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具常識
版權聲明:轉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http://chenxq.blogbus.com/logs/32260812.html
明清硬木傢具製作行業的情況是怎樣的?答:中國古代傢具的主流是漆傢具,漆傢具所重是漆藝,胎均以紅、白松木為主。所以有關漆傢具的記載大多都列入漆器之中。中國漆藝有許多種技藝,每種漆藝都具有特殊的裝飾美感。例如:金漆鑲嵌傢具,是用金漆和鑲嵌兩大類技藝製作出來的。金漆又有描金、貼金、掃金、搜金、平金開彩,平金開黑、灑金、金箔罩金、戧金等技法;鑲嵌又有平嵌、轎嵌、花鑲嵌、百寶嵌等。由於金漆和鑲嵌技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綜合使用,加之所用的貴裝飾材有金、銀、象牙、玉、葉蠟彩石等,所以金漆鑲嵌家具有許多精彩的式樣。硬木傢具製作行業出現於明代中期,是由大木作中建築內檐裝修發展而分化出來的一個行當。最明顯的佐證是明代初期編纂的木工專用書籍《魯班經),只有木結構的建築做法,其中沒有傢具的製作。到明代萬曆年間,增編的《魯班經匠家鏡》增加了製作傢具的條款五十二則,並附有圖式。這說明隨著社會對傢具需要量的增大,學習製造傢具的手藝人增多,而這部書正好是根據社會的需求而增編的。因此,也表明硬木傢具製作行業出現的時間是明代中期,此時社會對硬木傢具的需要量增大,已達到盛期。另外,漆傢具的工匠也會因社會需求而改行從事硬木傢具。例如,有些老北京硬木家具行是由金漆鑲嵌改行而來,由於原來就是製作金漆傢具的,所以改起來輕車熟路。清代時,根據工種行業的不同,把木作(木加工)分為大木作、小器作、方作、圓作。其中,大木作是專門建造房屋木構架的行業,匠人叫「糙木匠」、「怯木匠」;小器作是建築內檐裝修和創作木製傢具的行業,匠人稱「小木匠」,民間又叫「細木匠」。方作,是專指製作傢具的行業,因傢具以方形居多,故叫「方作」;圃作,是指專門製作木圓桶的作坊。在江南地區還有一些專門製作紅木小件的行業,也叫「小木作」或「巧木作」,因這類紅木小件均為文房用具配木盒、木座或文房清玩之物。工藝製造精巧,需要進行浮雕圖案或圓雕形象的雕刻,屬於層次更高的工藝雕刻品,要求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工藝水平比一般木作要更高一些。建築木雕行業及其作坊,稱「雕花作」,雕刻藝人稱作「雕花匠」。博寶論壇郵集欣賞—漢字(組圖1)
製作硬木傢具除需要常規木工工具外,還有什麼特殊的工具?答:製作硬木傢具要使用的工具分為四大類。(1)量度畫線工具有畫方形的工具,叫「曲尺」或「彎尺」.「角尺」,也可用來校驗刨平後的板、枋材以及結構之間是否垂直和邊棱成直角的木工工具。規、畫圓用的木工工具。繩,即墨斗,彈畫長直線時所用的工具。摺尺,四折對開的一種木尺,丈量木材的一種量具。活尺,是兩條直尺組成,可以展開任意角度,是畫料和校驗角度的工具。(2)鋸割工具主要是有各種用途的鋸。鋸,種類較多,在框鋸中不僅有橫斷鋸和縱斷鋸之分(鋸齒的角度不同),還有鋸條很窄的挖鋸」和鎪弓子。「挖鋸」主要用於鋸出曲線形的木材,如制馬蹄形翻足、霸王棖等,沒有「挖鋸」是做不成的。鎪弓子是用於鏤空和曲線形加工的專用工具,幾有鏤空花紋的牙子或券內口牙子,都要用鎪弓子進行加工。在鏤活時,一般要一次鎪幾塊,以此保證紋樣相同。另外,傢具上常有曲線形的部件,為了節省材料,常採用套料排法,也要用鎪弓子。使用鎪弓子的最大優點是「鋸口」小,不傷料,易於得到準確的曲線形狀。(3)刨子工具刨平工具主要是刨子。刨子有許多種,有用於將長木板拼縫的長刨子;用於去荒料的,叫「二虎頭刨」;用於去塹碴或找平的,叫「光刨」;還有用於裁口的「裁口刨」,剔槽的「槽刨」等。製作硬木傢具的各種刨子,在結構上與一般木工刨相同,惟刨床放刨刃的斜面角度應略大於45度。還有一種專門工具叫「耪刨」。