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講述唐代詩人的進士夢

講述唐代詩人的進士夢編輯:小小編來源:可可熱點:進士,唐代詩人

唐承隋制,以科舉制度取仕,這與以前歷史上的世襲與舉孝廉、方正以及九品中正取仕制度相比,先進多了。因為憑考試取仕為士子們提供了一個均等的機會,你考不上怨誰?但進士考試得先取得資格,須先具備兩種條件之一:或為國子監、弘文館、崇文館的考試合格生,或為參加州縣鄉貢考試通過取得「懷牒」即履歷證明者,方可入京參加尚書壽行的進士考試。不用說考取進士有多難,就是取得上述兩種資格之一,對許多人也決非易事。而進入進士試的考試內容也很複雜:一是「貼經」,考對經書的熟悉程度;二是「墨義」,考對經書中事實的具體了解;三是「時務」,是漢代「策問」的繼續;四是「文藝」,現場命題的詩賦、箴論、表贊的限題(詩則限韻)寫作。在不同的大比之年,還分別有宰相的廷試或皇帝的殿試。以上各關全通過了,才能錄為進士,是為「及第」。當時的進士試每年一次,報考者數千人,限額錄取不過二三十人,所以被取上是非常難的。士子們如無「白髮死章句」和較高的寫作能力與應對時務策問的能力,是絕對考不上的,甚至考前沒有點兒名聲和「干謁」能力也不易被注意到。為什麼進士這麼難考,卻又有那麼多士子趨之若鶩,像掙命一樣去追逐?這是因為當時的士子們,如果不走這條路,幾乎是別無人生之路。唐代社會以進士獨為矜貴,當時在政治權力層,除了軍閥系統和宦官系統,中央的省、部、寺和御史台、京府各機構,以及地方各州縣的官吏如刺史、縣令、參軍、丞、尉、主簿等,皆由進士承擔。這意味著一個人如無進士資格,除了由皇帝欽點或重臣推薦給皇帝准任,要想進入中央掌控的官府系統成為大小有個品級官,是萬不可能的。所以在當時考中了進士就是考中了未來,就是取得了走進仕途的入門證。如果考不中進士,現在與未來都是空白。所以當時的士子們差不多只有一個情結,拚卻終生也要中進士。當時考進士沒有年齡限制,以致一些士子考到七十多歲了還要考。唐昭宗時代的曹松等五人,都以七十以上高齡新科進士及第,史稱「五老榜」。這些人考上以後,除了去「校書」「正字」,再也派不了別的什麼官,但對於他們本人來說,也足以自慰平生了。中國古代士子的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就是那個人所共期的「四個自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黃金印,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可是這幾個「自有」,其實並不是開卷自得的,而是讀到能以書中之得去兌換到進士頭銜之後方有可能的,否則什麼也沒有。在唐代的無數詩人中也有不為這「四有」所誘惑的人,如寫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王之渙,寫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孟浩然,自稱「東海釣徒」的秦系等人。但是未進進士門就輕視進士頭銜的士子詩人極少。倒是有無數的士子們為了進士考試耗盡了一生,以致志願未遂而抱恨終生。在我們所熟悉的詩人中有不少是屢試進士而不中者,這使他們終生為之痛苦,以致決定了他們的性格與命運。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而著名的「推敲」詩人賈島,曾多次參加進士考試,但屢考屢敗,窮困得囊中如洗,不得已而出家為僧,窮困了大半輩子。他「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詩中那個敲門的和尚,說不定就是他本人。