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貴三得:循序漸進 方成君子
[摘要]人貴三得,首先得乎親,得到父母的歡心,能盡孝道。二是得乎君子,得到君子的肯定。第三是得乎道。人生三得相輔相成,以得乎道最為根本。
人生貴三得:一得乎親,二得乎君子,三得乎道。
人生貴三得(資料圖 圖源網路)
得乎親,得到父母的歡心,能盡孝道。孟子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離婁上》)孟子認為,得不到父母的歡心,不能夠做人;不順從父母,不能夠做兒子,得乎親比得天下重要得多。
孟子接著舉舜為例,說明何謂大孝。舜把天下快樂地歸順自己看得如同草芥一般,唯盡心儘力侍奉父母,使父親瞽瞍高興,瞽瞍高興而天下感化,瞽瞍高興而天下父子的倫常得以確定,這叫大孝。
舜盡孝於瞽瞍的故事,《尚書·大禹謨》、《史記·虞舜紀》都有記載。瞽瞍是舜的父親。舜的生母去世後,瞽瞍又娶了一個後妻,並生了一個兒子叫象。父母溺愛象,不喜舜,遇到小過失就嚴厲懲罰,甚至想殺舜。但舜孝敬父母友愛弟弟,始終不渝。瞽瞍「殺之不可得,求之常在側。」(《孟子·萬章上》)舜孝名遠揚,堯帝知道後,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最後讓位於他。舜登基後,仍然恭敬服侍瞽叟。
舜如何「得乎親」,如何「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關鍵在一個「順」字。忠可以不順,但孝要順。《曲禮》規定:「事親有隱而無犯,事君有犯而無隱,事師無犯無隱。」無犯就是順。對待父母,可以有所掩藏,不能冒犯。
事師無犯,並不意味著老師有過,學生不能勸諫。王陽明說:「諫師之道,直不至於犯,而婉不至於隱耳。」(《教條示龍場諸生》)同樣,事親無犯,並不意味著父母有過,兒子不能勸諫,而是勸諫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委婉。
得乎親(資料圖 圖源網路)
人貴三得,二是得乎君子,得到君子的肯定。《坤文言》說:「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德不孤必有鄰,就有機會得到君子的肯定。
要得乎君子,就須親近君子。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其中「親仁」就是親近君子。戰國時李克提出觀人五法,其中第一條「居視其所親」,就是看對方平時交往、親近什麼人,如果親近的是君子,說明其人得乎君子,品德不錯。
但得乎君子不易。孔子說:「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侍奉君子容易,卻難以取悅於他。不以正道取悅之,君子不悅。所以,要得乎君子,自己必須有相當的道德修養。
聖賢是君子之大者。得到當世君子的肯定,是得乎君子;得到儒家經典的印證,更是得乎君子。以經印心,以儒家經典印證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得,如果自心與聖經默契,就意味著得到了聖賢的肯定。
得乎君子(資料圖 圖源網路)
人貴三得,第三是得乎道。如果自心與聖經處處默契,如顏回,於孔子之言無所不悅(《論語·先進》),那就意味著得道了。宋朝大儒程子說:「讀《語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二程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得道之徵象。
人生三得相輔相成,以得乎道最為根本。三得即三德,得乎道是最大的得,也是最大的德。得乎道,必能得乎親,得乎君子,也能得乎益友,得乎有道之君。《中庸》說: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得乎道(資料圖 圖源網路)
這段話可與開頭孟子的話共參。要「得乎親」就要「順乎親」,要「順乎親」就要「誠身」,要「誠身」就要「明乎善」。這裡的「誠」就是「天之道」。「誠身」即反身而誠,得道。「明乎善」則是得道的前提條件。要「明乎善」,就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從而獲得「明辨」功夫,建立正知正見和正確的三觀,正確中肯地辨別是非善惡,從而成為與人為善、從善如流、遏惡揚善的君子。
推薦閱讀:
※人生之「九淡」
※朗誦 || 人生一壺茶香起(美文)
※外國男人的床上,也不全是溫柔鄉啊
※璀璨的人生有哪些精彩的對白?
※超精闢感悟生活的人生句子,句句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