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的傳統禮儀教育方法及其現代價值
一、傳統禮儀教育推廣的途徑 西周的禮儀教育主要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的有效結合,完成民眾禮儀的終身教育。 西周政府和民眾都高度重視禮儀,將禮作為安身立命之根本。「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禮記·內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禮記·學記》)西周家庭禮儀教育非常成功,自蒙童時便開始,甚至可早至胎中之時。《禮記·內則》載:「及其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口不出惡言,以胎教也。」這與現代先進的胎教理念不謀而合,讓孩子在胎中便受到禮的熏陶、德的浸潤,出生後便在家中接受父母和家庭教師嚴格的禮儀行為訓練。從《禮記》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西周時期的家庭禮儀教育涉及面廣,善從生活細節處著手,具有極強的操作性。成功的家庭禮儀教育使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得以更好地發展。西周學校禮儀教育較完備。「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禮記·學記》)西周的學校教育屬於貴族教育,實行「學在官府」的制度。學校教學管理非常嚴格,教學內容豐富,注重禮學思想的闡述和禮儀行為的養成教育。學校教學內容以「六藝」為中心,德、行、藝、儀幾方面互相滲透,很好地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現在來看,這種學校教學內容設置仍具科學性,值得借鑒。 西周時期禮儀的社會教育成效顯著,進一步鞏固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成果。採用官府教諭、舉辦大型典禮等形式來宣傳禮儀,在民眾間頻繁舉行各種禮儀活動,達到以禮化民的效果。西周社會禮儀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聯繫,既是對學校禮儀教育的實踐,又鞏固、深化了學校禮儀教育的成果,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二、傳統禮儀教育推廣的特點 1.政府將禮儀定為治國之本,禮儀教育表現出官師合一、政教一體的特點 西周政府高度重視禮儀建設,將其提升到治國之本的高度。周朝官員分為六部分管國家各項事務,其中天官、地官、春官三部官員都與禮制推行聯繫密切,表現出政教合一的特點。西周禮儀教育是貴族教育,貴族在學校進行專業禮儀學習。大司徒等地方教育官員,攝取六藝之精華,進行調整簡化後教授民眾學習,使民眾受到禮儀的初級教育。國學與鄉學的教師都是朝廷的各級官員,體現官師合一的特點。 在西周,禮儀不僅是貴族學習的主體內容,也是官員考核的重要標準。「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不變,王親視學;不變,王三日不舉,屏之遠方。」(《禮記·王制》)禮儀學習是官員升降的重要考核指標,官員所轄區域內民眾的禮儀教化工作是官員的重要政務。禮儀的學習與推廣對西周的官員至關重要,各級政府全力推進禮儀教育。《詩經》的采詩制便是政府在各地採集詩歌以觀察民風,考察地方官員禮儀教化的成果。官師合一、政教一體的禮儀教育體制使作為教育者的政府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並能創造各種學習條件來普及禮儀教育。這是社會團體或個人所無法達到的強執行力。同時,西周政府在禮教推行過程中輔以「八刑」,非禮在一定程度上等同於非法,將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法律的手段來保證禮儀的順利推行。這種嚴厲的道德與法律的雙層制約,使民眾對於禮儀的接受與學習需求更為強烈,掌握更牢固。 2.傳統禮儀教育以家庭教育為基石,自小培養習禮的行為習慣 西周禮儀教育以家庭禮儀教育為基石。「家庭教育主要是針對學齡前嬰幼兒及青少年的,教育的主體是父母、祖父母及兄長、家庭教師等。」[1]孩子在年幼時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待其長大,入校學習禮儀專業知識並充分參與到家庭及社會的禮儀活動中,鞏固其禮儀知識及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周人自小接受父母、家庭教師的言傳身教,在家庭生活中經歷眾多的禮儀儀式也促使他們不斷地牢固掌握禮儀知識。家庭演習最多的禮儀當屬人生禮,如出生禮、冠禮、婚禮、喪禮是每個家庭必定會經歷和使用的禮儀。西周的人生禮儀莊重而賦予深意。冠禮是成人的節點。「每個受冠者都要經過多年的全面教育,學習各種相關知識,待一一通過嚴格的考核後才能參加最後的驗收——冠禮,這顯然有利於提高全體國民尤其是作為統治者的貴族集團的文化素質。」[2]「冠禮教育非常重視禮儀方面的內容,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簡單的禮儀知識,如謙遜禮讓、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一直到冠禮儀式舉行以後,還要繼續學習禮儀知識。可以說,禮儀知識是一個人必須長期甚至是終身學習的內容。」[2]婚禮事關宗廟後嗣,全家族的人都參與其中,共同籌備典禮,學習禮儀知識。作為婚禮主角的青年男女雙方,在婚禮過程中要經歷一次全面的禮儀教育。「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於公宮;祖廟既毀,教於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禮記·昏義》)女子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系統的禮儀培訓,出嫁時由長者全面教授與檢驗其禮儀學習的成果,女子的言行舉止均須合禮合儀後,才能完婚。喪禮為人生中最後的一場生命禮儀,為人子者盡孝道、寄哀思,彰顯孝的品質和行動。 西周家庭禮儀教育自蒙童時便開始,宗族和家庭以禮儀的傳授和習得為使命,規範每一個成員的禮儀行為,促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努力學習禮儀,形成了崇尚禮儀的社會風尚。 3.傳統禮儀教育利用頻繁的社會禮儀活動擴大影響力,使初級禮儀教育在民間得到普及 禮官制禮,地方官員先學習掌握之後便在地方頒布禮儀規則,讓民間有可操作的模式與程序,解決了禮儀推廣過程中的標準統一問題。禮儀在民間普及主要依靠地方的力量,通過頻繁演示各種儀式來推廣。
