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媽媽的選擇,也尊重媽媽的命運
文:meiya
一、當媽媽不愛自己的時候,女兒很著急
雅萍是一名讀者,很喜歡我寫的文章,尤其喜歡我寫的關於愛自己的文章,她也對心理學感興趣,平時會參加了一些自愛,自我療愈的工作坊。
她告訴我,學習愛自己的功課,懂得自愛之後,對自己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她的自信心增強了,比以前更能夠讓自己快樂了,學會自己滿足自己,到了周末她會帶著漂亮的衣服,化好妝去學習拉丁舞,不會像以前那樣老是抱怨丈夫工作太忙不陪自己,天天要丈夫關注自己,愛自己,丈夫也因為看到她生活得獨立又快樂而變得更在乎她,兩個人的關係變得更親密了。壞處是:她看自己的老媽越來越不順眼,覺得媽媽這樣的女人活得太窩囊太憋屈太不愛自己了。比如家裡有三把椅子,一個鋪著軟墊子,一個有靠背,一個就是一張小板凳,每次她回家都會注意到,媽媽總是把鋪著墊子和有靠背的椅子讓給她或者爸爸坐,自己總是坐在小板凳上。媽媽總是給丈夫和孩子買比較貴的東西,比如一兩千的衣服和保健品,對自己卻連一百塊錢都捨不得花。每次家裡請客吃飯,來了七八個人,媽媽一個人忙裡忙外,做了一桌好菜,爸爸卻翹著二郎腿,喝著小酒等菜上桌,連客人的碗筷都不會幫忙拿一下,不僅如此,媽媽忙到最後也不上桌吃飯,等客人走了,她才吃剩菜,吃不飽只好啃饅頭。爸爸喜歡和朋友喝酒,每次喝酒到半夜才回家,媽媽因為擔心和焦慮,總是打電話催爸爸回家,爸爸不高興還會罵媽媽「老太婆真啰嗦」,她則會打電話給雅萍,跟她抱怨,你爸爸有多混蛋,我要跟他離婚,可是等老爸喝醉酒回來,她又屁顛屁顛地迎上前,照顧他,給他換衣服,洗臉,服侍他睡下,自己才休息……
每當這些時候,雅萍就會很生氣,開始「教育」媽媽,「你怎麼把自己放在這麼卑微的位置上,你要愛自己啊,你不愛自己,你老公怎麼會愛惜你呢?你以前不是也有工作的嗎?現在退休了,可以找一點興趣愛好啊,跟著其他老太太一起去唱歌、跳舞、旅遊,上個老年大學,怎麼天天圍著老公、孩子轉?你要有自己的生活呀,你要為自己而活啊,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和老公身上,他們都有手有腳,自己能照顧自己,你又不是他們的保姆……」
雅萍就像教育一個小學生那樣教育自己的媽媽,教育完之後,媽媽為了女兒高興會信誓旦旦地說,「嗯,我要為自己而活」,但沒兩天故態復萌,天天圍著孩子和老公轉,天氣冷了,要給女兒寄阿膠,老公得個小感冒,她就焦慮萬分,輾轉反側……這時候,雅萍就更加生氣,又開始教育老媽,對自己的媽媽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老媽「被教育」多了,也跟女兒生氣,說她「翅膀硬了」「不識好歹」,母女二人因為這些事情發生矛盾,經常吵架和冷戰。
朋友雪兒也和我講過類似的故事。有一次,她帶著全家出去郊遊,一早出發,下午四五點才到家。坐著旅遊巴士回家時,媽媽因為暈車,血壓都升高了,身體已經很不舒服了,可是一回到家,老媽就衝進廚房,要為全家人做飯。雪兒希望媽媽在床上休息一會,然後全家人一起去外面吃晚飯。可媽媽卻堅持要為大家做飯。雪兒非常不理解媽媽為什麼就不能愛自己一下,為什麼就要讓自己受苦?媽媽這樣做,也讓家人看著難受,你生著病做著飯,我們吃得下嗎?再說家裡又不是說沒錢在外面吃不起飯,我們不缺錢,不需要你為我們這樣節省。雪兒看到媽媽的行為和不聽勸的態度,實在受不了,太生氣了,就大聲吼了老媽。老媽呢?因為女兒的態度也覺得自己很委屈和傷心。於是,母女二人都不好受,氣得都吃不下飯。
朋友丹丹也與自己的媽媽有矛盾。母女一起去旅行不是享受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直面母女矛盾大爆炸。出門前收拾行李,老媽要在包里裝很多很多卷衛生紙,因為害怕想用的時候沒得用。去超市購個物,她會拿很多超市的塑料袋回來,說可以當垃圾袋用。帶老媽一起吃個自助餐,她要偷偷裝很多雞蛋和點心放在自己的褲兜里,鼓鼓囊囊地回房間「卸貨」,然後點心都被雞蛋擠爛了。丹丹覺得老媽太丟臉了,勸老媽改改這愛佔小便宜的壞習慣,老媽不聽,兩個人為此又吵了一架。住在四星級酒店,老媽每天都要把酒店裡用不完的衛生紙裝包里。每次退房,要把酒店的牙膏、牙刷、頭梳搜刮一空,還要把人家的洗髮水、沐浴露裝小瓶子帶走。大半個月的旅程結束,丹丹背著一包老媽貪小便宜弄來的東西回家,又累又氣,你不幫忙帶,她還跟你吵個沒完。
二、母與女的戰爭本質上是兩種價值觀的衝撞
在我看來,家庭中母與女之間的關係是最最微妙的。因為年齡差異,母與女她們是不同的兩代人,會有兩代人的差異和矛盾;也因為是親人,會有親人間的糾結和痴纏;更因為同為女人,會有同性別之間的彼此守護和鬥爭。她們之間的關係是異常複雜的,在各類文學、影視作品,還有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複雜的母女關係。
