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文,完成文後各題。音樂是詩歌傳播訴翅膀,而詩歌是音樂的文化載體。中國的詩歌同音樂有著非常密切的...

閱讀下文,完成文後各題。音樂是詩歌傳播訴翅膀,而詩歌是音樂的文化載體。中國的詩歌同音樂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中國詩歌與音樂的關係演變經歷了以樂從詩的詩經時代、采詩入樂的樂府時代和依聲填詞的唐宋時代。大致而言,先秦時,以樂從詩,樂曲形式由詩抒寫情志的需要和體制決定。《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基本上是北方各地的民歌,「雅」和「頌」基本上是貴族和士大夫的作品,但也是以民間歌曲為基礎的創作。這些歌在春秋末年大都是用琴、瑟之類的樂器伴奏著歌唱的,但是現存的《詩經》記載的只是歌詞,而它原來的曲調早已失傳了。從這些歌詞來看,它的音樂是多樣和豐富的,因為詞決定著樂曲的形式。漢至六朝,采詩入樂,主要入樂歌詩都必須依據曲題、聲調、樂譜,經過協樂方可演唱,但樂府詩入樂,往往由樂工在文辭上進行分割拼湊以適應樂曲變化,常有任意增刪詩句、不顧詞義只圖遷就曲調的現象,只求悅耳,不以通過作品的思想情感來感染聽眾為目的,辭曲並非完美結合,這種詩樂的情況與唐以來有意識地倚聲填詞是不同的。倚聲填詞是詩與樂各自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進行的一種更為高級的形態的結合。後來的詞和散曲都是沿著倚聲填詞的途徑發展過來的。詞,原被稱為「曲」「曲子」或「曲子詞」,是一種音樂化的文學樣式。詞起源於民間,盛唐以後,文人才士填詞漸成風氣。宋代的詞,達到了可以和唐詩並列的中國文學的另一座高峰,出現了一批大詞人,如蘇軾等。南宋後期,詞逐漸失去了和樂的能力。同時,北方少數民族的樂曲不斷傳進中原地區,帶來了粗獷的格調,引起了人們新的興趣。這種胡樂結合中原地區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語言,就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散曲。大量的散曲作品還具有以往詩歌中所少見的詼諧和幽默,給詩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天地之道,得之於心,然後吐之為文章,這就是詩詞;吐之為音符,這就是樂曲。藝術家把自身的人格精神與作品的氣象、意境完美結合,洋溢著永不衰竭和至高無上的創造力。壯麗的詩篇和雄渾的旋律渾然一體,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典範!小題1:從原文看,下列對詩歌與音樂關係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的詩歌與音樂關係密切,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發展。B詩歌與同樂同源,音樂是詩歌的傳播途徑,詩歌是音樂的文化載體。C中國詩歌與音樂的關係演變的三個階段中,歌詞始終起著決定作用。D詩歌與音樂可以視為同胞兄弟,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藝術家的人格精神。小題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以樂從詩時代,樂曲形式由詩抒寫情志的需要決定,現存《詩經》中的歌詞多是以民間歌曲為基礎的創作。B采詩入樂,只圖遷就曲調規格,往往在文辭上進行分割拼湊以適應樂曲變化,辭曲結合雖不夠完美,但歌詞的感染力幾乎不受影響。C北方少數民族樂曲粗獷的格調,結合北方民間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語言,就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散曲。D倚聲填詞是詩與樂重新進行的一種更為高級的形態的結合,後來詞成為一種音樂化的文學形式,形成了中國文學的另一座高峰。小題3:根據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由於現存的《詩經》記載的只是歌詞,用於演唱的豐富多樣的曲調早已失傳,那麼在春秋末年用來伴奏著歌唱《詩經》樂器琴、瑟之類也會逐漸退出歷史舞台。B樂府詩入樂必須依據曲題、聲調、樂譜,經過協樂方可演唱,由於常常任意增刪詩句,作品內容情感常被忽視,註定了這種采詩入樂的方式會被取代。C詞是沿著倚聲填詞的途徑發展過來的。盛唐以後,文人才士填詞漸成風氣;南宋後期,詞逐漸失去了和樂的能力,但「詞牌名」依然能證明詞與曲調的關係。D中國優秀的古典詩歌,都應該是詩人自身的人格精神與作品的氣象、意境的完美結合,都應該是詩與音樂的完美結合。
推薦閱讀:

新傳播時代的圖片應用-中國新聞攝影網-中國新聞攝影網
討東望頭目劉風起檄
碰瓷張楊的新三毛女士教會我們哪些傳播法則?
對於賴利夫婦的傳播系統模式的個人理解

TAG:閱讀 | 中國 | 音樂 | 詩歌 | 文化 | 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