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和野馬 藏羚羊的跪拜 物慾的迷惑 信心從哪裡來?

蚌和野馬 藏羚羊的跪拜 物慾的迷惑 信心從哪裡來?  沙粒進入蚌體內,蚌覺得不舒服,但又無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體內營養把沙包圍起來,後來這沙粒就變成了美麗的珍珠。

 吸血蝙蝠叮在野馬腳上吸血,野馬覺得不舒服,但又無法把它趕走,於是就暴跳狂奔,不少野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學家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極少,根本不足以致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就是暴怒和狂奔。

 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時,不妨多想想蚌和野馬。我們何不像蚌那樣,設法適應,利用自己無法改變的環境,以「蚌」的肚量去包容一切不如意的境遇,使之為我所用。不要像野馬那樣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這樣只能自食苦果。

藏羚羊的跪拜

這是聽來的一個西藏故事。發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車穿過藏北無人區時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事的主人公——那隻將母愛濃縮於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那時候,槍殺、亂逮野生動物是不受法律懲罰的。當年可可西里舉目可見的藏羚羊、野馬、野驢、雪雞、黃羊等,眼下已經成為鳳毛麟角了。

當時,經常跑藏北的人總能看見一個肩披長發,留著濃密大鬍子,腳蹬長統藏靴的老獵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動。他無名無姓,雲遊四方,朝別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餓時大火煮黃羊肉,渴時一碗冰雪水。獵獲的那些皮張自然會賣來一筆錢,他除了自己消費一部分外,更多地用來救濟路遇的朝聖者。每次老獵人在救濟他們時總是含淚祝願:上蒼保佑,平安無事。

殺生和慈善在老獵人身上共存。

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權子槍是在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以後——應該說那天是他很有福氣的日子。大清早,他從帳篷里出來,伸伸懶腰,正準備喝一碗酥油茶時,突然瞅見幾步之遙對面的蘋坡上站立著一肥肥壯壯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迷上門來的莢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渾身立即湧上來一股清爽的勁頭,絲毫沒有猶豫,就轉身回到帳篷拿來了權子槍。他舉槍瞄了起來,奇怪的走,那隻肥壯的藏羚羊並沒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著他,然後沖著他前行兩步,兩條前腿撲通一聲跪了下來。與此同時只見兩行長淚就從它眼裡流了出來。老獵人的心頭一軟,扣扳機的手不由得鬆了一下。藏區流行著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語:「天上飛的鳥,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時藏羚羊給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饒命了。他是個獵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饒打動是情理中的事。他雙眼一閉,扳機在手指下一動,槍聲響起,那隻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後仍是跪卧的姿勢,眼裡的兩行淚跡也清晰地留著。

那天,老獵人沒有像往日那樣當即將獵獲的藏羚羊開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現著給他跪拜的那隻藏羚羊。他有些蹊蹺,藏羚羊為什麼要下跪?這是他幾十年狩獵生涯中唯一見到的一次情景。夜裡躺在地鋪上他也久久難以入眠,雙手一直顫抖著……!

次日,老獵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對那隻藏羚羊開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顫抖。腹腔在刀刃下打開了,他吃驚得叫出了聲,手中的屠刀咣當一聲掉在地上……原來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靜靜地卧著一隻小藏羚羊,它已經咸形,自然是死了。這時候,老獵人才明白為什麼那隻藏羚羊的身體肥肥壯壯,也才明白它為什麼要彎下笨重的身子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獵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條命呀!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聖的。當天,他沒有出獵,在山坡上挖了個坑,將那隻藏羚羊連同它那沒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時埋掉的還有他的杈予槍……!

從此,這個老獵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沒人知道他的下落。

物慾的迷惑

大多數的人認為:以自己勞動所得的金錢,吃喝玩樂是天經地義的,有什麼不對呢?人生既然那麼短暫,何必刻薄自己?追求物慾的享受,滿足身體與心理的需要又有何不可!