後來經人推薦給唐宣宗,授給他一個四川長江縣主簿的末品官職,典領文書事務。後遷為普州司倉參軍,也還是縣令的佐官。他在掛冠以後家裡窮得一文不名。他以作詩為寄託,說著自己的困窘。每至年終的除夕之夜,都把一年所寫之詩放於几案之上,加以焚香禮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以此為窮苦中的一點安慰。賈島死時,家中只有病驢一頭、古琴一張,科場中士子們心中夢想的「書中四有」,對他來說全都是泡影。賈島是考不中進士靠皇帝旨令授官為主薄的,但實現起來必得無人反對,一旦有人出來說點兒什麼,也會使中旨失效。詩人張祜很會作詩,時有詩名,欲考進士不得高人推薦,沒有考試資格。但他的詩流傳很廣,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篇,如寫宮人不幸的《何滿子》:「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詩中多是數量詞,但數量詞卻字字與血淚悲劇的深重程度密切相關,一寫出即在六宮中傳唱。此詩的筆法與功力,可謂於史少見。當時很有政治和文化權威的天平節度使令狐楚,非常欣賞器許張祜的人品與詩品,收集張詩三百首,獻於朝廷,並以《題張祜詩冊表》進言,評薦有云:「凡制五言,包含六義。近多放誕,靡有宗師。祜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幾甚苦,搜象頗深。輩流所推,風格罕及。謹令繕錄,詣光順門進獻,望宣付中書門下。」穆宗看了張祜的詩一時拿不定主意。當時的中書令是元稹,屬於詩人宰相,皇帝徵詢他的看法,他說:「張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為。若獎激太過,恐變陛下風教。」這一棒子打殺了張祜的仕進機會,使張祜萬劫不復。早年他考進士不被白居易推薦,後來又被元稹阻難,使杜牧甚是不平。杜牧為此在詩中說:「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話雖是如此說,但在以權力認定人的水平的社會裡,誰大誰的意志就是標準。元代著《唐才子傳》的辛文房,在說到元稹之行時非常憤怒:「忌賢妒能,迎戶而噬。」認為元縝未等人家來到身邊就張嘴咬人,實在是小人之行,致使張祜以處士身份在不得志的歲月里鬱鬱而終。在詩人的進士夢裡,有人以不信命運的精神愈挫愈奮,完全相信自己能考上。唐穆宗時的劉得仁就是其中之一。他本是唐室一位公主的兒子,他的兄弟們都以皇親國戚的身份謀得要職,獨有他要靠自己的能力仕進為官,不以關係擠占本屬於別人的爵位。劉得仁的五言詩寫得清瑩有體,獨步詩壇。他以自己的學養和詩才屢赴科場,考了三十年依然未得成功。他的詩才成了他訴說悲苦心情的能力。他自傷:「獻賦多年客,低眉恨不前。」他希望眼前一切障視之物都能除去,「何當開此日,無物翳平川」。在《省試日上崔侍郎》詩中,幾乎是向考官血淚一樣地悲訴:「如病如痴三十秋,求名難得又難休。回看骨肉須堪恥,一著麻衣便白頭。」由於他有這種功名自誤的愧悔,歷史上的相似事例也特別使他共鳴,以致在漢代找到了久閉長門宮的陳阿嬌:「爭得一人聞此怨,長門深夜有妍姝。早知雨露翻相誤,只插荊釵嫁匹夫。」我們在這種人與我的雙重對象化吟詠中,可以感到他的悔悟之情,恨憾當年的書生意氣的自負,換來的是這樣的結果。在劉得仁齎志以歿之後,在長安薦福寺掛單的江南詩僧棲白非常同情劉得仁的不幸,以詩悲悼其人:「思苦為死身到此,冰魂雪恨已難招。直教桂子落墳上,生得一枝恨始銷。」其實,即使真的在劉得仁墳上為他種植幾棵桂樹,這位一生為進士考試而終無所得的詩人,也不會消解失落科場的無窮之恨。  在唐代考不上進士的詩人,除了對於考試內容的經典細讀的不適應之外,還有另外的一些原因,這些原因是不公開的限制,但它會使應考的詩人不論專業卷答得多麼好,也會被當局所刪除。