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象棋哲思】張晨:象棋七子之道

(一)將帥之道

九宮是象棋之始,九宮乃是王之所居,王原來應該在中宮。但是象棋中的王卻居離宮,因何居離宮。離卦上下皆火,意含不和,皆因王有并吞八荒之心。所以,象棋初始之陣即含不和之勢。對局一開,豈有罷兵成和之理。

中國王道有言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又有言曰「天無二日、國無二君」。象棋中將帥不可同處一條開放縱線即合此意。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古代,君王與大將軍的關係非常微妙,君王拜將萬分隆重。君王與大將軍各執虎符一半,大將軍出征既是代表君王出征。所以,象棋中的將和帥就是王。如果王過分干預大將軍帶兵打仗,則多半得到的是敗局。比如岳飛和袁崇煥。

反觀中國歷史,列朝列代的開國皇帝都是戎馬一生的戰將,江山都是親自帶兵打下來的,倒是後代因為久居宮中享樂太平,將自己的將帥本領都廢棄了,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江山易主的下場。

將帥不出九宮,卻能指揮千軍萬馬,此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古語。象棋中的很多攻殺都有將帥的直接參与,正是體現了將帥的決定性作用。歷史上御駕親征的戰例也不在少數。當然「王不可輕動,動則必勝」也是古代中國帝王之道的重要綱領。

象棋盤中將帥寧死也不出九宮,這一規則飽含了中國古代的信義之道。「頭可斷、血可流,祖宗基業不可丟」,這是王道,是信義。歷史上江山破敗,選擇自戕的帝王比比皆是。而選擇偏安一隅,禪讓帝位的皇帝一直都是小說家筆下的調侃對象。而將帥鎮守城池,寧死不降的精神也是流芳百世,如文天祥、史可法。此也是王道的體現。

一局象棋,下到殘局棋子稀少天地寬,雖然徒增無數空間,但是犧牲許多子力。此中飽含中國古老的勸誡「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為之」,「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上策。所以「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象棋速勝局常為人們津津樂道,對於「剝光豬」式的棋局並不推崇。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熱愛和平的民族,輕易不起戰事、不動兵戎,由象棋可見。

平頭百姓喜下象棋,既能滿足自己的王道慾望,也能體現信義之道。此誠象棋的魅力所在。所謂棋品即人品,說的就是象棋。

(二)士之道

士是象棋盤中身份特殊的兵種,是唯一終身不離將帥左右的子力。士行斜線而不出九宮的寓意豐富。

士是王的貼身衛士,既能衛王也能陷王,這一點頗似古代的宦官。漢末十常侍亂政就是士陷王的表現,在棋盤上經常會出現駝背士導致悶宮殺。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衛王,雙士總比單士力量強一些,比如單士不敵單馬,雙士卻可謀和。

王出宮為將,衛士非常重要,衛士在關鍵時刻選擇犧牲自我給將帥騰出活命的空間是棋盤上的常用技法。這一點也體現了衛士的信義。比如三國中曹操嫖宿導致典韋犧牲的故事。

衛士為何走斜線呢?

古代將帥於中軍帳中坐鎮,帳外衛士手持長槍或畫戟守衛,逢敵方來使需進賬面見主將時,衛士標準的顯示威武的方式就是雙槍或雙戟交叉形成兵器門,膽小的來使面對這種陣勢早就嚇得失去了銳氣。而衛士隨將出訪,都是將在前坐,衛士二人於身後兩旁叉手而立,最典型的莫過於三國早期劉備坐關張叉手利於身後。

因此,棋盤上的士走斜線恐從此演化而來。

九宮之數橫豎斜三線相加之和皆等於15,將帥遍訪九宮,但路線是走縱橫。士走斜線正好彌補斜向缺失。走法設計不可謂不周到。

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簡單殘局階段,走斜線的雙士可以守衛同樣走斜線的馬,對於走直線的車卻無能為力只能束手就擒。這豈不是應了邪(斜)不壓正(直)之理。

(三)象之道

象棋的象可謂是棋盤中最為獨特的一個角色,它是唯一在棋盤的初始狀態下按照走子規則可以遍歷棋盤四邊和中心的棋子。從這種特性可以發現,因為王不出九宮,所以象實際是代表王管理疆域的重要助手。由此可見,象棋中的象從功能上是模擬了宰相的角色。

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地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很多名相都是名垂青史的,比如姜子牙、諸葛亮、魏徵、趙普等等。姜子牙在《六韜》中就已經提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由此可見象的寓意中有包含天下的心胸,縱觀宇宙之氣概。而在象棋的對局中有句格言叫做「缺象者多勢危」,由此可見象的重要地位。