在這二十一世紀,不但科學昌明,而且文明社會對物質上的大量提供,更是源源不斷。人性的弱點是貪得無厭,需求無度,永遠不知滿足,加上投資者為獲暴利層出不窮,推出設計新穎的種種物品,擺在窗櫥中來誘惑人們。因此,人在不知不覺中,走入了誤區。

人,有個相同的毛病:總是希望自己過得快樂,以滿足心裡的慾望。假如你走進市場,瞧見一件件款式新穎、精巧別緻的服飾及使人眼花繚亂的物品,已夠讓人怦然心動,若再加上優惠期間幾句花花綠綠的廣告標語,吸引所致,便心不由主,甚至會悄悄地跟自己打個商量,來個妥協,不顧一切地把超出預算的消費品買了回來,並天真的告誡自己:「只此一次,下不為例。」這是多麼巧妙的自我欺騙!不幸的是,凡事只怕有一個開始,只要你為了滿足「貪」的心理,對慾望稍微讓步,那以後就很難擺脫它的糾纏。

大多數的人不知道這究竟有什麼不對?可是又有誰知道這短暫的生命,不像購物一樣輕易就能買到,都是因過去累劫間,修五戒十善方得此身。若只是「唯物是圖」,一天到晚心裡只是想著吃的、穿的,我想,當他有一天夜裡醒來的時候,發覺到自己竟然只是一個用畢生心血換來幾棟房產,幾樣精美可口的大菜,和一堆衣服飾品拼湊成的奴隸、一個最可悲、最愚痴的人時,他又將作何感想?

在二千多年前,釋迦太子成佛後,和所有的沙門都不可蓄留身外的財物,唯留三衣一缽,以行乞托缽為生。現代人不解其義,則問:「這托缽的沙門,捨棄五欲之樂,剃除鬚髮,披粗布衣,自苦其身,斷七情六慾之樂,這麼落伍的習俗,怎能跟我們文明社會相比呢?更沒值得我們效法的地方了。」

其實佛陀是以戒行代言教,無非是希望藉此比丘的生活,讓眾生明白慾望的深坑是根本無法用有形的物質所能填滿的。快樂不是外來的享受能保持的,那隻不過是心理的不平衡,在盲目的追求過程中,所產生的錯亂荒唐的感觀。如果是一個知足的人,甚至只要仲夏午後的一陣小雨,也會領受到滿足的滋味,看到路旁一朵小花,也能捕捉到一份心曠神怡。

一粒尚未發芽的種子,會以為外殼與它有不可分割的重要性,一旦其掙脫外殼而從泥地中鑽出來,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它只是一間牢房罷了。同樣,一個未開悟的人,就像一個喝醉酒的人,受到物慾的麻醉而暈眩,暫時得到享受與快樂,等到清醒時,才明白那誘人的物慾是生命的桎梏,是牽引三界輪迴的枷鎖!

擺脫物慾的誘惑,放下身上太多的包袱,讓生命輕輕鬆鬆地活一回!

信心

這是一個即熟悉又陌生的詞。因為我們經常聽到或常對人說起,所以熟悉;同時,又從來沒有深入地思考過,所以又覺得陌生。特別是它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力,未能被人們所認識,這才引發今天的這一課題——「信心」。

在《成唯識說論》中,對「信心」所下的定義是:「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這一節論文,不但說出了「信心」的定義,而且把信心的作用和結果都給我們明確的指出。簡單說,「信心」就是:於所對事理,其心認可,無有疑惑。

對於一個想要進入佛門的人來說,首先所要具備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深信三寶」;以深信心歸依佛而求正覺,歸依法而求正道,歸依僧而求清凈。相信佛法僧能幫我斷惡修善;相信佛法僧能使我離苦得樂;相信佛法僧能令我轉凡成聖。有這樣信心的人,差不多可以正式歸依三寶了。這正是佛在《菩薩本業經》中所說的:「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心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的意思是相同的。

