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軍彈盡糧絕,被圍七天七夜,吹起一陣「枕頭風」,才得以解圍

三晉戰事之白登之圍

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中獲勝的劉邦統一全國,隨機稱帝,史稱漢高祖。

劉邦總結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說道:「吾何以得天下?皆因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稱帝後的劉邦,大封諸侯,其中異姓稱王的有七位,韓王信(此韓信非彼韓信,兵仙韓信被封楚王)的封國在潁川一帶,地處中原腹地,為「天下勁兵處」。對此劉邦很不放心,就以防禦北方匈奴為名,將其轉封太原郡,都城在晉陽。

韓王信遷到太原後,起初還認認真真幫著劉邦戍邊,認為晉陽遠離邊疆,不利於防守,請求將都城搬到馬邑(今山西朔州)。劉邦很滿意,答應了他的請求。

韓王信要面對的,是冒頓單于統領的匈奴帝國。

趁著中原秦末的農民起義及楚漢相爭無暇北顧,冒頓單于率匈奴人向西驅趕月氏,向南收復了秦國大將蒙恬奪取的匈奴故地。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的冒頓單于,統領著史上最強大時期的匈奴帝國。

即就是傾漢朝的舉國之力,也未必能夠戰勝,更何況韓王信掌控得這麼一個諸侯國。在於匈奴的交戰中,韓王信敗多勝少。公元前200年秋天,都城馬邑被圍的韓王信,無奈只得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匈奴議和。派兵前往救援的劉邦認為韓王信竟然多次不請詔命私派使者議和,有背叛之心,「使人責讓信」。

一肚子委屈的韓王信得知劉邦剛剛斬殺了燕王藏荼,改命盧綰為燕王。擔心下一步就輪到自己頭上,且劉邦正在一步步剪除身邊的異姓王,心中恐懼萬分,乾脆將馬邑獻給匈奴索性投降了。

公元前201年秋,韓王信率領大軍從馬邑出發,與匈奴聯軍,南下攻下太原。很快便攻克太原後繼續攻取了銅鞮(今山西沁縣),向西南方發展。

公元前200年十月,56歲的劉邦御駕親征前往平叛,三十多萬大軍從長安出發,抵達銅鞮與韓王信的部隊相遇。兩軍隨即展開激戰,迅速就被劉邦大軍擊敗,韓王信倉皇逃往晉陽。

劉邦派樊噲、夏侯嬰、周勃率領騎兵向西北迂迴,一路勢如破竹,攻取了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擊破匈奴騎兵一部後順勢又分軍南返。樊噲率部進發馬邑後南下,周勃領兵南下和劉邦大軍在太原夾擊韓王信部,大敗匈奴騎兵於晉陽城下。

此時劉邦的各路大軍齊集晉陽,乘勝北上追擊。

韓王信兵敗後北逃匈奴,冒頓單于派左右賢王各帶兵一萬南下。韓王信手下的將軍曼丘臣、王黃為增加反攻劉邦的力量和聲勢,立趙利為越王,同時收編聚攏潰敗之軍,重整部隊。與南下的匈奴大軍一起屯兵廣武(今山西代縣陽明堡)以南,企圖阻擋劉邦北上。

劉邦親自率大軍再度向韓王信和匈奴聯軍發動進攻,將其大敗。一路追殺至離石,再度將其擊敗。韓王信和匈奴聯軍退據樓煩,還沒等喘口氣,被緊追不捨的漢軍再度擊破。

劉邦率軍一路連勝,認為即使不能「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消除,至少可以使匈奴「不敢再南下牧馬」。下令先派斥候查探敵情,並派遣婁敬出使匈奴,詳細偵查其動向。

匈奴屯兵於代谷(今山西繁峙至原平一帶),冒頓單于將精兵都撤走,故意以老弱病殘迷惑劉邦。

劉邦所派來的斥候一連十幾批都回來奏報說匈奴盡為老弱,實不堪一擊,完全可以放手一搏。劉邦立即親率三十多萬大軍繼續追擊,越過句注山(即今天的雁門關所在,雁門山)時,剛好碰到了從匈奴返回的婁敬。

婁敬向劉邦彙報前往匈奴看到的情況和斥候所偵查的情況一致,但還是建議道:「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認為按照常理,應該展示最強的一面來震懾敵人,但現在匈奴卻展示的是瘦弱的牲口和老弱士兵,很有可能是在誘敵深入,這仗不能這樣打。

劉邦這個時候哪裡聽得進去這些話,罵道:「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以擾亂軍心之罪將其拘禁,押解在廣武,等擊敗匈奴班師時再來處罰。

匈奴一路退卻,劉邦率軍在後追趕。越追越興奮的劉邦乾脆下令親率三萬輕騎突進,將隨後跟進的三十萬大軍甩至身後。

當劉邦率騎兵到達平城(今山西大同)後,根本不顧身後的步兵尚未到達,繼續追擊退卻的匈奴。冒頓單于早於白登山設下埋伏,看到劉邦輕騎趕來,下令合圍。

登上高地白登山的劉邦這才發現自己深陷重圍,白登山下四十萬匈奴騎兵殺聲震天,想撤退已經為時太晚。無奈只得在山上據險而守,等待援兵。

此時已至隆冬,天寒地凍,突降大雪,劉邦雖佔據高地,但毫無在這種氣候條件下作戰的經驗,「卒之墮指者十二三」.

