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以教師節的名義……

為你精心製作盆景理論、技法、造型、鑒賞、市場和造園等方面的專業內容,提供圈內最新鮮的行業資訊。每天六點,不見不散!

盆景君:

今天是教師節,看著網頁上鋪天蓋地的相關新聞,情不自禁想起了盆景界一些雖已作古,但是依然記憶鮮活的名字。他們雖然不全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但他們為我國盆景藝術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以及對後輩們的積極影響,堪稱一代宗師。在這個充滿感恩與祝福的日子裡,讓我們心存景仰,共同懷念吧。

盆景君外地出差中,時間精力所限,整理歸納難免有失全面。歡迎你在留言區進行補充,客觀中肯的文字將會被公布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同時也歡迎你向大家分享學藝之路上關於老師的難忘經歷。

周瘦鵑

中國現當代盆景史上,有一位傳奇人物——他學歷不高,但卻成為著名作家和文學翻譯家;他業餘擺弄盆景,但卻成為開一代風氣的中國盆景藝術大師!他就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我國現代盆景藝術的開拓者、蘇州盆景藝術流派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周瘦鵑。

周瘦鵑(1895—1968),原名祖福,後改名國賢,筆名瘦鵑。江蘇蘇州人。20世紀20年代末,周瘦鵑開始在寫作之餘嘗試製作盆景,尤其酷愛松柏與梅花。他的梅花盆景品種豐富,如綠萼、玉蝶、硃砂、胭脂、送春、照水等名品一應俱全。

▲周瘦鵑遺作《金雀鬧春》(金雀,樹高38cm),現為其外孫、蘇州盆景藝術家李為民收藏。

周瘦鵑製作盆景,為了求真有詩情,有畫意,往往「取法乎上,仿照古人的名畫來做,先後做成的有,明代唐伯虎的『蕉石圖』、沈石田的『鶴聽琴圖』、夏仲昭的『竹趣圖』和『半窗晴翠圖』、清代王煙客的『新蒲壽石圖』等。由於周瘦鵑擁有高深的文學藝術造詣,所以他「臨摹」畫本創作的盆景作品,無論構圖、章法,還是意境,都與原作酷似,可謂大開一代風氣。

▲周瘦鵑遺作《飲馬圖》(榆樹,樹高50cm)

對於傳統的蘇州盆景風格,周瘦鵑認為:「蘇州的盆景,已有很悠久的歷史,可是過去傳統的風格,總是把樹木紮成屏風式、扭結式、順風式和六台三托式等等,加工太多,很不自然,並且千篇一律,也顯得呆板而缺少變化。」於是周瘦鵑開始匠心獨運,在盆景創作過程中注入了新的思考,「自出心裁的創作」,由此開創了蘇派盆景藝術的新局面。

周瘦鵑不僅製作盆景,而且根據自己經驗所得撰寫了《盆栽趣味》、《花前瑣記》、《花前續記》、《花木叢中》、《拈花集》、《園藝雜談》等盆景、園藝著作。其中,《盆栽趣味》一書為繼承和弘揚中國盆景藝術、形成蘇州盆景地方特色和風格作出了重大貢獻。1989年,國家建設部城建司、中國園林學會、中國花卉盆景協會(現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等單位聯合追認其為「中國盆景藝術大師」。

朱子安

當代蘇派盆景有兩大宗師,一位是大作家周瘦鵑,一位是園藝家朱子安(1902-1996)。如果說,周瘦鵑對蘇派盆景的貢獻是其秉承「畫意入盆」的蘇州盆景藝術傳統並將其發揮到極至,那麼朱子安的貢獻就是將蘇派盆景藝術回歸到園藝學的範疇。經過朱子安整整九十年的辛勤探索,當代蘇派盆景終於形成了技法上「粗扎細剪,結頂自然」,作品上「瀟洒雋秀,凝若詩畫」,取材上「古雅拙樸,老而彌健」的藝術特點。

