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連載:憑什麼認為英語不好的父母就不能「玩轉」英語啟蒙?
童書媽媽寫在前面
亭亭是童書媽媽的特約撰稿人,英語專業畢業,從事多年英文傳媒工作。她是旅行撰稿人,也是《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指南的譯者,與英語有著深厚的緣分。她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學習經歷,總結出一套適合新生代孩子的家庭英語學習方法。她相信,英語不夠好的父母,也能帶孩子玩轉英語。
文 | 黃亭亭
講真,玩轉英語啟蒙,甚至打造真正意義上的英語家庭環境,根本不是痴人說夢,而是easy-peasy,哪怕爸爸媽媽英語零基礎。
關鍵有兩點:父母們願意為此付出多少時間精力?父母們掌握的有效工具和方法有多少?
從一枚「土產」的英語專業生,到後來的旅行撰稿人,再到後來的《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譯者,我和英語的關係可謂一波三折,苦盡甘來。當年我是通過Li Lei、Han Meimei開始接觸英語的,和大多數應試英語「受害者」一樣經歷過各種無奈和無助:天老爺啊,發音、單詞、聽寫、語法、完形填空、閱讀理解、英語作文為什麼都這麼難!
為什麼父母一點幫助都沒法提供!你們跟我隨便用英語胡扯幾句也好啊!多幫我買點原版英語書也好啊,至少寫作文有個比較好的模仿對象吧!——抱歉,十多年前這些問題都只能靠自己解決,父母和學校能提供的幫助和貢獻實在少得可憐,誇張一點說,不添堵就已經是大恩大德了。
出於一種莫名的抬杠心態,我後來選擇咬著牙在英語學習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拿到英語專業八級證書之後,我以為自己基本實現了當年立下的目標:英語水平接近英語人士。但殘酷的現實告訴我,還差得遠!那時候的我就像拿到了駕照卻不敢開車上路的菜鳥司機。因為幼年時錯過了英語啟蒙的最佳時機,我的英語學習道路和大多數人一樣充滿怨念——換個比方,不妨把英語看作一個潛在的交往對象,如果這個對象一開始就毫無吸引力,又談何蜜月期和發展期,談何建立一段親密健康的關係?
有趣的是,雖然錯過了和英語的「蜜月期」,但我在和這個「交往對象」相處的尷尬過程中,逐漸從其他角度看到了「交往對象」的魅力,並開始反思當初「交往」的失敗教訓,總結其他人在這種關係中的成功經驗,試著「偷師」——和經營一段人際關係一樣,英語技能的習得和提升最終還是要靠用心和堅持,這會是一件Life-long的事兒。
在滿世界亂跑、為旅行雜誌撰稿的過程中,我發現英語這個「對象」其實待我不薄——沒有英語相伴,我只能在家做個安靜的傻瓜,旅途上那麼多激動人心又有趣的人和事永遠不可能出現。而在為孤獨星球做翻譯和編輯的過程中,我又意識到英語對思維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完成大量閱讀、進行深度理解,我們才能在思維上越來越接近英語人士,最終和英語建立起一種「日常同居」的默契和親密感。
每回身邊的朋友因為孩子的各種英語問題來「求助」,我都會想:如果所有孩子都能和英語一見鍾情、青梅竹馬,或許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生活在雙語家庭是種什麼體驗?
