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汊古鎮的前世今生

大渡口鎮的前身是雁汊古鎮。當年的雁汊古澤,系彭蠡水系中的沼澤,東抵貴池銅山,南至勝利姚家山、八都山一帶,西北兩方與長江水體渾然一片,人煙罕跡。沼澤內河汊縱橫,蘆葦叢生,沙州墩台時隱時現,沼澤苔地零星散布,野禽攸居棲息,狐兔竄行其間。

從清康熙六年(1667)至1949年282年間,安慶一直安徽省會所在地,為全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其中舊時有著名的「十二景」之一的「雁汊漁燈」列入其中,雁汊與安慶西門外沙漠洲隔江對峙。據《江南通志》稱:「雁汊鎮壓按懷寧縣界……宣城雁汊對岸。」宋陸遊《入蜀記》曾記載:「過雁汊有稅場,居民二百許家,岸下船篷眾。」懷寧舊志記載「雁汊漁燈,越江五里,壤接東流。」這說明,雁汊當時地屬懷寧,壤接東流,在安慶對江,是個市面繁華的水陸碼頭。宋朝學者岳珂《過雁汊》詩曰:「駢集千艘岸,喧拿百吏聲。黃旗優仕賈,白羽困商程,呈楚方憂蹙,研桑漫計贏。坐觀還一笑,關市古無征。」。雁汊漁燈的景觀是自然形成的。昔日,因許多漁船常聚集到漁汊過夜,每到夜晚,船上的燈火倒映水中,隔江相望,只見水中燈影搖拽,星火點點。雁汊漁燈的勝景曾吸引了無數文人為之讚歎。南宋詩人周樂有詩云:「雁汊天連水,紛紛雁叫秋,蒹葭多露降,橘柚半煙浮。晴曬魚人網,風移賈客舟,何當隔城市,分外得清幽。」清朝萬紹熙《汊霸天》詩曰:「霜天雪候雁分飛,江上沁洲水一圍。多少檣鳥無支住,荻聲深處晚來歸。」隨著擴修江堤,「雁汊漁燈」也隨之消失,舊景名稱永載史冊。

南宋高宗建炎4年(1130)為增強國力在此設專司稅場。後來,為防禦金兵南侵,又在此設「雁汊、清溪控海水軍」,駐清節州(即今黃石磯)。到了明代,在往返古徽州、饒州、景德鎮的官道上均設驛站,在萬曆年間改為官渡,設巡檢司以利治安,由安慶衛戍軍屯田和管理官渡。當時浮梁景德鎮窯廠所造的御用瓷器運往京都,「必取雁汊渡口」,徽屬各縣商旅北往安慶,也往來此問津。大安輪渡,清代稱「萬壽庵渡口」,張灣渡口是清代江渡之一。翻開厚厚的史冊,可以尋覓到雁汊古澤是孕育升金湖的母胎。清光緒29年(1903)由於古雁汊諸州湖灘土質肥沃,桐城、懷寧、望江的劉悟圖、王魯民、余城格、田俊義、徐培夫、姚紹珊、童詩文等合股集資,招募民工,築堤圈圩墾植。32年(1907年)成立安阜墾務公司,亦稱八都湖墾務公司,辦理圩內開墾事務。宣統2年(1910年)在施家墩建石朝天閘(南閘),民國初年,桐城、樅陽、懷寧、廬江、皖北等地一批人紛紛遷移此地開墾,形成了眾多的居民點,房屋沿圩堤一字排開,居民號稱來自「九省十八縣」,被安徽省定為「八都湖試辦區」,變成了圍墾耕地,並誕生了升金湖畔的一顆明珠——大渡口鎮。近百年來,這個鎮演繹了一段段不平凡的經歷。1861年湘軍攻打太平軍據守安慶城時,曾國藩的大營駐紮東流,指揮船在大渡口境內游弋。事有湊巧,1958年9月16日,毛澤東來安慶視察,到長江游泳,游泳的地點就是曾國藩當年征戰太平軍的那一段江面,這或許就是歷史的巧合。