比如有的母親逼迫女兒找個有錢人,反對她和窮小子談戀愛,或者硬生生地拆散女兒和窮小子的戀情,堅決要求女兒按照自己的心意找個有錢人,她認為愛情什麼的都是浮雲,女兒不聽自己的話,早晚會後悔。因為這個母親在自己年輕的時候,為了愛情選擇了窮小夥子,發現婚後生活很艱難,貧賤夫妻百事哀,愛情被生活的瑣碎磨光了,窮小子變成丈夫之後也令她很失望,生活並不幸福。所以她很害怕女兒跟自己一樣,做了錯誤的選擇,以後要過苦日子,生活不幸福。但是,事實上,時代不同了,她的女兒擁有高學歷,自己收入豐厚,不需要靠男人吃飯,對伴侶的要求是能過精神生活,而母親卻認為女人要找一個有錢男人,因為女人要靠男人生活,跟著沒錢男人生活很不幸。
無論是在網上收到的電子郵件和留言,還是在個體和團體諮詢中,我都看到母與女之間的衝突是如此巨大和激烈。有的媽媽逼著女兒去相親,也有的女兒生拉硬拽著媽媽去民政局和自己的老爹辦理離婚手續的。前者我們可能見得多,後者其實也不少見。我有一個來訪者,因為爸爸出軌,媽媽整天以淚洗面,每天跟她打三通電話,每個電話一個小時,向她抱怨自己的命是多麼苦,男人多麼不是個東西,自己這些年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多少,老公是多麼傷害自己。女兒因為心疼媽媽,總是站在媽媽這邊安慰她,說父親的不是。因為聽得抱怨太多了,每次到後來她都勸媽媽離婚,「你有退休金,我也可以養你,你可以選擇和老爸離婚,我也大了,不會反對你們」。可媽媽不聽勸,繼續和她抱怨,她很痛苦,趁著國慶回家,拉著老爸老媽去辦離婚,結果兩個人還打死都不離婚,因為「怕別人笑話」,於是一家三口又吵又鬧。吵鬧之後,父母又繼續維持著他們的婚姻。
她告訴我,她多麼希望自己的媽媽是獨立、果斷的女人,而不是這麼懦弱的一個人。她不理解媽媽面對丈夫出軌,自己無法原諒,對婚姻不滿和失望等現實,為什麼不選擇離婚?「她應該去離婚啊,一個人過啊,為什麼一直抱怨呢?」我答:「你有想過嗎?這就是你媽媽的生活方式啊,她就是這樣一個人,可能不抱怨她就得癌症了,她在用抱怨的方式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抱怨完了,你看她的日子不是也過得好好的,倒是你很痛苦,你有想過怎麼不受媽媽的影響,或者減少媽媽向你倒情緒垃圾的行為嗎?」後來,她告訴媽媽,她以後不會再聽她抱怨了,一周只會與她通一次電話,一次電話十五分鐘。媽媽因此減少了抱怨,女兒的情緒和生活也好起來。
無論是母親逼迫和干涉女兒,還是女兒試圖改造母親或者替母親做決定,在我看來,母與女的戰爭本質上是兩代人因價值觀的差異而導致的衝突。
前面提到的雅萍與媽媽之間的戰爭,雪兒與媽媽之間的矛盾,就是因為兩代女性的價值觀不同,她們對於女人在兩性關係和家庭中的定位有不同的認識。雅萍和雪兒是經濟獨立,思想也獨立的70、80後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們接受了高等教育,吸收西方最新的兩性關係和婚姻的新定義和新認知。她們的價值觀是女人要獨立,女人要愛自己,兩性之間是平等的,男人要尊重女人,女人不是弱者,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屬,她雖然是孩子的母親和丈夫的妻子,但她是屬於她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不是女人的全部,女人要為自己而活。而她們的媽媽是50、60後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們大多都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可能是工廠女工或者家庭主婦,她們認為男尊女卑,女人是弱者,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女人要靠男人而活,女人離開男人或者沒有男人,生活或人生是非常不幸,女人是沒有自我的,她們是任勞任怨、無私奉獻、高尚品德的母親和妻子,婚姻和家庭就是一個女人的全部,女人要為家庭為男人而活,而不是為自己而活。
大家看到了嗎?這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價值觀,擁有這兩種價值觀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如果都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是對的,都想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那勢必引發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
丹丹的媽媽為什麼會有那種節儉和佔小便宜的心理呢?因為她的媽媽生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那是中國物質極端匱乏的年代。3年自然災害,餓死了許多人。那個時候中國經濟落後,物質供應緊張,什麼東西都必須憑票購買,有糧票才能買糧食,有布票才能買布做衣服,而且他們的父母生了很多孩子,每個人都有很多兄弟姐妹跟自己爭搶食物。他們很多人從小便體驗著食物的匱乏,忍受著飢餓的折磨,對於物質不安全有著揮之不去的強烈而深刻的體驗。
