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呼吸之間

呼吸之間

李謹伯著;華夏出版社;2013/1

大道靜中求:今天的社會環境對於「人體科學」、「禪修」都有了更為客觀和包容的價值判斷,雖也有秉持理性與實證態度的專家對「玄之又玄」的東方式修鍊持排斥的態度,不過,我覺得若是執念於既有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懷疑和反對一切與「既有」相遊離、有矛盾的事物,這種態度恐怕也談不上「科學」——我們必須能寬容異見,包容堅執、有勇氣探索盲區和未知。西方的智慧,抽象思辨,求實求證,訴諸有形。東方的智慧,感性、神秘、中庸,訴諸無形。西方哲人高度看重實證,要求既明其「用」又能窮舉其「理」——而且這種「理」一定要構築在堅實不可動搖、能被反覆驗證的事實的基礎上;而東方的典籍、理論玄奧而神秘,通常只講其「用」而不釋其「理」。一個更著重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一個更傾向心性的陶冶與修持。總體而言,西方的智慧,常依據嚴密的邏輯體系,有系統的闡釋;而東方的智慧相對神秘費解,需持久的求索參悟,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能常清靜,天地皆悉歸。

開放寬容的心態、科學的方式是求索智慧的佳徑。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告訴我們:「宇宙是無數個的」,其大無外,不可想像地大,可我們地球上的人類生長在三個不同時空區的不同宇宙套疊之中的。一個叫「有界」;一個叫「有無界」;一個叫「無界」。它們的區別就是時空概念不同,不同的宇宙,時空區也不同。東漢劉安編寫的《淮南子》一書說:「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宇宙者時空也,世界者也是時空也。「時空不二」。不同的宇宙,不僅是不同的時空區還要加上能量速度的不同。

人類所處的世界之特點:1、人類不幸生在了一個「一切感知都是物質的世界(連空氣、電都是物質)」,叫「有」的世界,只能感知三維空間;時間為60秒一分鐘,60分鐘一小時……其實另外的世界,時間概念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己千年」。2、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待的,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的;沒有絕對的真實和真理,只有相對比較中的真實和真理。如果時空條件一變,現行的科學規律將不再起作用。

「道是可變之道,而非常住恆定不變之道」,這是老子的空間觀;《金剛經》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道德經》中說:「名可名,非常名(意指名非不變之名)」,這兩句話都是老子和佛祖的「時間觀」。

按照馬克思的辯證法來理解,既然有一個物質的世界(宇宙),那麼必有一個反物質的世界,也叫一切以精神為主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六維空間,時間也與當世不一。

我們的右腦功能,我們生前就有的智慧功能,就叫人體潛能,但是這種潛能不是用於物質世界,應該只能用於六維的反物質世界的,佛家稱為「彼岸世界」。(《心經》上叫「般若」,渡筏到彼岸世界叫「密多」,佛教稱之為「空界」、「法界」,道家稱之為「虛界」,又稱之為「有無界」。)要感知六維世界,就要把誕生以後我們所知所學的一切後天知識暫時不想、不用,陰六根不用,就叫「六根清靜」,有眼不看,有鼻不聞,有舌不嘗,有手不拿,尤其是意根不用,其他五根也法用。如果想恢復先天陽六根的功能,就叫意靜,不妄想,不分辨,不執著,就能靠先天的本能元神用事,可以達到無為境界了。無為境界修鍊的方法,不是別人教的,完全是本能的,法法自生,法法自滅,萬法歸一,出現不同景象,一個階段一樣,但還需要老師證法。

練功、修道、修內丹都是欲漸漸恢復自身的先天功能,以元神用事。所以道家說:「識神(後天思想意識)退位,元神(本能意識就位)就位」。佛家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修鍊,就是捨去自己的小聰明,才能得到大聰明、大智慧。「舍」也叫返先天,返本還元,返樸歸真(真我)。我「能嬰兒乎!」一切方法都是「奪天地之造化」,把由生到死逆取,變成由死還生,所以我們用「返觀、返呼吸、返聽、返思」等,用「抱元守一」,、「返觀內照」以達到無為之境。返本還元,返先天,返樸歸真,是道學規律的根本之一。

這時我們巳經能感知彼岸世界、空界、虛界,以精神為主的世界,因為我們已經有了陽六根,我們會感知到精神才是實在的,而物質才是「空」的,真空實有。佛經上說,「諸法空相」、「萬法皆空」、「法是法尖」,思想意識上的對象叫「法」,萬事萬手在物質世界中也叫「法」、叫「空」,當然從時間上、從功能上看,物質也是空的,時過境遷,物質能轉化為功能,功能看不見,也是空的,人世間的一切悲歡離合、榮華富貴、吉凶禍福、痛苦煩惱不也是空的嗎?

當我們有了陽六根,也不能用,用了功夫上不去,違反宇宙法則,會提早滅度的,應該第二次否定陽六根不用,我們就能恢復大智慧「般若」功能,更高級的潛在功能,它只能用在第三個宇宙叫時空中,叫「合」的世界(感知合界的就是靠我們的中腦),正界、反界、合界,佛教稱之為「無」界,也叫「真如一界」;道教也稱之為「無界」,叫叫「大羅天」,能做到這兩次的否定,就能得到般若智慧,得三身四智(法身、報身、化身、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能感知這「合」的世界,就叫「圓覺」又叫「圓滿」,這個境界一切都是絕對的,沒有生,沒有死,叫「涅槃」,沒男沒女,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好像來了,又好像去了,如如來去,所以能感悟這一世界的(九維空間、加時間)都叫如來,叫佛,叫天仙,因為只有佛和天仙是能否定陰六根和陽六根的,佛界就在人間、眼前。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覺悟者為佛,尚未覺者為凡人。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的空間觀;「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的時間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老子提出的先天和後天的觀念,「有欲觀其竅(徼),無欲觀其妙」,有欲就是有為、有作,無為就是無欲。有為守竅,無為觀妙,「妙」是一種什麼都沒有想,又能對宇宙的事什麼都清楚的境界,沒有文字可以形容,只好叫「妙」,「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此兩者其實都同出於一個人的大腦,有為和無為,「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一次否定我們的陰六根功能,就能恢復我們先天元神;陽六根功能再不用,第二次否定我們的陽六根,潛在功能不用,就能恢復我們人人皆有的佛性「般若」、大智慧功能。兩次否定就是修內丹、修佛、修道之路。

修成了仙佛,也不是離我們而去,仍在三界。其實三界也是一種比喻,並不是真的有三個實實在在的有不同生命、不同物質的世界,三界是我們大腦內三種不同的功能;一個是六根用事,一個是五眼六通;一個是般若智慧。可以比喻為三界,三界也是一界、三界是分不開的,都在我們的大腦里。

第一編:從身體入手

我們身體最不正的是脊柱。佛像的鼻子與肚臍是在同一條垂直線上。沒有一尊佛像鼻子沖前,伸著頸,兩肩高低不一,脊柱側歪。氣不通,則百病叢生。因為人的各種生命活動是由大腦來指揮的,通過脊柱,通過脊腔里的六十二根神經組織來指揮的。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是依靠大腦通過神經根來支配的,所以「身正」才能「氣通」才能「意靜」,「意靜」才能「神活」!身不正,氣不通,則意不能靜。要想意念靜下來,最重要的是先練「正身」,練正身的方法就叫「晃海」。

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要放鬆、挺腰、直背,正脊柱。雖然現在看不出來,但這非常難。修道,必須得堅持,一天到晚都要做到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水滸中的神行太保戴宗就是挺腰直背,鼻子微微回收,然後周身氣脈通,走起路來就好像後頭有人在推著他,結果他越走越輕、越走越快,越走越有精神。爬樓梯、爬山也一樣,頭沖前走,就越走越累。真正打好太極拳的是自發的,本能的,肯定鼻子微收,身體挺直,頭輕項,脊柱正,這樣身體的管道才能通。真正的太極拳,應該是先練「內丹」,而後產生外動,自發動,這才是真的太極拳。其實,真正打太極拳的高手,一定是先練靜坐或先練站樁,因為真正的太極拳是練「內丹」時自發動起來的外架,不是柔軟的舞蹈動作,不能事先規定套路。太極拳是內丹的外架,動靜必然相須。自發的太極拳,一定是手動,腳也隨之而動;肩膀動,胯尖也隨之而動;肘動,膝蓋也一定隨之而動;這叫「外三合」;還有「內三合」,意與形合,形與氣合,氣與神合;如果不合,就不是真的太極拳。六合一統,缺一不可。

