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石作品欣賞
白雪石,著名國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齋號何須齋,原名白增銳,1915年6月12日生於北京。自幼習畫,中學時代受教於花鳥畫家趙夢朱學習沒骨花鳥,後拜梁樹年為師,學習山水畫。1937-1948年期間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同時參加湖社畫會和中國畫研究會。中國書畫國際大學(原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美術科講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山水畫研究會會長。
白雪石在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任教期間,錄製了大量的國畫教學視頻課程並編寫了很多國畫教材。這些國畫視頻課程和國畫教材從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到重組為中國書畫國際大學,一直被學校廣泛採用,也深得學習者的好評與喜愛。
他的作品多次為中國美術館等國內外美術機構及個人收藏,他還為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外交部及中宣部,各大賓館等繪製丈二以上巨幅國畫50餘幅。他在國內及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舉辦畫展數十次,出版有《白雪石畫集》、《白雪石畫選》、《白雪石近作》以及畫譜、技法、畫展圖錄等多種。作為一位教育家,白雪石在長期的美術教學工作中,態度嚴謹、循循善誘,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美術人才。
白雪石早年的師承和刻苦的研習,為其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傳統基礎。他的花鳥畫具有工細、絢麗、淡雅的格調。而山水畫是他最為擅長的,他的山水畫無論是大幅或是小品,皆各有獨到之處。無論是黃山、泰山還是桂林風景,都洋溢著自然的靈性和活力。其筆下的「老樹繁枝,筆筆有力,或蒼老、或挺秀,繁而不亂,加強了畫境的深邃感,而不蕪雜。山石的皴筆或繁或簡,堅挺樸質,不泥古,有深厚的傳統技巧,更重視『師造化』,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 張安治先生語)。
在畫法上白雪石從不拘於傳統,他一直深入研究傳統山水的現代化,致力於「西洋繪畫民族化,民族繪畫現代化」的探索之路。他的山水畫師宗北派,旁及南派,並廣采博取,兼收各類畫種之精華,既有宋畫的嚴謹精湛,又有元畫的輕快悠然,具備水彩畫之秀潤的同時又兼具版畫的純凈與明快的裝飾美感。因此說,他的作品突破了傳統的定式,以其獨具個性的繪畫語言形成了自己的「白家」樣式,被譽為「京派」新山水的代表人物之一。
為了努力變革求新,他深入現實生活,暢遊名山大川,開闊藝術視野,豐富畫思。他曾遠赴桂林、黃山、泰山等地寫生,以自然造化為師。集畢生心血使祖國的萬千氣象匯聚於數尺畫幅中。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抒發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慨。作品以清新俊逸,朴秀多姿的風格展現於觀者。那精巧輕快的筆墨,兼工帶寫的豪放之風,可以想像出作者落筆時的自信與嫻熟。
白石先生的繪畫題材廣泛,而且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最能體現和代表其繪畫風格的尤以桂林為題材創作的青綠山水畫。他那獨具風貌的桂林山水畫被稱為「白派山水」。為了繪製灕江之景,他曾多次到桂林,對灕江作進一步觀察、研究、探索和搜集。《灕江金秋》就是在寫生基礎上,以更加概括和誇張的表現手法,藝術性地再現了灕江山水「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式清新秀麗的神韻。圖中描繪的是灕江的深秋之景,遠遠望去,那秀逸勁拔的青山、清澈明麗的湖水、鮮亮雅妍的紅葉,一種高潔舒爽之氣撲面而來。畫面在布局上巧妙地注入了一種感人的空間意象,將感情自然融化于山水畫之中,從而創造出一種前無古人的獨特畫境。加之那瀟洒利落的筆法和濃而不濁的墨色自然地烘托出這青山碧水的明潔意境,正所謂「巧裁桂林千重秀,妙剪灕江一段春」。
無論是作為卓有成就的山水畫家,還是作為從教六十年的美術教育家,白雪石其畫其人都是無愧於時代的,而且堪稱為人師表的楷模。先生寬厚謙和,平易近人,其學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這與其獨特的教學方法是分不開的。在教學中,先生對學生們諄諄教導,一絲不苟,無論用筆、用墨還是構圖、技巧都毫不保留的一一傳授,使學生們不僅從繪畫作品中而且從整個的作畫過程中去領悟,去思考。
聘請社會各名家進行講座、示範,或帶領學生登門拜訪請教。他總是教導學生多習各家之長處,從不張揚自家之所能。因此使他的學生可以廣益多師,很快的熟悉各家的特點,大大開闊了眼界。白雪石還身體力行,堅持帶領學生們深入山區寫生,在實踐中反覆體會「師法造化」。難怪有人說「寫生」能如白雪石者不多。他還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個性因材施教,為學生各自發展盡量指點路徑。
白雪石不但畫藝非凡,而且人品更高。他為人性格謙和、樸厚、篤誠,具有一派君子之風,正如灕江山水那樣的清澈、明凈。難怪蔡若虹曾讚譽道:「作畫山河美,為人品格高」。他的確是「人如其畫,畫如其人」。
推薦閱讀:
※介紹詩詞作品的開頭與結尾
※薔薇與你 | 投稿作品
※張祖英油畫作品欣賞
※他的作品再爛,你也會跪著看完
※博寶·典藏 | 山水畫家陳春芳作品 / 古樸淡雅,蒼茫悠遠
TAG: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