這其中有三個人是最顯眼的,他們是方干、李賀、羅隱。方干是晚唐大中年間的詩人,他幼有清才,其詩人們多有稱譽。如同代人孫論其詩「其秀也,仙蕊於常花;其鳴也,靈鼉於眾響」。五代人王贊評其詩說:「鏝肌滌骨,冰瑩霞絢……麗不葩芬,苦不癯棘……詞若未至,意已獨往。」有筆不到意到的超越之妙。當時的詩人李頻曾向他學詩,後來考上了進士。在李頻及第後,他滿懷感觸地寄語他的學生:「弟子已折桂,先生猶卧雲。」在方干屢試不第後,曾有浙東團練觀察使王大年知其為人有操守,欲薦於朝廷,托中書舍人吳融草表上薦,可在議事過程中王大年卻突然去世,薦舉之事也作罷了。在方干名滿江南、歿後十年時,有宰臣張文蔚奏請皇上對五位名儒不第者賜官以慰其魂,方干是其中之一。從朝廷這個舉動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屢試不第的有名士子和詩人,他們的功名無就是當朝有愧,並會使他們死去成為冤魂。當然這對於那些考不上進士的名人是適用的,而一般的士人不論怎樣含冤而歿,也不會引起宰臣與皇帝的半點憐惜。其實,方干十幾次入闈而不被錄取,還有一個他最初不知道的原因:他貌丑且是兔唇。這個生理缺陷,在他參加考試之後即被有司掌握,看到他的考試成績也認為他有才,然而「纔則才矣,不可與缺唇人科名;四夷所聞,為中原鮮士矣」。方干知道朝廷這個看法後,再也不自討沒趣了,遂回鏡湖,在行吟醉卧中消磨難如人願的余年。歷史上有一個「死後識方干」的說法,出自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所記述的陳浦詩。陳浦詩才很好,學唐人能得神趣,但無人賞識,他投詩於袁枚求教,袁枚九年後才想起來讀,雖發現陳詩不凡,但欲見其人卻已去世。袁枚捧讀陳浦的「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身後識方干」的詩句,深愧今日也是「識方干於死後」。總覽歷史,一個有才華的人在生前埋沒而不為有司所發現,如玉埋荊山,是社會和其人的一個悲劇;而在死後被有司發現,為了遮掩當初有眼無珠的冷漠,而又欲得後來的發現之功,在他的名字上綴飾無數的花彩,總不免帶有許多鬧劇的味道。在唐代考不上進士並為此而愁腸糾結、痛徹於心的詩人還有李賀。李賀是唐宗室,他父親叫李晉肅。「晉」字與「進士」的「進」同音,按照宗法制度避皇帝避親長之諱的禮數要求,唐代進士考試如試題中有家諱,即託疾退出考場。李賀是報考時家中父有「晉」名,與進士試無關,但反對者認為報考進士就算是「犯諱」。所以李賀一報考,那些衛道者與利害相關者便大造輿論,眾加非之。面對這牽強附會的非議,當時在朝廷和在文壇皆負有盛名的韓愈出來仗義執言,寫《諱辯》專論文章,予以有力駁斥:「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這個犯諱風波是不是阻礙了李賀的報名考試,兩《唐書》的李賀傳皆雲未參加考試,但李賀詩中卻有一篇含有十三首詩的《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證明李賀曾經參加過鄉貢(即府試)考試,這是參加國家級的「禮部試」的資格考試,與進士試不是一個層次,即使合格了也不是進士。因此,李賀的府試是因為不合格而未參加禮部試,還是因為犯諱而不能參與禮部試,至今仍是一個歷史之謎。但不論如何,李賀也沒有得到進士頭銜的仕途敲門磚。在當時初入仕途的進士,幾乎都是派到縣裡當縣尉,是最低的俗吏,誰都不願意干,但李賀連這樣的機會也沒有。他可能是靠姓氏和詩名才在太常寺謀得一個奉禮郎的職務,這是卑微得不能再卑微的職務,是從九品上,具體工作就是宮廷祭祀時掌管君臣板位的擺放、祭器的陳設、跪拜之禮的贊導等。李賀對於這個職司感到十分厭煩和羞恥。因為他看到在這種場合里,那些趾高氣揚的諸公驕焰逼人,只想遠遠躲開他們,拿著箕帚去打掃垃圾。