去年暑假,我在昆明一個朋友家借宿了一個多月。他們家是典型的雙語家庭,攝影師爸爸來自英國北部,說一口性感得冒煙的英式英語,以及足夠應付日常溝通的法語和普通話;作家媽媽是個來自雲南的英國海歸,經常打著工作的旗號周遊列國。他們5歲的兒子Daniel每年有大半時間在國內,小半時間去英國陪爺爺奶奶,有時候還會加入爸爸媽媽的公路旅行。
因為相對特殊的家庭環境,Daniel沒上幼兒園,他的爸爸媽媽決定在他小學前都進行家庭教學(homeschooling)。目前看來,Daniel的語言水平遠超同齡的小夥伴,可以在普通話和英語間自由切換,自如交流。他老爸說英語冷笑話的時候,他總是比我先get到笑點。
他家就是我小時候曾經幻想和渴求的理想家庭:耐心而開明的父母,他們既不專橫也不寵溺,願意和孩子一起胡鬧,捨得把選擇權交給孩子,還會給孩子一大片可以肆意塗鴉的區域。最酷炫的一點是,父母都會說兩種語言。
看著Daniel一家在兩種語言之間自由切換,我忍不住想像:如果當初我生在這樣的家庭,並且更早接受有效的啟蒙教育,那麼我的英語拼殺之路一定會變得和呼吸一樣輕鬆到不值一提,沒準現在還能成為一個英文作家……
在瑞士和德國的時候,也接觸過一些雙語甚至三語家庭。對於靠英語混飯吃的我來說,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永遠是我羨慕嫉妒的對象:掌握的語言越多,所能掌握的知識維度和思維方式就越豐富。
▲語言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通向更多知識和可能性的大門
一、
啟蒙的時機和方法將決定孩子和英語的關係
相比於國外的雙語家庭,Daniel一家給我帶來的衝擊更大。一是因為他們敢於在家庭教育理念相對落後的中國嘗試家庭教學,而且目前進展順利、成效不錯;二是因為他們讓我看到了雙語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英語啟蒙有多重要——至少在我看來,這種重要性怎麼形容都不為過,因為啟蒙的時機和方法會決定孩子將來和英語的關係。
回到現實,Daniel的家庭在中國畢竟是極少數的,大多數孩子和家庭還是會被各式各樣的英語問題困擾:
孩子討厭英語怎麼辦?
孩子英語考試成績怎麼提高?
孩子的聽力好差啊,怎麼破?
學校老師的英語口音太醉人,是不是該給孩子找外教?
找什麼樣的英語培訓班/學習平台才靠譜?
其實問出這些問題的爸爸媽媽,大多被應試英語「摧殘」過,對英語教學理念的認知和理解也一直被學生時代的夢魘禁錮,無法跳出常規思維去另闢蹊徑;雖然有心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環境和資源,卻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終極目標:怎麼讓孩子的英語和英語人士一樣地道?
說實話,我既沒有孩子,也沒有教育經驗,要回答這個宏大命題難免心虛。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接觸到的雙語家庭越來越多;因為對英語的「愛意」,我又開始了解國外一些關於ESL/EF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並決心把了解到的成功經驗和實用技能儘可能地擴散出去,從根本上去幫助倍受英語問題困擾的家庭,讓他們也能和英語建立起健康發展的良好關係。
這個根本的解決方案就是,在應試英語的體制之外,給孩子營造有趣又有效的英語家庭環境,用玩樂的方式打開英語啟蒙(和後續的技能提升)這個「項目」,讓他們和英語的關係變得更輕鬆自然。
需要說明的是,應試英語不在討論範圍內,一是因為我們談論的重點是英語啟蒙;二是因為「成為英語學霸」和「掌握地道英語」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前者求高分,後者求高能。
不過,功利一點說,在英語啟蒙階段,高能其實是高分的基礎——孩子在一開始就輕鬆掌握英語的語言規律,比後期痛苦而長久的機械學習有效多了。當其他孩子忙著「知其然」的時候,自家孩子已經無意間「知其所以然」了,這才是真正的「高能」。
所以,本文的關鍵詞有且僅有:0-12歲;親子互動;ESL/EFL式啟蒙;非應試英語;營造英語家庭環境;實用網站和APP;自主學習;形成慣性。
▲適時、適當的啟蒙會給孩子奠定高能的基礎
二、
營造英語家庭環境,父母們要準備些什麼?
對於「營造英語家庭環境」這件事,很多英語不夠好的爸爸媽媽或許會問:
你在逗我?
自己的英語都不夠好,哪兒來的自信去引導孩子?
家裡又沒有會說地道英語的家庭成員,哪兒來的英語環境?
