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政治地震」頻發的背後

阿拉伯世界「政治地震」頻發的背後

  這次中東政局動蕩,從全球範圍看實際上是新世紀全球化進程加速、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大調整、國際新秩序建立過程中發生在該地區的一次「板塊地震」

    自2月16日以來,反對利比亞最高領導人卡扎菲的遊行示威從利東部城市班加西開始,蔓延至首都的黎波里。期間,利安全部隊與示威者發生衝突,造成多人死傷。鑒於利比亞局勢緊張,各國已陸續展開從利比亞大規模撤僑行動。

  卡扎菲24日發表了政局動蕩以來的第二次講話。他在講話中對在衝突中的死難者表示遺憾,但同時警告如果抗議者繼續行動,將導致國家的混亂。此前,利比亞國際慈善和發展機構主席、卡扎菲之子賽義夫曾警告說利比亞有發生內戰的危險。

  利比亞是繼突尼西亞、埃及之後出現政局嚴重動蕩的第三個阿拉伯國家。多年來相對平靜的阿拉伯世界接連發生「政治地震」已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阿拉伯世界的範圍及特點

  阿拉伯世界是阿拉伯國家的統稱。阿拉伯國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國家。這些國家有統一的語言——阿拉伯語,有統一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絕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有些國家雖非以阿拉伯民族為主體,但長期以來與阿拉伯國家建立了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聯繫,並加入了阿拉伯國家聯盟,因此也被稱為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世界由22個阿拉伯國家組成,總面積約142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4億。這些國家包括:西亞地區的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黎巴嫩、沙特、伊拉克、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酋、葉門和阿曼等12個國家;埃及、蘇丹、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茅利塔尼亞等北非7個國家;東非地區的吉布地和索馬利亞以及太平洋西部的葛摩。這22個國家均為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伊斯蘭教為國教。

  阿拉伯國家的政體不盡相同,共有8個君主制國家,其餘的14個國家均為總統共和制。其中,沙特和阿曼實行君主專制,阿聯酋為特殊的聯邦君主制,約旦、科威特、巴林、卡達、摩洛哥等5國為君主立憲制。埃及、蘇丹等14個國家為總統共和制。君主制國家「王位」傳承為世襲制,或傳位給兄弟,或由兒子繼承;而共和制國家,則由選舉產生,不過近年來也出現了父傳子的現象。22個阿拉伯國家中,有的宗教色彩很濃,有的則更加世俗化。

  1945年,埃及、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沙特、葉門和約旦等7國代表在埃及舉行會議,通過了《阿拉伯國家聯盟憲章》,阿拉伯國家聯盟(簡稱「阿盟」)正式成立。目前,所有22個阿拉伯國家均為阿盟成員。阿盟現任秘書長阿姆魯·穆薩曾是埃及外交部長和多年常駐聯合國的代表。

  在國際事務中,尤其在中東問題上,阿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扮演著阿拉伯世界「代言人」的角色。2002年3月,阿盟根據沙特提議,通過了旨在結束阿以爭端的《中東和平倡議》。該倡議同聯合國安理會第242號和338號決議一起,成為解決中東問題和巴以爭端的重要依據。

  人們在提到阿拉伯世界時,往往容易與中東國家混為一談。其實,中東大部分但並非所有國家都是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世界和中東國家都不是地理概念。追本溯源,所謂中東地區,是歐洲人對西亞和北非地區的稱謂。因此,中東地區除了阿拉伯國家,還有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和塞普勒斯。

  中東不僅因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界處而獨享重要戰略地位,還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氣的主產地。2009年,中東地區累計探明的石油儲量達1032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5.6%;原油日產量2000多萬桶,佔世界日均產量的近1/3。天然氣儲量也極為可觀,僅海灣國家就有48萬億立方米,約佔全球儲量的33.4%。正因為如此,中東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成了大國爭奪和美國謀霸之地。

  阿拉伯世界動亂的原因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繼贊認為,阿拉伯世界的動亂有如下幾點共同的深層原因。

  其一,民生凋敝、百姓貧窮是動亂主因。從突尼西亞到埃及,再到葉門、阿爾及利亞、蘇丹、約旦和摩洛哥等資源相對匱乏的阿拉伯國家,似乎已被經濟全球化拋棄。2008年發端的全球金融危機,更使這些依靠旅遊業和外來投資的國家雪上加霜。以埃及為例,多年來埃及人的生活水平沒有明顯提高。相反,抱怨「今不如昔」的人越來越多。

  其二,分配不公、貧富懸殊。據統計,占埃及總人口20%的富裕階層佔有社會財富的55%;占人口20%的中產階層佔有社會財富的27%;占人口60%的低收入和貧困階層只擁有社會財富的18%。

  其三,失業率攀升是年輕人不滿乃至上街示威的重要原因。阿拉伯窮國的失業率一般都在30%到40%,甚至更高。在阿拉伯國家中,埃及和突尼西亞的國民受教育程度較高,許多人都能享受大學教育。但是,畢業即失業,自焚而不治身亡的突尼西亞小販就屬於這種情況。

