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冒頓單于兵圍白登山,劉邦能脫險其實因為一件兵器?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匈奴的軍事壓力下叛國投降。第二年,震怒的劉邦親率32萬大軍,討伐韓王信。韓王信被漢軍擊敗後投奔匈奴。匈奴王冒頓令左右賢王以萬騎南下,搶佔廣武到晉陽之間的有利地形,企圖阻止漢軍北進。漢軍殺至晉陽,在銅鞮、晉陽、廣武、離石、樓煩等戰鬥中連戰連捷,大破韓王信與匈奴聯軍,追亡逐北。鑒於正面作戰無法取勝,冒頓率軍且戰且退,誘敵深入。其時隆冬已至,天降大雪,劉邦急於結束戰事,輕敵冒進,僅率少數禁衛騎兵追擊冒頓到達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不幸陷入冒頓大軍重圍之中。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說,劉邦率領十萬騎兵,在白登山上被冒頓四十萬大軍圍困。但後人考察古戰場後發現,白登山平台的總面積僅有一萬平方米(曾憲法《「白登之圍」兵員數目考》)左右,根本不可能擺下十萬大軍。因此,這一仗的實際規模要遠遠小於《史記》中的記載。當時劉邦手下可能僅有萬餘禁衛騎兵,他們在登上白登山時,遭遇大雪封山,又被冒頓率軍斷絕歸路。
由於大雪封路,漢軍後續部隊無法前來解圍,劉邦和他的禁衛軍在優勢敵軍與惡劣天氣的雙重夾擊下陷入絕境。《漢書》記載,天氣極寒,漢軍士卒「墮指者十之二三」,有很多人連指頭都凍掉了。七天七夜,漢軍糧盡援絕,陷入絕境。《史記》載,最終,謀士陳平設計,找人畫了一張美女圖,送給冒頓的閼氏(閼氏並非人名,而是一種稱號,類似於「王后」或「貴妃」),說劉邦將把此美女獻給冒頓。害怕失寵的閼氏於是大吹枕頭風,鼓動冒頓網開一面,放劉邦逃跑。
現代歷史學家對於這個近乎於演義小說一般的說法多覺得不可思議。畢竟冒頓素以心狠手辣著稱。他刺殺頭曼單于時,曾經以響箭射向閼氏,以訓練手下的絕對服從。為了向東胡示弱以驕敵,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最喜歡的閼氏送給東胡。說他會因為枕頭風而改變軍國大事的決策,很難令人信服。
另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冒頓兵圍白登山七日,但面對僅僅數千漢軍卻遲遲不敢攻山,可能另有隱情。晁錯認為,匈奴有「長技三」,漢軍有「長技五」( 晁錯《言兵事書》)。匈奴的長處是:戰馬能夠上山下澗,士卒擅長騎射,吃苦耐勞;漢軍的長處是:騎兵和車兵的衝擊能力強,有嚴格的隊列紀律,擅長肉搏戰、下馬列陣作戰,步弓手和弩手的射程遠、精度高。咸陽楊家溝漢墓出土的漢兵馬俑表明,禁衛軍騎兵堅鎧長戟,是執銳沖堅的重騎兵。在正面作戰中,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驅散匈奴騎射手。在銅鞮、晉陽、廣武、離石、樓煩等地的一系列作戰中,漢軍連戰連捷,打得匈奴連連敗退。加之韓王信的叛軍遲遲不來匯合,即使匈奴佔盡優勢,但冒頓對於正面進攻卻遲遲下不了決心。
最終,被圍七日之後,利用一個大霧天氣,禁衛軍們架起上了雙矢的強弩,突圍而走。冒頓並沒有追擊。此時,漢軍主力也已趕到平城,與禁衛軍匯合。劉邦終於脫險了。
▲銅弩機,漢代弩機在秦弩機的基礎上又有所改進,結構更加精巧
從戰略上看,白登之戰展現出漢初國力與軍力上的局限性。劉邦動員三十萬大軍與匈奴交戰,不可謂兵力不強。漢軍士卒冒著酷寒大雪,連戰連捷,也可謂三軍用命。但是匈奴騎兵利用其強大的機動性,不與漢軍正面交戰,而是用游擊戰消耗、遲滯漢軍。這樣,漢軍龐大兵力與勁弩堅甲均無法發揮作用,而龐大兵力帶來的巨大消耗反而成為漢軍最大的弱點。
從高祖到景帝的數十年間,儘管一直在執行和親政策,但匈奴仍然多次入寇,殺掠漢朝人民。文帝、景帝多次組織軍力驅逐匈奴,但匈奴始終避免與漢軍主力交戰,使漢軍耗費巨大的出征只能做到驅逐匈奴,卻無法對匈奴造成實質性的打擊。歷史事實證明,戰國時代全民皆兵式的龐大軍隊,已經不能再適應全新的時代與全新的戰場。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矢鋒。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