其實這些疑問大多源自一種「幻覺」,一種被應試英語教育嚇怕了的「幻覺」——大部分父母想必和80後的我一樣,都是百般不情願地在老師和父母的「淫威」下開始學英語的。和母語相比,我們的英語啟蒙來得太遲,錯過了語言敏感期,這意味著我們從一開始就註定要走一條更「反人性」、更艱難曲折的學習路徑,像瘸子一樣蹣跚前行。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孩子完全可以更早走上一條更輕鬆的英語道路:他們擁有更思想開明的父母、更立體的教育體系、更合理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多樣化的學習環境,還有海量的互聯網資源——忍不住感嘆一下,這一切在十多年前都是無法想像的。
此外,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和我們小時候相比,現在關於「英語菜鳥」父母培養出「英語天才」的案例越來越多,父母們使用的方法也更多樣化,不再是「瘋狂英語」一統天下的局面;孩子們呈現的驚人天賦也更多樣,考級成績或競賽獎項不再是唯一的標準。
而在不少英語非母語的國家,越來越多父母會在孩子的英語啟蒙教育中扮演主角,並樂於付出寶貴的時間精力,和孩子一起探索各種可能性,而不是把孩子丟給幼兒園或學校老師,因為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家庭環境更自然,也更適合進行語言啟蒙。
Daniel爸爸說過,他小時候在英國接受的是家庭-學校-營地的立體教育,他是家庭啟蒙教育的受益者,他希望Daniel也能受益於此,所以決定先嘗試Homeschooling。
一位西班牙媽媽則說:「作為英語初學者,和孩子一起學習是個美妙又有成就感的過程,有時候會覺得是孩子在教我。」
在「英語恐懼症」比我們嚴重的日本,也有很多英語水平不高的父母苦心鑽研ESL/EFL教育,在培養出「牛娃」的同時成為英語教學專家。
▲培養雙語孩子,也是父母們提升自己英語技能的過程
所以親愛的父母們,英語基礎不好不是問題,問題是被它打敗,並把這種挫敗感傳染給孩子。
沒有英語環境也不是問題,問題是偷懶或迴避,不願積極探索各種可能性,選擇當個「甩手掌柜」。
所以,先把應試英語拋到腦後吧!我們的目標是:自己動手,在可控範圍(家庭)內建立一個輕鬆有趣的「英語生態圈」,和孩子一起玩轉英語、享受英語。
已經有足夠的成功案例說明,這個目標並不是空想,只要手握靠譜的方法和工具,保有足夠的耐心和耐力。一旦啟蒙到位,英語就不再面目可憎;堅持下去,它會越用越好用,學習路徑也會越走越寬,技能水平越來越高。
說到教育方法,雖然不能打包票說ESL/EFL教育就是最靠譜的,但從技術角度來說,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比國內的應試教育有趣有效;比英語國家的語言教育更有針對性。這是我們推薦這種教育方式和相關資源的主要原因。
要真正有效地營造英語家庭環境,我們首先應該堅信一點:掌握英語的過程可以很輕鬆很有趣。然後堅持一點:在日常生活中儘可能運用英語,並形成一種習慣。
接下來說說具體的準備工作:
1、觀念準備:走出「母語舒適區」,活在英語中
兩個活生生的例子:十年前嫁到美國的一個高中同學,已經生了兩個可愛的混血寶寶,英語水平和十年前完全一樣,因為她老公會說中文,而他們一家生活在華人區,「完全不用說英語啊」;在廣州生活了兩年的英國商人朋友,已經能說一口不標準但流利的粵語,因為「搵食艱難,生意所逼」。
這兩個例子說明,客觀的語言環境有宏觀(社會)和微觀(家庭)兩種,微觀的語言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往往更直接。客觀的語言環境固然重要,但我們往往會忽視語言環境的主觀層面——對母語的依賴程度;對第二語言的認同程度。