「正身」的同時要「正心」,身心一體,身不離心,心不離身,心不正是學不會正身的。正心就是我們為人做事不能有歪心眼兒,要做一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心地善良的人,否則正身將無效。正心就是「正意」、「正言」、「正行」。

人的精氣神從哪裡來

單憑日常的水和飯是無法補充我們一天的消耗。每一個人都在不斷地接天氣、地氣、還有人氣。要通過天地人三寶補充能量,不只是吃喝。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也有三寶,精、氣、神。所謂「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閉關時,辟穀不吃飯,要七七四十九天,靠的是服氣。

九大行星的運轉,運轉位置,對每一個初生嬰兒都是有相當大的影響,決定他的能量場、影響他的遺傳基因。古人用生辰八字來解釋——出生時,天上的日、月、星的位置在什麼地方,這時星體間產生的引力波互相作用,就產生了一種類似星系的旋渦能量場,這個能量場被古人叫做「玄空造化場」。它自然會在這個嬰兒從先天到後天、從母體到世上的剎那造化這個人,產生特定的作用,影響這個人的許多方面。在古人來講,這就是所謂「天人感應」、「天人相應」、「天人合一」。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星體間的引力能量場,受到了特殊的影響,可是我們後天不能覺察;而修道的人可以「返先天」,慢慢地也就能感應到這個場,也就了解了,了解了就會相信並且順勢而行,這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自然」是本能的,是先天的。

這些東西,除了修道內證的人外,更多的人不練功夫,只好通過「術」來把握。在西方,人們叫星象學、占星術。在東方,主要是生辰學、命理學、看生辰八字,或者是紫微斗數,能更明確地看出星體和人之間的關係。其實,這些都是建立在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學思想基礎上,建立在「玄空造化場」的基礎上。

道家理論說「玄空造化場」里,會產生一種對生命界影響很大的能量,古人叫做「生氣」。這個「生氣」就是我們需要的能量,這股能量主要補充我們的「元氣」,補充我們的「真元之氣」。離開這個「生氣」人是無法補充元氣,光靠飲食遠遠不夠。所以古人講,「上天有好生之德」,就是說我們人人不能脫離日、月、星。修道之人更不能脫離它們,只是我們從被動的接受可以達到主動的修補。

然而現代人接受日、月、星的生氣、補充元氣的時候,接受得非常有限。這裡面一個是時間問題,一個是方法問題。時間問題是指現代人的作息時間,經常熬夜,巳經錯過了生髮氣血的時間,也錯過了「玄空造化場」以「生氣」補充「元氣」的最佳時機,「天與弗取,反受其咎」,結果只能自己遭罪。老人最好在八點,千萬別過九點才睡。不孩子最好晚上八眯睡覺,哪怕半夜醒了再做功課。

關鍵要「開竅」

修道的人遠不止這麼被動地接受「生氣」,修道的人可以「開竅」,開發人身上的竅門、竅點,相當於安裝了「信號放大器」,不但能接受天的「生氣了」、地的「地氣」,還能接受人的「人氣」。

修道不過就是修一個「靜」字。修靜的方法是開竅。開竅一定要「用秘訣」,這個「訣」是秘訣,它不是練出來的,是體會出來的。古語有「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給我十兩金,不傳一口意。」訣是一種用意的方法,就是簡單——大道至簡。

我們身上的竅位,不但有接受功能,還有發射功能,即能發出「氣「來。修道常用的竅位,和經絡學上的穴位是不一樣的。

人身無處不丹田。

穴位是人體經絡的小發電站,人身體的穴位相當於生物發電站,這些生物電在穴位里產生,然後沿著經絡運行,影響人體生化反應的方方面面。它有一定的運行周期,大約每晝夜運行五十到五十二圈。所以中醫里用電的良導體——金屬針來針炙以達到對稱的穴位,保持電位平衡,中醫叫陰平陽秘。

修道要開的竅,多半與人體產生激素的腺體有關。修道常用的有九個竅,不是穴位,大都跟人體的激素及激素所在的腺體有關。

地下的磁場是有脈絡走向的。把房子建在這個地脈上,房子就好;建到那個地脈上,房子就不好。過去說陰宅、陽宅,看風水,找龍穴,就是找地磁場。古人認為風水對人的一生的命運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甚至波及子孫後代。

地氣和天上的生氣都可補充我們的「元氣「。但地氣在地表上,會「遇風則散,遇水則界」。因此,民間叫做風水,其正式的學名叫堪輿。堪是天道;輿就是地道,民間俗稱為風水。

接地氣要打開三個竅:尾閭竅、下丹田竅、陰竅。接天氣要打開四個竅:頂竅、意竅(又叫上丹田)、玉枕竅(又稱神竅)、總竅(也稱泥丸、泥丸宮)。

古人認為,不帶性之氣叫「氣」,帶有性感之氣叫「炁」(炁是無火之氣,不想事而有性感之氣)。所以竅與人的激素分不開,影響全身,穴位往往是影響一條經脈,它們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頭上四竅接天氣,腰腹部三竅接地氣,共七竅,修道開九竅,另兩竅是中丹田和背後的夾脊竅。夾脊竅在我們兩胳膊窩的連接處,通過修道把它打開後,與人體正面的中丹田來接「人氣」(人氣有好有壞,如醫院的病氣不能接,醫護人員要學固氣)。

中丹田又稱絳宮,與心臟和肺有關係,是人體胸腺所在地,也是激素所在地。它是經絡之氣,走五臟、走血液、走組織液的,又叫「經氣」,也叫「榮氣」、「營氣」。其實這個「氣」是胸腺激素,走經絡、血管,潤澤五臟,是存儲在中丹田的。我們講精、氣、神,「氣」指的就是這個,也是存儲「先天一炁」的地方,也是呼吸之氣能否閉氣、充氣的地方。

現代人為什麼不「開心」呢

夾脊竅和中丹田竅是接人氣的,人與人交流,打開這兩個竅,就叫「開心」。長期接不到人氣,別人也接不到這個人的氣,兩不相干各走一邊,自然就只活自個兒,就孤獨了。

孔子說「唯仁者能愛人,能愛巳」。

《內經知要》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凡不根於虛靜者即是邪術,凡不歸於易簡者即是旁門。」修道就要修靜,不是用後天的功利心去追求。修道要修「虛靜」,要「斂神」。平常人活動講話,氣是通過意竅往外放,消耗能量,「出死」;修道是接收,是斂神的。是「入生」,經常接收就返老還童,這就是「返觀」的作用。只有修靜才是修道,只有返觀才能長生。

修道修一個「靜」字,用一個「返」字。《內經知要》中說:「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就是我們修道的心胸氣魄和追求目標,也是我們修道的方法。「靜」不是不動,靜是「意靜而氣動」,靜也是使全身做到全面的平衡和諧,「平衡曰靜」,看一個人功夫高低就看他會不會平衡。

問答

坐有坐相的相:這個相的特點是,鼻子微微回收一點,要收下巴藏喉頭,用下巴輕輕壓住喉頭,但頭要正,這樣,任脈會立刻打通,有似尿非尿的感覺。同時,收下巴,使玉枕竅打開,任脈開通,氣沉丹田,不要向前翹。

身體要放鬆,特別是頸要放鬆。頸僵則氣必不通。挺直、鬆開、氣通,先練「晃海」。

修鍊講究人身有各種「觸覺」,共有六十四種,常見的八種:冷、熱、餓、酸、麻、脹、痛、癢、蟻走感(蟻走感是腎經有慢慢恢復時的觸感)。直起了腰,脊柱里的神經在解放時它就有反應了——這在修鍊裡面就叫「觸」。

李時珍說:「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察照之。」所以,經絡在哪兒,不是建立在西方解剖死人的解剖學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修道的人返觀內證的基礎上。修道返觀久了,就會內視到身體里的景象,經絡呀、關竅啊,都可以在功態里感知到,西方的解剖是看不見的。