  其四,腐敗現象嚴重。再以埃及為例,貪污受賄、收回扣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埃及人的工資很低,公務員的月工資一般不會超過人民幣1500元。這在埃及屬於中下等收入。然而,一些官員卻常常能住好樓房、開好車。

  其五,體制僵化、改革滯後,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大多執政多年。83歲的穆巴拉克在位近30年,本·阿里當政23年,薩利赫已在葉門掌權33年,利比亞的卡扎菲1969年上台執政至今。另外,「世襲制」也在阿拉伯世界普遍存在,民眾對此頗有微詞。

  新世紀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和美國的中東戰略調整是中東地區動蕩的外部因素。歐洲外交關係研究會旅美高級研究員理查德·高思認為,中東局勢動蕩的直接外部因素是美國中東戰略調整過程中出現的權力真空。

  高恩指出,美國政府對伊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卻造成伊拉克連綿不絕的內亂,而「大中東民主計劃」直接導致了被美國視為恐怖組織的哈馬斯在巴勒斯坦上台,「這兩項重要中東外交戰略均以失敗告終,加之隨後爆發的金融危機影響,迫使奧巴馬上台後在中東戰略上採取守勢,特別是美軍從伊拉克撤出,成為新世紀美國戰略收縮的標誌性事件」。

  由於互聯網在阿拉伯國家缺乏必要的監管,有著西方背景的社交和微博網站對阿拉伯世界的局勢動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理查德·傑拉格森說,埃及的抗議者通過臉譜和推特等社交網站及手機簡訊相互串聯,短時間裡就動員了20萬人走上街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魏超說,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基本壟斷互聯網信息資源,形成以少數發達國家的語言、思想和文化為核心的全球網路傳播體系,社交網路難以監管,偏激言論容易乘機傳播;傳統媒體中的不平等現象在網路傳播中進一步強化,敵對勢力得以更迅速找到煽動與顛覆的借口;西方國家具有技術優勢,因而更容易從技術上進行反封鎖。

  對地區和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

  歐洲智庫專家認為,中東主要國家的政局動蕩勢必對當地政局乃至國際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這次中東政局動蕩,從全球範圍看實際上是新世紀全球化進程加速、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大調整、國際新秩序建立過程中發生在該地區的一次「板塊地震」。

  專家提出,當今世界可以分為三大板塊:一是以美國和西歐主要國家為代表的傳統發達國家;二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三是中東的伊斯蘭國家,這些國家在經濟上處於發展中國家序列,但其或地處國際航運要衝,或擁有石油資源,共同的政治、宗教、文化背景把它們凝聚到一起,對國際政治經濟產生巨大影響。

  歐洲政策中心主任約瑟夫·雅寧表示,全球化進程讓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而中東的伊斯蘭國家歷來是大國角力的重點區域,「過去這一地區相對穩定,沒有大的動蕩,是基於大國角力下形成的一種『易碎的均勢』。美國和西歐的經濟調整以及新興經濟體的振興是新世紀以來世界格局最顯著的變動,必然會打破伊斯蘭世界『易碎的均勢』,動蕩在所難免」。

  專家指出,目前就多米諾骨牌式的中東政治動蕩下結論為時尚早,但有一點可以確信,這是中東伊斯蘭國家進入新一輪大調整期的開端,該地區將經歷一次影響深遠的地緣政治大洗牌。

  其一,在後穆巴拉克時代,埃及和以色列的「美好關係」將會終結,中東政治格局也會為之一變。

  歐洲政策研究會高級研究員讓·阿亞迪認為,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以問題,過去30多年中,埃及一直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發揮「穩定器」的作用。穆巴拉克堅守埃及與以色列1979年簽署的和平條約,這一條約事實上是以色列地區安全戰略的支柱。

  專家認為,未來無論哪支政治力量在埃及上台,很難有人再像穆巴拉克那樣和以色列合作封鎖加沙,壓制哈馬斯和真主黨等組織以及國內反以呼聲。

  其二,美國將來仍將是中東地區的主導者,但不再是唯一有決定權的國家,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對該地區的影響力將有所增強。

  阿亞迪說,中東政局的主導者是美國。但美國在中東局勢動蕩中的處境頗為尷尬:它一方面出於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考慮要聲援民眾的「民主訴求」;另一方面,它是否有足夠的實力去扶植新的親美勢力值得懷疑。此外,美國很擔心中東的抗議行動演變為反美浪潮。

  2008年3月歐盟正式通過了建立「地中海聯盟」的原則計劃。這項計劃被視為歐盟加強「南下」戰略的發軔之舉。有觀察家認為,出於自身安全考慮,歐盟仍將繼續推動建立「地中海聯盟」計劃,未來歐盟在處理與南地中海國家關係上會更加倚重土耳其


推薦閱讀:

你看到的簡單,背後都是別人的磨難
廢標背後原因更明朗
空腹血糖高,背後原因大不同!
《娛樂底片》41期:名導背後的「丑」媳婦
揭秘:男人出軌背後的十大真相

TAG:地震 | 政治 | 世界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