鳥頭) 彎頭是指花蕾下的第一片小葉或萼片著生位置不對,使得花莖及花蕾不垂直,花蕾長大後形狀似鳥頭。彎頭的出現與品種和栽培時間有關,如黃色品種金銀島、巴比倫出現較多,地平線發生較少;紅色品種皇家之花發生較多,第一紅、紅法蘭西發生較少,納歐米(Naomi)發生也較多。一般新定植的月季植株,在第一年較粗壯的枝上發生彎頭率較高,二年以後發生彎頭率逐步降低。此外,還與季節有關,春季月季基部發出的基生枝發生率較高,夏季發生彎頭的機率較低。減少彎頭花枝的辦法是注意觀察,一般產生彎頭花枝的枝條較粗壯,是很好的切花母枝和營養枝。若為基生枝可留4葉片剪切作切花母枝或更換老的切花母枝;一、二級枝可留3~4葉片剪切作切花母枝,或者折枝後作營養枝。對已出現的彎頭花枝的處理方法是在花頭豌豆大時直接剪去以便迅速形成下一級枝條;在花頭豌豆大小時將使花蕾彎頭的小葉摘去,花頭在繼續生長過程中會逐步抽直,或從花蕾下第1片3小葉處摘心,促發短枝開花,縮短切花時間。 3.彎枝 彎枝是月季植株在生長過程中,枝條生長彎曲,引起切花品質下降。低溫、低光照、水肥不均勻、側芽不及時抹除和植株向光都易造成彎枝。此外,抹除側芽時操作不當對主枝造成傷口,在傷口癒合時使枝條發生彎曲等,可通過嚴格的規範化操作來解決。 4.雙心花和平頭花 雙心花指月季花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一朵花形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花心。雙心花現象與品種和氣溫有關,黑魔術品種出現較多,而紅法蘭西、第一紅、卡羅拉發生較少;一般冬春季低溫時期發生較多,夏秋季發生較少,但長期高溫也會造成雙心的出現。平頭花指月季花的高芯花型品種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內花瓣和外花瓣生長一樣高,花開放後形成平頭,失去品種原有的高芯花型特徵。出現平頭花現象與溫度和光照有關,一般冬季大棚內溫度低於5℃、每天光照時間短於10小時、光強長期低於4萬勒克斯容易產生平頭;個別品種在苗期產花也會發生平頭現象。 雙心和平頭花均失去較好的商品價值,不能作為出口切花銷售,只能在國內低價銷售。在生產上選擇耐低溫、弱光的品種栽培,冬季主要通過提高棚內溫度和增加光照時間及光照強度,減少雙心和平頭的出現。夏季高溫季節,白天要注意棚內通風降溫,避免月季長期在高溫環境中生長。雙心和平頭花枝一般作切花母枝和營養枝處理。雙心和平頭花枝大部分折枝後作營養枝,少部分粗壯的一、二級枝作切花母枝用。 5.盲枝(盲芽) 月季切花盲枝(盲芽)是指月季植株的芽受溫度、光照、營養等影響,不能發育成花芽開花,稱為盲枝盲芽。對盲枝的處理方法,一般盲芽發生在生長勢較弱的植株上或植株下部的枝上,根據盲芽枝著生位置,可將著生位置好的枝,折枝後作營養枝用,將著生位置不好的枝可直接剪去。根據品種特性選擇適合的種植密度,對植株高大和葉片寬大的品種,可增加株行距,減小種植密度,改善大棚內植株群體間的通風透光性;進行合理的修剪及折枝措施,減少植株間互相遮光,可以提高切花枝的光照。冬春季加強溫度和光照管理,及時更換大棚塑料薄膜,可提高塑料薄膜的透光性和保溫作用,選用銀灰色的遮光網,可以提高保溫效果,又可以增加大棚內的散射光,促進植株的生長和花芽分化。 