我老媽現在會把家裡雙開門的冰箱裝得滿滿的,冰凍層里的肉可能都是前年或者大前年的,真的稱得上 「殭屍肉」了,不知道她是捨不得吃還是忘記了吃。我老爸住快捷酒店跟丹丹的媽媽一樣,裝了一堆一次性牙膏、牙刷和頭梳回來,拖鞋穿到腳後跟都磨沒了都捨不得買一雙新的。
而丹丹是生長在80年代的獨生子女,從小的物質條件不知道比父母那輩人好多少,因為家裡孩子少,大人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東西都留了她,她對於物質的體驗是充足的,富裕的,她的內在沒有物質的匱乏感和不安全感,所以不會像自己的老媽那樣節儉,也無法體會和理解老媽那種愛佔小便宜的心理。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我們這一代職業女性的價值觀是比老媽們更先進,更優越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她們的成長環境比我們這一代人更艱難,除了物質匱乏,文化水平低,很多50後的父母還是文革的受害者,她們的內在沒有安全感,她們的心態有時非常扭曲。但我在這篇文章中,想重點表達的是,作為一個女兒,在母親的行為沒有影響和傷害到我們自己生活的前提下,我們能不能允許自己母親的價值觀與我們的不同?尊重母親對於她自己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的選擇,即便她的選擇在我們看來是錯的?我們能不能尊重自己母親的人生命運?
三、與父母分離,才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人
我有一個來訪者,因為她老爸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軌而不知悔改,她老媽總是選擇原諒,她非常生氣,總是站在自己老媽這一邊,為老媽出主意,一會幫老媽查第三者是誰,一會讓老媽緊握家裡所有的存款,一會又要老媽和丈夫離婚,搞得自己疲憊不堪。我問她,你是處理你老公出軌還是你老爸出軌?你老爸出軌是你老媽的事情,你能不能尊重你老媽的主權?她說,老媽太軟弱,太沒用,所以,我要幫媽媽。我說,也許你老媽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弱。後來,她不再干涉父母之間的事情。她的老媽自己反而想通了,決定要和丈夫協議離婚。
很多時候老媽們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弱勢和軟弱,她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她們有自己的生活智慧,也有能力將自己的生活過好。
年輕人都說要獨立要自由,不讓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選擇,同樣的,我們的父母也需要被尊重,需要自由,我們能否也做到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父母身上。老媽不愛自己,沒有自我,覺得她的快樂就是為家庭奉獻,為老公孩子任勞任怨,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活,最大的樂趣就是做好吃的給家人吃,我們能不能接受?老媽願意在婚姻中以受害者自居,就算老公對她再不好,她生活再痛苦,她也不願意離婚,我們能不能不要逼她去離婚?帶老媽出去,她喜歡貪點小便宜,我們能不能一笑而過?
我不是教你對媽媽冷漠,不管媽媽死活,而是讓你看到每一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每一個人的選擇都應該由她自己做出,每一個人的命運也值得被尊重。媽媽有媽媽的命運,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命運。
在與父母的關係中,我們要看清楚什麼是自己的事情,什麼是父母的事情,什麼是我們與父母之間的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涉及到界限的問題。面對父母的生活,我們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但不能強行改變或替其做主。不干涉父母選擇的生活方式,相信他們有能力應對好自己的生活,這是我們為人子女對父母的尊重,也是作為一個人對另一個個體的尊重,即我們把對方看成是與自己一樣的獨立、平等個體,而不是看高自己,看低對方。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是從心理上離開父母開始的,我們剪斷與父母相連的臍帶,與父母分離,才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人。
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面對不完美的父母,我們要允許他們,尊重他們,接受他們,原諒他們,離開他們,超越他們。這也許是我們一生需要做的功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