為此他在《贈陳商》詩中大發義憤:「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只今道已塞,何必須白首?凄凄陳述聖,披褐鉭俎豆……公卿縱不憐,寧能鎖吾口。李生師太華,唯欲承箕帚。天眼何時開,古劍庸一吼。」這裡寓有李賀對於現實的極度不滿和對於未來的熱切夢想,他盼望有天眼睜開的時日,雖然要經歷「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但那時節「雄雞一聲天下白」「寒風又變為春柳」,是可以期之有時的。可是只活了二十七歲的李賀,始終也沒有盼來這個時日。李賀在成為青年詩人之後,深知「尋章摘句老雕蟲」的喜好不會有什麼可以期望的結果,因此熱望在討伐軍閥割據的戰爭中自己能執堅披甲,報效國家,於是高吟「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但李賀天生瘦弱,又有不得志的憂愁久伴,使他「一生愁心謝如枯蘭」,根本無力以行。為了排遣愁苦無聊的人生感受,他白天騎著瘦馬,帶著一個童僕出門巡行,每有感想觸動就寫下來裝在袋子里,到晚上回家,母親讓婢女掏出袋子里的詩箋,看了之後又心痛又生氣地說:「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李賀就這樣不勝其愁,重病不起時恍惚中見有天帝使者持板書相召:「上帝新作白玉樓成,立召君作記也。」並聽到天上使者特別一聲安慰:天上比人間快樂!李賀就這樣離開了沒有給他留下一點好感的人間。李商隱就李賀彌留之際的幻象,在為其人作傳時痛惜地說:「所謂才而奇者,不獨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李賀的夢幻和李商隱的說夢,都是批判現世虐待了天才。杜牧在為李賀作序時深憾其英年早逝,對其詩作評價甚高,認為李詩其態、其和、其格、其勇、其古、其色、其怨恨悲愁、其虛荒誕幻,皆承楚騷之風,在詩史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在唐代沒考上進士的詩人士子中,羅隱也有他屢試不中的隱因。羅隱生活在晚唐,他與很多士子一樣,從青年時代即滿懷進士夢,一次一次地進考場,考到五十五歲已十次入闈,頭髮都考白了,仍未得蟾宮折桂,穿著打扮還是士子的白衣白帽。羅隱十進考場而不得仕進,這在當時是朝野聞名的典型,受到人們的白眼與嘲笑。而他也愈恨世道的不公,因此作詩著文譏諷當道,糞土權門,得到的結果是能解一時之憤,更有上層加大的反彈。羅隱是浙江新城人,他入京城長安應試常從江西鍾陵經過,在那裡結識了一名叫雲英的歌女,並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處境一起喝過酒。在一別十二年後,他們又在鍾陵相遇,這期間在雲英的想像中羅秀才早應是進士及第,未想到今日見到的羅隱仍是一身白衣白帽的落第士子,於是便帶有調侃性地問羅隱:「羅秀才怎麼現在還沒有脫掉白衣?」這時的羅隱早已經歷了「掩耳惡聞宮妾語,低顏須向路人羞」的歷練,仍有詩人自作解嘲的閑心,反諷雲英:「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憐俱是不如人。」羅隱這種人我共嘲的言論,並不會引起什麼不良後果,如果是涉有對於權貴的諷言,那後果是不堪想像的。北宋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記述有羅隱不得仕進的原因:有一次羅隱乘船出行,撐船的告訴羅隱船上有一位朝官,羅隱對於權要十分輕蔑,故意大聲說:「我用腳丫子夾筆寫文章,也比他們用手寫出的文章還要好。」與羅隱同船的這個朝官是韋貽範。