這種工具是在一種帶柄的木條上,嵌入20 多片帶鋼片(長5—6cm,高3—4cm,厚0.2mm),然後,將20多片鋼片用鋼銼找平後,又用鋼銼將鋼片開刃(朝前方是平面,朝後方是開刃面)。使用時,將耪刨平放在硬木上,用力壓住向前平推幾次,硬木表面上有塹碴的部位就會漸漸刮平、刮光.使用耪刨的最大好處是每次去料很少,不會傷料,也不會因戧碴而起塹,又可以將不平的硬木表面修整得十分平整光潔。由於各種硬木材料都有不同的紋理結構,特別是木紋越花越亂之處,木紋的戧順碴關係十分複雜,用刨子進行找平加工時會國戧順碴複雜而起塹。而「耪刨」特別能「拿塹」,所以「耪刨」是製作硬木傢具必不可少的一種專用工具。(4)鑿卯工具是鑿子、鑿卯眼用的專用工具,與現代木工所用的鑿子相同。特點是鑿子有幾種固定的規格(指刃部的寬度),以保證卯眼鑿得規矩;一般都用貼鋼法製成,口都比較厚,這是利用劈的原理使鑿出的卯眼內壁光潔工整。(5)雕刻工具有扁鏟、圓口、反口、和尚頭、齊口等,口刃有不同大小,是專門用於起線、雕刻,找細、剷平地子的工具。雕刻時一般要用木錘擊打。其中,扁鏟是薄口利刃,用於雕刻和割直線、鑿直牆的主要工具。圓口:是刃部呈圓弧形的刻刀,是雕刻和刻圓線的工具。在紋理複雜的木材上用和尚頭進行雕刻,不易起塹。和尚頭:是一種正面平,而背面呈圓頭狀的刻刀,在紋理複雜的木材上用和尚頭進行雕刻,不易起塹;和尚頭還用於表面修光,特別是複雜的曲面修光,特別有效。齊口,是無利刃的扁鏟,是將磨好的扁鏟刃直立於油石上,將鋒邊的刀刃磨成一個小平面。使用時利用前方的稜角來進行修刮可以將木材的表面修颳得光潔平整。在浮雕紋樣中將地子找平,除利用扁鏟外,主要用齊口、和尚頭。 硬木材為什麼要烘乾處理?答:硬木料的烘乾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明清硬木傢具歷時幾百年也不會收縮開裂,其原因除製作工藝精細之外,對硬木料進行烘乾處理很到位則是關鍵。古代對硬木材料烘乾處理十分講究.硬木圓料要在通風的陰涼處存放10年以上(趨長越好),此後才將圓料鋸成厚6—7厘米的板材,要放在陰涼通風處,平置、懸架起來,撒上生石灰(起殺蟲、吸水、定形的作用)放置幾個月至數年(越長越好)。放置期間還要定期倒料,讓木料乾燥均勻,避免變形。臨製作傢具之前,要將硬木板材送到專用的窯中烘乾二三次,每次溫度不能太高,要一點一點地排出木料里的水分。之後,還要放置陰涼通風處讓木材回性(即以自然的方式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幾個月,因為木料太乾燥了也不行,讓其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經這樣處理後的硬木料,才能用於家具的製作。 聽說硬木傢具的榫卯做得很嚴實,根本不必用膠粘,這種說法有根據嗎?答:古代硬木傢具的榫卯做得精細嚴實,這是實情,但不用膠粘,卻是訛傳。但古代也不說用膠粘,而是說「用鰾」。古代硬木傢具組裝時所用的優質膠以魚鰾為首,豬皮鰾(豬 皮膠,行業術語卻稱為「豬皮鰾」) 次之。魚鰾、豬皮鰾都屬於動物膠,其優點是在常溫下會凍結而有很強的粘性,受熱時又會恢復為溶液而失去粘性。正是這個優點,使得古代硬 木傢具的榫卯都用動物膠粘合,也便於維修。但硬木傢具也因此有了怕水浸、怕受熱的弱點。我國使用動物膠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在書於公元500年的《考工記)中有「鹿膠青白,馬膠赤白,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的記載。魚鰾就是大黃魚內臟中的「鰾」,晒乾後就是優質魚鰾。使用時製作較麻煩,先要用手把魚鰾縱向撕成細條狀,用冷水浸泡數日,要每日勤換水,以防魚鰾發餿變質,然後將泡進的魚鰾放在鰾鍋(鑄鐵製成)里,用木杵仔細敲砸數千次,把魚鰾砸爛、砸碎,直至成為乳白狀的膠體,並且隨木棍的敲砸可拉長至一尺多長時才算是把魚鰾砸好了(叫「砸鰾』)。