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挖掘張之洞墓:如同活人一般,神態如睡,面容安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
張之洞,作為晚清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在晚清歷史上有重要地位。他不僅興建大批工業,而且重視教育,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做官更是清正廉潔,向來為世人稱道。
1909年10月4日,張之洞病逝,葬於河北南皮縣張氏祖塋。與他一起合葬入土的還有早他多年去世的三位夫人。當時園林白花如雪,輓聯似林。諸多親朋門生、王公大臣從京城趕來送葬。
就在這次隆重的葬禮舉行之際,張之洞的聲譽也達到了他人生的最頂峰。
僅僅一年後,張之洞極力維持的晚清帝國徹底覆滅。抗戰時,南皮縣被佔領,張之洞的墳墓也未遭破壞,十分潔靜,來此憑弔的社會名流絡繹不絕。在隆隆的槍炮聲中,「刻石林立,堪稱碑林」,墓園裡的松柏、楊柳、白楊等縱橫交錯,「遮天蔽日」,「老鴰喜鵲成千上萬,趕都趕不走」。
轉折來自於1950年代,牟安世著《洋務運動》問世,該書在導言中稱,「所謂洋務運動,乃是清朝統治者在漢族地主官僚和外國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賣中國人民利益的辦法,換取外洋槍炮船隻來武裝自己,血腥地鎮壓中國人民起義,藉以保存封建政權的殘骸為目的的運動。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反動的、賣國的、並以軍事為中心的運動。」
張之洞作為洋務代表,也未能倖免,轉變為「洋奴」、「賣國賊」,同樣都是一個晚清的重要歷史人物,從一個極端到了另一個極端。
墓地不但再見不到憑弔者,反而日漸遭到侵壞。後來砍光了周邊的樹,只剩下墳冢、墓碑和東倒西歪的石相生,一片凋敝。
1966年秋,他創辦的南皮中學一些積極分子,開始組織挖掘張之洞墓,在鐵鎚和鋼釺夾擊下,棺材被打開了。據後來有關人士回憶:出土時,張之洞屍體竟保存完好,神態如睡,身材瘦小、身穿朝服、頭戴官帽,面容安詳,長長的白鬍子已經有些發灰了。」他右手下方有毛筆、硯台、鼻煙壺,枕頭附近有副眼鏡。
在暴屍於野外數十日之外,被好心人拖進路邊一個水衝出的溝子里,自此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40多年。
1992年冬,南皮當地提出籌建張之洞公園,簡稱張公園。次年舉行公祭,在原來墓園裡修起了一座新墳,在墓前樹起包括遺愛碑在內的四通石碑,都是根據史料記載重刻的。
如今,只有墓志銘於1980年被人耕地時發現,收藏在縣博物館至今。
中國此朝本能堅持五百年,只因一「外來人種」,三百年便亡老照片:清朝末年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真實面孔慈禧臨終遺言,否定自己的一生,震驚整個大清國!
推薦閱讀:
※劉曉慶依舊年輕動人,丈夫面容蒼老更像是父親
※魔鬼的身材,天使的面容,健身女人美
※女孩被說秀氣的很算不算好看?
※酉戍相見毀面容.男怕酒色女怕蜂
※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