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後的回報,兼容中的獨立
06-14
汗水後的回報,兼容中的獨立——楊發興先生《中華今韻》讀後文/狂野孤狼 最初相識楊發興先生於中華詩詞論壇。和先生的相識,一是因為同為新韻派詩人,二是因為詩友的牽線。曾聽詩友「清江野老」提起,說我發的《對「中華新韻」的看法及改進意見》一文中的許多觀點和楊發興先生對新韻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楊發興先生以前出版的詩詞集,皆為古聲韻寫成,即寫詩依平水韻,填詞按詞林正韻。可見,楊發興先生對古聲韻是深有研究的。一個用古聲韻寫詩的詩人,一下從用古聲跳躍到用新聲。也許,在很多人眼裡,這是太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往往在情理之外的事,卻常常在情理之中。關於先生這一點的改變,我和他到是頗為相似。這也許就是緣分吧!我曾經也是個用古聲寫詩的人,一次,在用普通話讀自己的作品時,其中有個別字的平仄,根本就無發讀出來。誠然,所謂格律詩詞的平仄音韻之美,全成了空話,全成了擺設。從此,我便不再用古聲韻寫詩(偶爾和詩除外),全用新韻。我曾經說過,一個真正倡導新韻的詩人,對古聲韻是有研究的。並不是他們不懂得古聲韻,而是發現了古聲韻所存在的最大問題——讀寫分離。當然,這是歷史的原因形成的,在此不作討論。用新韻寫詩的最大優勢莫過於讀寫一致。關於這一點,是被大家所認可的。 楊發興先生是前輩,約長我50歲左右。因此,我一直叫他前輩。從和先生相識以來,在論壇時常有所交流。以前對楊發興先生的了解其實並不多。最初是從「清江野老」那裡得知楊發興先生原來就是《中華今韻》一書的作者。後來先生遙寄其詩詞集《鴻泥三集》,以及《中華今韻》二書。因愛人和我皆在外出差,超時被退了回去。後來先生欲第二次寄書於我。老先生已八十四歲高齡,讓他二次寄書,實是余心不忍,倍覺愧疚。為此,在先生還未寄書之際,我曾經寫了《贈謝東峰樵楊發興前輩二次寄書》:「最是清江老壽翁,研習新韻有深功。嘆他二次書相贈,我自高才仰望中。」一詩聊表心意。 楊發興先生於1928年出生,湖北長陽土家族人。曾先後出版《長陽方言志》、《長陽詩詞民歌集粹》,《彭秋潭詩注》(主要注釋者)以及舊體詩集《鴻泥集》、《鴻泥續集》等十餘部書。《鴻泥三集》(中華詩詞出版社出版)為其繼《鴻泥續集》後的又一本個人文集,收集了先生從2000年到2007年之間的詩詞曲、聯賦,以及現代詩等。《中華今韻》(繁本),是先生花了五六年心血創作的又一力作。先生從2001年的《中華今韻簡編》,到2003年《中華今韻修訂本》,再到2005年《中華今韻》(繁本)付梓,到2006年出版。共花了五六前時間,跨度時間大,是辛苦的。這正如先生詩詞中所寫的「興革猶似上珠峰,艱險出乎預料中」一樣。 就在先生寄出書後不幾天,我終於盼來了期待已久的《中華今韻》,以及先生的詩詞集《鴻泥三集》。拿到二書,我首先翻閱的,當然是《中華今韻》。因為至從自己提倡用新韻寫詩以來,我一直在用新韻寫作。作為一個用新韻寫作的詩詞者,面對一本很有參考、研究價值的《中華今韻》,當然得先一睹其玉容。 打開書頁,最先入目的是先生「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簽名。可見先生一直在追求,在完善中。這正如楊德淮先生所寫的序言題目「不滿中的追求」一樣。是的,有不滿,才會有追求,有追求,才會有進步。只有在不滿中,在追求中,才能更好地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逐漸完善。這正是楊發興先生可貴之處。這才是真正的學者風範。 《中華今韻》(繁本),和其他韻書一樣,是一本比較全面的工具書。楊發興先生以其「三十二字訣」為分部原則,即「編寫標準,普通話音;不顧方言,不管入聲;能葉則合,不葉則分;讀音相近,實行通韻」。《中華今韻》,是先生以普通話為準而編著的一本韻書,他是中華大地上產生的韻書之一。先生以「三十二字訣」為分韻準則,分為一啊,二窩,三鵝,四衣,五迂,六烏,七耶,八兒,九思,十知,十一哀,十二威,十三熬,十四歐,十五安,十六恩,十七昂,十八翁,十九雍,共十九個韻部。其中按編者註:二窩、三鵝可通押;四衣、五迂可通押;九思、十知可通押,十八翁、十九雍可通押。這樣一來,求嚴可按十九部分開押韻,求寬則只有十五部。如果把「兒部」歸為「衣部」(楊《中華今韻》版叫法),那麼和目前我們所見的中華新韻(十四韻)的分部是一致的。也就相當於在我們如今所見的中華新韻(十四韻)的基礎上,把「兒部」獨立了出來。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可見楊發興先生的眼光是獨到的,這和後來出版的中華新韻(十四韻)基本不謀而和。因此楊發興先生的《中華今韻》與目前我們所見的中華新韻(十四韻)是可以兼容的。也就是說,楊發興先生編著的《中華今韻》既獨立,又不和中華新韻(十四韻)衝突,或許說更具靈活性。 楊發興先生所編輯的《中華今韻》(繁本),收藏的字數在歷代韻書中,當是最多、最完整的。在每個字的後面,除了標註了讀音以外,還列舉了若干詞,以及片語等,可供查詢者選擇、參考。豐富的辭彙量,可擴寬查詢者的思維,也給查詢者留了更多的選擇餘地。是很具有參考價值的。書的前面列有《中華新韻》(十四韻)、《中華新韻》(十八韻)、《詩韻新編》以及《十三轍》等與《中華今韻》(十九韻)的對照表。別看這是個小小的細節,不但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對比性的選擇,也同時拓展了此書的價值。