用時,要將鰾鍋隔熱水加熱,至鰾融化(行業術語叫「熬鰾」),趁熱使用。使用魚鰾,豬皮鰾的優點是粘得結實,若干年後需要維修時也便於拆開重裝。現代硬木傢具「用鰾』都改用白乳膠,雖然很方便,粘接強度也很好,甚至優於魚鰾膠,但要日後拆開重裝維修則很困難。 硬木傢具製作有哪些工藝流程,各流程主要解決什麼問題?答:木傢具的製作要經過十個工藝流程。雖然在實際中可能比本文所說還要細緻,但大體上都已包含在這十個工藝流程之中。(1)選料、配料硬木傢具製作工藝中有選料、配料工序,主要是根據傢具製作的不同部位,選擇合適的材料。一般要注意木材的紋理(便於刮刨、也兼顧器表的好看)、顏色(配料)、用材料的大小。如製作帶有曲線弧度的腿足,則要注意如何排料才能節約用料,又要兼顧加工製作較方便(便於鋸割成形和刮刨找細),同時還要考慮木紋理的走向是否影響傢具的牢固程度。如選擇用於面板的木料、不僅要考慮花紋是否美麗,兩扇門的花紋是否對稱,拼成大板後能否保證幾塊木塊的紋理走向是否一致(便於刮刨找平找細)等問題。又如,選用來做邊框的兩條大邊材和兩條抹頭,在捍接後的四個角,其紋理走嚮應當是順碴的(順、逆時針方向均可),但一定要避免戧碴,否則會在刮刨找平時出現大麻煩。(2)開料,部件細加工開料就是通過鋸,將板材加工成部件毛料,再用刨子加工,將各個部件毛料加工成符合標準形狀、標準尺度的精料。之後,便要進入開榫鑿眼工序。(3)開榫鑿眼開榫鑿眼,即按傢具各個部位連接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榫卯結構。開榫鑿眼要先在木料上畫線,決定鋸割鑿榫眼均位置。因木工活尺寸大了,可以改小;尺寸小了,則無法增大。用鋸拉榫時,要特別注意合理放線(術語叫「吃線」、「讓線」,二者含義不同,用於不同的部位),以此保證榫口和卯眼有修整、校正的余料。事實上榫口和卯眼要經過多次細心的修正(術語叫「研口」或「嚴口」),才能做到榫口和卯眼的連接是滑配合、裝配後的木料是相互垂直的,榫口連接處是嚴絲合縫的。(4)試組裝行業術語叫「認榫」,即將開好榫鑿好眼的部件木料,試組裝(即此時不能「用鰾」)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結構部件單元。主要是檢查榫卯是否大小合適、是否嚴密,有無歪斜或翹角等情況。如發現不妥,要及時修整。榫大了叫「漲榫」,榫小了叫「虧榫」,歪斜叫「不方」,翹角叫「皮楞」,介面有縫叫「不嚴」。如果有歪斜或翹角情況,便要及時進行調整(主要是修整榫卯。介面要嚴密(口嚴),形狀要規矩,不能出現四個角不在同一個平面之內的問題(不皮楞),是此工序重點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工藝標準。最後是要進行嚴口、凈口的修整,即確保每一個結構部件單元的表面都符合嚴格的尺度規定。(5)雕刻紋飾如果試組裝正常,要把各種部件輕輕拆開,在需要進行雕刻和起線的部件進行加工。雕刻紋飾之所以要在「認榫」之後進行,是因為「認榫」之後各種連接的木配件都已定形,也就是說這些木配件的表面都確保在同一平面之上。這時再按照設計要求進行雕刻,就可以保證所有的雕花淺深一致。如違反這個次序,先做好雕花,再開榫,因「認榫」時需要修整,紋很難保證雕花部件都在同一平面上,而此時只有修改雕花才行。修改雕花是很麻煩的,也不易操作,故只能在「認榫』之後進行。當然,有些雕刻因是採用整板嵌入式的結構,在工藝上好掌握,故無次序先後之憂。雕刻紋飾也分為畫活(即工藝設計,把圖案畫在木料上以便雕刻,其中涉及木紋與圖案的協調、用料等),雕刻(又可分拆荒料、定形、推落、找活等)、做細(又可分為去糙、鏟活、修亮等)。(6)部件的精細磨光硬木傢具製作工藝中的精細磨光工序,是在各個部件來組裝之前進行,故叫部件的精細磨光(行業術語就叫「磨活」)。傳統工藝是用泡濕的銼草捆成草把,將各個部件的幾個表面仔細打磨幾遍;再用泡溫的光葉(冬筍的外皮)順紋理仔細打磨。