劉邦望著山下「數百里宛然」,四十萬匈奴騎兵在冒頓單于指揮下「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心中無限絕望和悔恨。

此時的劉邦三萬大軍,被圍困已經七天七夜,彈盡糧絕,饑寒交迫。萬般無奈之下,那種自負在現實面前不得不低頭的屈辱,召來謀士陳平尋求脫身之策。

陳平站在山頭之下,看到山下的冒頓單于帶著妻妾在軍中。經常和一女子騎馬進出,淺笑低語,情義非常。於是計從心來,向劉邦獻計,從此女身上打主意。

劉邦一聽有計策獻上,立即下令依計行事。趁著大霧天,使者悄悄下山打探。得知冒頓單于最寵幸此女為閼氏,便向她進獻了許多金銀珠寶,同時在白登山附近選了一貌美民間女子,稱要獻給冒頓單于。言下之意就是我們中原美女很多,你要是不勸退兵的話,我們就進獻更多的美女去求冒頓單于,到時候是啥結果你也明白。

這個屬於野史,《史記》載:「其計密,世莫得聞」,《雲中郡》中有這樣的記載:「娘子城,去白登二十里,俗傳曲逆以美婦艷冒頓,激閼氏,過而借宿焉,故名。」不管是不是傳說,還是真是這樣,閼氏心動了。

閼氏對冒頓單于說:「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冒頓單于聽了這話,想到原先和王黃、趙利約定合併共同攻擊漢軍,可自晉陽被漢軍打敗之後,遲遲不來,就開始懷疑是不是另有什麼陰謀。於是採納了閼氏的勸阻,將重重包圍的匈奴大軍撤防一角,讓漢軍撤出。

當時天降大霧,劉邦命令隨行士兵都拉滿弓,箭上弦朝外,這才從匈奴的重重包圍中撤離。與趕到的三十萬大軍匯合,然後領兵退走。

回到大軍中的劉邦率軍班師,惱羞成怒的劉邦將先前奏報匈奴皆為老弱可進擊的人盡數斬殺。到了廣武后,立即下令釋放了婁敬,慚愧道:「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封婁敬為關內侯,號建信候,賜姓劉。為防止匈奴和韓王信再度南下侵擾,留下周勃、樊噲領兵二十萬駐守代地(今山西代縣)。

白登之圍劉邦見識過草原馬背民族的彪悍和善戰後,雖幸免於難,但依舊擔心如此強大的敵人還會南下侵擾,再度向劉敬徵詢看法。

劉敬侃侃而談:「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為。」「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劉邦一聽,覺得很不錯。如果和匈奴休戰聯姻,可以休養生息。對於匈奴冒頓單于而言,他們缺少的糧食工具等,聯姻後就不必靠征戰獲得,何樂不為?

於是準備實施。呂后得知,大哭大鬧,晝夜不停:「我就太子和這個女兒,為什麼要將她拋棄到匈奴哪裡!」劉邦無奈,只得改總宗室女為公主,派劉敬作為使者陪同前往。

從此後,漢朝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及酒等,劉邦與匈奴莫頓單于約定結為兄弟(後來五胡亂華時劉曜入中原為帝,就以此為憑據據正統),各自以長城為界。

白登之圍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漢匈和親」成為了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而劉邦身邊打仗最為厲害「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張良因病不能出征,「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被軟禁於京師,英布遠遠分封於淮南......不知道在白登山被困之時,會不會想起他們。

附:白登之圍遺址

《史記》和《漢書》中記載;「白登,台名,去平城七里。」

《水經注》記載:「平城東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台南對岡阜,即白登山也。」

《括地誌》記載:「漢平城縣,縣東北三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台,名曰白登台。」

《大同府志》記載:「白登山,俗名馬鋪山,西距府治七里。」

《山西通志.山川》記載:「小白登山在縣東七里,高一里,盤踞三十五里。」

上述種種,現在的白登之圍遺址定為山西大同縣周士庄鎮三府墳、三條澗村西北的馬鋪山。因馬鋪山古稱白登山,山頭原建有白登台。

可是再大的白登台,也無法容納劉邦三萬騎兵。馬鋪山四周皆為緩坡,且地勢低矮,如何能夠據守七天七夜?真正的遺址又在哪呢?

目前學者公認的白登山遺址在大同陽高縣長城鄉的采涼山,屬於陰山余脈,海拔2000多米,是大同的鎮山。

馬鋪山是采涼山的余脈,也是突出部分,而采涼山坡度很大,愈行愈陡,山頂平坦,壘若台狀。居高臨下,「數百里內宛然」,「盤踞二百四十里」,數十萬大軍在此作戰完全符合要求。故馬鋪山之名白登,完全是指采涼山。

還有,在陽高采涼山下,有上娘村、下娘村、靳娘村、昝娘村,四村原為一村,稱娘子村。相傳獻上閼氏的美貌婦人,就是從此村選出,至今也是出美女的地方。


推薦閱讀:

常見的枕頭有幾種
茶枕頭
風水大師說:男主枕頭下「放上」此寶物,一整年都將鴻運當頭!
解析茶葉枕頭的作用與功效

TAG:枕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