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催眠大師》、《禁閉島》,隨談潛意識的機制(一)

  《催眠大師》是一部比較成功的國內電影,由於涉及了大量的催眠知識,所以為了照顧「一般觀眾」,在結尾做了大量的「解密」。然後這並不是最終的解密,影片中還有很多隱藏的細節,總的來說,它是一部國內最走進潛意識的成功之作。

  影片講述了一個男性催眠師,接診一個號稱有「陰陽眼」的女性「患者」,通過催眠療法,揭開了「患者」童年曾被親生父母及養父母多次遺棄的創傷。而在最後,劇情逆轉,這個男性催眠師才是真正需要被治療的「患者」,而這個女性「患者」才是真正的催眠大師,通過這個精心構建的方式,在反向催眠中治療了這個男人對於酒駕導致愛人和好友雙亡的深深自責。

  這個影片,的確讓我很「驚悚」,即便中間有很多其實明顯功力不足和牽強的橋段,但是至少揭示了兩點真相,第一,潛意識的力量十分可怕,尤其是幼年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第二,心理諮詢師一旦出了問題,很難處理,因為他的防禦機制非常強,他知道很多療法的作用機理,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的諮詢師,他們本身就是以潛意識能量和觸覺來思考的,當你面對一個病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你能真正進入他的思維體系,並且也不設防禦,這樣,你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故事和深埋在潛意識裡的情結。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

  潛意識裡的「窖藏」,如果用意識層面的道德審判來看,有的確實過於黑暗,甚至難以接受,但,這才是真相。在影片中其實對此做出了一些交待,但如果你不是一名精神分析師,也許你不會看出。這個女性「催眠大師」,相比那個男性「患者」,其實更為可怕,片中她兩次接觸到深層潛意識時,一次是在打開大門,一次是在從男友的棺材中怕起來,被追問「為什麼要殺死我」時,她都被預先設置的「心錨」給拉了回來,因為,如果這部分的潛意識被她意識到,可能足矣毀掉她,讓她產生巨大的危險。(什麼是「心錨」,我們以後再講)。

  淺層的表現,她是被多次遺棄的孩子,我們都知道,童年遭受重大事件的孩子,長大後很難形成健全的人格,他們無法面對再次遺棄的局面,所以,他們尤其在親密關係中步步維艱,和父母無法做到親密,和朋友無法做到親密,和愛人無法做到親密,越是深愛越是保持距離,甚至主動選擇放棄關係來避免被傷害,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這是一種潛意識保護機制,他們意識層面是無法察覺和控制的,他們不知道真正的親密為何物,所以一生過得很痛苦。

  一般人和諮詢師的差別,其實不在於後者經歷過系統的學習。心理諮詢也像是一門藝術,這個東西很難說是通過學習就一定能達到預想的目標,如果說藝術需要天賦,那心理諮詢似乎還需要其它更多的東西,至於是什麼,我也說不清楚,如果你要問我是否具備,我也不知道。藝術,只是人類利用心理產生的一種作品而已,而人類利用心理產生了無數的「作品」,構成了一個屬於ta的完整世界,充滿條理,邏輯嚴謹。如果你活在你的世界裡,你如何真正進入ta的世界。所以,一般人和諮詢師的差別,就是在於你能不能真正體會得到對方的痛苦,切記一點,ta的痛苦和你經歷的或許相似,但不等值,這個觀念是最重要的。當你測量出ta的痛苦有多大,並調節放大到和ta一樣時,你就能走進ta的世界,看到真相。朋友們看我很樂觀,其實我「測量」過很多痛苦,樂觀,是因為我具備悄悄體驗後默默收回來,回到自己世界的能力,但,我並不確信我始終能具備這種能力。

  就比如這樣的一部電影,可以讓我深挖很久,面對一位求助者,可能也會這樣,這可能導致我越來越智慧,但也可能導致我越來越深陷,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了退回的能力,我不小心走入了另一個精神世界,請你們一定幫助我回家。

  潛意識十分博大,包含內容眾多,但潛意識中,最影響人的,無疑是創傷,可以說,堆積了所有的創傷。潛意識的原則是「快樂」,當這些「快樂」被阻斷時,都產生了創傷,對於過於慘痛而無法接受的創傷,潛意識便調用保護機制,將這些東西屏蔽起來,甚至讓你「不記得」這些事情,或讓你的記憶存在錯構,所以,你怎麼知道你的回憶都是真正發生過的?

  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記得3歲以前的事情,因為在那個年齡,我們的行為基本都是潛意識主宰的,不存在意識層面的道德衡量和審判,每一次我們的「快樂」被阻止時,都產生強烈的情緒波動。我舉個例子,當你連話都不會說的時候,你餓了、冷了、發現母體不在了,都會發出哇哇的大叫,因為你沒有3歲以前的記憶體驗,你作為一個大人時,你會覺得是很正常的事兒,但如果你把你的身份退回到大哭的嬰兒,你會有什麼樣的體驗?恐懼,莫大的恐懼,生死攸關,瀕死的痛苦,大家成年後有過這樣的體驗嗎?如果你有過,那你一定知道那種讓你全身顫抖,內臟抽搐,近乎瘋狂的強大能量,而,在我們是嬰兒的時候,這是我們每天都在體驗的,關於這樣的痛苦,潛意識自然是要封藏的。

  而2-3歲,是強烈的依戀期,這種依戀,是從1歲的體驗中過渡過來的,別人無法取代。潛意識會告訴你,離開父母,你是難以存活的,又是生存攸關。潛意識不會告訴你,其實你遇到好心的養父母,也能存活,「好心」是屬於道德審判,一定要記住,凡是這樣的思維邏輯,都是在意識層面,而非潛意識,潛意識的論斷很簡單,滿足,就是愛,不滿足,就是恨和憤怒,所以潛意識裡,我們對父母本身其實就是複雜情緒。