經過仔細打磨的覆木表面,非常光滑,用於撫摸,感覺不到任何的凹凸不平,也看不見刻痕和橫向的擦痕。現代硬木傢具製作改用水砂紙,和機械打磨,工效很高,打蘑的效果也很好,但終不如用傳統磨光材料那樣圓潤。(7)組裝(攢活)組裝.行業術語叫「攢活」,即把所有的部件正式組裝起來,也有叫「使鰾」的,但多用於分立的結構單元,如門扇、面板、側山的組裝。組裝時要求在水平、乾淨的地面上進行。這是為了保證傢具裝配質量的必要條件。原固有兩條,一是即便傢具組裝正確,放在不平的地面也會因傢具自重而會出現「走扇」。如在不平的地面上組裝,很不易判別傢具是否裝正了。二是攢活也是傢具榫卯「用鰾」之時,因硬木傢具自重很大,放在不平的地面上,腿上的受力不勻,易造成傢具的變形,而此時正是魚鰾乾燥固化之時,如在變形時固化,傢具就是歪的,很難再矯正過來。所以「攢活」時必須注意此細節。正式「攢活」時,把各種部件備齊,按次序擺放後,在魚鰾熱好後,分別在榫頭和榫眼中分別塗上熱魚鰾(叫雙口鰾,這樣才牢固)。裝好後,用布擦去擠出來的魚鰾。這時要趁魚鰾未涼之前,迅速用尺子校驗裝配的精度,如有不方,不正的小誤差,可用擠壓推拉的方式及時調整。如裝配無誤,便可靜置一兩天,等魚鰾膠自然干透。組裝的次序因傢具不同而有所不同。像柜子之類,就要事先把櫃門和兩個側山先組裝好,經過測量沒有尺寸上的誤差,待干透後,方可進行全櫃的組裝。(8)最後修整一件傢具組裝好後,要靜置一兩天等鰾干透,要對所介面進行修整(術語叫凈活),主要是對介面處微小不平之處用「耪刨」進行刮修整,還要把新加工處打磨乾淨,把膠跡擦乾淨等,以便染色和燙蠟。如果各方面檢查無誤,還要對白茬(因此時的傢具就是灰白色的,故有此名)傢具進行火燎工藝處理,即用酒精(古代用高度數白酒)均勻塗在硬木傢具上,然後點燃。火燎要一面一面地進行。目的是利用酒精燃燒,將傢具表面翹起的細小木刺燒掉(現代工藝不用火燎,改用熱水擦和水砂紙打磨)只有這樣做後才能保證在染色後,傢具的表面依然平整細膩,才能保證燙蠟擦亮的質量。據說講究的傢具,在「白茬」(即未染色燙蠟的傢具)時還要烘乾一次,才能保證傢具的質量。(9)染色無論是哪一種硬質木材,在經過精細打磨之後,原本木色很深的表面已經失去原有的顏色,一般都呈蒼白灰色(又叫「白茬」),所以都要經過染色處理。另外,即便是一件傢具使用同一種木材,由於木材的部位不同,顏色也會有深有淺,為了使一件傢具在顏色上統一,也要經過染色處理。至於用其他硬雜木部分地代替硬木材 ,更要經過染色處理(其實可看成作假的方法)。 當然,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染色方法。比如,硬木傢具一般都要染成紅褐色,這就是紅木傢具名稱的來由。傳統染色劑,是用熱酒精浸泡紫檀木的粉末(開料時就要特意留下收好),浸泡數天之後,再經過濾.便可用於硬末傢具染色了(俗稱紅木色)。為了獲得紫檀色,民國時藝人有在紫檀末浸泡液中加高錳酸鉀的,效果極好。據說現代,改用酸性染料。染色在工藝上並不難,但因為關係到傢具最後的效果。所以仍需有經驗的人來操作。染色一般是棉絲或軟布蘸泡好的染色劑,順木紋均勻擦拭,避免染色劑流淌。干後視顏色深淺及木色的情況,再進行二三次染色。染色要施用一定的手法,才能保證傢具上的顏色完全均勻一致,特別是成套的傢具。(10)燙蠟擦亮或擦漆燙蠟是紫檀、黃花梨、紅木傢具的傳統修飾工藝,是用加熱方法把石蠟熔融在傢具的表面上,並及時用柔軟的白布用力擦磨石蠟,要擦磨許多次方可把硬木傢具擦得油光錚亮,顯示出美麗的木紋和色澤。像紫檀、紅木傢具燙蠟擦亮後,裹面呈現出一種柔和富麗的綢緞色澤。黃花梨傢具也要燙蠟擦亮,表面會呈現出一種如琥珀一樣的典雅透明的視覺效果(現代染色、燙蠟多改用電吹風機燙蠟,用電動布輪機擦蠟拋光,效果也很不錯)。現代紅木傢具也有在表面噴塗硝基清漆(又名蠟克漆)的。有的白木傢具需要擦漆,即用紗布蘸天然大漆,按一定手法擦塗在傢具之上,待漆干後,進行打磨,再擦塗第二次,如此擦塗打磨數十次,可以出現鏡面般的透明漆層,木紋清晰可鑒。俗稱「清水貨」(古代白木傢具,有上桐油的,為透明漆)。 