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鎮歷史沿革
06-14
富陽鎮歷來為富陽縣(市)治。位於北緯30°03′,東經119°56′,居市境中部,距杭州市區37公里。在夏、商、周時代,屬揚州地域。春秋時屬越國地。戰國後期為楚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屬會稽郡富春縣(含今桐廬、建德等地),鎮境始為縣治所在地。漢元壽二年(公元前21),富春縣被改為直屬朝廷富春侯國地(新莽時富春一度改名誅歲)。三國時屬東吳富春縣(不含原新登縣轄區)地。 東晉太元十九年(334),富春縣改稱富陽縣。這次改縣名的原因,是為了避簡武帝妻母的名諱。因為簡武帝之母文宣太后小名阿春,其妻宣穆皇后小名春華,都有一個「春」字。這就是富陽縣名的由來。 唐武德四年(621),鎮境沿為富陽縣治所在地。北宋時(960—1126),推行鄉里制,縣治地為富春鄉。南宋至明正德五年(1127—1510),縣治所在地仍屬富春鄉。明正德六年(1511),實行鄉、坊制後,縣治所在地稱坊郭(縣城)。 清康熙十年(1671),富陽縣劃區,富陽城為坊郭區。宣統二年(1910),縣治所在地易名為在坊區。民國初期,沿清制。民國十七年(1928),浙江率先頒行街、村制。次年,推行村裡制,鎮境置為城區。不久,廢村裡改行鄉鎮制,城區撤銷。富陽城直屬縣管,設五鎮。二十一年,合置為迎薰鎮。民國二十六年(1937)12月24日(農曆11月21日),日本侵略軍從餘杭偷襲入境。29年9月,鎮區被汪偽政府改置為迎薰坊。民國三十四年(1945)8月15日,日本投降。同月22日,日本侵略軍撤離縣城後,鎮區復為縣治所在地。其時,仍稱迎薰鎮,屬青去區。 1949年5月4日,富陽解放,迎薰鎮沿為縣治所在地。是年6月,全縣劃區,迎薰鎮屬城區。1951年5月,迎薰鎮更名城關鎮。翌年6月,由縣直轄。1958年9月,成立城關人民公社,實行鎮社合一體制。1960年8月,富陽縣併入桐廬縣,城關公社改稱桐廬縣富陽人民公社。翌年7月,分出農村部分,定名為富陽鎮,直屬桐廬縣。1961年8月,富陽、桐廬分縣,鎮境復為富陽縣治所在地,屬青雲區。翌年8月起,復直屬於縣。1988年12月26日,鎮郊部分農村(原金橋鄉轄區)重新併入,實行鎮管村體制,仍名富陽鎮。1992年,撤區擴鎮並鄉時,春江、三橋、新民、東洲、江豐、大青併入富陽鎮。富陽鎮的人口超過15萬,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人口、面積數居浙江省第三大鎮。1994年,富陽撤縣設市,富陽鎮為市政府所有地。2000年,撤銷富陽鎮行政建制,原行政區域分設為富春、東洲、春江三個街道。 富陽鎮向為全縣水陸交通樞紐和兵家必爭之地。境區近控杭、嘉、湖、金、衢、甬、紹平原,遠扼滬、寧、皖、贛、甌、閩要隘,更為省城杭州西南屏障。漢末,邑人孫堅、孫策父子在此崛起,孫權繼大業,創建吳國,成三國鼎立之局。南齊唐寓之、北宋方臘的義軍、明太祖朱元璋、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北伐時國民革命軍周鳳岐部,均曾依此城關這險,與敵對峙。抗日戰爭時期,又成為敵我爭戰之地,曾被日本侵略軍佔領達8年之久。鎮境交通,早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為杭(州)桐)廬線客輪過境要埠。民國十五年(1926),縣城至杭州公路通車。1950年後,同經拓建,形成以公路為主,水路為輔的交通網路。320國道穿境而過,連接滬、杭、甬高速公路。「富春江第一大橋」建成通車後,溝通春江南北,往來更加方便。水上交通可上溯桐廬、蘭溪,下行臨浦、杭州,經古運河可直達蘇州、上海,並與外海相通。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原創輯佚】諸子抄佚書集錦-3 |諸子百家|中華歷史文化版 - 浪人御所 戰國文化愛好者聚集地
※鬼帝的馭獸狂妃如何評價?
※科技史料:11月8日,最早的麻醉、法國試製中子彈成功
※333.讀歷史9~茱萸
※歷史上死得最慘的文人
TAG:歷史 |