  舉個例子,我們看到有的狗,一生只認一個主人,離開了原來的主人,它鬱鬱寡歡,甚至絕食餓死,我們從意識層面解釋,給予它付諸了「道德」,於是命名曰「忠心」,然而,從潛意識層面,這種狗,在母乳「依戀期」一定出了問題,這種特定的依戀被無限的放大,並有強烈的特定性。狗沒有強大的意識調控能力,就象我們嬰幼兒的年齡,所以特定依戀中斷後,產生重大創傷,必困死於抑鬱或分離焦慮。

  一生一主的藏獒,小時候是關在山洞裡,不見其它生人,只有一個主人餵食,這種「忠心」就是通過這樣的潛意識機制培養出來的。而自家養的寵物犬,沒有特定的餵食對象和時間,它們就可以更換不同的主人。前者看似是為人崇尚的,但後者其實才是健康的。關於我們習慣認知中的「病態邏輯」,以後再另作新文闡述吧。

  接上面的話,在我接觸的不少病例中,我都發現到,由於夫妻之間的感情問題,必然導致孩子在母乳期得不到「滿足」,依戀被放大,特定對象被放大,已經留下了問題,而孩子2-3歲時,父母覺得孩子已經「懂事」,選擇分手,導致依戀中斷,又一次加重了創傷。孩子為了自己能活下去,這些情結被潛意識封鎖。但你潛意識裡面曾有過不想活下去的「苗頭」,以及對於親密關係的「憤怒」,即使被鎖住了,成年後的你依然時不時會莫名其妙地聞到這些情緒的「氣味」。

  所以我不得不再說一句,沒有足夠的愛,不要結婚,不要要孩子,如果不得以要分開,最好在孩子7歲以後。但是,怎麼說呢,孩子的思維是潛意識主導的,遠比成人敏感很多,即便是這樣,父母的關係,ta還是能洞察出來,只是影響可能小一些吧。如果你恰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你需要在諮詢師的幫助下,勇敢地去做回溯面對,把這些情結解決掉,當然,這可以是很快就解決的事,也可能要耗費一生。因為有些創傷,可能是永遠無法面對的,因為你真正要面對的並不是創傷本身,而是對於自己的深刻憎恨。(《禁閉島》,下一篇再論述)

  回到電影,其實女催眠大師的問題,在我看來更加嚴重。我們前面說了,淺層的潛意識是對「遺棄」的恐懼。一般治療師遇到這樣的患者,可能分析到此就打住了,然後圍繞解決一系列重新培養獨立人格的問題,但我喜歡「深挖到底」,這也就是我一般不願意接諮詢的原因,風險其實很大,患者需要有足夠的承受能力。記得我還在實習的時候,就因為太過「恨」,把好幾個同學的「情結」一刀挖開,於是同學當場痛苦失控,但對於一個精神分析師來說,這是必須做到的「殘忍」,精神分析和別的流派不一樣,更像外科手術,對待一個「癌症」病人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直擊病灶,如果病人太弱,那就還是保守治療吧,太弱的病人會「死」在手術台上。所以,對於一般諮詢者,要不我轉介給我的諮詢師朋友,要不我視情況盡量採用其它其實我不太擅長的療法。

  電影中女催眠師的深層潛意識是「憤怒」,遺棄我的人都該去死,包括我的父母,我的愛人!如果你真的足夠細緻地再去梳理這部電影的細節,且足夠敏銳的話。潛意識的深層盒子里的秘密往往就是這麼恐怖殘酷,如果你帶著意識的「良知」去分析時,你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但這就是事實。

  記得有一個經典「釋夢」案例,說的是一個母親總夢到帶著她的孩子去天台上玩,天台上還有其他的小朋友,有個小朋友就把她的孩子推下樓去了,而每到這個時候,她就一把拉住了她的孩子,但隨即就是在痛苦中驚醒,大漢淋漓,這樣的惡夢,反覆出現。

  夢,其實也就是潛意識主導,而意識時不時進來「攪局」的過程,針對上面這個「釋夢」案例,大家可以嘗試來分析分析。

  心理學,是一門大多數人沒有學習經驗,但都有操作經驗的學科,為什麼用「學科」,而不用「科學」,因為從狹義的科學來說,它不科學,因為是大腦的產物,沒有物質實證,科學非要解釋成神經物質的化學變化,而萬物為何只有人最靈,只有人具備這種超複雜的機能,這一點其實也無實證,也「不科學」。而我告訴大家,所有心理學學科學習的技術,都是打開技術、控制技術、辯論技術等等,說是分析技術,其實不然,分析靠的不是技術,兩套心理結構的碰撞,如果你能真正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開啟那些「盒子」,那便是大師,否則,便是你們共同又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心理世界」,這個心理世界不屬於你們中的任何人,而你們只是共同選擇相信了它的存在……

  等待大家解析的「釋夢」案例,將揭示潛意識的另一個重點特點,而創造新的「心理世界」,也是潛意識的一項重大功能,留到下一章再做描述吧。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央行強啟債市分層機制:市場割裂嚴重、效果成懸案
糾結的機制研究,愛因斯坦的懷錶!
雙氫睾酮的生理機制
論建立以一審庭審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下篇)
科學家揭示遺傳性疾病的發病機制

TAG:意識 | 催眠 | 大師 | 潛意識 | 禁閉島 | 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