西周禮儀主要為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等。國之大祭,規模宏大,禮節繁多,由政府組織舉行,民眾在圍觀時接受禮儀教育。賓禮、嘉禮等生活禮儀在民間廣泛應用。許多國家禮儀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走向社會,成為民眾常用的禮儀。西周的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養老禮等在民間廣泛應用,成為民眾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鄉飲酒禮在周代盛行一時,以賓賢、敬老、謙讓為主要內容,重在序長幼、別貴賤,是一項道德實踐活動,成就孝悌、尊賢、敬長養老的道德風尚,達到德治教化的目的。西周民眾對國內年老而又德高望重者按時贈以酒食行養老禮。「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禮記·王制》)養老禮以敬老為中心,自天子以至平民皆要求尊老、敬老、愛老,形成社會尊老敬老之風。 「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周禮·春官·大宗伯》)中國傳統禮儀將每一個看似平淡的禮節賦予深刻的禮義,人們在行禮時便接受德的浸潤、靈魂的凈化。這些儀式或由地方官員組織,或由地方貴族組織,參與人群眾多。儀式舉行頻率高,有的儀式每年定期舉行,有些則隨意舉行。民眾經常參與禮儀儀式,遵守既定的禮規禮節,養成守禮的習慣,生活中不自覺地受到禮的約束。 現代社會,社會禮儀活動極少。民眾很少有機會一同參與禮儀活動,對禮儀的淡漠在所難免。在西方務實、開放的思潮衝擊下,許多傳統禮儀簡化甚至消失,許多人失去了禮的標準,在嚮往個性、自由的思想下,連起碼的生活禮儀都丟失了。二、傳統禮儀教育推廣模式的現代啟示傳統禮儀制度下,政府確定規範的禮儀、禮節並在全社會加以示範推廣,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進而引導個人遵禮、守禮,達到禮儀教育的目的。在現代,韓國以儒學為禮教之本養成了良好的國民精神並得到世人的讚揚。歷史與現實的成功都充分說明,在儒學發源地的中國禮儀教育可以從傳統教育中尋求合理的推廣途徑。 1.國家和政府要高度重視禮儀建設,確立規範的禮儀與禮節,讓民眾有禮可循 歷史發展過程中,當禮儀建設發展到一定高度便會由政府修訂禮典以指導民眾。西周制定「五禮」制度、隋朝制定《儀禮》百卷及修訂五禮、唐朝纂修《大唐開元禮》等,都使禮儀制度更具規範性、系統性。在新中國建設過程中,我們摒棄了許多封建的禮制,禮儀建設取得突破性發展,但至今仍沒有形成一部現代禮典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以至於民眾都不清楚特定場合中該行怎樣的禮節,出現禮儀行為的混亂局面。政府應加大禮儀建設力度,解決禮儀、禮節標準問題,讓民眾有禮可循。 2.政府應加大禮儀推廣力度,將禮儀建設作為地方政府的政務之一 西周官師合一、政教一體的禮儀教育成功經驗告訴我們,通過政府的力量推廣禮儀是任何社會團體和個人無法達到的高度。政府應加大禮儀推廣力度,將禮儀建設作為各級政府的基本政務並加以考核,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積極營造人人學禮儀、人人講禮儀的良好社會風氣。禮儀成為人們生活和發展的必備素質,人們就會有主動學習的熱情與動力,民眾的禮儀知識掌握牢固,國民的禮儀素質便會提升。 3.現代家庭禮儀教育不可忽視,禮儀教育應從幼兒時抓起,實現終身教育 教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良好的行為與品德需要從小培養並不斷強化,家庭教育是基礎。「家庭的社會功能除了繁衍後代、綿延種族之外,還要承擔促使其成員實現個體社會化的任務。因此,只要家庭存在,家庭教育就會存在,正是在這意義上,我們才說,家庭教育是任何個體社會化的第一站,父母是引領兒童成長的第一人。」[3]現代禮儀教育應從小抓起,在家庭中由父母完成最基本的禮儀行為的培養,在學校教育中不斷完善、深化禮儀知識。小學、中學、大學都應該開設適應學生心智發展的禮儀課程,形成完善的教育體系。待其畢業走入社會,仍應接受各種形式的社會禮儀教育,如職業禮儀教育、各種社會禮儀活動、莊重的人生禮等,使禮儀教育真正成為終身教育。 4.禮儀教育要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發展社會禮儀教育 禮儀教育需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但不能只重視形式而忽視人的內在修養,應該做到內外皆修、秀外慧中。「強調德行兼備,有德有才,把德行的修鍊作為教育的首位。」[4]2001 年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明禮誠信」作為基本道德規範加以倡導,強調要開展必要的禮儀、禮節活動,將現代禮儀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發展。禮儀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或技能教育,掌握了禮儀的規範和要求後,需要促使人們嚴格要求自己,將守禮成為自覺的行動。大力推廣社會禮儀教育,發展豐富的社會禮儀活動,通過社會的力量來推進禮儀教育。近年來社會組織了「文明社區」、「文明城市」、「五講四美」等活動,通過社區的力量來普及禮儀教育,成果顯著。
推薦閱讀:
※哈工大威海是為了掙錢的嗎?
※有人說方舟子老師的文章都是抄襲來的,我向方老師求證,為什麼方老師把我拉黑了?
※你真的會表揚孩子嗎?看了這幾點就知道了
※推薦幾本好書給想當教師的朋友
※切入新興康復後市場,心知持要打造行業標準體系 | 愛分析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