不論男女,修道都要「百日築基」。因為破體必先補漏。練築基的時候有些輔助功法是一定要做的。男性的輔助功法名字叫「九九還陽術」。

練內丹、求長壽、治大病,必須盤腿不可。盤腿是為了防漏。盤坐完後30-60分鐘內不能上衛生間,否則精氣外泄,功夫就白做了;可以喝水、吃東西,散步,少說話,怕風。

第二編:體會一個「靜」字

有為方法要教,不過有為法是「法無定法因為而異」的,功法都是比喻,能教會能寫的,也是比喻。其實所能講的只是義理、隱訣和功境,無為方法不是教會的,是本能出現的,不能教。按照老師教的做,就落了有為後天。因為無為的方法是你在靜中本能悟得的,所以慧能六祖悟道時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法是隨立隨破的,說法者,實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知法用法後,就要捨棄法,不用法,才是真法。

守是用思維的「火」和呼吸的「風」去催逼加熱竅位,或玄關一竅,使其燒煉成「丹」。守竅的目的是為了守之、養之,使氣血發熱遍及全身,運化整體。死守會長氣瘤,輕守等於不守,每個人方法不一,法無定法,我是用調形使氣沉丹田,丹田隨吐納開合就是守竅。

修道的目的

通過有為法,我們要進入無為法,即徹底進入無為法前有一個過渡階段,這個過渡階段就叫「鍊氣化神」。初級的有為法階段叫「煉精化氣」。這個過渡就是半有為半無為。所以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有為法,半有為半無為,最後達到無為法。有為法並非是低等的,《悟真篇》中說:「始於有作為難見,及至無為從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到了高層次、無為法的時候,是把人的生命本能調動出來,它是「法法自生,法法自滅」。到那個時候,這個方法不是別人教的,是你自己潛能的發揮,它會一個階段變化一下,一個階段變化一下,這個時候就進入到無為法了。這是修道最為關鍵的。但有為法是根基,和無為法同等重要(要知道,無為生有為,化無為有,又化有為無,它們之間都不是絕對的,無中生有,階段不同,多少而巳)。

老師是給修道的人證法用的——自己在無為法階段,從生命的本能出現一種境界,一種方法,出現境界了,這個境象對不對?這就需要老師的印證,指明你的路子對不對,你已經到了哪一個階段。無為法階段, 一般叫「煉神還虛」,進入虛靜了,也叫「胎息還丹」,又叫「無為還虛」。

大道、正道就兩個字:虛、靜。古人把身體放鬆、內心空無不叫放鬆,叫「虛」。「虛」是身體一面放鬆,一面張開,像麵包一樣發開;「外挺拔,內虛靈」,不是鬆懈,不是僵硬,內心既什麼都沒有想,又什麼都清清楚楚,不是在空想,也不是枯睡、昏沉。所以古人不用「放鬆」,而用「虛」字,虛又代表無為。

這個很重要,「內虛靈」,才是修行的正路。修道不是一味地無思無慮,搞「無想定」。修道不是為了變麻木,而是為了開智。「虛」也當無為狀態講,從做人的角度講,是虛懷若谷。道家有句名言:「虛、儉不為天下先,天之道也。」

靜——代表修道、代表心靜、意靜。「平衡曰靜」,身體各個部位必須平衡,心態也必須平衡。靜是全面的平衡,不是完全不動,是意靜而氣血內動。具體到修鍊方法上,有初、中、高級之分。初級是強身健體和防病治病,這有一套方法,原則一樣,各人方法不同。中級才是延年益壽,返老還童,同時開發智慧,記憶力增強,適應各種境界。中高級沒有絕對的劃分。

站在精神世界的彼岸世界來看,物質世界的一切不是物質,是「空」,精神是實有;站在物質世界看,精神是「空」,而物質實有,所以叫「諸法空相」。

如何理解「靜」

靜極求動,兩者是統一的、不可分的。在生命界,動是絕對的,所謂靜是動中之靜。佛家和道家所處的境界,叫做「法界」,跟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不同時空區域,最大的不同就是法界不受時空局限,一切都是絕對的——佛又稱之為「如來」。因為如來如去,所以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叫如來。而我們這個宇宙時空則不同,什麼事情都是相對的,有陰必有陽,有男必有女,有好必有壞,有增必有減。我們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中的絕對,是比較中的絕對,所以真理也是相對的。練功時,身體要放鬆,放鬆的對立面是張開,所以松中必有張,張中必有松;動中必有靜,靜中必有動;虛中必有實,實中必有虛;吸中必有斥,斥中必有吸;練中必有養,養中必有練。所有打坐修行做功夫,都跳不出這五個方面的對立統一,所以一定要辯證地修道做功夫。所謂對立統一,不叫矛盾統一,是因為對立面相互依存,無此即無彼,無彼亦無此。所以修道要有和光同塵的心地。

佛法無邊,就是說佛法不著邊際,不偏執一邊,不極左也不極右。

我們這個世界,都是絕對中的相對,相對中的絕對,同時也沒有絕對的「中」。因此,靜的對立面是氣動,動的對立面是心靜。人無時不在動,所以要想真靜,必須是動中求靜。動的時候,應該心靜,這才叫修鍊。

如何修「靜」

在相對的「世界」里,任何時候都是有黑必有白,不過是哪個多一點,哪個少一點。所以我們在中國所說的大道的特點之一是它講三,而不是二,不是合二為一,也不是一分為二,而是含三歸一。《道德經》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經典中也說「獨陰不生,獨陽不長」;所謂三,就是除了陰和陽外,還有含陰含陽。其實,沒有純粹的陰純粹的陽,總是相互包含的,所以是含三歸一。「一」是什麼?一就是產生陰產生陽的那個本體。宇宙萬有,一切生命,無不從本體的功能中生化而來。也就是說,相對世界是從絕對的法界而來,佛家叫「業風吹動法界覺性海,故成世界」。道家叫「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顯然,二元對立統一的世界,無法含攝沒有對立也沒有統一的法界,而法界卻可以含攝對立統一的世界。世間哲學立足於相對的世界,只講二,不講三,這樣就永遠落在形而下,不是唯心就是唯物;我們修道,要從義理上首先了解形而上的基本思想,不能完全用世間哲學或科學去看待它。否則,健康長壽沒有問題,但再往上走理解就不夠了,佛家叫「見地不明」。所以必須是三,「含三歸一」,這一點西方哲學是不能理解的。修道就叫返先天,返本還原。此話怎講?根據所謂「自然規律」,人總是生、住、成、壞的,總是由幼年到中年,到老年,以至於衰亡。這是必然的,有生必有滅。但是,中國的文化卻認為我們還有一種本領,可以返本還原,可以奪天地之造化,可以返璞歸真——「能如嬰兒乎」。修道就是修鍊返先天,返回我們的先天,由有為而變為無為,西方哲學無法理解——因為它們跟西方所說的「自然規律」是不一樣的。不一樣就是高度不同,從形而上來看,含攝著這個形而下的生命,自然能夠返得回去,可以順,可以逆,所以非常不簡單。

對修道練功來講,最好的時間是子時和午時。子時是23:00-1:00;午時是11:00-13:00。因為這時正是陰陽交替的時候。作為一個月來講,最好的練功時間,是節氣的前後三天。每個月有兩個節氣;一年來講,最好的修鍊時間是農曆二八月,但每年的夏至和冬至兩天特別重要,是人身體轉變的時候,所以這兩天要特別認真地對待,加強、加長做功夫的時間,就會一年都舒暢無災病,很有奇效。特別是冬至,古人認為,冬至才是新的一年的開始。這是時間,還有空間,對於修行,也就是打坐時要有方位的概念,這因為而異。修鍊時朝東、朝南、朝北?到那個時候會自動選擇,每個人自動順應天地能量場的方位是不同的。

修「靜」的方法就是「返」。法法都離不開我們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利用我們六根中的一根來修鍊,達到解脫,解脫了就能帶動六根得到清靜。一根清靜,清靜了,就會帶動其他五根都進入清靜——尤其是意根,一定要清靜,清靜了,就能「轉識成智」、「煩惱即菩提」,這就叫「以智慧為究竟」。