在羅隱几試不成後,朝中有人秉公提議應邀羅隱入朝為官,這時韋貽範出來堅決反對,他轉述了羅隱在船上的話,並警告性地挑撥說:「如若叫羅隱登科入仕,我們這些朝中大臣必將被視為糠了。」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載,唐昭時任左補闕的詩人韋莊,出於惺惺相惜之意,提出當時多名有奇才而無顯遇的士人,為使他們免於「銜冤抱恨,竟為冥路之塵」,請朝廷賜進士及第,此中有羅隱在內。但結果卻如南宋計有功在《唐詩紀事》中記載,唐昭宗欲以甲科進士銜授予羅隱,有大臣奏曰:「隱雖才,然多輊易。明皇聖德,猶橫遭譏謗;將相臣僚,豈能免於凌轢?」皇帝問有何譏謗之詞,對曰:羅隱有《華清》詩:「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時節好笙歌。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昭宗聞言,再也不議羅隱之事了。其實這首詩對唐明皇歌頌有加,而涉及楊貴妃事,也是朝野共知的天寶遺事,但這也是不為朝廷所容的。羅隱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被按下來,漂泊於京都內外,沉埋於草野之間,一直用詩訴說著他胸中的悲憤與遭遇的不幸。晚唐時代皇帝昏庸無能,宦官專權,朝政腐敗,怪事多多。唐僖宗廣平二年,黃巢起義軍打進長安,僖宗李儇率臣下逃亡成都,其中包括有耍猴人相伴。這個耍猴人給猴子穿上朝服,能在朝上與朝臣一起站班跪拜,使皇帝大為開心,於是封耍猴人為身著朱服的五品供奉。消息傳到羅隱耳中,他十分氣惱,他感到這是對像自己這樣終身不得仕進的廣大士子的極大嘲諷,他寫下了有名的七絕《感弄猴人賜朱服》:「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羅隱在無路可走時,得長安的一位卜師和賣燒餅的老婦示以放棄科考的指引,回到浙江錢塘老家,投了獨立一方的錢,在那裡以非進士出身而成為座上賓並得以重用。否則他作為關山難越的失路之人,誰知還要在士子悲途上徘徊多久?  唐代以進士取仕的制度涉及無數的詩人,他們有人因此而官高名顯,也有人為此而困苦沉淪。這其中的李白與杜甫與進士取仕制有怎樣的關係,也是不能繞過的問題。如果簡捷回答就是:李白未走以進士求官之路,杜甫兩次以進士考試求官皆未成功。李白在年輕時代即滿懷經國濟世之志,渴望功名,自負才力。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自己之志向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內清一」。所以「投竿佐皇極」,大展經世才,是他平生自許。在當時的一般士子,普遍走的都是考進士而求仕,而李白狂放疏闊,忍受不了那種頭懸樑、錐刺股的窮年苦讀,在「白髮死章句」的別無聊賴中爭取未來,他要別尋通向仕途之路。所以儘管青少年時期的李白也遍覽百家之書,但他興趣所向卻是老莊、佛經、陰陽五行、縱橫術、任俠、擊劍,還有不按章法、任性所為的詩作。這一類為進士考試所無用的偏學,在同時代的士子中是無人可比的。然而帶著這些學問走進以儒家正統為標準的進士考場,只能是天生我材不得用,無法適應所問之題。所以十分聰明的李白,深具不向科舉之路討沒趣的自知之明,因而從未有考進士的想法。然而在當時欲當官必走進士路的情況下,李白卻既想當官入又不想考進士,那是坐等天上掉下官帽落在自已的頭上嗎?不,他是別有蹊徑,以求奏效。原來李白的清高只是他性格的一個側面,笑傲王侯,糞土權門,那都是他用不著的勢力;而對於他著實有用的王公大人,他也是不得已而低首下心,登門上書求為引薦的。為了進入仕途,他除了廣造自己的詩名,就是上書於他有過一面之緣的中、高不等的官員。