6.落葉 指月季切花葉片不正常的脫落。引起落葉的因素較多,主要有病蟲危害、低溫、光照不足、營養失調及生理病害、農藥使用不當等。在滇中地區霜霉病危害是引起落葉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低溫和光照不足。 大部分月季落葉切花枝不能作出口切花銷售,對病蟲引起的落葉枝要及時剪除銷毀;低溫及光照不足、農藥使用不當等引起的落葉枝,枝上的葉片對恢復植株生長勢十分重要,應注意保護並作為營養枝使用;對營養失調及生理病害引起的落葉枝,可以剪除嚴重落葉枝,保留輕度落葉枝作為營養枝使用。加強病蟲害防治和正確使用農藥,減少因病蟲及農藥引起的落葉;秋冬季增加保溫和加溫措施,減少病害和低溫及光照不足引起的落葉;合理的施肥澆水並保持元素平衡,可以預防生理病害的發生。 7、藥害 藥害造成植株生理病害,表現出葉片變黃、花瓣枯焦等癥狀
[page]
二、病蟲害防治 (一)月季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土壤滅菌處理 土壤病害是月季的重要病害,定植前對土壤進行滅菌處理是防治此類病害的首要方法。土壤滅菌處理的常用方法有蒸汽消毒、藥劑熏蒸如溴甲烷、威百畝等。田間操作與衛生 要注意室內通風良好和保持葉片乾燥,在澆水和施肥時不要將水、肥濺灑在葉片上,避免採用淋澆的方式給水。適時適量灌水,避免田間過濕或積水而誘發各種根莖部病害。及時清除棚內棚外的雜草,不為害蟲提供越冬場所。及時拔除感病植株,摘除病葉,同時配以藥劑處理,以控制病害的進一步蔓延。每次採花後,應當用保護性藥劑對植株噴霧處理。 設施管理 定期檢查溫室大棚的隔離措施,控制害蟲的侵入;溫室大棚設施的設計建造應考慮足夠的通風除濕能力;合理的灌溉系統,避免弄濕植株;及時清潔棚膜,隨溫度變化及時通風換氣和排濕。在冬季,應解決好悶棚保溫與通風除濕的矛盾。 藥劑組合防治 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時儘可能採用熏蒸(硫磺熏蒸、煙霧熏蒸),採用噴霧方法時也要盡量選用不易留下污漬的農藥,如選用水劑、乳油等類型的內吸殺蟲、殺菌劑。使用粉劑類農藥易出現葯漬,特別要注意噴洒的部位。農藥應噴洒在植株20厘米以下的部位,避免農藥對切花月季的直接污染。切花月季對某些農藥較敏感,容易出現藥害,如克蟎特、菊脂類等,在防治時要慎重使用。藥劑使用時,做到噴洒保護性廣譜殺菌劑和殺蟲劑與針對具體病蟲害的治療性藥劑的使用相結合。 (二)月季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 1.主要病害 月季白粉病 月季白粉病(Sphaerotheca rosae)首先從中上部開始,葉片、花蕾及嫩稍上發生。初期葉上出現褪綠黃斑,逐漸擴大,出現白色粉末狀霉點,隨後著生一層白色粉末狀物,嚴重時全部有白粉層,嫩葉染病後翻卷,皺縮、變厚、有時為紫紅色,葉柄及嫩稍染病時膨大,反面彎曲,幼葉展不開。老葉則出現圓形或不規則的白粉狀斑,但葉片不扭曲。老葉通常不易受感染。有的病菌在某些月季品種的葉片上引起不明顯的針尖狀壞死斑。花蕾染病時表面被覆白粉層,發育停滯,花朵畸形,皺縮脫落。染病後植株生長衰弱。