張伯端在《悟真篇 金丹四百字》中說的「子午卯酉」全是比喻,不是真的子時午時卯時酉時,是指人身一點陰邪之氣暗生,夏至午月一陰來婚(想男女了)急需運符煉降符退去。陽(陽氣生,陽舉)就是子,就叫活子時,而不是死子時(午夜十一時至凌晨一時)。「不必天邊尋子午,身中自有一陽生」。卯酉「沐浴」也不是真的卯時酉時,是指卯月地下陽氣漸生,應當停火沐浴(止火養氣),使陰陽平衡,不能過分進火。總之,子午卯酉完全是為了比喻,是說最好的練功時間是活子午,不是時辰上的死子時。

觀世音菩薩怎樣修成佛的:

觀音以返聽、返觀的方法而得道,籍六根逆用而修成,不是用六根想事,而是守定一根而不用,可以帶動廢除六根的目的。「一根得返還,六根俱解脫」,不論哪一根逆用都可以得道。

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即聽了而不「留住」不聯想,不妄想。

我們修道可以從返聽、返嗅、返觀、返舌、返思開始,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返璞歸真。

少林寺的《洗髓經》

《洗髓經》怎麼練?方法極容易——不論坐到哪兒,把身體坐直觀想脊柱——將脊椎骨拉直,想你的脊椎骨在動。閉上眼睛觀想後面的脊椎在動,可以是擺動;也可以是前後蠕動;可以用身體微微地帶動,但是一定不能用力。一定要慢,要連續,不能猛。修道不是體操,不能猛,它是非常柔和的,非常慢的;動的時候,要連續、不間斷,不用力,左右前後上下,慢慢地動。

要輕,不要用力;要柔,不要僵硬;要慢,不要快;要圓,不要斷,是連續的裡面在動。外表也有一些動,但是基本上是脊柱在動,可以是擺動,也可以是轉動、蠕動、蛹動,這叫「四動」。練的時候,閉上眼睛坐著,想你的脊柱直了,放鬆了,它慢慢地連續地不用力地在動;動到一定程度,你就忘掉了,就不動了,這樣就很容易入靜了——這個方法來自《洗髓經》,就是少林寺的「伐毛洗髓」,訣竅就是「返觀」。

介紹一下怎麼「返息」:用反呼吸、逆呼吸的方法修鍊,一句話:「順則成人逆成仙。」修鍊就是要返要逆,由返,然後到忘了它,道自在其中。動的時候脊柱一定要直;一定要輕,不用力;要柔,要慢;要圓,圓是什麼呢?不間斷的、連續的。所以你們看我坐著,在搖擺身體,在整體地搖,整個身體在搖。但是我在想什麼呢?想我的脊柱,意念集中在脊柱上,這樣才能做到萬念化一念產,一念化無念。

無念不是不動,是生生不己之動,由故意的到自發的到本能的動。你腦子不想,裡頭的氣血都在動,意靜而氣動。但是修道的前提是要身正、放鬆,要講究姿勢,不能駝背,不然氣斷了,就不能把氣血展開;身子正了,可以靠著,可以躺著,可以站著,都可以修鍊。

我做「四動」,觀想的是後背,慢慢地覺得動的幅度越來越小,氣血順化全身都有麻麻的感覺,全身的氣血都好像在走。你們也可以這樣觀想,觀想脊柱在轉圈。人的脊柱,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加在一起共24節,尾椎骨有骶骨、尾骨兩節,26節的脊柱,假如我轉圈,一圈,兩圈……然後再讓它轉回來。你可以蠕動,可以轉動、扭動,愛怎麼動就怎麼動,覺得它怎麼舒服就怎麼動。但一定不要彎腰駝背,要放鬆,慢慢地,意念中你就會覺得背展寬了,人身長長了,張開了全身。

做「四動」的時候一定要放鬆。松不是懈,不是像麵糰一樣塌垮下去,而是像麵包似的發起來,所以修道「松中必有張,張中必有松」,千萬別僵硬地用力,放鬆、柔和、柔軟,慢,圓。

開始修鍊的時候,身體外部是動的,慢慢就變成裡面動了。開始緊張不自然,慢慢就放鬆了,就柔和了,就越來越慢了,並且連續,圓轉如意。「動中之靜為真靜」,放鬆不是背越來越駝了,是慢慢麵包似的自動發開了——內空虛,外挺拔。這就是洗髓,洗你的髓,髓就在你的脊椎骨里。

坐在那兒一點都別用力,但是要挺直,感覺你背部一點點寬了,人在一點一點長長。動你的脊柱,想像從頭到尾,從上到下,由下到上,你的脊柱在轉圈;在擺動,一節一節地擺動;在蠕動,前後蠕動,甚至斜著蠕動;在蛹動,左轉右轉。放鬆,從頭到腳都放鬆。眼皮不放鬆,全身就不能放鬆,所以眼一定要垂簾放鬆,眼皮自然下垂,好像留著一條縫,不要想前面的光,而觀想後面的脊柱。現在,眼睛垂簾,眼部放鬆,臉部放鬆……會有眼淚,有淚花,朦朦朧朧,這說明你眼睛放鬆得很好。

現在,它自動在動,你怎麼坐著舒服就怎麼坐,就是不能彎腰駝背;要返觀,要靜觀。靜不是不動,靜是平衡,你掌握著身上各種各樣的平衡,把握陰陽;又好像騎自行車似的,不讓它向左倒,也不讓它向右倒,就好像陀螺似的,外面看它不動,其實它在動,所以動中之靜才是真靜。

要慢,要連續,要柔。這個動最好是全身都有感覺,一直麻到腳心。返觀內照,長生久視,經常返觀後面,才能長生。坐下來就想後面,或者想你的後腰,想你的命門;若不想動,就想你的命門。可是不動的話容易開小差,就做不到化萬念為一念了。如果動的話就不會開小差,就不會想別的了……要非常柔和,不用力地,慢慢地,越慢越難,但是越慢效果越好。

先不要憋氣,因為嘴巴不鬆開,身體就不會鬆開。最松的狀態,不是閉嘴,是微微張嘴。躺著做也可以,就是背部受點壓迫,有的時候通督脈就比較困難一點。也可以側卧……放鬆,放鬆不是人縮小了,而是人有點膨脹的感覺,像麵包一樣發開了。張中必有松,松中必有張。古人不用放鬆,用虛,要身體虛空。凡是修道的人都要懂得「虛靜」二字,虛就是放鬆,松中有張;靜是平衡,是全面的平衡,是把握陰陽。虛境也是無為之境。

人能反其道而行之,即可奪天地之造化。要逆取,也是返取;搖也好,擺也好,愛怎麼動就怎麼動,最好是一動起來,全身都麻了,一直麻到腳心,這時候你身體裡面的氣血都在動。所以,身正才能氣動;身不正,氣血淤塞走不動。氣血動,才能意靜——意念才能靜下來,意靜才能神活。開始的氣功是浮陽氣在動,是走表。無為之動,才是內動,自發的動,走內里。

「正身」必「內省」

所謂修道,古人總結就是三件事:一叫正身,一個叫內省(也叫凝神,凝神內省),一個叫止息。其實是兩條,什麼意思呢?因為正身必有內省,內省必正身——就是用意念去觀想你的身正,正身就是姿勢要正,也叫調形,調整形體。正身調形要認真,也要配合意念的返視返聽,自然而然地,就做到了凝神內省。止息後面講,不能著急著練閉息止息,否則血壓會升高,因為總是想口鼻,守上丹田時也有秘訣,不然會胸悶頭暈。

「大道無言,開口便錯」。秘訣不是方法,是古人經驗的總結,法無定法,因人而異,秘訣不是練的,是幫助我們體會,是體會的竅門、捷徑。

修道的古人認為,正身就是調整姿勢。調整姿勢是個小道,是個技術;但是古人同時認為它也是大道,就是要做人正派,堂堂正正,這個是修鍊的大道。小道是調整姿勢,大道是凝神內省。墨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個意思。