從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對雙語家庭的觀察出發,我覺得在孩子的語言啟蒙階段(0-5歲),父母們應該儘可能在觀念上把英語也看作孩子的母語,不要讓我們的母語依賴成為孩子接觸英語的障礙——有些孩子中文啟蒙在先,隨著中文技能的發展,他們會對中文越發依賴,時間一長可能對英語產生排斥,變成雙語界的「瘸子」。
英語應該和中文一樣,都是孩子的母語,而不是一門外語或第二語言。這樣,孩子們在一開始就能擺脫「母語舒適區」的困擾。拿Daniel一家來說,他們在家說英語的時候比較多,但Daniel並沒有覺得普通話是一門外語,他壓根沒有「外語」這個概念。對於在雙語環境下長大的多數孩子來說,使用兩種語言就和用兩條腿走路一樣自然。
當然,每個孩子吸收和消化知識的能力都存在差異,有些孩子在雙語環境(比如普通話和方言混合的語言環境)中一點障礙都沒有,有些孩子卻學得磕磕絆絆,甚至出現能力倒退。如果出現後一種情況,父母們就應該考慮穩妥的方案,只選擇其中一種語言。
作為成年人,我們則應該逼著自己走出語言「舒適區」,否則就算定居國外,也不過是換個國家說母語;要真正掌握英語,最管用的辦法就是多用英語,在家庭範圍內製造微型的英語環境,活在英語中,也讓英語重新成為一門活生生的語言。
▲走出「舒適區」,你的所得會超乎想像
2、概念準備:啟蒙階段的英語家庭環境=海量的感官輸入+儘可能多的雙向交流
關於英語啟蒙的具體年齡,國內仍然存在各種爭議,但主流看法是越早越好,可以先從單純的語音輸入做起。國外研究證明,孩子在9個月之前都處於辨音能力最強的階段,正是關鍵的敏感期。
在這個階段,接收信息-模仿-初步理解是孩子們最主要的學習手段,這時候海量的語音輸入和認知訓練,可以為他們的語言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孩子們會把這些「數據」存儲在大腦里,為將來的調用做準備。這也是很多語言教育學家和父母選擇在孩子一歲前就用英語兒歌、動畫片和有聲書「磨耳朵」的原因。
限於各種客觀因素,大部分家庭所能營造的英語環境當然不能和英語國家相比,即便家裡有少數能說地道英語的家庭成員(比如海歸人士或菲律賓保姆)。
但是在啟蒙階段,這倒也不是問題,孩子們對英語的需求還沒到要勞駕英語人士的地步。對於英語零基礎的孩子和父母來說,只要動用各種潛在手段,堅持在日常環境中進行海量的感官輸入和儘可能多的雙向交流,那麼英語環境就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了——在啟蒙階段,非英語國家和英語國家的孩子,在吸收知識的步驟和消化知識的效率兩方面並沒有太大區別。
即使錯過了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也不要緊,因為隨著孩子理解力、辭彙量的提升,父母們依舊可以在其他方面給孩子提供幫助,引導他們取長補短。長期有效的英語家庭環境會逐漸促進每個家庭成員英語技能,如此一來,一個家庭的英語環境會越來越接近英語國家的水平,甚至可以成為真正的雙語家庭。
▲營造英語家庭環境,可以從細節做起
3、社交準備:建立親子型朋友圈,定期進行Play Date和Sleep-over
歐美國家的父母向來非常青睞Play Date(遊戲約會)和Sleep-over(過夜聚會)之類的親子型社交活動,因為這類活動可以同時拓展兩代人的社交圈,讓小朋友們在父母的看護和指引下,在輕鬆溫馨的玩耍過程中學習、成長。
這兩種活動就像兒童版的Home Party,可以由父母或孩子發起,父母們協調安排時間,定期在某個小朋友家或公共場所組織有主題的活動,也可以「無主題變奏」。這些活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社交能力非常有利,也利於父母們進行交流、互通有無。