白色霉點布滿全葉,葉片變得凹凸不平,或者扭曲,葉色開始變成灰色,新梢發育不良,花枝花莖柔軟彎垂,花蕾下部密生黴菌,花莖變色。開放的花瓣受侵染的可能性小,但有些深色花品種出現小而圓的褪色斑。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在芽、葉、枝上越冬。春季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初次侵染,分生孢子發芽適溫17~25℃,30℃以上受到抑制,室溫在2~5℃以上,白粉病即可發生。發病濕度範圍很寬,相對濕度23~99%都可以發病,潮濕環境最易發病,但有水沖刷葉面時對孢子萌發不利,因此5、6月和9、10月是發病盛期。栽植過密、土壤中氮肥過多,鉀肥不足易發病。溫室(棚)中可周年發病。在雲南昆明、玉溪、曲靖等地,管理不善的大棚內周年發生,一般每年3、4月開始個別植株開始發病,隨後逐步迅速蔓延直到10、11月,入冬後發病自然減輕。葉片大而薄的品種易感病,易感病品種:紅成功、紅勝利、紅衣主教、巴比倫、好萊塢、假日公主等;抗病品種:卡羅拉、瑪麗娜、坦尼克、索尼亞。 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溫室加強通風,溫度不宜過高,降低溫室的濕度;平衡施肥,避免氮肥過多,適當增施磷鉀肥;早春剪除病枝、病葉,每次剪花高峰期過後,結合修剪清除病枝、病葉並進行一次徹底的打藥劑防治,減少病害侵染源。主要防治方法是用99%硫磺熏蒸,利用硫磺蒸發器每周進行3~5次,在夜晚大棚內每次硫磺熏蒸5~8小時,根據發病情況決定硫磺熏蒸次數和時間。此外,用藥劑防治可在生長期噴70%甲基托布700~1000倍液、20%粉銹王子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多菌靈1000倍液;7~10天噴一次,連續噴施2~3次。也可以用1000~1200倍的保麗安(多氧黴素PS乳劑);用0.02~0.03%的硝酸鉀水溶液噴霧防治月季白粉病。在葉片的表面和背面同時噴洒能較大程度地提高防治效果,噴後葉面保濕度2至4小時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月季霜霉病 月季霜霉病(Peronospora sparsa)在葉、新梢、花上發生,初期葉上出現不規則淡綠斑紋,後擴大並呈黃褐色和暗紫色,最後為灰褐色,邊緣色較深,漸次擴大蔓延到健康組織,無明顯界限,潮濕空氣,病葉背面可見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層,葉片容易脫落,腋芽和花梗部位發生變形,出現病斑,嚴重時新梢基部出現裂口,沿切口向下枯死`,有的病斑為紫紅色、中芯為灰白色,新梢和花感染時,病斑與病葉相似,稍上病斑略凹陷,嚴重是葉萎蔫脫落,新梢腐敗枯死。 發病規律: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分生孢子侵染,孢子萌發溫度1~25℃,最適溫度為18℃,高於21℃萌發率降低,26℃以上完全不萌發,26℃24小時孢子死亡,病原孢子從葉背面的氣孔侵入,侵入時需要有水滴存在,侵入過程3小時左右。侵入後溫度在10~25℃,空氣濕度為100%時,經過18小時開始形成新的孢子。