止息是什麼?小道是止息,大道是不和人爭、和光同塵。因為修道必須要練呼吸,最後達到的水平是什麼?就是不用口鼻呼吸,而是用全身的毛孔呼吸。修道後來肯定是要止息的。

仁者無敵,從大道來講,是什麼?我絕不跟你爭鬥,絕對沒有恨你、仇視你的心。就個人而言,要有忍辱容人胸懷寬大的慈愛待人的精神,忍與反抗也是根據條件而定。如果能做到把一切的仇人、害你的人、你討厭的人、欺辱過你的人、瞧不起你的人都能尊重和感謝他們,因為這些欺辱過你的人是為你「消業」、「還債」,你難道不應該感謝他們嗎?「忍辱」是學佛六種方法之一,那時候你能平等待人,你會心中沒有擔心、煩惱,自然萬事如意。

要真正理解傳統文化,必須修道

古代聖人有一個特點,叫「述而不作」。就是聖人自己不寫,而是由他人結集。如《阿含經》、《論語》。因為聖人教化,講究「順天應民」,講究「緣起」;他們是順應我們這些凡人的疑問,順應我們的需要,隨機說法,這樣的隨緣說法,就是「與道合真」。他說了,弟子記錄下來,這就是「述而不作」。能力差一等的,只好「祖述文武」——三皇五帝、堯舜禹湯,一路扯古論今,套著聖人的語言「作書」。所以,「千古文章一大抄」,又抄又套又偷,不是你抄我,就是我抄你。

凡不朽之經典著作,多是古代聖賢之士,修鍊後而自發自悟產生的「功態語言」,由弟子筆錄的,所以,「述而不作」,他說完事後,便恢復常態,是他說的,但他全忘了!科學是靠「外證」,修道是靠「內求」。經典、不朽的文章是在無為狀態或半無為狀態下述說的,他說完就忘不能寫,所以說「述而不作」。

要真正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一定要實修實證,不能只是依文解字地在那裡「搞學問」,結果全部似是而非,振振有詞卻離題萬里。要想真看懂《論語》、《孟子》、《道德經》、《南華經》,以及《黃帝內經》、《龍虎經》、《黃庭經》、《周易參同契》,甚至《大藏經》,首先要求我們自己修道,實修實煉;然後再結合著去看,就能一看就懂,一通百通,因為聖人是知行合一的,理論和實踐合一,認知和生命合一,上古甚至是儒道不分的。修道也罷,學儒家養氣也罷,最低我們能夠真正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真正讀懂中國的經典著作,就要先修鍊。

通上四竅「明明德」,通中兩竅「親民」,通下三竅「在止於至善」。竅通了,能止息了,一個人才能「知止而後能有定」(定念),「定而後能靜」(靜意),「靜而後能安」(安心),「安而後能慮」(慮覺),「慮而後能得」(得真氣)。

知止而後能定,就能真正進入心定。真正入定的人才能明白虛靜的道理,這都是修道啊,所以古代的大儒都仙風道骨。

現在,我們講究個分門別類、條分縷析,而古人的很多思想,是生命與認知合一的,所以傳統文化的經典分內解(生命內證)、外解(認知實踐)。內解講人和人的關係,外解講人和物的關係。同一句話,可以適用於人際關係,也適用於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而不是人與人的關係叫「歷史唯物論」,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叫「自然辯證法」,分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是這樣的。

大道研究的首先是人對自己的認識,二是人對人類的認識,三是人對自然界的認識,這三者是統一的,這才是大道。大道可以超越時空,是含三歸一的。或者這麼說,內解講「修身齊家」,外解講「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同一句話,你可以用於修身齊家,也可以用於治國平天下。可以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與可以研究人與社會的關係。

講正身,講調整姿勢,在修道裡面有「正身四綱」,即四個要點,其一就是「腳平吸」——修道的人兩個腳心,有點像吸盤一樣吸住地,為的是把病氣從腳心排出。武術有一種叫摩擦步,八卦里的趟泥步,好像兩個腳沒離開地在摩擦似的;其二是肱要圓(肱就是兩個手臂);其三是腰要拔直;其四是頭要輕頂。收下巴,壓住喉頭,任脈才能打開。

問答:

內家拳是從丹道來的:內家拳選徒極嚴,就是要你練出內勁、懂勁。中華武術真正的根基是丹道,是需要盤腿打坐練丹的。煉丹有成後就產生外動外相,外動是自發的,不是人為的,不是故意編成套路;太極拳是煉丹的外動、外架,是自發的,不是人為的。

張三丰傳內丹時考慮修丹得氣太難,想反其道而行,先練外架得氣,懂勁後悟得內丹,這樣引起後人誤認為太極拳應從一招一式入手,而成為太極操了!張三丰說:太極拳行功,功在調和陰陽,交合神氣,打坐即為太極拳的第一節下手功夫。

真正練內家拳的人,應該先練內丹。如何通過內丹達到太極拳法的原理和練法,我整理了一本教程叫《太極拳靜功秘訣》,通過這本教程,大家能實際驗證煉內丹能夠自動出現內家功夫。

「力」和「勁」有聯繫,但不是一回事。「力」走直線,發出去就沒有了,力竅在氣海;而「勁」是走旋轉,是整體的力,勁竅在氣海的對面,背後的腰隙。孔子有一個說法,叫「中和之氣」,這就是形容內力。「中」就是「引而未發謂之中」;「和」就是「發而皆中謂之和」。一張弓,拉開來要射未射,這個時候才有力量。我引而未發,對方肯定害怕,我箭一放出去就沒有力了,所以太極拳沒有走直線的,直著這麼一伸拳,肌肉做功了,內氣反而放不出來了。所以在修鍊的人來講,內力和肌肉直出直入發力是不一樣的,因為肌肉直線發力只好走直線,出去就沒有了。「力發於脊」,肌肉的力自脊柱出,其實就是後腰這麼一擰,好像全身力量就集中於這一點;內力不走直線,而是旋轉的,發之於後腰、命門竅,一般人說內力自下丹田產生,其實是後腰,氣海也叫「力竅」,背後的命門竅在臍後,也叫「勁竅」,夾脊竅也叫「勢竅」。勢竅是什麼意思?我將飛未飛,將跑未跑,這個叫「勢」,勢一展開,就會飛會沖,這也是孔子說的「中和之氣」,引而未發階段。「發而皆中」,就是只要出手就不會落空,真有內力,會運用內力,那肯定是意到氣到,不會落空;像那種只練套路,是很難理悟內勁的,那是肌肉的力,不是內力。

力氣和勁氣都來源於精氣,精強才為壯。先天的精氣就是製造後天精液的原料,「順則生人;逆則成仙。」這種先天精炁(帶有性感的叫炁,不帶性感的叫氣)精氣,半先天氣也叫衛氣,它的第一個特點是走肌肉縫的(中醫叫腠里之間),同時在每個人體表面都有一層氣包圍著人體,叫衛氣,即為了保衛人體使外邪不侵、不干擾,中醫把這種精氣叫衛氣,又叫浮陽氣、人體輝光。根據每個人的心態、情緒不同可以有幾十種顏色,這種氣又叫意念氣,因為意到氣到,它是可以受人的意念指揮的,是唯一可以習練的。其他真氣、元氣都只能養,而不能練;營氣、經絡之氣,更不能練,只能調,調經順氣,五臟之氣也不能練。它們都是本能的,有自己的運行規道。

打開夾脊對應身體前面的中丹田竅:方法叫舒心,也叫開心、開胸,要笑臉常開,面帶慈祥,心胸開闊。所以做人要心懷坦蕩,要開心。然後,平時雙手抱球(也可不抱球,胸肋肌微張,撐肩包背是打開夾脊竅的秘訣。)

防風:無論何時膝蓋一定要蓋一層布,因為膝蓋最怕受風,受了風不容易好。修鍊時咳嗽了,這時候最好在背後蓋一塊毛巾,蓋到你脖子這個地方,蓋住了玉枕,就可以防風了。

牙齒多叩或咬緊,就能關住我們的腎氣不外漏。平常小便時,千萬咬緊牙齒,防止腎氣隨著尿排走。平時叩齒健腎。

捲舌可「搭鵲橋」,通任督二脈;捲舌咬牙,舌為心之苗,它能幫人做到專心一致,做事比較專心;捲舌可產生大量口水,叫神水、長生酒,能助消化,吸收能力;這口水也叫「黃婆」,它是「真意」,所以我們要「飲刀圭」,然後它才能夠把情氣帶到下面,和性氣相交,叫「龍虎交媾,陰陽交泰」。真意是本能,下意識的吞咽,最重要的是捲舌塞喉,是「採藥」時吸、提、撮、閉、叫、防漏,采精的秘訣。