作者在此的處理,可以說是十分聰明的。另外,此書不但可以按照讀音分部查詢,還可以按照筆畫來查詢,用起來是極其方便的。 楊發興先生在《中華今韻》(繁本)即將面世之前,曾寫過一篇題目為「畫眉深淺入時無?」的文章。仔細揣摩此文章題目,頗耐人尋味,其中不乏喜悅,也不乏擔憂。顯然,先生是想聽到來自各方的聲音的。當然,想聽的不僅僅是讚歎聲。同時也想聽聽各方面的批評聲。從批評聲中發現不足而改進。這正是先生的精神所在。這一點,從先生所寄給我書里夾帶的余可明先生所編製的《勘誤表》不難看出。 在楊發興先生的詩集中,不乏有諸如「詩韻革新勢必行,已成定論不須爭。」(《詩韻改革雜詠之五》)「我把今音定一尊,管他平水與詞林。入聲不在詩仍在,何必忡忡效杞人。」(《詩韻改革雜詠之四》)這樣的詩句,從中可讀出先生對詩韻改革付出的辛苦,以及對詩韻改革堅定的信心。其實,如果我們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新韻替代古韻,新事物替代舊事物,這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為什麼會有人提出新韻?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舊韻已經不適應歷史的發展,不適應社會的需要,已經出現了「問題」。而解決問題,就得改革。改就是改變,革就是革新、革除。這就關係到一個如何取捨的問題。好的東西,我們要繼承,比如格律詩規定的平仄格式,這是千百年來詩人們探索、總結出來的精華,是好的東西,我們要繼承,不能拋棄。就目前來看,新韻詩詞在詩詞界已不在遮遮掩掩,雖然還談不上佔有半壁江山,但我敢說已經佔了很大的分量。從無到有,就象滾雪球一樣,一天天在壯大,而這個雪球,一直在滾。等這個雪球滾到一定的程度,新韻必然替代古韻。這一點是敢肯定的,至於時間有多長,那誰也不敢斷言。新韻詩詞必然會成為繼曲後(或許說現代詩後)的另一座高峰。 觀目前新韻派的各種觀點,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希望有更加完善,更加合理,能讓更多人接受的新韻韻書。至於韻部的分部是否合理,我想關鍵是看有多少人認可。而真正有發言權的,我想只有新韻詩人,尤其一些有創作實踐的,經驗豐富的實力派新韻詩人。一個真正的新韻詩詞家,會用發展的、客觀的眼光去看問題。會顧全大局,顧全全局。是不會因個人的發音習慣,因為方言等一己私心來劃分韻部的。而至於那些不懂詩詞的,或許遊離於詩人邊緣的人的觀點,雖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意義並不大。以普通話為依據,是可行的,也是必須的。任何事物,都要有原則,有尺度,不依規矩,就不成其方圓。然而,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紙上談兵,只當馬謖,必失街亭。 一談到新韻,我就有說不盡的話。再不打住,都快偏題了。到此,還是對楊發興先生《中華今韻》(繁本)提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吧。 首先,是每個韻部的叫法。為了和時代接軌,讓更多的人能接受此書,延長此書的生命,叫法可以和目前通行的叫法統一,這樣不容易造成混亂。如「安韻」,目前很多版本都叫「寒韻」,已經被人所接受。其實,這種叫法是從古韻的叫法而來的,有繼承傳統的一面在裡面。在為韻部名稱取名時,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其次,順應時代潮流,書名宜改為《中華新韻》。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所接受。就目前詩詞界的實際情況而言,新韻的叫法基本已經成為事實,定理一樣的東西,不能輕易改變。其實,叫新韻更加合理,也更為確切。 第三,是兒部的問題。字數少的韻部,劃在其他相鄰的韻部,這不是今人的專利。古人在編寫、修改韻書時,一直在這樣做。古人的做法是有參考價值的。至於歸於哪一部,我覺得可以參考詞林正韻的分部。這就是繼承的地方。 觀目前新韻詩詞界,看似混亂,實為統一。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讀音習慣選擇最合理的壓韻方式,但很少有偏離中華新韻(十四韻)太遠的。中華新韻(十四韻)當為新韻的底線。真正有爭議的韻部其實也不多。經過這些年來新韻詩人在創作中的探索與實踐,其實只要有關權威部門召開一次中華新韻實力派詩人研討會,不走形式,直入主題。中華新韻的分韻就有望得到統一。 楊發興先生是新韻詩詞理論與創作實踐的先驅者,值得我們每個人的尊重。在此,祝願先生的《中華今韻》早日能更加完善,同時也希望更多的詩人加入新韻詩詞的創作軍團。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影響我們身邊的一群人。新韻詩詞有你有我也有他,我們當有十足的信心,有理由相信,新韻詩詞必然會是中華大地上又一朵開放的燦爛奇葩。 2012年4月28日稿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周恩來救他一命他回報三次 最後為保護周恩來而犧牲
※【轉】情是不求回報的奉獻,愛是一輩子死心塌地的陪伴【瀟瀟】
※香港特首辦澄清「梁振英獲澳企5000萬港元回報」
※這次輪到斯諾登回報俄羅斯了!
※這隻狗陪伴主人18年,當它老到走不動時,主人的回報感動無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