在雲南昆明、玉溪、曲靖等地,溫棚(室)中主要發生在6~9月雨季;秋、冬季夜間大棚內濕度過大也易發生此病。光照不足、植株生長密集、通風不良、晝夜溫差大濕度高、氮肥過多時病害特別易於發生。 防治方法:大棚內濕度過大是誘髮霜霉病的主要因素,調節控制大棚內的濕度是防治該病的主要措施,水肥供應使用滴灌設施,選擇晴天中午前澆水、施肥,避免低溫、高濕,減少葉面保濕時間,控制空氣濕度,多開天窗換氣。全年大棚夜間加強通風,避免棚內出現霧氣、葉片結水露、滴水。冬春季夜間低溫,在溫棚(室)內結合熱風加溫,可以降低夜間低溫棚(室)內植株及葉面上的凝結水,同時注意天窗關閉留有換氣空隙已便通風排濕。目前霜霉病沒有特效藥,可用70%百菌清700~1000倍液、58%雷多米爾1000倍液、80%代森錳鋅等殺菌剤保護和預防。用百菌清、乙磷鋁錳鋅等葯進行煙霧熏蒸。 月季灰霉病 月季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在葉片發病初期為葉緣葉尖水漬狀小斑,光滑稍有下陷,後期葉片變色,密生灰色霉點,花蕾上發生花不開放,變褐色腐爛掉下。花受侵害時出現小型火燎狀斑點,不久變成大型褐色斑腐爛,花瓣變褐色皺縮腐敗。植株受侵害時在莖節中間腐爛,枯萎而死,溫暖潮濕環境下侵染部位長滿灰色霉層,一般癥狀發生在花瓣、有傷口的莖、葉和嫩枝。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或菌核潛伏在病部越冬,產生分生孢子侵染,繁殖溫度2~21℃,最適15℃,空氣濕度大和葉片上有水是發病的必要條件,在1~2日內即可發病,嫁接時為保濕覆蓋,通氣不良易發病,露地栽培雨多時易發病,栽培過密易發病。易感病品種:托斯卡尼、地平線、奧賽娜、納歐米、雪山等。抗病品種:卡羅拉、紅衣主教、坦尼克、維西利亞等。灰霉病在雲南滇中地區周年發生,每年5~9月高溫多雨期間發病較重,冬春乾燥期間發病較輕。切花月季採收後儲運期間,花朵呼吸產生的熱量不易散發,易發生灰霉病,花瓣產生病斑腐爛。 防治方法:與霜霉病的防治方法基本相同,調節控制大棚內的濕度是防治該病的主要措施降,降低溫棚(室)內空氣濕度,減少葉面保濕時間,溫棚(室)中注意通風,濕度不宜過高,在切花時期溫棚(室)內的空氣濕度控制在70%以下;在高溫多雨季節,晴天要及早打開側窗和天窗,雨天也要及早打開側窗,以便溫棚內通風排濕,降低溫棚(室)內及植株間的空氣濕度;冬春季夜間低溫,在溫棚(室)內結合熱風加溫,可以降低夜間低溫棚(室)內植株及葉面上的凝結水,無加溫條件的大棚在晴天的早晨,天亮後太陽出來之前要及時打開側窗和天窗通風排濕,可防止早晨大棚上的凝結水直接滴到植株和花頭上。下雨要防止大棚薄膜、水槽漏水,水滴直接滴到植株和花上誘發病害。在大棚內要及時清除病殘,減少侵染來源,有病植株應從病症部位以下剪去。化學藥劑防治有採用百菌清熏蒸及灰霉利、撲海因等噴霧。 月季根癌病 病原為野桿菌屬細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 Smith et Towns。發病時根莖、根發生大小不規則腫瘤,節結狀,木質可達幾個毫米。植株生長不良,矮化葉小,發黃早落。發病規律:生育適溫25~30℃,病原細菌通過傷口如蟲咬傷、機械損傷、嫁介面侵入,一部分基因整合到寄主基因組上,即使消除了細菌腫瘤也不能消除,可隨水傳播,寄主範圍廣。