「鼻拉臍,降火氣」:修道後,收頜,頭部微向後收,和肚臍垂直,像是拉了一條豎線,這就把脈道打通了,脈通則氣通,衛氣就降下來了,不是浮著不下來。一收頜(收下巴),耳朵就對著肩,鼻子就對著臍了。收頜藏喉是打開任脈的秘訣。可試一下,下部必有似尿非尿的感覺,就試明你任脈已經開通了。

站樁:腿的要求叫「屈中有挺」——明明是蹲著的,但你要想像你是站著的。隨著功夫的加深,你的意想就起作用。內家站樁有竅門就是「屈中有挺」——你往下蹲,是屈;但意念中是站起來的,是挺;時間長了,腿肝不酸,不疼,自然不一樣。要真懂就得實練,自有體會。

不修丹道只練武功的人,也知道不能漏精,漏了也得從頭再來,這不就說明內家拳的源流了嗎?「屈中有站」,或「曲中有挺」,膝不過腳尖,即不要蹲得太低。推手的時候站「丁八步」,膝蓋不超出腳尖,過了就倒。

直腰時,肚子是鼓還是收?

腰一挺,小腹自然會內收,三陰也自然會提起,初練時要用腹式呼吸,等氣脈打通,橫膈膜一通,每一呼吸全身都有氣感,這時修練己進入了體呼吸階段,所以此時小腹是自然內心、貼背,不須凸凹。凡事要自然,呼吸也要自然,腰要慢慢挺直。挺腰,太極拳里叫「塌腰」。想像掉進了井壁中間,兩手自然按在井沿上,然後挺直腰想出來,就得把自體拉長,往上伸;這麼一伸,肚子非收進去不可。開始練的時候肚子可以鼓,也可以收,將來打通氣脈了,肚子是收的。「虛心實腹」,肚子里的氣,氣海充滿,所以是實的,而肚子是內收的。除了彌勒大肚子外,其他佛像都是收肚子的。一收肚子,背就直了,並且三陰會自動提起;然後「松密處」,開海底的竅。

內家拳的內氣究竟是什麼

武術界所說的「混元氣」,其實古人叫內氣,也就是衛氣,它儲存在氣海。榮氣和衛氣都是半先天的,一半靠吃飯,一半靠父母遺傳給我們。內家拳的氣,就是這麼個內氣,其實就是衛氣。練武能調經順氣,所以練武能身強體健。榮氣走血管,所以往裡走潤澤臟腑,練武的人臟腑要比一般人強壯得多。榮氣走經絡,所以能外放表現為功用,表現為「內力」,這個就能夠用於技擊實戰了。而我們剛開始練,意念只能引領衛氣,衛氣走肌肉,所以有外力;有了內力,就是因有內氣,內力要從骨節的關節和竅內發出,人身體所有骨頭連接處,都能發放外氣(要用於治療疾病),補充生命體的發育成長。發放外氣最強的地方是眼睛,「機開於目」。

修道的二十六個細節

站樁在武學上的真實目的,就是開九竅。不管你是佛門的、道門的,修行要得正果,都要用這二十六個秘訣來開九竅。

內家拳是道門裡煉內丹煉出來的「副產品」。中國內家拳都是從樁法開始的,即站樁。站樁相當於修道煉內丹的「正身」,也就是調整姿勢。站樁不單純是站的,有坐樁、卧樁,還有躺著的,這些都是樁法。修道煉內丹的人,要盤腿打坐,要降陰昇陽,要採藥煉丹;內家拳要站樁練氣,道理大體差不多。因為內家拳的基礎是內丹,內丹的外用是內家拳,就這麼簡單。內家拳和內丹的奧妙都是相通的,本源是相同的。所以,修道必習武,以武可以入道,二者是父子關係,息息相通。

正身要點有二十六個,一般分成四綱,就是四個綱要。其一是腳心;其二是頭;其三是胳膊,古人叫肱;其四是頸和頭。

向雪山白猿學習

盤腿是跟雪山白猿學的。有七個要點:手、腳、肩、腰、頸、眼、口,所以叫「七支坐」,後被稱為「禪定」。打坐是打禪定來的,目的是為了「定」。禪定跟禪宗不是一回事,它只是打坐修行的方法,禪定是所有修道的人都要了解和掌握的技術,佛陀也承認禪定是「共法」,公共的法,誰家都可以用,只要你修行。

實驗證明,七支坐禦寒能力確實很強,修道的人可以起「暖」,還可以保持身體的熱量不散;還可以防漏,防止精氣外漏,不漏才能生熱安爐,降陰昇陽,採藥結丹。

人體的氣血往上走,往周身走比較困難,但當你盤腿以後,人體就形成了環路,就能夠把氣血運行到周身,這才能「通關展竅」,人體的氣脈才容易練通。七支坐盤腿的作用就像壓力泵,讓氣血往我們全身運化,真要上了道,我們盤腿是越盤越緊。盤腿你不用管它,它自己會越來越緊,自己就會「通關展竅」,打通全身的氣脈,這是七支坐盤腿的第二個作用。

第三個作用,是我們盤腿的時候容易「入靜」。入定以前要入靜。入靜的時候,我們己經需要有意識的訓練屏息。真人定以後,呼吸是「息停脈住」的,腦子不起什麼後天的妄想。

我們的呼吸不僅僅是靠口鼻,還有毛孔。常洗澡可讓毛孔開著。最初修道的人最怕兩件事,一是驚功,二是吹風。因為修道的人毛孔是張開的,所以不能坐在風口練功。

「定為百工共法」,是說不管你幹什麼,總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分神,這個時候你自然要「定」,要定可以屏住呼吸。屏息非常有用的,治病、入定、出功、益智,都得打這兒開始。「反者,道之動也。」修道要返,金丹大道更要返息,佛家叫「觀息法門」。修道要上道,要煉成金丹,當然要能夠胎息,所以先得學會屏息。因為人只要一吸氣,中樞神經就必定活動,意念就不能停止,當然也不能真正「入定」。

呼呢,只是影響我們的自律神經活動。如果你心裡很煩,或者你睡不著,你就想著腳心,然後吐氣,一會兒心就定下來入睡。

所以,口鼻呼吸不止,不能進入胎息,中樞神經活動就停不下來,妄念份飛。

第四個作用就是盤腿坐著練功入定後不倒;

第五個作用就是盤腿防止精氣丟失,這是養生的最好的方法。

「七支坐」最關鍵的東西是腰這一「支」,腰要挺起來,拎起來,而不只是腿盤起來。眼睛也要放鬆,因為眼不松,嘴就不松,嘴不松,身體就更不會松。嘴的要求是不要緊閉,煉內丹,除去「昇陽」的時候需要嘴緊閉,其他任何時候修行,都要微開。因為嘴微張才能松。如何證明你練的時候嘴是松的?就是口水都要流出來了,證明我們的嘴松下來了。所以修道,一般的時候不要把嘴閉死。

舌為心之苗,中醫認為,思維、思想功能為「火」,並且分為「相火」與「君火」,相火就是意念活動,君火就是神識、元神;因此,舌頭跟心思有很大的關係,尤其跟人的思維活動有很大關係。凡是在佛經、道書上用的「心」字,不是指心臟而是指用腦的功能。

佛教里說的「心」,分為心性、心神、心意等。心為君,神為主,心為神之舍(家)。心不動叫心主宰全身,心動就叫神。心意相當於人的第六識,也就是大腦的思維活動;心神是第七識,就是思量判斷的根本;心性是第八識,是這一切功能的本體、天性。心神,佛家又叫心地、見地。

除了吃飯說話,其餘時間舌頭都是卷著的,連睡覺都卷著。這個方法叫「捲舌塞喉」,等煉內丹,「採藥」的時候,能把舌頭伸到舌根的位置,這兒叫「懸膺」,下面又叫「十二重樓」。這個時候自然「息停脈住」,入了定了。

