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物育種科技競爭力
生物育種又稱轉基因生物育種,是集轉基因、分子標記、雜交選育等方法於一體的先進育種技術。「轉基因生物育種是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選擇」的立論,一是基於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大需求的綜合判斷,二是出於對增強國家農業科技競爭力的全面考量。對於前者,此前已有諸多論述,這裡僅就科技競爭力問題談一點認識和體會。
眾所周知,轉基因生物育種已作為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之一付諸實施,並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對於這一領域科技競爭力的內涵和要素是什麼,未見專門論述和統一說法。本人覺得應對核心技術(特別是功能基因、調控元件、遺傳轉化和分子標記技術)、研發體系、人才隊伍、產業化速度與規模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以此作為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標誌。
抗蟲棉研發提升了我國生物育種的科技競爭力
擁有抗蟲基因、轉化技術和受體良種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棉研發是我國發展轉基因育種技術、打破跨國公司壟斷、搶佔國際生物技術制高點的成功事例。抗蟲棉的成效不僅體現在有效控制了棉鈴蟲的猖獗危害,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棉花產業,更重要的是,通過與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我國成功打造了一個包括基因發掘、遺傳轉化、安全評價、品種選育、產業開發,直至生產推廣應用在內的、比較完整的轉基因育種研發體系。
正是依靠這個體系,國產抗蟲棉僅用了短短6年就實現了國內市場佔有率的逆轉,並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了一席之地。抗蟲棉的育成使我國轉基因生物育種進入了國際前列,成為我國農業科技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標誌。正是依靠抗蟲棉打下的基礎,我國已成為目前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擁有轉基因作物自主研發能力的國家,並為後來包括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等作物在內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研究的全面部署奠定了基礎。
抗蟲棉
糧食作物生物育種產業化的滯後削弱了科技競爭力
美國一直把發展生物技術作為科技的核心競爭力。1996年以後跨國企業將商業化育種的重點轉向糧食作物,使玉米和大豆單產一下提升了25%,目前轉基因玉米和大豆的種植面積已分別超過兩種作物總面積的90%和93%。
此外,複合基因作物已成為轉基因新品種的主體,抗旱節水、醫療保健用的新一代轉基因作物即將投入市場應用。如孟山都公司近年通過科技創新、企業併購、資本滲透等手段一躍成為全球農業生物產業之鰲頭。該公司連續四年生物育種年投資超過10億美元(相當於我國5家A股上市種子公司研發總投入152倍); 產品銷售額自2010起突破100億美元,2012年,增至135億美元(超過我國近6000家種子企業的總產值)。
再如與我國同屬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巴西抓住生物技術蓬勃發展的機遇,自2005年起大力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 2012年轉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種植面積已達3660萬公頃(為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10倍),位居世界第二,增速更是躍居世界第一。生物育種已成為推動巴西農業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
然而,相比之下由於近年受到所謂「轉基因安全」爭議的影響,我國糧食作物生物育種產業發展政策卻趨於保守,雖然大量研究證實植酸酶玉米、抗蟲水稻等轉基因作物不存在任何安全問題,卻遲遲未能推廣應用。
實際上在棉花之後我國沒有批准任何轉基因大宗作物的種植,我國生物育種的產業化至少被推遲了10年!產業化停滯不前必然導致科技競爭力的下降,近年我國生物育種整體水平與美國的差距重新拉大,發展速度與應用面積竟落到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之後。轉基因科技競爭地位的削弱最終也導致我國農業對國際市場整體依賴程度不斷增加,難以阻擋國外轉基因大豆、玉米的大舉進入。目前我國大豆需求的80%靠進口;重要糧食作物自給率實際上已跌破95%的底線;農業種子市場更陷於受制於人的尷尬境地。生物育種的發展已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令人擔憂。
把握好重新提升轉基因生物育種科技競爭力的機會
面對新一輪國際高技術競爭的嚴峻形勢,我國若想爭取主動,當前首要的措施是正確引導公眾轉變認識與觀念,積極推進轉基因生物育種成果的產業化。
應該承認,與全球發展進程相比,我國近年轉基因科技競爭力下降了。但是,也要看到全球生物育種發展仍處在戰略機遇期,看到2008年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以來,我國在生物育種領域取得的進步。例如,通過優秀人才引進和培養,我國已擁有近萬名農業生物技術研發隊伍;我國已擁有抗病蟲、抗除草劑、優質抗逆等一批功能基因及相關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我國在棉花、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生物育種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仍有相對的優勢和特色;目前已獲得三系雜交抗蟲棉、飼料用植酸酶玉米、抗蟲水稻、抗蟲玉米、高產優質棉、藥用血清白蛋白水稻等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巨大產業發展潛力、可與國外公司抗衡的創新性成果。
此外,創世紀、奧瑞金、大北農、中國種子集團等一批創新型生物育種企業的興起與發展,也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創造了良好條件。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仍然具有相當的科技競爭潛力,對此要有全面的分析和足夠的自信。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國際科技競爭集中體現在發展速度,生物育種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狠下決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等待、不觀望、不懈怠,並進一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優勢,相信我國的轉基因生物育種3—5年後能夠「東山再起」,並有望8—10年後實現跨越式發展,為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和搶佔國際農業科技制高點做出重大貢獻。
(作者:黃大昉)
推薦閱讀:
※中國服裝行業未來大趨勢探討,競爭力大考
※從省域競爭力藍皮書談起
※普洱茶的核心競爭力分析1
※【e葯熱點】最新發布:中國醫院競爭力100強、省會醫院100強、地級市醫院500強
※時間管理的再好,也還是個 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