月季根癌病以往在雲南被誤認為線蟲。病害主要通過外購月季種苗傳入。目前開始不斷有種植戶發現病害。月季根癌病的寄主廣泛,李子、桃、蘋果、葡萄易感染。這些果樹種植過的土壤建議不種植月季。防治方法:購月季種苗時注意檢查根系,發現有病植株立即銷毀;不要在有病地段栽培月季或進行徹底的土壤消毒,栽培地應排水良好;栽植前將根系浸入鏈黴素500萬單位溶液中兩小時;生物防治可用A.radiobacter品系K84噴洒病株,對植株無害;嫁接時工具進行徹底消毒,用開水加5%福爾馬林或者10%次氯酸鈉溶液消毒8~10分鐘。田間病株可先用利刀清除病塊,深達木質部分,然後用農用鏈黴素500萬單位灌根,可抑制此病。 2.主要蟲害 蚜蟲 主要是月季長管蚜蟲(Macrosiphumrosivorum)、月季綠蚜蟲(Rhodobiumporosum)、桃蚜(myzus persicae)。多為無翅蚜,少有有翅蚜。無翅成蟲體長約3~4豪米,一般淡綠色。蚜蟲多集中在花蕾、嫩稍及嫩葉,幼葉集中在葉片背面為害,少數在老葉片為害。受害花蕾、幼葉、嫩稍不易伸展,蚜蟲大發生時排泄大量蜜露,易發生霉污病。
發生規律:在雲南滇中地區,溫棚(室)內周年發生危害。成蚜和若蚜在葉芽和葉背取食越冬,2~3月早春在月季嫩稍、嫩葉上繁殖,為害嫩稍、花蕾及嫩葉,3~4月平均氣溫20℃度,相對濕度70~80%繁殖最快,5月為第一次發生為害高峰期。夏季高溫多雨不利於蚜蟲繁殖,發生為害較輕。秋季氣溫變暖乾燥,又適宜蚜蟲的繁殖發生,9~10月為第二次發生高為害峰期。因此,每年春秋季4~5月、9~10月有二次發生高峰。在溫棚(室)內每年從2月中旬到11月均在發生為害,僅在冬季為害較輕。在田間缺水乾燥的地塊,枝株長勢較弱,葉色淺綠、葉肉豐軟的品種易發生蚜蟲危害。 防治方法:每次剪花高峰過後結合修剪,剪去有蚜蟲的枝葉集中銷毀。化學藥劑採用80%敵敵畏熏蒸,利用硫磺蒸發器每天夜晚(15~20毫升 /100米2)熏蒸1小時,關閉大棚到天亮,連續2~3天即可有效控制蚜蟲危害,熏蒸時注意密閉大棚四周。此外,葉面噴施用乙醯甲胺磷、20%蚜蟎靈、40%氧化樂果、50%殺螟松等防治。 蟎類 在雲南滇中地區主要有硃砂葉蟎(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二點葉蟎(Tetranychus urtice)(俗稱紅蜘蛛)等。成蟲體長0.3~0.5米米,有暗紅、朱紅、綠色、黃色、褐色等多種體色,有4對足,背和足上生有細毛,刺吸式口器。繁殖力極強,一年能發生10~20代,可進行兩性生殖或孤雌生殖,條件適合時每7天可以繁殖一代。癥狀:初期葉正面有大量針尖大小失綠的黃褐色小點,後期葉片從下往上大量失綠捲縮脫落,造成大量落葉。有時從植株中部葉片開始發生,葉片逐漸變黃,不早落(蘋果葉蟎)。 發生規律:蟎類在葉背吮吸汁液,主要通過空氣飄散或爬行傳播和人為攜帶傳播。乾旱高溫時是繁殖高峰,植株和空氣濕度高於85%時為害大大減輕。保護地中全年均可為害,一般在缺水缺肥、植株生長不良,葉子發黃的地方先出現。在大棚內首先點狀發生,最早危害植株基部的葉子,隨後蔓延擴散從枝葉一直危害到花頭。 防治方法:保持大棚內的濕度合適。