最初,舌頭頂到上牙根這個位置,相當於拿舌尖舔上牙根,這叫上齦交。然後慢慢地,隨著功夫的加穿深,舌頭會自動往裡舔。丹道里的「搭上鵲橋」。因為人體有任督二脈,督脈管著所有的陽經,任脈管著所有的陰經,人生下來以後,舌頭平伸,任督二脈的連接就斷了。所以修道返先天,就要搭上鵲橋,把任督二脈給聯繫上。

捲舌舔上顎有很多好處,最大的好處是專心。做事情捲舌就可以專心做了。捲舌口水多,口水可以補精,嘬緊舌可以防止漏精。

經常捲舌、嘬舌,可治胃病;還可以治療早泄。一對男女做愛時,女的嘬緊男人的的舌頭,他就不會很快漏精,奧妙就在這兒,在丹道中。口水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把真情跟直性和合,所以口水也稱「黃婆」,就是做媒的。單純的性(性激素)或者單純的情(向性腺激素),都沒法直接用來「還精補腦」,必須口水來媒介一下。

眼:七支坐叫垂簾——眼皮自然下垂,不要閉緊。閉眼就把心火憋在裡面了,兩眼角就會充血甚至出血。另外,不能因為垂簾就俯視,要正視。正視就是不要往上往下往左看往右看,平視,然後要想內里,就是返視斂神,內照。修道還是要道法自然。

「七支坐」裡面,眼睛要一垂簾,二平視,三返觀,四斂神。返觀,功夫深了,自然觀得長久,道書中說「久視才能長生」。返觀什麼意思?我們想背後、觀內在,神光內斂,這就叫返觀斂神,這是得長壽的不二法門。

《金剛經五十二家解》中有一句話:「自古千佛萬佛無不是頂天立地,鼻拉直,眼拉橫,兩眼看兩眼。——鼻拉直,就是下巴微收、鼻子不前翹,呈一條豎的線;眼拉橫,就是眼睛平視,呈一條橫的線,這個就是面部「十字架」。基督教、佛教,都有這個十字架。要輕柔地展開,不能太用力。兩眼看兩眼——諸佛看住的這兩個眼,其實就是密處的兩個,是「無漏」的;諸佛內視,返觀內照,就是這麼兩眼看兩眼的。

讀《道德經》之前最好先讀《莊子》;讀《論語》、《易傳》之前,最好先讀《孟子》。因為我們悟的不夠。

「離形去知」就是把你的那些「知識」,讓你那些自以為是的東西靠邊站。因為「為道日損」,要「離形去知」,所以修道的人要恬淡虛無,諸葛亮說:「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修道的人要淡泊寧靜,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更要舍掉自我的那點聰明、功利。自我的執著捨棄得越多的時候,也就是修道的功夫越高的時候。

正確的修法,是先從「海底」開始,當我們功夫已經到了「精滿氣足」、「陰竅顫動」的時候,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會產生「先天一氣」。這時候才能補腦,這時候才需要改守上丹田;但守上丹田之前,先守鼻準(修道時鼻尖稱為鼻準)。因為意守鼻準,鼻樑會自動產生一線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自動幫助我們用意,不需要我們有意。這麼修鍊為的是什麼?就是了為防止高血壓,防止腦充血,這時候鼻子是一個保護裝置,叫「鼻準」,也是諸佛「鼻拉直」的目的。

手:修道的人把結手印叫「掐訣」,一般掐的訣叫「太極陰陽手」。為什麼這麼掐訣?這樣一來人是虛腋的,兩肩撐開,否則會影響呼吸。

肘:首先要「沉肩墜肘」。怎麼墜肘?像修行中要「兩手抱球」,要墜肘,這就有氣場了。抱的這個球直徑最好別超過三拳,否則氣就斷了,要在三拳之內才好;要松肩,做抱球的姿勢,先往下沉一下,沉肩墜肘兩手抱球。

鍛工掄大鎚打鐵時,是墜肘的,不然氣就斷了,肯定幹不了幾下就得大喘氣。所以肘要墜,肩要沉。

腕要提。手部的手腕是提勁兒的,這個叫「坐腕」,坐腕指要扣,指根要塌,手心要空,虎口要圓。修道中所說的手部秘訣——就是指尖扣,指根塌,手心空,虎口圓。坐腕,這就是秘訣,是對「手一支」的要求。

「腳一支」:要腳掌內扣。腳掌一內扣,自然會斂臀、曲膝裹襠,臀胯自圓,同時會有一股氣包圍。所以腳跟要肩一樣寬,然後腳內扣,這個很重要。腳內扣要有空的感覺,腳掌心空,人的病氣才能不斷地排出去。人體排病氣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腳心,一個是腋窩。感覺腳入地三尺,病氣就下沉了。另外,我們平常都站成八字,力量壓在外側,內側通不過去,腎經走內側,因而腎氣不通。所以修道不能站八字,要平直站,與肩同寬;走路也不能往外撇著腳走,修道人走路要直走,別走八字,平時如看到有人走路八字腳,此人老年必孤獨。

其次,是腳趾分開。這麼一站,好像每一個腳趾是張開的,是感覺的張開而不是真的穿著鞋完全張開。站樁就這樣站,最好盤坐時也一樣,好像自己坐在高凳上,讓膝蓋與腳尖垂直,不能膝蓋超過腳尖。還要想像有塊白布,把你的襠都包起來了,就是我剛才講的,「曲膝裹襠」。站的時候,微微前傾一點,提一下腳腕,腳腕就提起來了。這樣久而久之,站出功夫來了,別人踢也踢不動,這就有些意思了。所以,腿一支的要求是:一、襠要圓;二、膝蓋曲中有挺,就想著要站起來的樣子;三、腳掌內扣;四、腳平吸。

站著練的時候,如果老意想下面,會拉稀,這叫「腎水太過」,就是腎水下沉了;如果站得牙疼,或者長瘡上火,眼睛有問題了,這叫「心火上頭」,這是意守的位置太高了,所以修道要把握平衡,平衡最難。

腰要挺直起來,任何時候要保持正直,身正為養生第一法。

下巴一內收,我們腦後的玉枕竅就開了,玉枕竅是人的延髓所在,它平時是關著的,特別窄的,所以雙稱為「關」。打開它的方法就是讓它平衡。平常人頸一緊,頭一仰,腦後玉枕就關閉了。現在一收下巴,頭輕頂,腦後就平展了。這個叫「開玉枕」。玉枕竅又叫「神竅」,它是「出神」的地方。收下巴但脖子不能緊,這就是「頸一支」的難處。

任脈打通的方法就是收頷藏額,而且脖子不能僵,輕輕地、一點一點地動,好像夾著一個乒乓球在脖子下;有這個動作以後,你就有一種似尿非尿的感覺,這就是任脈打通了。

人背後有三關:尾閭、夾脊、玉枕。玉枕關最難通。修道的人沒有通過督脈,過不去的時候,就想像有一條帶子綳在腦門上,拉著一輛牛車爬坡,這一爬坡,玉枕竅就通了,這就是竅門。

嘴微張,牙輕扣,舌要卷,聽耳韻;耳朵叫「聽耳韻」,實際上就是返聽,好像在聽耳內的韻律。

修鍊的時候,修道人的身體就形成這樣一個形狀:背張開來像弓,這是弦:我們平時的脊背中間有條溝,這麼一戴緊箍咒,這麼一合手,背是平的,夾脊竅也就開了。肩戴緊箍咒,展開夾脊竅,感覺自己的背寬了,背圓了,背張開了。修鍊的時候,一頷首,玉枕接通;夾脊也要通,氣才能通過,否則它過不去。這是肩一支。實際上還有胯一支,也得戴緊箍咒,這叫「斂臀」。

練靜功的六個訣竅與火候掌握

「要訣」是法的歸納,功法是練功的細則,必須先知道功法和練法,有一定基礎和體會,才能用訣在身上,才能產生反應。初學者不能為省事就用訣而不練法,再好的秘訣,也難以產生應得的效果。「訣」是使功法由繁到簡,在古人總結的經驗的結晶。練功夫首先是要弄清每一個調整身體姿勢的細則細法,再利用秘訣以意念練訣才有奇效,各個局部的口訣,又歸納成針對整體的總口訣,有六個要訣。

