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美好,不只屬於情侶 | 周六晚十點

溯源君的知識卡

  • 七夕節亦稱乞巧節,源於織女、牽牛、河漢三種天象,而牛郎織女是附會之談。

  • 七夕寄寓著對智慧、幸福的嚮往,內涵遠比所謂「中國情人節」豐富。

  • 古時候的七夕節物頗具巧思,如粟米製作的田園人家模型——谷板。

  • 在福建、武昌、山東等地,乞巧節也有以乞為吃的實惠過法。

  • 七月七日,俗稱七夕,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此說始於漢時,《淮南畢萬術》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之說。

    織女嫁牛郎的故事實為附會之談。大約星既有牛郎織女二名,而又隔銀河相望,便作此嫁娶的神話。

    晉周處《風土記》記載了七月七日乞富乞壽乞子的風俗,但這還非真正的乞巧,至南朝時才確為乞巧。

    ▲丁觀鵬 《乞巧圖》

    ◆ 穿針乞巧 喜蛛應巧

    《荊楚歲時記》里說,在七夕這天,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七孔針,趁月光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另有「喜蛛應巧」,人們在七夕當晚把瓜果食品擺出,看喜蛛是否來結網。如果結了,就算應驗,乞求到「巧」了。

    ▲齊白石《喜蛛》

    以喜子(即蜘蛛)為符應,到了唐世索性以捉喜子為得巧的多少。《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到七月七日夜,便「各捉蜘蛛,閉於小合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也就是說,捉蜘蛛放進小盒裡,早上打開看,蛛網織得越密就越吉祥。

    ◆化生乞子

    此外唐時又有化生,是蠟作的嬰兒。明人《歲時紀事》所謂「七夕,俗以蠟作嬰兒,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生子之祥,謂之化生」,實即古之所謂乞子。

    ◆七夕節物

    至於宋時,又有谷板、花瓜、果食、種生諸物,於是除玩意兒以外,又有吃的東西了。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

  • 七夕,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谷板。

  • 以瓜雕刻種種花樣,謂之花瓜。

  • 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

  • 以綠豆小豆小麥貯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絲縷束之,謂之種生。

  • 谷板以穀子製成,頗具巧思。做谷板之前,先做木雕:找一塊木頭,在上面雕出假山、池塘、村落、茅屋、黃牛、人物,剩下的部分用刨子刨平,用肥水浸濕,鋪上一層灰土,再把穀子撒上去,再鋪上一層灰土,灑上一些水,放到通風透光處。等穀子冒出小苗,跟旁邊的小山小水小牛小人相映成趣,便成了袖珍版的田園風光。

    ▲ 花瓜

    ▲巧果

    花瓜就是把瓜雕刻成花樣,果食即現在的巧果,種生便是我們說的豆芽。

    ◆投針驗巧

    將針或植物嫩芽放於水中,觀其影,此法似始於明。《帝京景物略》里說,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便是得巧,如果「粗如槌,細如絲,直如軸」,便是拙。

    ◆生巧芽

    山東榮成用芽而不用水,則又是一種乞巧法,如《榮成縣之迷信》(《中華全國風俗志》引)云:

    七月初一晨間,各家小孩趁朝曦未出時,咸取盅一隻,置些許細沙麥子於其中,名曰生巧芽。視麥芽之好歹,定小孩之巧拙。……或有將巧芽剪下,和糖包以麵粉,名曰月芽,男孩做圓月形,女孩做半月形,晚間對月食之,亦乞巧之一事。

    此外福建乞巧有用蠶豆的,武昌把這天作為吃星日,戶無大小,必純肉食。以乞為吃,真可謂實惠之至了。

    ▲清 丁觀鵬《乞巧圖》

    總之,七夕內涵豐富,並不是專屬情侶的「中國情人節」。七夕馬上就要到了,無論是否單身,都可以在這天約上二三好友,聊聊人生,再吃頓好的,重溫瑣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小確幸——這才更接近七夕的本意呀。

    編輯|王佳

    主編|周立文

    副主編|殷燕召

    上期回顧↓↓↓

    夏日,唯有西瓜不可辜負

    古代首飾知多少

    一杯好茶是怎樣煉成的?

    中華文化溯源

    追問與尋覓 開啟一段自我確證的旅程

    光明日報 ·中華文化溯源融媒體工作室

    推薦閱讀:

    人們為什麼要拆散情侶?十大心理新鮮出爐!
    情侶間該不該磨合?
    情侶之間必做的一百件事
    網評TVB熒幕情侶TOP100 那些年你都追過誰(組圖)

    TAG:美好 | 七夕 | 情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