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互聯網影響美國大選
美國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是視頻網站YouTube的大明星之一,他在費城關於種族問題的演講成為互聯網意義上的白金大獎得主。 你可能覺得奧巴馬應該是YouTube最忠實的擁躉,其實,他的立場頗為矛盾。
奧巴馬的好友牧師賴特(Jeremiah Wright)發表「天譴美國」激進種族言論後,其視頻在網上不斷被點擊播放。奧巴馬在一次訪談中說,這些言論並非賴特的一貫主張。「我想說的是,你們看到的這段視頻並不是他一貫以來的主張。」 奧巴馬說,「這就是YouTube時代的危險所在,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但一段視頻只能代表一個人的一時之見。」
正如需要尼克松訪華來改變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一樣,要想讓人們覺得互聯網有什麼負面影響,可能需要奧巴馬這一公認的是新技術積極響應者出來表態。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依靠互聯網跟蹤總統大選進程,決定投票給哪位候選人。雖然他們大多數是通過主流的媒體網站,但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整個互聯網會給政治活動帶來什麼好處,惹來什麼麻煩。
首先看一下網路視頻,尤其是YouTube上的視頻。它們被稱為電視新聞殺手,因為選民可以長時間觀看實況視頻,不受新聞節目時間限制和廣告的干擾。因此,奧巴馬長達37分鐘的種族問題演講很快成為下載最多的視頻之一。
我們不清楚的是,與報紙和電視相比,YouTube是否也有不實報導,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因為很難確認視頻內容到底是公正敘述還是惡意中傷。
廣告選舉上台的政府官員,尤其是那些來自小選區的,經常抱怨說:自從照相機發明後,要想讓自己的照片上報紙,只要在某次立法會議上睡覺就行,即使會議已經開到深夜,打個瞌睡也不被人諒解。但是,如果打盹的政客覺得這樣上報紙或晚間新聞很丟人,那他們更應該看看那些在網上「流芳百世」的視頻。
蒙大拿州共和党參議員康拉德?伯恩斯(Conrad Burns)於2006年競選連任時可謂多災多難,其中一件糗事就是,他在參議院一個農業法案聽證會上閉上眼睛打了幾秒鐘瞌睡,結果被拍了下來。
這類視頻很熱門,因為人們本來就覺得,政客議政往往是在走形式。政客則批評YouTube的視頻顛倒黑白,混淆了因果關係。不過,這裡確實存在一種風險,視頻看似微不足道,卻可能產生重大影響,改變政治格局。
在互聯網時代煥發青春的不只是視頻而已,還有以博客等民意形式表達出來的文字內容。博客的作用巨大,可以讓政見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關注競選的跌宕起伏。
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或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發表主要政策演講後,評論人士喜歡幾小時內就在網上發表觀點──甚至那些給周刊雜誌寫正式評論文章的人也是如此。按照博客的慣例,文章長度很少超過一個電腦全屏,往往幾百字就能把觀點闡述清楚。
因此,博客上可謂百家爭鳴,觀點大多簡明扼要,讀者反饋迅速,人們每天都能參與很多熱點話題的討論。
關於互聯網對政治影響的這類話題通常以最新、最時髦的網路方式進行討論:參與式論壇和Web 2.0社區,比如博客和YouTube等。
互聯網對選舉的最大影響之一在於其最早的一項應用:電子郵件。這是和朋友討論誰可能當選的簡便而又有效的方式。這種個人溝通不受監控,因此電子郵件會在不知不覺間產生巨大的負面作用。
2008年初,奧巴馬陣營嘗到這一苦果,詆毀其宗教信仰的電子郵件出現在數百萬人的郵箱中。傳統的有計劃性誹謗造謠通常只在較小規模的團體內傳播,有了電子郵件後,這種人身攻擊就變得全國化,而且幾乎在瞬間產生效果。
互聯網對政治的影響好壞參半,但並不是說兩者的影響程度相同。雖然有人說博客存在不少缺點,但我無法想像讓世界倒退回一個只有一小撮報紙和雜誌的時代;即使大多數的傳統媒體品質很好,但產生的壟斷效應會導致競選報導落入少數集團的掌控之中。
互聯網不會消亡,因此支持者不用擔心指責其內容空洞無物的反對聲音。拿一件事來說,從2008年1月起,競選人在YouTube上展開政治辯論,選民以視頻方式提交問題,從而讓市民有機會直接向總統候選人提問。這種方式本來很好,直到有個提問者搞怪,說自己是「大腳雪人」,降低了這種方式的嚴肅性。
由於強大的網路影響力,互聯網有能力提升或貶低政治家的形像。從現在到2008年11月總統大選落幕之間,這兩種情況都會發生。只是希望我們的運氣不錯,互聯網好的影響多一些,而壞的少一些。
推薦閱讀:
※食肉動物看過來:美國10大頂級漢堡店
※美國職業摔角中的摔角是真的還是假的?
※美國體操性侵案判決公布,美國體操一姐拜爾斯被性侵是怎麼回事?
※剛剛,特朗普驚天醜聞再次曝出!這次,嚴重了!
※插畫:美國藝術家MICHELLE MIA ARAUJO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