朱子安出生於江蘇常熟一個園藝世家,年僅5歲即跟隨其父去往蘇州,在虎丘一花農家做長工。常年不間斷的刻苦學習,使朱子安將蘇派盆景的傳統技法「六台三托一頂」掌握得爐火純青。隨著盆景創作的深入,朱子安漸漸不再滿足於這種近乎工藝化的製作技法,開始大膽進行改革創新。他自創了一套以剪為主,以扎為輔的方法,簡稱「粗扎細剪」法。這種剪扎技藝,可以表現樹木各個部位的自然美姿。

▲朱子安大師代表作《秦漢遺韻》(圓柏),2002年4月「被發現葉片枯黃,經搶救無效而死」。

朱子安在盆景藝術上的獨特造詣,既得力於其淵深的家學,又得力於著名作家、蘇派盆景一代宗師周瘦鵑的悉心指點。與大師多年的交往,使朱子安受益匪淺,他從曾經的「手藝匠人」,轉而具備了藝術家的靈感和手法,功力更見不凡。之後,朱子安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明代吳門畫派的畫理創作盆景,注重作品的形態和意境,因而其作逐漸形成「瀟洒雋秀,凝若詩畫」的風格。

▲朱子安大師代表作《雲蒸霞蔚》(大阪松),2002年4月「被發現葉片枯黃,經搶救無效而死」。

為表彰朱子安對繼承和發展蘇州盆景、中國盆景所作出的重大貢獻,1989年,國家建設部城建司、中國園林學會、中國花卉盆景協會(現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等單位聯合授予其「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孔泰初

提起一代宗師孔泰初先生,可能很多人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嶺南盆景,只因他老人家是世所公認的嶺南派創始人,大開一代之風氣。然而,在如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中國盆景界,或許很少有人意識到,孔泰初開創的師法自然的盆景創作理念,其實早已潛移默化地融入當今每一個中國盆景人的骨子裡去了。大師對中國盆景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孔泰初先生及其遺作

孔泰初(1903—1985),字少岳,廣東廣州人。他出身商賈世家,是廣州西關槳欄路生茂泰茶莊祖業的繼承人。他自幼喜愛書畫,對中國書法和畫理頗有研究。上世紀30年代初,他開始致力於盆景藝術的研究與創作。

▲孔泰初遺作(雀梅)

孔泰初為嶺南盆景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其高徒如中國盆景藝術大師蘇倫、劉仲明等人均在他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力地推動了嶺南盆景藝術的發展。

▲孔泰初遺作《春復春》(雀梅)

鑒於一代宗師孔泰初在嶺南盆景和中國盆景藝術上的貢獻,國家也給予他無上的榮譽: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出訪衣索比亞時,特選了孔泰初的雀梅盆景作品《春復春》,作為國禮贈送給塞拉西皇帝;1989年,國家建設部城建司、中國園林學會、中國花卉盆景協會(現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等單位聯合追認其為「中國盆景藝術大師」。

陳思甫

陳思甫(1924-2006),川派盆景陳氏第六代傳人。自幼,陳思甫即跟隨父親刻苦學習傳統川派盆景製作技藝。在嚴師慈父的言傳身教下,陳思甫練就了一身紮實的基本功。20歲時,陳思甫便因為一件名為《古道晚唱》的榆樹作品,開始在人才濟濟的川派盆景界嶄露頭角。

▲川派盆景宗師陳思甫舊影。大師手托的是傳統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中的掉拐式作品。曉凡供圖。

由於蟠扎技藝精湛,早在17歲時,陳思甫就被推選為成都市花果苗圃商業公會的執行委員。新中國成立後,他一直從事盆景的規模化生產工作。陳思甫的家鄉金牛區營門口鄉是個千年花鄉,有很多人從事花木培育工作。1958年建立公社後,陳思甫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培訓社員蟠扎盆景上。據曾採訪過陳思甫的作家劉盛陶撰文介紹,1960年代初期花木盆景開始逐漸走出公園,裝點城市公共環境。與此同時,國家開始重視加強對花木園藝人才的培養。當時的成都,僅有陳思甫所在的公社花果生產隊可提供花木。在師資奇缺的情況下,身負絕技的陳思甫引起了城建部門的重視,時常被請去講課。