傢具結構性部件有哪些,各有何作用?答:棖:南方稱為「檔」,一般指橫向安裝的小木料,用料比大邊,抹頭小,起加固作用,是明清傢具的重要構件之一。它最早出現於宋代。棖有兩種,其一是「橫棖」,基本是一根直木條,水平安置在桌、案,凳、椅的腿足之間;有的用單棖,也有用雙棖的。另外,安裝在椅、凳四條腿間下部的棖,叫「管腳棖」。桌、椅等腿足的橫棖與豎棖端頭出榫後,皮子按腿形截割,並在腿外部分別包住腿足,而又相交的做法,叫「裹腿做」,又叫「裹腿棖」。其二為「羅鍋棖」,即中間部位向上凸起的棖,具有曲直的線條美,常與矮老與卡子花搭配。矮老:矮老是行業術語,專指桌案、凳椅、床榻等傢具上牙條與下橫棖之間起支撐作用的小立棖,因其通常都不高,故名。矮老是明清傢具不可缺少的裝飾構件,其外形要與傢具的風格保持一致,可單件一組,也可雙件一組,表現手法較為靈活機動。另外,在落地博古架與櫥櫃的腰間或底部,有時也會裝配矮老的。卡子花:還有一種被裝飾圖案化的矮老,它被雕刻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方勝、卷草、雲頭、玉璧、銅錢、花卉、雙套環等。「卡子花」是明代傢具裝飾的重要手段。托泥:托泥位於傢具足部,通常隨著傢具的底足位置製成圓形、條形和方框形。其實,托泥也不接落地,一般要在托泥的下面裝置底足,俗稱「龜足」。它與束腰一樣是明清傢具的造型手法。常見帶托泥的家具有香幾、案幾、銅鼓桌、坐墩、綉墩、扶手椅、畫案等。托泥除具有防潮防腐,穩固傢具的實際用途外,還具有很大的裝飾效果,使傢具顯出莊嚴厚重、精緻考究的藝術效果。束腰:明清傢具部件名稱,指傢具面板和牙條之間縮進的部分。最早源於佛教建築中的須彌座,是須彌座上梟與下梟之間的部分。須彌座象徵佛祖所居住的須彌山,有辟邪吉祥如意的寓意,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開始流行,廣泛用於神龕、壇、台、塔、幢及建築等級較高的建築物作為基座。座身由許多凹凸、寬窄不一的水平線腳組成,雕有各種紋樣的圖案如卷草、蓮瓣、掐珠、壺門、動物、雲水紋等。傢具中採用束腰、也是須彌座的變形。有束腰傢具最早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至明清而興盛。它常用於床、桌、凳、幾、椅、櫃等傢具的面板與支撐框架之間。束腰在傢具的結構中能增強面板和框架的牢度,有加固作用。同時,束腰也有很顯著的裝飾作用,使面板顯得厚實又富有變化。以致有人認為有束腰與無束腰是我國傳統傢具的兩大造型風格系列。直到今天,束腰仍是傢具的造型手法之一。托腮:明清傢具部件名稱,位在束腰與牙子之間的一根木條,常做成挺括的線腳,具有裝飾和加固束腰的功能。有的與牙子一木連做,有的分做另安。「托腮」是北方工匠的稱謂,南方工匠的稱謂是「迭剎」。彭牙鼓腿:明清傢具術語,指有束腰傢具所採用的一種結構方式傢具在束腰以下,腿子和牙子都向外凸出的做法,叫「彭牙鼓腿」。這種結構方式的優點是在沒有雕刻的的情況下,能以木材自身形狀的變化來加強材料的質地,材料肌理的表現力。一腿三牙:是桌子腿與牙子的結構方式。明式傢具中有一種桌子,其四條腿中的任何一條都和三個牙子相接。三個牙於即兩側的兩根長牙條和桌角的一塊角牙。故名謂「一腿三牙」。側腿:側腿是案子、條凳等傢具的腿與面板的結構方式。一般都是先將兩條腿與橫棖組裝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框形結構單元,在安裝時,這個框形結構單元是側身與面板裝配在一起,所以叫「側腳』。如果這個框形結構單元是上小下大的梯形,又與面板是垂直相交,則叫「騎馬拕」(兩腿分別外撇,又叫外挖);如果這個框形結構單元是上小下大的梯形,又與面板是斜交(略為外撇),則叫「四腿八拕」。腿式:腿式即傢具腿形狀的特殊式樣。腿式是傢具的形體語言,對傢具的造型影響較大。腿式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三彎腿明清傢具常用腿式之一。