靜功有五個要訣:松、圓、展、合、靜,最後還有一個總訣就是「自然」。道法自然,自然不是隨便,是利用本能產生的「自發」,無為的本能。

松:松是身體放鬆,但不能把軟、泄、癱、垂當成放鬆。凡故意引氣下降(雖很舒服)日久必造成形態萎縮,陽氣不能上升,氣運不暢,精神不振,會造成氣脹、氣滯等後果。松是指身形鬆開,要像麵包似的「發」起來,使形體舒松,內氣才能在體內通暢,所以應當是形象越來越高大、挺拔,外挺拔內虛靈,才叫「松」。大則虛,氣自順,意自寧。如果越放鬆,越縮小,縮則緊,氣必受阻,則心難靜,就成了僵。太極拳練法,第一步就是要把僵勁練掉。松要和圓配合,在形體圓的基礎上,使四肢百骸、五臟六腑全都鬆開,這樣才能氣遍周身,貫穿於各個細胞之中,要有整體圓滿的感覺。松還要和展相配合,肌肉放鬆,但筋骨慢慢展開,用意不用力地展開,好像展長了,每個骨關節都稍長了,內氣更強。松也要與合配合,合是運動的一致性,有合才有整體的松,不是身體各部位分散的松。松要在意靜中放鬆,意不靜,氣不順,也不能真松。

圓:人體四肢,軀幹和關節,只有在形成圓形和半圓形的情況下(當然首先要鬆開),才會顯出有內力,有生物電磁場。圓能使身形端正,整體一致,整體平衡。最堅固,最有力,最靈活而中心又最穩定,圓的妙用無窮。練功人在松中始終想著圓,自然會自行調整身形,而能達到形正、勢圓,有包容一切之勢,武術界把這內氣精氣稱為「混元氣」,氣在人中,人天混一。哪裡有圓,哪裡精氣就到,就有生物電場。

展:引而未發謂之「展」,內勁要展,展能產生勢,勢展才出神,才挺拔有「精神」。勁、勢、神的活動,是內氣轉為外氣的關鍵,勢不展,神不活。勢展不是放氣,放則使內在空虛,所以展不能主觀使身體局部擴大。必須在形體圓、放鬆,內氣圓滿的基礎上,發揮神氣的作用,沒有發揮神活作用,就無法由識神用事,轉向元神就位的過渡。展是由「有為」轉為「無為」的關鍵,這一點極為重要,也是大多數人不明白為什麼久練仍不能進入無為之境的原因。展中要有收,要有包容一切、又在一切之中的氣概。展的目的是為了排除一切環境的干擾,又能吸收自然界一切精華。展要輕鬆,自然會有浩然之氣。

合:練功要求「六合」,外三合與內三合,合是上下左右前後都要配合一致,一切無不動,一靜無不靜,好像互相聯通,外三合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屬於形與勢(中丹田與夾脊)的運動;內三合是意與氣合,氣與形合,形與神合,形神要兼備。看你功夫進步程度,就看合的表現,合是協調一切上下相隨,內外要合,要「六合統一」。

靜:意靜才能神明。自然界沒有絕對的靜止,靜是全面平衡的運動,「意靜」並不是思想靜止,什麼都不知道了,而是不去想,而又知道的最全面。有感的能力而不去感,無覺而有靈感。如果形體不正,勢不圓,松展不平,內外不合,氣運就不順,神經必受干擾,再有妙法,也不可能意靜下來。必須形正,勢圓松展統一,內外相合,氣運平衡,才能真正靜下來。此時,「意注神往」(意念專註,發揮神的能動性),神會自動發揮本能,自動調整,保持中定。

自然:「道法自然」,自然是有規律的運動,要順其自然,協調平衡是自然發展規律的體現,自然才能存在與發展。違背自然而強求,必發生混亂偏差,以至停止運動而消亡。自然必須在靜的情況下才能實現。自然不是隨便自流,必須在「圓、松、展、合、靜」五者統一的條件下才能實現。缺一就不會有自然之感。只要能意識到「自然」就能自然做到松、展、圓、合、靜。所以說:「萬法歸一」,「萬法歸自然」,「一」是道,是自然規律,一定不可用意過強,不可強求。尤其在神奇產生時,用意採氣、守氣、養氣時,要勿忘、勿助、勿求,順其自然,采之,納之,收之,養之,形如太虛,氣歸自然。自然是不以人為的,逆道,反其道而行之,逆修,才能了解自然。

守下丹田的方法是:開始以腹部呼吸為好,從身體內讓肚子鼓癟。要慢,不要用力,孩子似的輕輕呼氣,如果死死地抱住守的念頭反而守不住。守你的腹腔,小肚子裡頭,好像氣在轉,甚至於帶動全身都轉。

怎樣調整呼吸

「養」就是「去妄存真」。去妄,去除胡思亂想才能「其性存焉」;去妄想才有真,這個真,後來就叫「真氣」。

修道修到出「真氣」以後要無為,要不想,一動後天意念,真氣就又沒有了。所以要學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怎麼養?「去妄存真」。如何做?打坐的時候捲舌塞喉,咬緊牙關,息停脈住(入定),萬念化一念,一念化無念,識神退位,元神就位,竅門就在這裡。

呼吸越慢的動物,壽命越長。當然也不是主張越慢越好,要「柔和、均細、深透、綿長」,最後以致完全停止口鼻的呼吸,而用身體的毛髮呼吸。

用呼吸可以控制自主神經,特別是「呼氣」,可以促進副交感神經舒緩,可以抵消交感神經的興奮,正確的呼吸可以防病、治病。

調整呼吸一定要和調神同步進行。

調息要使呼吸達到:

勻、細、深、長,呼吸自然;

不用力,輕、柔、慢、圓;不出聲,不要想口、鼻,仍要守竅;

肚皮初練時,可以收縮,氣脈打通後,腰圍和全身自然會漲。將來,小腹內收,貼背,小腹是基本不動的,最初練時小腹一定要放鬆自然;漸漸由腹呼吸發展到腰圍呼吸,再進一步從閉息到用「體」呼吸,即「毛髮」呼吸;

調息一定不能想口鼻,一想口鼻,血壓會立刻上升,所以練調息要想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可以是下丹田,或中丹田,上丹田,可以是炁穴、下玄關或陰蹺竅;

調息要「意守中心」,意守的方法就是想「中心」在開闔,在呼吸,想「中心呼吸」就是「守竅、守中、守一」。

調息、守竅還有一個原則就是意念向背後想,想後背部分,從後面想,不要從前面想;想身內的竅不要想身外,也可以想脊柱,一節節想,要反想,想後不想前,想身內,不想身外,所謂「反觀內照」;要「闔目」想不要睜眼練調息、調神。

無論什麼時候調息,守竅時腰、頸都要伸直、放鬆,還要松圓,要柔、要輕、要慢慢綿綿地呼吸。「吸唯綿綿,吐唯慢慢」;

「守竅」,如果總想著丹田一點是守不久的,它會跑竅,思想轉移,「守竅」的秘訣是想丹田在輕微地開合呼吸,想它的感覺;

為什麼要用腹式呼吸,用肚子的鼓癟來帶動呼吸?因為常人的橫膈膜上有許多小孔,通常都被吸入的粉塵堵死了。所以常人之息只能及喉,而腹部呼吸壓縮(不用大力)的同時守竅,可以打通氣脈,用意氣相隨,心息相依的辦法調息。

調息的意義

調息的全部內涵就是運用意識(想內不想外界),調整呼吸,使「意氣相合」、「心息相依」、「意氣相隨」,使後天氣轉換得先天氣的方法。

腹壓一定要大於胸壓,不能挺胸,是擴胸,開心。胸部、心臟不能動,《道德經》說:虛其心實其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推薦閱讀:

《真氣運行法》有關呼吸
呼吸困難的患者應當注意哪些飲食情況
寄生蟲怎麼呼吸?
道教:真人深藏古法養生,不常見的呼吸方法,健康長壽之法
健身訓練第一課:腹式呼吸!

TAG: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