定期檢查大棚內的蟎蟲發生及危害情況,發現危害及時採取措施防治,把蟎蟲控制在發生初期(出現個別植株點狀分布時)。結合整枝,發現有蟎蟲的枝葉及時清除,集中處理。大棚內對零星發生紅蜘蛛的植株一定要及時噴施農藥防治。藥劑防治:幼蟎、若蟎、成蟎可用類農藥,如1.8%愛福丁1200~1500倍液、1.8%阿維菌素1500~2000倍液;蟲蟎光等防治。為提高防治效果,可用食用醋調節藥液的pH值在6~6.5之間。 薊馬 為害月季的薊馬主要為花薊馬(Frankliniella intonsa)等。體長1~3米米,雌成蟲淡褐至褐色、雄成蟲淡黃至黃色;若蟲乳白色至淡黃色。薊馬是刺吸性昆蟲,薊馬通過刺吸花瓣吸取養分。花瓣受害輕時不易被發現。為害重時後開始從花瓣有粉色或紅色不斷擴大的斑點,甚至花瓣變褐,花朵逐步萎縮成球狀,切花失去商品價值。薊馬對花瓣的危害還造成花瓣灰霉病進一步發生。薊馬是國際進出口重點植檢對象。 發生規律:在溫棚(室)內周年發生危害,薊馬以各種蟲態在月季上冬越,每年高峰期從3~11月,特別在高溫期間危害比較嚴重;12月~2月(冬季)危害減輕。在一般生活史里,產卵於花蕾里,從卵到成蟲經歷四個若蟲階段。在成熟之前,若蟲有兩次離開植株鑽入土壤。成蟲有翅,有很強的飛翔能力。薊馬特別喜歡危害香味濃的花朵,採花期主要在花瓣中危害,無花轉移危害新梢、幼葉。薊馬生長繁殖較快,在20℃、25℃溫度下完成一代分別需要28、25天。 防治方法:由於有花蕾的保護作用以及若蟲有兩個階段進入土壤,防治較為困難。及時剪除有蟲植株和花朵、及時清理溫棚(室)內的廢花,並集中銷毀,從而減少溫棚(室)內的蟲源。在溫室中熏蒸農藥是最好的防治方法。薊馬熏蒸可以在早上或傍晚溫室內溫度稍高時進行以達到良好藥效。切花運輸前用溴甲烷再次熏蒸可以基本達到出口檢疫要求。農藥防治每畝用80%敵敵畏300~400毫升熏蒸1小時,關閉大棚8~10小時;可用吡蟲啉類農藥如5%吡蟲啉1500~2000倍液、5%薊虱靈1500~2000倍液、250EC傑將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此外,傍晚用38%乙醯甲胺磷1000倍液+24%萬靈1500倍液,在大棚內空中噴霧後,關閉大棚8~10小時防治。 鱗翅目幼蟲 主要為鱗翅目夜蛾科,有銀紋夜蛾、斜紋夜蛾、苷藍夜蛾等。幼蟲淡綠、綠、深綠、黃褐等顏色。癥狀:成蟲在葉片背面產卵,居在葉背取食,造成葉片穿孔或缺刻,花蕾、花朵受害時,出現花蕾穿孔或花瓣缺刻,影響植株生長和切花的商品價值。 發生規律:在,每年3月開始發生,5~8月危害高峰期,9月後危害逐步減輕,害蟲以蛹在土中越冬。夜間活動,經過遷飛進入溫棚(室)內,在葉片背面產卵成塊,對黑光燈具有較強的趨光性;1~2齡幼蟲喜群居在葉背取食,3齡後分散取食且食量暴增,同時對農藥具有較強抗性,易造成暴發性危害。 防治方法:在溫棚內用黑光等誘殺成蟲,做好溫棚的密閉工作,側窗、天窗用防蟲網防範成蟲進入。剪除葉片上的卵塊和幼蟲。農藥防治:在幼蟲3齡前,藥劑可用50%鋅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10%蟲除盡2000~2500噴霧防治。 金龜子 又名鐵豆蟲、土蠶、蠐螬。幼蟲體型肥粗,白色,彎成C字型,成蟲銅綠色有光澤,卵白色至淡黃色,近球形,蛹長橢圓形,淡黃色。