如他以文氣磅礴著稱的與韓荊州書、上安州李長史書、上安州裴長史書,主題都是推銷自己以求推舉,但皆無效果。出人意料的是李白結交了道友、高級道士吳筠,他們在剡中談詩論道,吳筠對李白很賞識,於是進京向唐玄宗和作為女道士的玉真公主推薦了李白。李白得到了「王命三征」,入京面聖,「攀龍九天上,忝列歲星臣」之機,自以為從此可以輔佐君王、兼善天下了。實際上授予他的「供奉翰林」,不過是「但假其名,而無所職」的一個幫閑的詞臣。李白在這個有名無實的名分上混了三年,他自己也看透了,也干夠了;唐玄宗也看夠了,也用夠了,給了他一個「非廊廟器」的恰當鑒定,「優詔罷遣之」,也就是史所共載的「賜金放還」。李白入朝三年,徒得虛銜,最大的收穫就是親自體驗了宮廷生活,為他以後寫詩豐富了題材,而他本人在朝廷的實遇與傳說,足可為吳承恩寫孫悟空大鬧天宮提供許多世俗的素材。比起李白,杜甫的求官心理更為迫切,他走的是傳統儒生的進士之路。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杜甫在東都洛陽參加了進士考試,這一年共錄取了二十一名,杜甫以二十四歲的士子名落孫山。這個年齡第一次落榜在當時是常事。杜甫又經過十四年的準備,於唐玄宗天寶六載第二次參加進士試。當時的宰相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此人忌賢妒能,獨攬朝中大權,迫害過朝中許多賢臣,對於這一年的進士考試,李林甫「陰謀獨秉鈞」,他使禮部以一個不準及格的方式,把全部士子一律拒之於進士門外,以證明本朝政治清明,野外遺賢。杜甫這一年已經三十八歲,改變窮愁的希望一下子被擊毀,逼使他只有另謀進入仕途之路。杜甫這期間流落長安,在貴族府中當門客,時去採藥,又與其詩同獻與接納自己的人。他在詩中說這時他「朝扣富兒門,暮逐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天寶十載正月初八,唐玄宗舉行祭祀玄元皇帝、太廟和天地的大典,杜甫寫成三篇賦進獻,給玄宗留下了好印象,但由於李林甫從中作祟,還是沒有什麼入仕的作用。但這時杜甫寫詩很多,也有不少名篇,他也以詩投寄給許多高官。當時他呈獻給左丞相韋見素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不像李白那樣在上書中主要是自我張揚,而是把自身的謙卑與自負結合得很得體,感動了韋丞丈,對他這個沒有進士資格的詩人,任命了一個河西縣尉的官銜。杜甫早從朋友高適那裡知道縣尉是一個「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的俗吏,於是拒絕了這個任命,改任了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職責是看守兵甲器仗、門禁鎖鑰之類,品級屬於正八品下。這就是杜甫改考進士路而獻賦投詩的仕進之路。到頭來,他的命運也還是「儒冠多誤身」。在唐代以科舉取仕的制度下,讀書人除了拚命於科舉之路別無出路。然而真正能取得進士資格的人只是極少的幸運兒,而大多莘莘士子只有空耗壽命,美夢成空。上面說到的幾個人,只因為他們都是比較有名的詩人,他們科考路上耗去的壽命精力更易引人同情,並形成為諸多的文字記述,而千千萬萬的默默無聞的士子之不幸,早已與草木同朽了。在本篇末以一首《進士夢》收結:士子求官唯一途,科登高第外皆無。白頭難醒黃粱夢,未免歸終意不如。責任編輯 葉雪松
推薦閱讀:

無端詩結| 陸家公子非小鳳,長情難忘春風裡
唐朝詩人眼中的陶淵明
全國各地 詩人 《中秋詠月》詩詞專輯(二)
諾獎評委會:去年瑞典詩人獲獎因恰逢其80歲生日(2012年11月04日 03:59)
「更上一層樓」,詩人在幾層?

TAG: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