傢具腿用料一般是圓或方,但有將腿柱在上段與下段過渡處向里挖成彎折的,這種腿足又大多有凸起的或外翻的腳頭,故名。螳螂腿:明清傢具常用腿式之一,腿足上粗下細。呈s形,至腳頭帶彎外翻,形式柔媚而富有彈性,並認為其形如足:足是傢具腿著地之處。足端有獸爪、馬蹄、如意頭、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 馬蹄足:又叫「翻馬蹄」,是從腿部開始,直到足部的變化弧線,向內翻者,叫「翻馬蹄」。也有向外翻的,叫「外翻馬蹄」。搭腦:椅子後靠背的頂端橫擋,因正好位於人的後腦勺,故名。宋元時,因為椅子的靠背加高了才出現了搭腦。搭腦在椅子的造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椅子的不同種類都與搭腦的形狀有關。搭腦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搭腦與椅子後立柱、扶手保持相同造型風格,如南官帽椅、玫瑰椅等;第二種搭腦是中間加厚放厚型、如太師椅;第三種搭腦是花色型,一般多為吉祥物造型,如洋花椅等。搭腦處理的優劣,與椅子的身價密切相關。水溝槽:硬木傢具的面板與邊抹攢合時,面板與邊抹間要特意留一條約幾毫米寬的凹槽,以免面板伸縮開裂。凹槽俗稱「水溝槽」。硬木傢具的桌面、炕幾面等大多採用水溝槽做法。現代也有人稱為「膨脹縫」,此名表達了「水溝槽」的實際用處。 牙板:又稱牙條、牙子,是安裝在傢具前面及兩側框架邊沿的部件,不僅有裝飾作用,也能增強面板的牢固性。板牙有素牙(無雕刻花紋)與花牙板(其上有雕刻花紋)之分。板牙頭常雕雲紋、回紋、如意紋。框架結構式牙板,常以壺門券口的形式出現。同時,牙板就是傢具最主要的結構裝置,例如屏架上用來固定立柱的牙子,因為形狀像葫蘆,叫「壺形站牙」。扇牙:在傢具不同部位的牙板,也有不同的名稱,呈側角狀者,稱「角牙」;下部垂直狀者,稱「站牙」,上部垂掛者,叫「掛牙』;傾斜狀者,就叫「披水牙」。圈口牙子:明清傢具部件名稱。傢具大邊與抹頭組成的方框內側,一般會安裝四根牙條。形成完整的周圈裝飾件,叫「圈口」。牙條可採用不同的線形變化,故圈口又有方圓圈口、海棠圈口等各式。壺門券口:券口輪廓 有似漢代石刻的「壺門」的,故名叫「壺門券口」。圈口、壺門券口有很強的裝飾作用,也有很強的加固作用。因為傢具多用方框形結構。這種結構在受力時易產生變形,加上圈口或壺門券口之後,使框形結構得到加固,使傢具能承受較大的壓力而不變形。腳牙:安裝在管腳棖下面的牙條。 明清硬木傢具的裝飾方法有哪幾種?答:一般有如下5種:(1)線刻裝飾技法又稱「線雕」,線刻有陰線與陽線之分,系用刻刀直接在木料上刻出紋飾,因刻痕在木材之內,又叫陰刻,線條清晰明快,有如「白描」。陽線則將周圍的木材去掉,讓線凸起,多用於桌子腿和牙子上的圈邊起線。(2)浮雕裝飾技祛浮雕是明清傢具用得相當廣泛的裝飾技法。浮雕是在平面上凸起的半立體形象,形象的背面依附於一個平面上,僅適合於從一個方向觀賞。浮雕在傢具中用途極廣,通過浮雕底層到浮雕最高面的形象之間的互相重疊、上下穿插的關係,具有深遠和豐滿的優點。適合於表現比較熱鬧複雜的場面,如山水風景、樓台殿閣、街市等。在空間處理上,傳統浮雕運用散點透視和破時空透視進行構圖,與西洋美術中的焦點透視原理並不相同。浮雕可以與圓雕相結合。雕底面可處理為「平地」與「錦地」。從浮雕的手法可以看出傢具流派。傢具上的浮雕裝飾,一般是根據浮雕的厚度來劃分,有高浮雕、淺浮雕、中浮雕及深浮雕。高浮雕是浮雕中最薄、最淺的浮雕,又叫薄肉雕,例如硬幣上的浮雕圖案就是典型的高浮雕。在治印和彩石(壽山石刻,青田石刻)雕中,則將最淺的浮雕叫「薄意」。有些人在論及傢具上的浮雕時也借用了這種術語。中浮雕及深浮雕只是因雕刻圖案的厚度不同而產生的名稱,在雕刻表現手法上略有不同。判斷傢具上的浮雕的工藝優劣,有如下幾個關注點:一是從整幅浮雕來看,要看浮雕的最高處是不是與木表面相平(術語叫「挑面」),是不是有浮雕塌陷下去的感覺(術語叫「塌面」),持平者優,說明刻工保住了面,沒有「塌面」。