「趙匡胤五步輸華山」是象棋中流傳很廣的一則故事。這則故事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趙匡胤是個自認為水平很高的象棋超級棋迷,宋朝的棋待詔設有象棋,在宋朝象棋也是風靡全國的智力運動。再觀宋朝的歷史,宰相把持朝政,把武將的地位降得很低。這種文強武弱的政策或許真的是宋太祖從象棋中領悟的王道也未可知。

宋朝的歷史跟宰相的關係非常大,有王安石、司馬光這樣的名相,也有秦檜、蔡京這樣的奸相。從象棋對弈中的招數看,高手飛相的妙手被贊為「將軍脫袍有妙招」、「天外飛仙」等,而低手飛相的敗招又叫做「臭棋亂飛象」。象棋泰斗胡榮華在講座中就曾經告誡象棋愛好者「臭棋亂上士象」。象棋的象可真的不容易用啊!趙匡胤的確是用象的高手,不過他的子孫後來倒真得變成了「臭棋亂飛象」的低手,低到居然能用自己的象把車給滅了,比如趙構借秦檜之手「莫須有」殺了岳飛,最終導致江山敗落。

朱元璋做了皇帝後為了獨攬大權,居然廢除了宰相,還下了個禁博弈令。禁博是對的,禁弈實在是矯枉過正了。也反映了朱元璋對象棋的精髓是不懂得。結果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後,發現天下之事自己根本不能處理,自覺廢相之舉是錯誤的,不過又不肯認錯,然後換了個頭銜叫做內閣大學士。其實還是恢復了象。歷史巧合的是朱元璋的後代也不會用象,到了最後居然出現了魏忠賢這樣「士」不像士、「象」不似象的怪胎,真正應了「臭棋亂上士象」的棋諺。

象之道乃是王之道的延伸和拓展,古代棋人對於象之道認識不足,居然一度把飛象局視為不可行之局。自從胡榮華為飛象局正名以來,現代象棋中的飛象局已經成為了高手的常用布局。這確實是象棋的里程碑式的飛躍。

(四)車之道

車——象棋盤戰力最高的一員,車的得與失常常直接左右棋局的勝負。比如三國中的虎牢關大戰,呂布不勝後董卓即敗。

正因為車的戰力高,所以在棋盤上威力巨大的同時也常常遭遇伏擊。車的運動形式也的確像古代的戰將一樣身先士卒。在古代,這樣的大將往往被委以重任、甚至戍守邊疆。不過,這些大將的命運似乎也和棋盤上的車很相似。棋局到了關鍵時刻,棄車擒王和捨車保帥是常用的技戰術手段。

悲劇的是,在古代這樣的大將在被重用的同時也被猜忌和陷害。而陷害他們的往往都是朝中的文臣。從棋盤上來看,單車無奈士象全,車都是直來直去,一往無前,而朝中士象都是彎彎曲曲,斜行迂迴。大概古代的名將最終遇害的都是因為過於耿直,不識迂迴之術。比如岳飛的下場。而馬炮能輕鬆取勝士象全,正是因為炮直行之中有跳躍、馬跳躍之中有迂迴。

作為車這樣的大將,雖可獨當一面,但切忌自以為功高蓋世而藐視群雄。三國中的呂布和關羽都是因為自以為天下無敵而兵敗喪命的典型。棋諺曰「車不立險地」,關羽就是因為過於自負,立身於險地,被呂蒙偷襲了荊州。

自古外將與內臣不和,表現於棋盤中就是車要入九宮,必然造成士象讓位或象路不通,比如貼身車需要士象讓路。這種棋盤上棋子的運動居然暗含著這種朝廷的明爭暗鬥。可是為何失敗的都是外將呢,正是因為內臣得了地利,距離王近。而外將直來直去,不能很好的跟王進行溝通,甚至完全不明白王的心思。

千古留名的大將正如棋盤上的車一樣,國家安寧時鎮守邊疆任勞任怨,朝中有難必定千里馳援不辭辛勞。這也是信義忠勇的體現。

棋諺雲「車正永無沉底月」,車就是正直的化身,如能擺正與王的位置,連背後的偷襲都不懼(象棋實用殘局「海底撈月」)。這反映了古代手握重兵的大將和君王的關係就在一個字「正」。

中國有句古話「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這句話充分體現了車的優缺點。體現於棋盤上,車馬的配合變化要比車炮、雙車的配合豐富很多,正是因為車馬的配合中包含了「直中取、曲中求」的人生哲理。所以當看到另一句話「大丈夫能屈能伸」時,筆者不僅想到總結出這句話的第一人或許是一位歷盡磨難的象棋高手啊!