徐錫麟,字伯蓀,生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浙江山陰人(今紹興),光緒三十年(1904)加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二年(1906),時值清廷腐敗,民不聊生,徐錫麟深感「革命無以救中國」,立志推翻清王朝。徐錫麟以道員身份赴安慶任安徽高等巡警學堂會辦。徐錫麟根據孫中山先生的指示, 1907年7月5日,徐錫麟在大渡口江邊蘆葦叢中,秘密召開學生中的骨幹會議,對7月6日起義作了布置。徐錫麟想到蓄志多年的計劃,明天即將付諸實現,激動萬分,他緊握著到會同志的手,說:明天是本會辦帶領全體同學起義報國之日,大家都要協力同心,患難與共。會上共喝雄雞血酒為盟,立誓獻身革命,義無反顧。7月6日清晨,徐錫麟在百花亭向清王朝打響了第一槍,刺殺了安徽巡撫恩銘被捕,英勇就義後,孫中山先生說:「光復會有徐錫麟之殺恩銘,熊成基之襲安慶,近者攻上海,復浙江,下金陵,則光復會新舊部人皆與有力,其功表見於天下」。給予了極高的歷史評價。

1917年至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其名著《建國方略》和《建國方略圖》中多次提到安慶, 對安慶周圍的歷史、地理、地質、物產了如指掌。為了開發安慶實業,擺脫貧困,走上富裕之路,精心構思安慶與長江南岸大渡口建成雙聯市的計劃。孫中山先生認為:「安慶附近富農產礦產,接近六安之大產茶也,其南岸又接近皖南浙西,亦大產茶區地。若能建設完備,則此雙聯市必將為茶市中心與工業區,與蕪湖米市中心同臻極盛。」

安慶如何建設雙聯市,孫中山先生提出科學的設想:一、治理長江,擴建新市街。他認為「在治江過程中,安慶城前面及西邊之江流曲處,應行填築。此填築之地,即為推擴安慶城建新市街之用。所有現代運輸,均應於此建之。」「在安慶城對面上游江岸最突出之地角,應當削去,使江流曲度更為和緩,而全河之廣亦得一律。新市街即當此地建造。」 孫中山設想的安慶雙聯市計劃卓有遠見,富有創意。然而,那時國家處於內憂外患艱險之地步,而不能按此計划進行,致使他的計劃落了空。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安慶長江大橋已建成,終於實現了沿江兩岸人民「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願望,將安慶與江對面大渡口緊緊連在一起。

1928年春,安徽省教育廳調整全省中等學校結構,新成立安徽省第一中學。學校由包括安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內的3所學校共同組成,安徽省立第一高級中學,前身為安徽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創辦於1922年,創始人劉貽燕(1932年任安徽省建設廳長兼公路局長,完成蘇浙皖三省聯絡公路),後王星拱(先後任安徽大學、武漢大學校長)、程遺濱分任校長。校址在一江之隔的大渡口鎮,校內建有兩棟小洋樓(今存),並自備發電設備以及相關機械。學校設有土木、電氣、機械三科。1924年改辦安徽省立第一高級中學後,原在校學生,分別轉入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大渡口中學,老人稱為「八中」,原為安慶第八中學。

一百年前的大渡口曾經熱鬧過,以桐城翰林方履中為首的皖江士紳掀起了開發大渡口的熱潮,招募成千上萬農民開墾圩田,發展實業,並將開發的浪潮席捲到彭澤一帶。如今形成了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有許多外地企業在此落戶,一個初具規模新興濱江工貿新城正在悄然崛起。


推薦閱讀:

Matrix的前世今生
我和他的前世今生
觀察:分子診斷之前世今生及未來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前世今生嗎?有因果輪迴嗎?
轉】 三教聖人的前世今生(下)——三教聖人與中天印符(弓乙靈符)

TAG:古鎮 | 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