如出現了「塌面」,則說明刻工不好。二是看細部的工藝(術語叫「鏟工」),要看地子是否平,起線是否均勻,各種立牆處是否處理得很乾凈。三是看磨工,因為木器平面打磨較易,一般不會出現問題。有差距就體現在浮雕的磨工上。磨工技藝雖不高,但非常吃工,功到自然成。(3)陰刻裝飾技法陰刻,是指刻痕低於木材平面的雕刻方法,線刻屬陰刻之一種。一般以陰刻手法在傢具表面上刻圖案或文字,常見於圍屏、書畫櫃、箱匣等傢具表裝飾。有時,還要在陰刻線內填入石緣或鐵紅等顏料。陰刻技法講究刀法,即講圖案線條是否流。要刀法流暢,雕刻者要掌握木紋的戧順碴,先用刀斷開戧碴的木紋,然後順茬用刀剔刻出線條。(4)透雕裝飾技法透雕在古代叫「鎪活」或「鎪花」,現代叫鏤空雕或透雕,主要用於雕刻傢具上花牙板,使傢具具有精工、通透、靈秀、華美的特色。從鎪花牙板來看,其工藝和紋樣深受建築雕花的影響。透雕工藝是將圖案畫在綿紙上,貼在木板上,然後在每組圖案的空白處打一個孔,將鎪絲穿入,往複拉動鎪弓子.可把圖案的輪廓」鎪」出來。然後按照紋樣的轉折和起伏,精心雕刻加工。由於鎪弓子一次要「鎪」幾塊,所以能保證圖案完全相同。圖案的設計和「鎪工」的高低,決定了透雕質量的優劣。評估「鎪工」的質量一是要看「立牆」是否是垂直於平面(圓形器上的「鎪花」「立牆」則是外大里小),二是要看圖案是否規矩,是否有「傷活」之處。透雕還可以和不同的雕刻方法相結合,形成多層次的鏤空雕刻,具有較大的表現力,是明清大型傢具中常使用的一種雕刻技法。透空雙面雕,即正反兩面施之透空雕,有較豐富的層次,具有很強的工藝觀賞性,多出現於牙板、圍欄、環板、屏心、花板等處。(5)圓雕裝飾技法 圓雕是現代術語,一般是指不帶背景、具有真實三度空間關係、適合從多角度觀賞的雕刻。古代傢具的端頭、柱頭、腿足、底座等,有人物、動物、植物等雕刻,都是具有三維空間的,可以作為圓雕來看待。古代對此沒有專門的行業術語,一般是做什麼,就直呼其名。帶雕刻的傢具,以廣式傢具為最常見。還有一種半圓雕技法,與圓雕相仿,也是我國傳統技法之一。其特點是以圓雕技法表現作品中的主要形象,以浮雕、陰刻等技法表現其他次要形象,並作為襯底;有的則以木加工的材料作底。這種半圓雕的技法常用表現有人物又有背景的圖案。 什麼是線腳,線腳有何用途?答:線腳是指明式硬木傢具的大邊、抹頭、或腿足的截斷面,並不都是四方(含長方形)或圓(含橢圓)形,特別是看面(指露在外邊的那一面)少數是平面,大多數是有不同窪鼓起伏的形狀,看上去很舒服,手摸著也舒適。例如,有的像竹片那樣呈圓弧形外凸起的,叫「竹片渾」,這就是明式硬木傢具上的「線腳」。明式硬木傢具上常用的線腳有多種,常見的有皮帶線、碗口線、鱔魚肚、鯽魚背、芝麻梗、竹片渾、陽線、陰線、文武線、捏角線、窪線、凹線、瓜稜線、劍稜線、方線等共有幾十種,但形狀都是介於方(含長方)和圓(含橢圓)之間的變形。明式硬木傢具為什要用這麼多種線腳?原因在於明式硬木傢具是靠燙蠟和木質本色來起裝飾作用的。色調較深、一般都有光反射弱,層次感差的弱點。雖然我們也可在傢具部件上起線,以此來產生變化,但單用起線一種方法並不能保證傢具造型取得完全統一的效果。利用線腳,就可以使各種造型要素融洽諧調,加強形體的表現力,部件的斷面呈或方或圓,或圓中有方,或方中有圓變形時,傢具輪廓的線形也相應地產生了變態,在實際的三維空間中各個平面也出現了起伏和凹凸,豐富了傢具形體空間的層次感;線腳的凹凸,對光的反射效果不同,使傢具的造型更加充實完滿,更具有藝術情趣。常見線腳介紹如下:陽線:指高出平面,或渾面凸起的線形。凹線:指凹入平面的線形。線香線:是所起陽線的一種樣式,線形挺直,圓曲率比一般陽線大,在傢具的線感比較強烈。劍稜線:指中間高,兩邊斜仄,猶如寶劍的劍背。皮帶線:指一種比較平扁但又較寬的陽線,因為像馬車上使用的皮條而得名。較窄的叫皮條線。攔水線:指沿著桌面邊沿起出一條凸起的陽線,因為它的作用就是攔住酒水,不讓酒水沿桌面流下。弄洞線:指兩邊高起,中間凹進的一種線形。芝麻梗:指用兩條窪線(內凹弧線)組成的線腳,因為形狀像芝麻稈一樣而得名。