癥狀:成蟲在地上為害花朵和葉片,造成花朵和葉片出現缺刻,幼蟲蠐螬咬食植株地下根部,影響植株生長和切花的商品價值。 發生規律:每年一代,以幼蟲在土中越冬,成蟲4~6月份出現,白天潛伏在土中,黃昏時出土活動,有趨光性和假死特性,7~8月份新孵化的蠐螬為害更加嚴重,主要危害植株的根系。 防治方法:用黑光等誘殺成蟲,在盛發期夜晚檢查植物,震落捕捉。溫室或大棚可用防蟲網防範金龜子,露地生產可以靠手工捕捉;周圍種植蓖麻,會使其麻痹,清晨捕捉;中耕冬翻消滅幼蟲。藥劑可用50%鋅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磷按乳油1500~2000倍液、50%殺螟松1000倍液直接澆灌根際或者通過滴灌施用。
[page]
三、採收及采後處理 (一)採收 1.採收標 開花指數1:萼片緊抱,不能採收。 開花指數2:萼片略有鬆散,花瓣頂部緊抱,不適宜採收。開花指數3:花萼鬆散,適合於遠距離運輸和貯藏。 開花指數4:花瓣伸出萼片,可以兼做遠距離和近距離運輸。 開花指數5:外層花瓣開始鬆散,適合於近距離運輸和就近批發出售。 開花指數6:內層花瓣開始鬆散,必須就近很快出售。 根據品種特性和採收季節,採收標準可以適當調整,如花瓣數少的品種適當早采;夏季氣溫高時適當早采,冬季氣溫低時採收成熟度要大些。過早或過晚採收都會影響切花的瓶插品質。多頭月季品系,用於貯藏或遠距離運輸時,採收期相對較早,一般在三分之一的花朵花萼鬆散、花瓣緊抱、開始顯色時採收。用於近距離運輸或就近銷售時,採收期相對較晚,一般在三分之二的花萼鬆散、三分之一的花朵花瓣鬆散時採收。 2.采切時間和方法 採收同一品種同一批次切花要求開放度要求基本相同。月季切花採收時間和採收次數因季節而異,春、夏、秋季一般每天2次採收,分別在上午6:30~8:00點和下午18:00~19:30點進行,冬天一般每天早上採收1次。採收時要使用正確的採收方法,根據植株整體株型,在花枝著生基部留2~3個葉腋芽處剪切。剪切後需在5分鐘之內插入含有保鮮劑的容器中,儘快保鮮運輸並在冷庫冷藏。 (二)整理分級 同一批次的月季切花在採收完成後運入分級車間進行整理和分級。分級包裝車間要求光照充足、地面平坦光滑,配有分級、包裝桌、剪切刀,去葉片和皮刺的工具,保鮮、包裝等設施。整理的工作包括去除下部15~20厘米的葉片、皮刺、枝上的腋芽及去除病葉等。然後根據採收切花的長度、花朵的大小、花莖的粗細、花莖彎曲與否、莖葉平衡狀況以及病蟲害等對月季切花進行分類,包括參照出口目的國的標準劃分等級。 分級後的單頭切花月季20枝捆成一束,包裝成束的花,花頭全部平齊或分為兩層。分為兩層包裝時,上下兩層花蕾不能相互擠壓,花束莖基部應平齊,花枝長度相差不超過5厘米。多頭月季10枝捆成一束。包裝成束的花,每枝花中最長的花頭應平齊。花束莖基部平齊,每束花花枝長度相差不超過5厘米。包裝成束的花都用帶有散熱孔的錐形透明塑料袋包裝。最後將切花下部然後放在保鮮劑中,準備移到冷庫預冷。 月季切花的分級標準,根據不同的目標市場,按切花長度和外觀分以下幾種規格:如日本分為優、秀、良、可四個等級。目前我國出口到日本的標準為優、秀、良等級。 優:花枝葉的平衡度特別好、無彎曲,花型花色均良好(充分表出品種具有的特徵),無病蟲害,無損傷、適時採收,中、長枝品種在50厘米以上,短枝品種在40厘米以上。 