佛法流傳在世間已有兩千多年了,對於佛所說的宇宙與人生真相的深妙之理,所知者漸漸稀少,誤會者越來越多;由於不明正法而導致道德倫喪,又由不知因果而導致惡業橫流;由此而使世間變惡,社會混亂。在這樣惡多善少的社會背景下,必然滋生出各種各樣的惡勢力和邪教組織,眾說紛紜,撓亂世人眼目,使許多無知的老百姓走上邪道而不知還。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正信三寶,有人不信三寶的原因之一。另有兩種原因:一、遇緣不同:譬如有人生在佛化家庭,或遇善知識,從而深信佛教,反之則無緣起信。二、善根不同:這一點最關鍵,因為他是決定一個人這一生能否信受佛法的最主要因素;如果有人善根深厚,只要一聽佛法,一見三寶就能起信;而善根淺一點的人,卻要有人不斷引導,甚至是他自己遇到很大的人生挫折之後才能起信;如果是善根淺薄的人,就很難勸他信佛,不過他還會是個好人。

談到這裡,就不得不再深入了解一下,「信心」是從何生起?一般人對外在事物不了解,大多是從眼見耳聞中生起,他們認為:只要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物,就值得相信;但眼見耳聞的事,不一定都是真實可信的,比如眼見海市蜃樓,耳聞娃娃魚的叫聲,都容易使人產生錯誤的判斷,可見,眼見耳聞之事不可全信。又有些人的信心是從對比中生起;比如:見到遠處有煙,就相信那邊一定有火;聽到咩咩聲,就相信一定有羊……這樣通過對比而生的信心更不可靠。另有人是從認識和理解中才對佛法生起信心,這種信心是最為可靠的,因為他是以理論和實踐為基礎的。還有一種生起信心的原因,是最難理解的,他就是:從善根生起。比如:有些不識字的老年人,他們念佛非常專註,對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之事深信不疑,而他們這些人對佛教的教理卻一竅不通,甚至連凈土法門的理論也不明白,可是他們對往生凈土的信心卻比一般學教理的人更堅定,往生時的狀況也更自在。這就是不得不令我們去深思一些問題:為什麼他們會有如此堅定的信心?這些信心又是從哪裡來的?

……

有關信心方面的問題那是永遠也說不完的,但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信心的現實作用有多少?」首先,是不受誘惑;比如有一個深信苦、空、無常、無我的比丘,他對世間的五欲自然會有一種厭離的念頭生起,不受誘惑,於中自在。其次是做事不懈怠:因為信心是人生的動力;比如有人相信礦石能煉出金,他就會變的非常勤快的挖礦練金;真信佛者亦能如是永不懈怠。其中最大的作用是「速成道果」。如《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從這一個偈頌中可以看出信心的真實功德利益,與《金剛經》所說的「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之理無二無別。

生起信心容易,保持信心卻難。因為初學佛的人,道心淺溥,俗習深重,因此容易退失信心。所以,對「如何妨止退失信心?」這個問題,就顯得更為重要。防止退失的第一關是:「少觸五欲,勤學經律。」以前沒學佛時,心心念念都在追求五欲的享受,如今歸依佛門了,就要把享受五欲的觀念轉變成學修並進的觀念,從而獲得真正的幸福快樂,自在解脫。第二關是:「不見他人過。」六祖慧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事實上,許多人退失信心的原因是這樣。整天就看同參道友的過失,這樣就註定他「出家的壽命不會長了。」做為一個佛弟子,就應該學會「諒解他人的過失,讚揚他人的優點」。只有這樣,才能自他皆得利。

最後,希望大家在以後的修學過程中能依法修行,依教奉行,只要有了信心,改變觀念,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很明顯感到一年比一年身心愉悅。希望大家都能堅定信心,當信心慢慢增強後,煩惱就會一天天減少,法喜一天天增加,信心能令我們成就,就讓我們一起在菩提路上攜手共進吧!

——轉載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主食吃得少,餐後血糖還是很高,有些人就很迷惑,為啥呀
算命是正本明因果,功德巨大,勿受邪說迷惑
諸葛亮死前還留下來一個謎團,迷惑至今,無人解開
為什麼哲學越學越迷惑?
一直長不大怎麼辦?

TAG:迷惑 | 信心 | 藏羚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