竹片渾:指像竹片那樣圓弧形的渾面。文武線:指由一渾(外凸)一窪(內凹)兩種線形組成。捏角線:指方形材或長方形材在邊棱上打折的線形。瓜稜線:明代傢具中的桌子、柜子的腿足通常用料較粗,一般要做成起棱分辦一類的線腳,通稱勾甜瓜棱。在「一腿三牙式」桌、「圓角櫃」等傢具的腿足上多用瓜稜線腳。天盤線:與欄水線相似。但位置在不邊沿,而在面框的內沿,常見於茶几、花幾之類面框較小的傢具面上。改竹圓:一種像鼓圓凸起的線腳。 什麼是攢斗工藝,有何用途?答:攢斗是行業術語,是指利用榫卯結構,將許多小木料拼成各種幾何形紋樣,可組成大面積的裝飾板,這種工藝叫「攢」;用鎪鏤而成的小木料簇合成花紋叫「斗」。這兩種工藝常結合使用,故叫「攢斗」。南方叫「兜料』。 這種工藝源於中國古建內檐裝修製作門窗格子心的工藝技術。中國古建內檐裝修在製作門窗時,是用欞條組成各種幾何紋「步步錦」、「冰裂紋」、「燈籠框」、「盤腸」、「角蔓花」、「六方菱花」、「正搭斜交」等。其中以「步步錦」最易製作,一般是用1.8cmx2.4cm的欞條,掐腰,漂肩,蓋面。另外,中國古建內檐裝修在製作各種槅花罩時,也常使用這種工藝。在硬木傢具製作中,如製作架格的欄杆、各種床圍子時也應用這種工藝。雖然在整塊木板上鏤空鎪花,也能製作出同類的花紋,但因木板有紋理,使得大面積的鏤空鎪花非常不結實,所以必須採用欞條拼嵌的工藝。特別是對於床類傢具來說,更是如此。何況採用這項工藝,既可充分利用小木料,又可以做出非常好看、非常結實的幾何花紋。從美學上看,「攢斗」工藝體現了以我國「通透為美」的審美觀念,也是傢具中國風格的集中體現。 傢具鑲嵌工藝有哪幾種,各有何特點?答:將不同的材料嵌入硬木傢具上起到裝飾作用,因所用材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木嵌、螺鈿嵌、象牙嵌、嵌銀絲等。木嵌:一般是用一種淺色但也是名貴的木材製成鑲嵌的 部件。靠木屑色彩對比突出主題的,如黃花梨嵌楠木,或 楠木嵌黃花梨。嵌螺鈿:源於漆傢具最流行的作法,如果在一件傢具上 嵌入用多種名貴材料如玉、石、牙、角、瑪瑙、琥珀等製成的裝飾物,則叫「百寶嵌」。銀絲嵌:又叫「紅末嵌絲」。其工藝方法是:先將白銀加工成很細的銀絲,並設計出適合傢具各個部位的二方連續的紋樣,然後將畫有紋樣的綿紙貼在硬木傢具的表面,干後,依紋樣的彎曲平直,選用與紋樣同形狀的薄口小刻刀,依紋樣鑿刻出一道淺槽,每鑿刻數刀,便將銀絲壓嵌入槽內,待全部銀絲嵌完後,用木槌輕輕敲實至平,再經打磨後,便可上蠟或擦漆了,傢具的表面便有工整華美的銀絲圖案。嵌牛骨:是把牛腿骨進行特殊處理後,製成裝飾圖案,鑲嵌在硬木傢具上。嵌琺琅:是利用琺琅工藝製成平板狀的各種飾片,然後鑲嵌在硬木傢具相應的表面,使硬木家具有豪華的風格。多見於清式傢具。嵌大理石心:在傢具上嵌有花紋的大理石作為面板,是明清傢具常用的裝飾方法。由於大理石有美麗而又變化無窮的紋理,在似與不似的意象中情趣橫生。硬木傢具上所選用的大理石一般均為上品。大理石以白如玉、黑如墨者為貴;微白帶青,微黑帶灰者為下品,白質紋章中似山水者,叫春山;白質綠章者,叫夏山;白質黃紋者叫秋山;其中以石紋美妙而變化的春山、夏山為最好,秋山次之。還有用如朝霞一般紅潤的紅色瑪瑙石,碎花藕粉色的雲石,花紋如瑪瑙的土瑪瑙石,顯現山水、日月、人物形象的水石等。嵌瓷板畫:在傢具上嵌有彩繪紋樣的瓷板作為面板,是明清傢具常用的裝飾方法之一。由於彩繪瓷中不乏高檔技藝,也是十分名貴,用來裝飾硬木傢具也頗有創意。嵌竹黃:竹黃是去掉竹子青皮的竹內層,又叫竹肉,這雖然不是什麼高檔材料,但由於竹黃工藝品在清代流行,所以也有在硬木傢具上鑲嵌竹黃作為裝飾紋樣的。此類傢具的數量雖不多,倒也十分名貴。
推薦閱讀:
※記住這54個詞,古代官制常識應該沒有問題了
※禮儀常識大全,日常禮儀知識百科,個人禮儀學習03
※冬季養生常識
※法律常識五題
※健康小常識(家庭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