我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Play Date是在義大利,當時我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房東夫婦帶著一兒一女去的地方居然是個鬧哄哄的酒吧,在那兒可以看到很多和房東夫婦一樣「心很大」的爹媽。房東把一雙兒女託付給一對設計師夫婦,自己跑去社交。孩子們倒是在角落裡玩得不亦樂乎,用橡皮泥做了一堆抽象雕塑。Play Date結束的時候已經是凌晨兩點,兩個孩子在車上流著哈喇子睡著了。房東是個建築師,回家後就把孩子們的「作品」放在了模型展柜上。
後來在土耳其的水煙館,我也看到了非常好笑的Play Date場面:戴著頭巾的媽媽們圍坐在一起抽水煙扯閑篇,雲遮霧罩的桌子旁邊停了一圈嬰兒車,能走會跑的大孩子則在煙霧繚繞的桌子上玩拼圖,其中幾個孩子還跑來和我聊了兩句英語——他們對我這個外國人充滿好奇,是因為當年在土耳其能看到的亞洲面孔還很少。
在為孩子塑造雙語環境時,親子型朋友圈和相關活動可以突破家庭間的壁壘,拓寬孩子們的社交空間,還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更多的英語互動遊戲,並在適度競爭的前提下提升他們的興趣。
▲Play Date和Sleep-over在很多歐美國家是一種常態
4、技能準備:翻牆+搜索技能
生活在網路環境相對封閉的國家,又想接觸海量的英語資源,翻牆技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還沒掌握翻牆技能的父母們,請先在這兒打住,花點時間精力研究並掌握它,因為後面我們提到的一些實用資源在牆外,有些在線遊戲和視頻必須在VPN環境下才能使用。
因為我們後面提供的資源難免掛一漏萬,所以需要請搜索能力強大的爸爸媽媽不吝施展自己的手腕,用這項技能幫助我們拓寬和深挖各種知識和資訊。
5、輔助工具:Chrome瀏覽器+Google翻譯插件
後面我們提到的實用資源大多是全英文網站,英語不夠好的父母們先別慌神,只要配備了Google旗下的這兩款利器,看懂全英文網頁基本不成問題。
當然還有其他類似功能的瀏覽器和插件可以選擇,但個人傾向於選擇Google家這個產品組合,設計簡潔、功能穩定。
▲這張世界地圖顯示了各國的英語普及率,中國的英語普及率僅為0-5%
在接下來的幾周里,我們會繼續討論「玩轉」英語啟蒙的各種方案。同題的第二篇文章將推薦測評10個有趣實用的聽力啟蒙的在線資源,確保孩子們存儲足夠的「語音」素材。而同題的最後一篇文章,我們會邀請蘇斯博士、粉紅豬小妹、小火車托馬斯等「名人」出場,一起去牆外看看15個優質的「趣學」綜合型網站,讓一家大小都能在進行遊戲和互動活動的過程中和英語親密接觸、全方位提升英語技能。
-END-
熱切期待身為英語達人和搜索達人的爸爸媽媽
群策群力,為我們推薦更多親測過的在線資源
網站、APP均可
推薦標準:
有趣、權威
適合0-12歲孩子
適合英語非母語的家庭
寓教於樂,倡導父母和孩子用英語互動
提升孩子的英語綜合應用技能
能夠有效激勵孩子使用英語,並堅持下去
本文作者: 黃亭亭資深媒體人,曾任職香港三聯、南方人物周刊;旅行作家,曾深入數十個國家,現為旅行聖經——《孤獨星球指南Lonely Planet》中文版特約譯者、編輯。童書媽媽簽約作者。
童書出版媽媽三川玲新生代家庭教育資源真誠分享孩子最寶貴的是時間所以真誠的選擇很重要合作請聯繫ts-mama@qq.com |
推薦閱讀:
※沒出過國、老公也不是老外的你如何英語啟蒙?丨英語頻道主持人、孫儷校友,張蒙晰專訪
※雙語啟蒙,這個無數人踩中的大坑一定要先繞過
※哈哈哈哈哈哈,可怕的性啟蒙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少年性啟蒙
※啟蒙補課抱佛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