▲1979年9月,陳思甫(後排右3)與盆景培訓班學員合影。曉凡供圖。

陳思甫舊時只讀過五年私塾,文化程度不高。為了講好課,他自學植物學、文學、歷史等學科知識,同時拜訪諸多川派盆景界耆老,虛心求教。通過細緻的調查研究,他釐清了川派盆景的發展源流,總結出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的十種身法、三式五型枝法和自然類樹樁盆景的四種造型樣式。

▲陳思甫大師遺作《方圓隨和》(六月雪,高40cm)。此為方拐式作品,干方枝平,圓滑穩妥。這種技法曾一度失傳,通過大師的努力,傳承至今。

舊時的手藝人都恪守「千金不賣道」的習俗,很多技能都是通過口授心傳的形式承襲,川派盆景技藝亦是如此。陳思甫力破這一陳規陋俗,在各種培訓班上,將這些歷來被視為祖傳秘笈的手藝悉數傳授給每一位學員。

▲陳思甫大師遺作《亭亭玉立》(六月雪,高60cm)。此為三干直身逗頂式作品,搖曳的身姿和疏朗的枝葉,透露出一種秀美。

為表彰陳思甫對傳承和弘揚川派盆景藝術所作出的傑出貢獻,1989年9月,國家建設部城建司、中國園林學會、中國花卉盆景協會(現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等單位聯合授予其「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陳思甫大師遺作《寐思》(六月雪、砂片石,盆長80cm)。這是在傳統川派自然類卧式的基礎上改進的,他將旱盆栽培改為水盆附石,是一大創舉。

大師一生善於思索,勤於實幹,甘於淡泊,樂於奉獻。在川派盆景藝術的園地里,大師傾其一生,用春泥般無聲的滋養,換得那一枝一葉的芬芳。

伍宜孫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顆以盆景人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叫做「伍宜孫星」。這位伍宜孫先生(1904—2005)是位享譽寰宇的香港盆景大師,由於他在盆景藝術、社會經濟和教育事業等方面的傑出貢獻,他被加拿大紐賓士域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授予榮譽植物學博士學位;他還在1994年與潘仲連、賀淦蓀、梁悅美等十四位來自內地及台灣的同好一道,被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授予首批「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伍宜孫出生與廣東順德一個鐘鳴鼎食之家。受祖、父熏陶,他自幼便喜愛盆景藝術。他崇尚嶺南風格。他認為,相對於明清盛行的揚州花塔式、四川蚓曲式、安徽滾龍式、北方三曲式、兩湖平托式和廣東五林式,民國時期由孔泰初首創的截干蓄枝法趨尚畫意,瀟洒蒼勁。「構圖布局之最高境界,是含有詩情畫意,順乎自然。」

▲伍宜孫遺作

伍宜孫的盆景作品以詩情畫意見長。作品構圖講求枝簡意遠,遺貌取神。附石盆景是嶺南盆景的一種造型形式,伍宜孫被公認是「有突破性發展」的一位大家。伍宜孫的附石作品並不是依據傳統嶺南派的做法,僅僅將樹根騎附在石上,而是將樹榦甚至樹枝穿插於石隙中,相依相扶。

▲伍宜孫遺作

叢林盆景是伍宜孫「最感興趣」,也是他一生「極力」向世界盆景界同仁推廣的盆景形式。其叢林作品穿插自然,顧盼有情,或繁處爭繁,或簡而益簡,淋漓有致,濃淡得宜,引人入勝。

