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館藏的精美玉器珍品
白玉仿痕都斯坦菊瓣碗
痕都斯坦約在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東部一帶地區,此地盛產玉石,玉雕業發達。痕都斯坦玉約在清乾隆時期開始進入內廷,乾隆帝非常喜愛,在他近800首詠玉器詩中,有30餘首詠題痕都斯坦玉器的詩文。在乾隆帝的督辦下,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特設仿製痕都斯坦玉器的專門工作,所仿器物被稱為「西番作」,成為中國古代玉器家族中的新成員。此件玉碗為白玉質,溫潤細膩,局部有褐斑,碗壁薄不足1毫米,重45克,飾兩層紋飾,口沿內壁光滑,外壁琢卷草紋和五瓣花,腹部琢外凸內凹的細瓣蕃蓮紋。整器輕薄剔透如蛋殼,紋飾繁密柔美,琢刻技藝高超,拋光技術堪稱一絕,是清代宮廷造辦處仿痕都斯坦薄胎玉器中的代表作。
玉豬龍整體呈「C」形,口微張,獸首肥大,雙耳豎立,吻部前突,鼻尖以陰刻線飾多道皺紋,背部對穿雙孔。在出土和傳世的此類器物中,絕大部分已發表的同形器高均在15厘米以下。該器對研究和認識紅山文化玉器具有重要價值。
玉豬龍並非龍而是豬。當時人們已經完成了對豬的豢養,因此將豬的形狀,做成配件。之所以稱為龍,是因為在最初發現時,考古學家出於某種原因將其誤認為龍,紅山文化的這頭玉豬,被稱為中華第一龍。後來清楚了玉龍原來是玉豬,然而為時已晚,它的形象在社會上已經廣為傳播,甚至華夏銀行將其作為了銀行的標誌。為了不挫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便將這頭玉豬命名為玉豬龍,既體現它的本質,又可以混淆概念:雖然是頭豬,卻是頭龍豬。
玉飾青白玉質,細潤無瑕。採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層紋飾。正面是雙孔雀,上下交錯依附在山石旁。以單陰刻線琢孔雀羽毛、尾翎。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遺痕及四組對穿孔,可綴系。
青玉蕃蓮紋香薰
香薰為青玉質,青白色中夾有黑色小斑點,蓋上鏤雕蕃蓮花紋,器身外滿飾相互纏繞的蕃蓮花,細圈形平底足內琢刻一朵盛開的蕃蓮花,璧薄精巧,造型新奇,琢制紋飾細密剔透,呈玻璃光,是乾隆時期仿製痕都斯坦玉器中的佳品。
翠扳指
此扳指顏色翠綠,透明度極佳。扳指主人李蓮英(1848-1911),直隸河間(今河北)人,深得慈禧寵信,由梳頭房太監升總管太監,賜二品頂戴,在宮中50餘年,歷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慈禧死後出宮。其墓佔地20餘畝,隨葬品均為奇珍異寶。
推薦閱讀:
※中國之最之:博物館篇
※【陶瓷】首都博物館展出明代極品瓷器欣賞 (上)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古玉精英詳解(三)
※大連旅順博物館藏玉器鑒賞
※國家博物館館藏隨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