秀:花枝葉的平衡度好、無彎曲,花型花色均良好,無可確認的病蟲害,無可確認的損傷、適時採收,中、長枝品種在40厘米以上,短枝品種在30厘米以上。 良:花枝葉的平衡度次於秀,花型 花色次於秀,僅有極少可確認的病蟲害,僅有極少可確認的晒傷 藥害 擦傷、適時採收,中、長枝品種在40厘米以上,短枝品種在30厘米以上。 (三) 采後保鮮 月季切花品種極其多,瓶插時出現的「彎頭」、「藍變」(出現在紅色品種)或「褐變」(多出現在黃色品種)以及不能正常開放等是世界性保鮮難題。經分級包裝的切花應在初包裝完成後第一時間運入冷庫中預冷,去除田間熱,減弱切花的呼吸作用,延長切花瓶插壽命。冷庫溫度5±1℃,空氣濕度為85~90%。在預冷的同時切花應吸收含STS或硫酸鋁的預處液,時間最少為4~6小時。8~羥基喹啉檸檬酸是月季切花有效的保鮮劑成分,其主要作用是殺菌,防止莖基維管束堵塞;同時使保鮮液pH降至3.5左右,微生物難以生存。通常,在貯藏或遠距離運輸之前通過在冷庫預冷同時吸收預處液處理,或者在貯藏或運輸結束後用瓶插液處理,都是月季切花采後保鮮的有效措施。如果採收月季切花需要貯藏兩周以上時,最好乾藏在保濕容器中,溫度保持~0.5~ 0℃,相對濕度要求90~95%。用0.04~ 0.06 毫米 的聚乙烯膜包裝,使氧氣濃度降低到3%,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到5~10%,可以得到很好的延緩衰老效果。切花貯藏後取出,需將莖基再度剪切並放保鮮液中,在4℃下讓花材吸水4~6 小時。 (四)包裝運輸 月季切花包裝方法是紮成一層或兩層圓形或方型花束,一般每扎花束20枝,大花頭和部分發往日本的切花每扎10枝(根據銷售商要求而定)。各層切花反向疊放箱中,花朵朝外,離箱邊5厘米;小箱為10扎或20扎,大箱為40扎;裝箱時,中間需捆綁固定;紙箱兩側需打孔,孔口距離箱口8厘米;紙箱寬度為30厘米或40厘米。
外包裝的標識必須註明切花種類、品種名、花色、級別、花莖長度、裝箱容量、生產單位、采切時間等。 月季切花是歐盟2003年4月1日起實施的新的進口檢疫規定中「歐盟特別名錄」規定的進口到歐盟國家時都必須實施檢疫檢查的花卉品種之一。月季切花的檢疫對象主要是病毒、蟲害,特別是活蟲體,如薊馬、紅蜘蛛(蟎類)、蚜蟲、鱗翅目幼蟲、金龜子等害蟲。因此在出口前要進行必要的熏蒸處理,熏蒸不合格和不經過熏蒸的月季切花不能出口。熏蒸藥劑採用溴甲烷,生產者在建蓋的專一熏蒸室或通過植物檢疫部門指定的熏蒸室作熏蒸處理。各國對進口切花月季的檢疫都有詳細的記錄,包括品種和數量、原產地、種植人、經銷商。只有檢疫合格的月季切花才能准予出口。月季切花運輸有兩種方式,即用包裝紙包裝後橫置於紙箱中的乾式運輸(即干運)和縱置於水中運輸的濕運。運距離運輸多採用干運;近距離運輸可以用濕運的方法。整個運輸過程創造低溫環境很重要,在高溫時期要求溫度控制在10℃左右,其他時期要求在5℃左右。在夏季或切花運溫度高的城市時,在包裝箱內放有冰袋等蓄冷劑,進行降溫保鮮運輸。
推薦閱讀:
※Crocs鞋幾乎不會穿破滯銷 生產商巨虧瀕破產
※種豬場生產管理制度
※孕婦擇吉剖腹生產速查表
※深思:美式英雄生產線
※【生產秘籍】之剖宮產的那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