▲伍宜孫遺作

伍宜孫是一位熱情澎湃的愛國志士。20世紀60年代末,海內正處於多事之秋,盆景成為「封資修黑貨」受到極大衝擊,而日本則將盆景輸出作為一項文化輸出來經營,導致國外盆景人「只知有日,不知有中」。伍宜孫「凜於我國盆景藝術,日趨式微,恐淪淹沒」,遂於1968年至1970年,連續三年攜佳作參加由香港市政局舉辦的花卉展覽會宣傳中國盆景。其作品頗受中外觀眾好評,並連續三屆榮獲盆栽組全場冠軍銀杯獎。用作品宣傳中國盆景藝術的同時,伍宜孫潛心研究中國盆景歷史,「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通過大量的文獻和實物考證,得出「盆景是中國人民生活藝術情趣之一,為中國特有藝術」的結論,令人信服。

▲伍宜孫在美國國家樹木園出資興建的中國園——文農學圃

為了讓世人更便捷地欣賞到富有嶺南特色的中國盆景作品,自1974年起,伍宜孫應邀將凝聚著自己心血的作品,先後分贈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加拿大滿地可植物公園、美國國家樹木園、加拿大溫哥華中山公園、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植物園(現南京中山植物園)、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特區政府禮賓府等單位,公開陳列。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他為美國國家樹木園捐贈的舉措。

▲伍宜孫遺作《把酒論家常》(福建茶,34cm×51cm),經黃就成改作後,榮獲2010年廣州國際盆景邀請展金獎。

伍宜孫作為中國現當代盆景界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見證和推動了20世紀中國盆景事業的發展。翻看他的一生,幾乎就是一部中國盆景的現代史和當代史,而這歷史仍在繼續。2005年5月11日,大師在香港逝世,他走完了101年的傳奇人生,留給世人一個永遠值得尊敬的背影。

賀淦蓀

賀淦蓀(1924—2013),中國盆景藝術大師,中國動勢盆景創始人和倡導者,湖北武漢人。

賀老從事盆景藝術活動50餘年,對中國盆景的藝術創作、理論研究及培訓教育等方面,均有所發展和創新。在盆景造型上,他創立了「動勢盆景」藝術風格,並創作出大量動勢盆景精品,如《秋思》、《風在吼》、《海風吹拂五千年》、《西風烈》等,得到了海內外盆景界的認可和贊同;在理論上,他提出了「要以文藝思想、藝術辯證法和美學指導盆景造型」等觀點,撰寫了《論盆景藝術造型——兼談盆景的動勢》、《論樹石盆景》、《論動勢盆景》、《景盆法——介紹一種樹石盆景表現形式和方法》、《論叢林盆景》等文章,影響深遠;多次參與組織、主持全國性的盆景展覽、學術討論會、盆景研究班和培訓班,為中國盆景事業培養了大量人才;參與創辦湖北省花木盆景協會、《花木盆景》雜誌,貢獻巨大。1994年5月,他被國家建設部城建司、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聯合授予「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榮譽稱號;同年10月,他又被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盆景藝術大師」。

▲賀淦蓀遺作《秋思》

▲賀淦蓀遺作《群峰競秀》

▲賀淦蓀遺作《風在吼》

▲賀淦蓀遺作《祖國萬歲》

▲賀淦蓀遺作《蕭瑟秋風今又是》

斯人雖逝,風範長存。今天,我們觀瞻大師遺作,學習他們精湛的製作技藝,感受其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藝術氣息。大師們銳意進取、大膽革新的精神,仍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盆景人,為發展與繁榮中國盆景藝術譜寫新的篇章。

撰文丨劉少紅

——- END -——


推薦閱讀:

懷念希尼:致我們逝去的詩意
總有一些日子值得去懷念
懷念||唐鶴德這15年:此愛綿綿無絕期
李白懷念偶像的一首詩,王夫之對第七句讚不絕口
有一種情懷叫做母校的什麼東西都是好的

TAG:教師 | 懷念 | 教師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