(五)兵之道

兵卒是象棋盤中最弱的棋子,但是也是最富變化的棋子。

很多人都會提到國際象棋中的兵的升變規則,以為可以引入象棋以豐富變化,其實象棋中的兵早就富含了升變的特性,只不過在表現過程中更加考驗棋手的水平。棋諺雲「小卒過河賽如車」就是升變了。而在象棋規則中,「未過河的兵卒不運算元力」和「過河兵卒與對方的任何棋子交換都不算得子」的規定都反映了象棋中兵的升變。

古代戰爭中,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某個大將的犧牲,而是發生了兵變。三國時曹操與袁紹對抗時,為了防止兵變就曾經干過犧牲糧官的事情。在棋盤上,水平越高,兵卒越重要。比如一代宗師楊官璘就被稱為愛兵模範。

兵的命運凄慘而又壯美。

每個兵都有一個偉大的理想,即「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更多的都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冤魂。

中國一直有句話稱被利用後就拋棄的叫做「過河的卒子」,其實象棋盤上過河的卒子正凝聚了一種古老的精神「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何嘗不是一隻過河卒子。

然而兵為什麼要被稱為士兵,在古代士大夫階層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其實是兵卒一往無前的根本性情,沒有精神的兵被蔑稱為「散兵游勇」,他們的身上沒有「士」的精神,當然也就不能被稱為「士兵」了。

兵過了河就沒有了退路,要麼上演「小鬼坐龍庭」,要麼戰死疆場。「不成功便成仁」的信義永存在兵的心中。

「用兵如神」是古代讚美將帥的最高水平,象棋盤中把看似行動遲緩的兵用得恰到好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練就的。所以,「七星聚會」被列為排局之王正暗示了人們對於用兵如神的景仰之情。

(六)馬、炮之道

在象棋對弈中,馬炮棋最考功夫。象棋也經常被稱為馬炮爭雄,可是從兵種的定型上來看,是先有馬而後有炮,可是從象棋棋藝發展的角度來看,卻又是弈者先會用炮然後會用馬;再從排兵布陣來看,開局之始炮在馬前,而對局之中卻多是炮在馬後了。確實是妙趣橫生。因此將馬炮合併論其道。

棋盤中的車立馬橫刀,棋諺「一車十子寒」,然而馬炮合力足可抵車,更多的時候是車不能勝的局勢馬炮可勝,比如馬炮必勝士象全,單車卻無可奈何。這一個先天的子力組合特徵,充分體現了象棋中早就蘊含著合作的思想。常有人批評中國人的合作精神不如西方人,舉的最多的例子就是足球,也經常調侃「三個和尚沒水喝」。其實,只要會下象棋,這種合作的道理自然就懂了,棋諺「三子歸邊一局棋」就是高度的概括。看來要提升人們的合作思想,象棋就是一個最佳的抓手。

馬炮配合包含著陰陽相合的思想,炮走直線為陽、馬走斜線為陰。炮的遠程攻擊能力強,而馬的近身控制強,強強聯合變化無窮。

接下來再單說炮,炮是象棋盤上了不起的發明,棋諺雲「炮乃軍中之膽」。炮在開局之初最大的作用是協助構建陣勢,著名的屏風馬、反宮馬、單提馬陣型名雖為馬,如果沒有了炮的協調就什麼都不是。在中局炮更多的時候主要用來製造牽制給其他的子力創造主攻的機會。似乎,炮就是棋盤上的最佳配角。

在對局中,水平較低的棋手經常不能領悟到炮的協調作用,早早的炮位就亂了,結果陣型糟糕很快敗局。

接下來再單說馬,馬在開局之初是最弱的大子,對方的車炮兵很輕鬆就能給它製造障礙。馬的活躍要依賴於其他棋子的幫助,要請炮或象幫助生根,要請車幫助迅速開通馬路。所以初學象棋者甚至覺得馬是累贅。

馬——其實是棋盤上最能忍辱負重的角色。

因為先天的缺陷,在人多的時候,馬的表現並不突出。可是,當棋局變得複雜起來,雙方陣型犬牙交錯,馬的多點控制的能力就開始顯露出來了。當棋盤的中原地帶變得開闊起來時,突然發現馬頓時成了「威震八方」的英雄。也正是因為馬善於「立足一點、多點開花」的本領,使得馬成為了破解象布下的八卦陣的最佳先鋒(可以參見筆者的文章「象棋盤暗合八卦陣」)。

馬炮配合就是忍辱負重的配角,其實現實世界中配角何嘗不是主流呢?

古老的象棋早就向人們暗示了,人生最難的功夫就是做好配角。誠如一局象棋,下到馬炮殘局:棋盤空間無限、個中變化多端。

作者簡介:張晨,揚州市梅嶺小學教師,創立公眾號木門齋宗旨在於推廣象棋文化,培養了張玄弈和邵如凌冰兩位女子象棋大師。


推薦閱讀:

學海泛舟的文件夾【哲思小語9】
哲思心語16
【哲思與感悟】之三十五
九句古人的哲思, 啟迪一生,一起共勉
3.【哲思小語】品讀經典語句 成就智慧人生(3)

TAG:象棋 | 哲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